任何事都想到最坏的结果,感觉很焦虑应该怎么办?

.

越不自信,就越对未知的将来充满恐惧...再由不自信的心将恐惧不断加工、翻炒......

待自我翻炒到一定程度,(情形必定会发展至)“糟糕”,就是下意识中的坚信。

.

至于“怎么办”?

原理虽然并不复杂,但要彻底治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

但依然要想办法治愈、自我克服,否则会对身体的、精神的健康,都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

——

“很糟”,其实是“潜意识中的悲观”的外现。

虽然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但我们都知道,不会所有事的结局都是糟糕的、不幸的、令人痛苦的。

事实上,真正意义的“糟糕”,在现实中千中有一,已然是非常惊人的结果。

大部分的时候,结局既不好到令人狂喜,也不坏到让人想在办公室上吊.....大多时候,其实在相对平衡的、精神可以接受的程度。

如社交生活中常见的人际摩擦,如前进路上的石头...绝大多数时候,在“不好也不坏”的正常范畴内。

.

至于为何“不好也不坏”的正常成了“糟糕”,则在“角度”的偏差上面。

如社交生活中常见的人际摩擦,若只看作是人间的正常事,那即使有些许不快,情绪也能控制在相对平静的状态。

平静了,那处理(问题时)基本不会陷入激进,在理论和现实中,都没了“糟糕”的基础。

.

但若内心极不自信,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到更好,且周围人必定会轻视自己——因此而对周围的人和世界充满警惕、紧张无比, 那“很糟”,就是下意识的坚信。

坚信了,精神便不自觉就紧张了,判断就不自觉偏离了平静的轨道,(处理问题时)就不自觉激进了起来...在理论和现实中,不由自主就筑起了“糟糕”的石阶。

无论如何,一颗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心找不出相信自己能解决问题的理由,找不出结果不悲观的理由,

也找不出“自我攻击的理由。

.

平静既然根本不存在于生命,那平静的视角难找。

.

.

怎么办?

.

  • 1. 适可而“止”。

越不自信,就越容易“更糟”。不相信自己嘛,那关于自我的能力、运气、未来走向...的评价以及预测,都会下意识地悲观起来。

悲观起来,那负面的想法停不了,且越想越“负”,越负越不能停止。

到了一定程度,就是对未来惯性的恐惧。

.

适可而止,当觉察到负面想法出现,便立刻有意识地自我喊停。

同时干点消耗体力的事,把紧张的情绪松弛下来。

.

-------

  • 2.更多投入于实干,而非思考。

虽然思考不可或缺,思考也是增长智慧的重要手段...但思考若行在弯路上,思考就不一定全是好事。

尤其是在极度不自信、负面思维占据潜意识主要阵地的情形下,过度的思考反而更容易将灵魂推向恐惧的体验。

.

更多投入实干之中。

暂时没机缘、没能力做大事,那就从身边做起。

如:

把工作(学习)做到更完美,或更精进;

帮助(应当帮助的)人;(前提是不滥发好心)

开发兴趣点,并尽可能做好;

......

总之,“做什么”没太大讲究,也并不非常重要——通过“做”一点点积累成就感,进而增长自信,让自己不总是时刻怀疑自己,才是“做”的终极目的

.

而非悲观情绪加持下的漫天思考。

不知思考的目的何在,总之在悲观的斜坡上一路奔跑,一点点将灵魂推至悲观、甚至恐惧的境地。

那般的恐惧,不是正常的灵魂可以承受的。

.

——

  • 3.主动体验生活的刺激。

虽然稳定的环境,能让幸福感出现...但凡是“做过人”的都知道,从无波澜的环境,向来不存在于真实的人间社会。

在“人的世界”行走,注定要与意外不断相逢,又不断与争斗并肩行走。

这就是“作为人”的宿命,无可逃避。

.

主动体验来自生活的刺激,一点点让脆弱的灵魂变得坚强起来。

虽然期间必定要疼痛、酸爽,甚至要流出血来...但最终,生命会以更完美的自己,作为(无数个刺激)回报。

.

.

总之,“总是”不由自主就将生命预设为“(必然)很糟”,因此而对现实生出无尽的恐惧之心,大多是源自潜意识中“我不行,我就是不行”。

一颗基本不信任自己的灵魂,做不出“明天会更好”的自我预设——即使自己正在不断地努力之中,也总是不由自主地坚信“我不行”。

.

要改变,要自我克制,否则积累到一定程度,就是不堪负重的灵魂——对未来的无尽恐惧。

如适可而“止”,如多做、少思,如主动迎接各种切实的体验(即使是负面的、令人痛苦的)......

同时,真诚地爱自己。即使自己暂时一事无成,也要真诚地相信自己存在的价值。

.

待积累足够,就是更好的自己。

.

领导会欺负老实人吗——人在单位,做个“不便宜”的人

如何养成不亢不卑的心态?

被小人陷害,领导明知却偏袒——真相不重要,利益关系才重要

任何事都想到最坏的结果,感觉很焦虑应该怎么办?

⊙2018.12.19

可以看出,你活在“暗无天日”的空间里,看不到阳光,得不到温暖,心冷的已经结冰,将心田“冰封”了。

你现在的情绪一定会是这样的:会表现为显著的抑郁悲观,闷闷不乐、无愉快感、兴趣减退。甚至会痛不欲生、悲观绝望、度日如年、生不如死。

你的意志活动会减退 。会表现行为缓慢,生活被动、疏懒,不想做事,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回避社交。

由上述可见,这些症状其实也是焦虑症的典型症状。

患了焦虑症并不可怕。根据本人亲身体验,认为只所以心里受压抑,焦虑,是“坏”的负能量情绪如失眠,烦闷,愁苦,懊恼,惊恐等如黑云压城压在心上,心田照不进阳光,吹不进春风,没有温暖,心被“冰封”了。方法就是用“好”的正能量情绪如开心,快乐,积极,自信,勇敢等如阳光照进心田,驱走遮挡在心田上空的负情绪的乌云,让心田获得机;让“好”的正能量如春风吹进心田,春风吹又生,带来了生机勃勃,生气盎然之景象。

心田的花儿怒放,开在心中,绽放在脸上,脸上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精神头就来了,那焦虑的负能量阴云就被“好”的正能量驱散,你就会“重见天日”。

谢谢,顺颂安康!

一一《养气场》

任何事都想到最坏的结果,感觉很焦虑应该怎么办?

谢悟空邀请:

人的一生,谁都脱不开七情六欲,这里面包括喜怒哀乐悲思忧,面对复杂的社会和浮躁的人心,我们是凡人,离不开这个世界,更不可能离开纷争,去过田园的日子,人无完人,谁能无过?

而对于你的性格而言,非常悲观厌世,没有欢乐和笑意,这与你的心态有关,首先你是一个缺乏自信的人,对自己要求很高,却总是失败,当重拾信心时又害怕失败,所以感觉前途无光,又怕再失败,巳经成了心理阴影,无法解脱和释怀,没有信心,更没有斗志。

我给你一个建议,不妨你给自己放个假,出去旅游一下,换换心情,换换思绪,把心态调整好,给自己的人生重新定位,从最低处做起,就是毛主席不是也让他儿子去乡下锻炼吃苦吗?咱比他高级吗?

当你换了一个位置后,你会发现一个道理,原来世界上还有比我还苦的人,那时候你再回想一下,你应不应该知足?应不应该幸福?是不是欲望过高让自己太累?

感谢大家的阅读和点赞,谢谢你们的支持。

图片来自网络。。

任何事都想到最坏的结果,感觉很焦虑应该怎么办?

看到这问题,我脑海立马蹦出“杞人忧天”这四个字!

你现在还活着,但是你自己可能都不知道你经历了多少最坏的结果!

从你可能打了假疫苗,依然健在,到现在活着的每一天,可能都是这样度过的:

早晨,你吃的是地沟油油条,苏丹红咸蛋,三聚氰胺牛奶,吃完开着锦湖轮胎的车去上班;中午,瘦肉精猪肉炒农药韭菜,加一碗石蜡翻新陈米饭,泡一壶香精茶;下班,买条避孕药鱼,尿素豆芽,膨大西红柿,回到豆腐渣工程天价房,开一瓶甲醇勾兑酒,吃一个硫磺馒头,饭后抽根高汞烟,钻进黑心棉的被窝休息。

你看这你都活过来了,还能坏到哪里去?只要活着,就没必要去焦虑,最坏的总会发生,美好的也终会到来!

任何事都想到最坏的结果,感觉很焦虑应该怎么办?

车到山前必有路,

事到临头也有途。

焦虑主要没信心,

豁出又能怎么样?

既然任何事,都往最坏的结果想,那不焦虑才怪。

人的承受能力有限,万千重担压身,奇思怪想入心,不崩溃怎么可能?可无论什么事,还有个事在人为呢!

那能遇到的都是倒霉事,不用总是杞人忧天,让自己钻进牛角尖,那样是很危险的。

真能在生活中遇到的事,主要无非就那么几种。

感情

婚姻危机或出问题,对人的打击最大,主要牵扯孩子是一般人最头疼的事,先分析一下矛盾的焦点是什么,是你出轨了吗?还是另一半出轨?如果是你,首先要想清楚,你要解体这个家吗?你要抛妻弃子吗?如果不是,是你对象外面有人要离婚吗?你们好好谈谈,为了孩子,能否不拆散家,她对你有什么要求?如果你不能接受,那就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她去,大丈夫何患无妻?

工作

工作不理想,不稳定,存在失业的风险,还是企业前景不好,如果是你本人有毛病,先找领导好好检讨,亮明以后改的决心。

一切努力无济于事时,你就得认真对待了,看看自己还能干什么?当今这个社会,只要你肯吃苦,从小做起,去找自己胜任的工作。

经济

家庭经济出问题了,有事需要花大钱,房子?孩子上学?两边老人有生病的,需要帮助?如果真是这样,也沒有必要往最坏处想,和夫人商量一下,力所能及的去做,会得到理解,光想最坏的想法没用。

健康

自己生病了,而且很重,心里很害怕,也很焦虑。首先要和家人说,再和要好的朋友说,求得他们精神上的支持。帮助想办法,寻找好的医疗机构。

以上都是我的假设,如果排除这几大问题,你遇到的,都不是什么大事。

人的一生中,不会一帆风顺,生老病死,顺境逆境,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了,人人都会遇到。

让我们焦虑,也使我们成熟。回答

个人观点

任何事都想到最坏的结果,感觉很焦虑应该怎么办?

俗话说:心态决定一切。人生在世哪能没有挫折,遇事要冷静分析,找出妥善的解决办法。要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战胜困难的毅力和勇气,而不是一味的焦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