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被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活着》这部小说已经被吹捧高得不能再高。谁若说《活着》不好,恐怕会招来众多反对意见。

但我只说个人观点,不代表他人。

文学即人学,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一种艺术品。

人不是生活在真空中,他的言行举止和所处环境必然和社会产生联系。小说通过人物事件来反映历史和现实生活,因此就必然会和政治扯上关系。那种认为文学可以脱离政治只剖析人性的说辞,显然是不靠谱的。这一点,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已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试问,那四十多个国家对我们民族的发展史都了解吗?尤其近百年来我们从一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从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旧中国,发展成一个积极健康繁荣昌盛的新中国,这个过程他们都了解吗?我看未必。

那么,他们为什么这样看好《活着》,为什么对它特别感兴趣呢?

答案显而易见,他们看中的是福贵这个流氓赌棍无赖,在旧社会无恶不作,在新社会又遭受迫害噩运连连的典型。这个所谓的典型,当不了解中国近代史的西方人看到这些,会产生哪些联想和认知,还不是不言而喻的事情吗!

退一万步讲,苦难人人有,深浅各不同。福贵的遭遇,能作为新社会人物的缩影吗?如果单纯描写苦难苦难还是苦难,看不到一丝光明和未来,意图反映出“好死不如赖活着”的主题,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余华《活着》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被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活着,反映的是那个时代的真实情况,讲述了在大时代背景下,随着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徐福贵的人生和家庭不断经受着苦难,到了最后所有亲人都先后离他而去,仅剩下年老的他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每一个人物在当时现实生活中都找得到原型的,根据文学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创作原则,对某些人物形象进行了升华塑造。《活着》这部书能够出版,是因为在九十年代百花齐放的社会环境,换了一个社会环境,肯定就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就和文革时期视为“大毒草”的那些文学作品一样,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都平反认可了。

余华《活着》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被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活着》这本小说写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非常的压抑,让人看不到生活的希望,看不到"隧道出口处的一丝亮光"——

故事的主人公一大家子,包括自己的老婆孩子最后都死了,只剩下他自己和一头老牛。福贵为什么活着?作者没有给出任何答案!

换句话说,《活着》一书与"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相去甚远;它反映的只不过是千千万万生活在社会底层老百姓生活的一个方面;

相比其它同类小说而言,《活着》的"目的"仅仅是"活着",或者是"苟且"吧!

《活着》一书在国外确实获得了不少奖项;不过严格来说,这些奖项其实也并非是"主流";《活着》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其原因恐怕也是因为这本书确实反映了一种"绝望的生活"。

国内文学主流奖项没有青睐《活着》这本书;好像只获得了一个"图书奖",与国内最高文学奖《茅盾文学奖》十万八千里。

文学作品应该反映方方面面的生活,读者也应该更加包容;有的人认为《活着》一书的主题过于灰暗;不过也有人认为大多数人都是这么"活着"的。

余华《活着》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被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精心挑选出来的现实生活,编篡起来的故事,无异于谎言。危害极大。唯一的好处,其可能会成为反面教材。

余华《活着》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被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一个地主老财家傻儿子成天吃喝嫖赌、游手好闲,又经历命运多舛的故事,竟被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有人觉得这本书太过平凡,然而我想说觉得这本书无趣的人,一定是幸福的。

在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里,讲述的事是故事主人公富贵好赌成性,娶的漂亮老婆也是被他想打就打,想骂就骂,不久败光了老祖宗留下的金山银山,气死了老父亲,最后沦落成一个平民的故事。

如果您觉得都是苦难,那么我建议您读一读这本小说。如果您觉一生太过平淡,那么我也建议您读一读这本小说。如果您觉得自己被命运折磨,那么您更应该看看这本小说。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败光了老祖宗留下的万贯家财,沦为了平民难道故事就结束了吗?其实并不是,可以说故事在这里才刚刚开始!

原本以为人活一生,败光了家业,气死了老父亲,带着妻子孩子及年迈的老母亲沦的如同乞丐已经是最糟糕的事了。 然而更糟糕的事才接触而至,在富贵一生之中从未停息。

富贵败光家业,找了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好不容易安稳一点儿,谁知自己又被抓了壮丁,后来好不容易活了下来,偷逃回家,才得知母亲尽然病死了,聪明伶俐的女儿还变成了个聋哑人。

后来富贵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谁成想儿子在一次学校组织的献血中出了意外不幸死亡。后来女儿长大出嫁,眼看着日子有了点盼头,谁成想生产的时候大出血死亡,好在孙子活了下来。富贵白发人送黑发人。儿女都走了,只有他和老伴相依为命,然而又过了没几年,妻子家珍也去世了。妻子去世后,女婿和孙子成了富贵活在世上唯一的亲人。

然而谁知女婿又出了意外也走了,女婿走后只有他和孙子两人,然而糟糕的是孙子尽然也因一次意外而离世。故事的最后,富贵身边的亲人全部走了,留给他的除了许多亲人的坟墓外,那头老黄牛成为了他暮年之中唯一依靠的生灵……

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描述的是上世纪中叶发生的真实故事。这本书如今以英语、法语、日语、西班牙语等数十种语言翻译介绍到全球的多个国家,时至如今被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成为了我国近年来文学领域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有人说余华的《活着》这本书不值得享有如此高的声誉,因为它实在太平凡了,平凡到有些令人觉得朴实无华,然而在我看来,这本书之所以被全世界多国出版并喜爱,可以说这本小说绝非如此简单,甚至可以说实至名归!

《活着》这本书的内容很简单,围绕主人公富贵展开了看似平凡却又不平凡的一生,荣华富贵,大起大落,流落街头,生死两茫,跌跌撞撞,最后依旧勇敢地面对生活。活着一生所经历过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都在这本小说里体现的淋淋尽致,而且全文都是以故事情节的形式表达了出来,可以说十分接地气。

这本小说之所以被全球人所喜欢,可以说这本小说的确引起了阅读者共鸣,回顾全球,人类每天都在遭遇着战争威胁、失败、生离死别。还有的人被疾病困扰,有的人迷茫,若看完这本小说,感觉一切都释然了。因为我们经历过的痛苦即使再大,那比到“富贵”跟前,那也只能算九牛一毛,可命运即使如此玩弄富贵,他依然选择了坚强的活着,勇敢地活下去,笑对这个该死的苍天!

看看苍天还能拿他怎么样,他勇敢坚强无畏的精神,是值得全人类去学习的。即使学不到什么,找到一丝灵魂的慰藉,那也是一种巨大的收获。

这本小说我看了三遍,哭了三遍,我一个大男人哭的撕心力竭,打算最近再看一遍,可能是我太久都没有哭过了。看过这本小说最大的感悟是:有时候觉得人生就好似被命运所作弄一样,真的无可奈何。那种无能为力感,令人觉得十分心塞,甚至心塞到难以用更好的话语去将它表达出来,对此能够做的,只要勇敢地去面对就行,只要活着就好。在命运面前,富贵如同一只蚂蚁一样,命运可以随意的对他进行操纵,他没法抗拒,没法后退,只能去勇敢地面对!

勇敢,一定是面对生活,面对未来,面对人生最好的方式。

或许到老才会发现,每个人终究都是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人,若终其一生,我们平凡的人生,正如同《活着》里所言,活着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就这么简单。这本书可以说为阅读者上了生动且经典的一课,大致可以理解为:辉煌的时候低调一些,悲痛的时候看开点儿,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如果想不开的话,不如放下这一切,这一切真的都不重要,只要活着就好!

最后,关于人活着一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本书里也有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活着》。

尾注:不喜欢看小说的朋友也可以看看相关影视作品。余华《活着》改编同名电视剧《富贵》与小说一样。其实早在1994年上映,该小说还被改编成同名电影上映。由张艺谋执导,葛优与巩俐主演。值得一看!

余华《活着》这本书好在哪里?为什么被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那就任凭西方政客想入非非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