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公孙胜法术天下第一,为什么智取生辰纲不用呢,那可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啊?
《水浒传》里的公孙胜法力无边,劫取生辰纲时如果施行法术,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何必还要使用蒙汗药呢?
这个问题,如同问《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既然有一个筋头十万八千里的本事,为什么不驮着唐僧眨眼就到了西天,何必还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呢?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原因很简单:
不论是《水浒传》还是《西游记》,都是虚构的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需要典型环境下千人千面的人物形象,需要精彩纷呈独具特色的故事情节,需要感人肺腑拨人心弦的主题立意,只有这样才能完成一部经典作品的架构和层次。而如果什么事情都简单化去处理,比如公孙胜的法术和孙悟空的能耐时刻都让它发挥作用,其结果也就变得寡然无味毫无悬念,也就失去了文学作品的功能。
至于公孙胜的法术何时才能施展威力,这就有讲究了。用多了用频了则失去了神秘感和重大意义,用少了则形同虚设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只有在千钧一发的紧要关头,才能横空出世给敌人致命一击,胜得干净彻底,胜得酣畅淋漓,令读者击掌而起欢呼雀跃大声叫好。这才是文学作品应有的功效。比如《水浒传》中,在攻打高唐州时大破高廉的神兵天将,在北伐辽国时大破混天象乙阵,都是公孙胜的法术在大显神威。
总结:
综上所述可以说明,公孙胜的法术不是不用,也不是经常使用,而是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不用则已,用则必胜。
这,就是在《水浒传》中,公孙胜的法术为何不在智取生辰纲时施展的原因所在。
”水浒传“里公孙胜法术天下第一,为什么智取生辰纲不用呢,那可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啊?
西遊记里,孙悟空本领高强,一路协助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取得真经。取经之事,凭悟空一人之力,易如反掌,为什么一定要配唐僧这样一个懦弱、手无缚鸡之力的人来当领队?关键是吴承恩认为应该这样。公孙胜也被施耐庵限制了能力。
”水浒传“里公孙胜法术天下第一,为什么智取生辰纲不用呢,那可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啊?
是啊,如果什么事都用法术来解决,可容易多了,那还要人干嘛?水浒传不是神话小说 不同于西游记,和封神榜,是写实小说,虽然古典小说都有神话传说的部分,但是除了西游记和封神榜之外之外大多数故事不敢这么写,那是偷懒,而且故事大打折扣,不再惊险刺激了,吸引不了读者了,就是西游记,和封神榜也不是所有的事都用法术解决,也是该用时用,不该用时不用,劫个生辰纲都要用法术,七个英雄还不如一个程咬金,这故事还有什么看头,故事总不能到此结束吧!怎么牵出宋江,武松的故事来呢?施耐庵是大作家,哪能那么干那,那不是砸饭碗吗!
”水浒传“里公孙胜法术天下第一,为什么智取生辰纲不用呢,那可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啊?
梁中书每年都会在六月十五之前,派人给岳父蔡京送去价值十万贯的生日礼物,叫做“生辰纲”。杨志在押送生辰纲过程中,晁盖、吴用、白胜等人在黄泥冈假扮买酒卖酒的人,并趁机在酒中下药,迷晕了杨志一行人,劫走了这批生日礼物。这个唤作“智取生辰纲”。当然,智取生辰纲后不久,事情就败露了,晁盖等人也不得不上梁山落草。
晁盖的队伍中,有一人叫公孙胜,绰号入云龙,其人法术高强,能腾云驾雾呼风唤雨。上梁山之后,公孙胜曾斗法破高廉,收服樊瑞、降服乔道清。一些时候,公孙胜甚至会祈风帮助吴用,打败敌人。
有如此厉害的法术,为什么公孙胜在智取生辰纲时不使用呢?那样不是比在酒里下药更方便、更安全吗?而且事后还不会被发现,甚至可以借此宣扬是“生辰纲惹天怒,天遣神将夺走”之类,岂不妙哉?
这种说法非常有道理,那么,公孙胜为何不这么做呢?他为什么不用法术去劫走生辰纲呢?这个问题,我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回答。
其一,生辰纲故事原型
众所周知,水浒不是作者完全虚构的故事,书中很多人物和故事之前就有原型,有些甚至完全一样。比如宋江、关胜、杨志、呼延灼、刘唐等人,不但史有其人,而且在水浒蓝本《大宋宣和遗事》《宋江三十六人赞》也有。还有很多故事,在《大宋宣和遗事》以及元杂剧中也都有,比如武松打虎、宋江杀惜、招安征方腊等。
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在宋代话本《大宋宣和遗事》(以下简称《遗事》)中就已经出现。
《遗事》中,这段故事发生在宣和二年五月。当时北京留守叫梁师宝,派马县尉等人押送十万贯金银珠宝,赶在六月初一前送给蔡京。马县尉等人行至五花营时,因为天气热就在树下歇息。碰巧来了八个人,担着酒卖。马县尉等人买了酒喝,结果被麻翻了,十万贯金珠宝贝就此被劫走。
有北京留守梁师宝将十万贯金珠、珍宝、奇巧段物,差县尉马安国一行人,担奔至京师,赶六月初一日为蔡太师上寿……才吃酒时,便觉眼花头晕,看见天在下,地在上,都麻倒了,不知人事。笼内金珠、宝贝、缎匹等物,尽被那八个大汉捡去了。
这八个人,正是晁盖、吴加亮、刘唐、秦明、阮进、阮通、阮小七和燕青。
尽管水浒中,智取生辰纲的人物、地点和发展与《遗事》中不同,但故事结构一样。所以,水浒作者很明显借鉴了这个故事,只是他又进行了改编,较之原故事更为丰富精彩。既然原故事没有高人用法术劫走生辰纲,那水浒作者自然就不能编的太离谱。
借鉴而又不完全改变,在水浒中类似的例子其实有很多。
比如宋江杀惜,《遗事》中是宋江带酒杀阎婆惜和吴伟;好汉排名前晁盖已死,《遗事》中也是如此;还有招安征方腊,《遗事》中也提到了宋江征方腊后官至节度使的情节。
其二,剧情发展需要
之所以说水浒故事精彩,结构巧妙,那是因为很多故事一环扣一环,一个人物能引出很多人物,一个故事能引出很多故事。这样,剧情的展开就很自然流畅,读起来真实。比如用高俅引出王进,用王进引出史进,史进又引出鲁达、李忠、林冲等人。
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同样如此,不让公孙胜用法术取之,也是为了剧情需要。
我们看原著,智取生辰纲之后,紧接着说何清认出晁盖和白胜,而后又引出宋江报信,晁盖等人去落草梁山,以及林冲火并王伦之事。这样写,不但很真实——因为智取生辰纲的确有很多问题,留下了太多线索;而且有利于故事展开和延伸。
换个角度想,假如公孙胜用法术智取生辰纲——比如召唤金甲神公然拿走生辰纲,又或者一阵怪风把杨志等人卷跑;作者完全可以写晁盖等人乔装打扮,不住店不带口音等,进行一次“完美犯罪”。这样的话,这个案子可谓没有任何线索。
如果这样,故事就没法往下进行了,那宋江等人又该如何出场呢?晁盖等人又怎么去落草梁山呢?那就没有水浒故事,更没有这本书了。
还有一点,公孙胜类似于王炸,轻易不使用。
我们看水浒,梁山好汉基本不先用法术。无论斗法破高廉,还是降服乔道清等,都是对方先使用妖术,公孙胜或者樊瑞才出手。宋江也会一点法术,他也基本不使用,顶多防御对方妖术。毕竟水浒不是神魔小说,频繁使用法术只会让读者觉得荒诞。
如果动不动就让公孙胜用法术,那就不是《水浒传》了,那可能要叫《传奇法师公孙胜》了。
众多好汉中,只有公孙胜曾两次离开梁山。为何?推测原因可能也是作者故意如此。要知道,公孙胜在梁山地位很高,会法术也会阵法谋略。若他一直在梁山,面对强敌时又不出手,读者就会感觉他尸位素餐,形同虚设;若他以法术打击,敌人又实在不堪一击,读起来也十分没意思。怎么办?自然是让公孙胜下山,下次需要再派人去找他。
如此一来,不但能表现公孙胜不恋功名,为他的结局埋下伏笔,而且去找他的路上还能拉拢其他好汉上山(戴宗后来就因此发掘了石秀、杨林等好汉),一举两得,何乐不为呢?
其三,公孙胜属于后来者
如果不看故事原型和剧情需要,从公孙胜本人角度来说,也能解释这个问题。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早期水浒中,公孙胜没有参与智取生辰纲,他属于后来者。
第十五回回目名为“吴学究说三阮撞筹,公孙胜应七星聚义”,点明了是“七星”。但我们都知道,实际上一共有八人参与,包括后来的白胜。从全书来看,白胜在黄泥冈演技精湛,事后被抓也颇有骨气,虽然两次招供,但也只是说出官府已知的信息,而且他也是地煞星之一。既然如此,就不能说是“七星”,而应该是“八星”。
既然如此,作者为何说是“七星聚义”呢?一个可能的理由,是原先的确只有七人,后来才又增加了一人。
我们看容与堂本《水浒传》还能发现,十八回中有一首诗,后两句是“一旦阴谋皆外泄,六人星火夜逃生”。除了白胜,按理说是七人逃生,这里为何说是“六人”呢?没有道理。还有,后来宋江给晁盖报信,也说白胜供出“你等六人”,后来又说是“你等七人”,简直自相矛盾。
所以,据此可知当初的确是只有七人参与智取生辰纲。当然,后来作者为自圆其说,让晁盖“梦见北斗,且有一颗小星”,不过人数没改全,留下了“遗迹”。
那么,谁是后来者呢?答案是公孙胜。
分析一波即可知道。晁盖是领头人,吴用是出谋者,刘唐带消息,三阮同进退,白胜负责卖酒演戏,每个人都不可或缺,只有公孙胜显得多余。
聚义之前,公孙胜说带来了生辰纲消息,但其实刘唐早已探知;而且公孙胜为求见晁盖,不惜动手打人,结果劫到生辰纲上梁山后他又走了,实在令人捉摸不透他要干嘛?难道仅仅就为了帮晁盖劫生辰纲?而且初上梁山,公孙胜除了一句假意的话“休为我等坏了大义”,再没有其他戏份。
后来林冲火并王伦,推公孙胜坐第三把交椅时,还说“公孙先生,名闻江湖,善能用兵,有鬼神不测之机,呼风唤雨之法,谁能及得?”这话也有点不靠谱。试想,连仗义疏财,广泛交友的晁盖都不认识公孙胜,京城里的林冲怎么知道千里之外蓟州公孙胜的大名?
事实上,如果去掉公孙胜的戏份后,读者会发现,这段故事更紧凑精彩。
由此可以推测,公孙胜是后来参与智取生辰纲的人。不过,由于这段故事架构已经完备,而公孙胜在《遗事》中排第六(但没有事迹),地位很高,所以作者把他加入到智取生辰纲的队伍中,以增加其戏份故事,这样也能为其后来排名第四奠定基础。
正因如此,所以公孙胜无法用法术智取生辰纲,否则就破坏了故事结构,甚至会“喧宾夺主”。毕竟,智取生辰纲是表现吴用之智,而不是公孙胜之法。
“公孙胜是后来者”的说法,源于侯会《水浒源流新证》,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原作解说更清晰,论证更有力。侯会甚至根据明代李开先的水浒剧《宝剑记》,推测早期公孙胜是一名军官,这样公孙胜更不可能用法术了。
总而言之,无论是从智取生辰纲的故事原型,公孙胜的身份,还是剧情角度来看,公孙胜都不可能用法术取生辰纲。
本文第三点重点参考侯会《水浒源流新证》之《后来居上的公孙胜》(上、下)。
”水浒传“里公孙胜法术天下第一,为什么智取生辰纲不用呢,那可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啊?
前面有答主的观点不错,如,智取生辰纲是流传久远的精彩桥段,《水浒传》这部小说,不可能用法术把这么精彩的情节给“毁了”;又如,公孙胜只有在与同道中人比拼时才使用法力,或者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失才会用到法术。
这里补充一个观点:在非神话小说中,法术不可破坏现实生活的规则。
1.术高莫用看到“术高莫用”这个词,可能有些朋友会止不住发笑,因为前段时间被某传武大师给活学活用了。
其实,在传统文学中还真是有这么一个“潜规则”。
如果是纯粹的神话小说,比如《西游》《封神》,交战双方比的就是法术,只是法术之间也会互相生克,强中更有强中手。
但是到了以现实为主基调的小说中,掌握法术的人则默默地遵守“术高莫用”的规矩,这相当于回避条款。
的确,公孙胜是会法术,但他使用法术的前提是不能对常人、在常态下使用,这是修道人的基本守则。
所以,书中他几次使用法术基本上都是跟道门中人比拼,比如斗樊瑞、破高廉等,直接就是超能力之间的对决。他唯一一次对常人使用法术,是在生辰纲事发,他和晁盖几人逃亡梁山,捕头何涛带官兵追杀之时。
且说这捕盗巡检,领着官兵,……忽然只见起一阵怪风,但见:
飞沙走石,卷水摇天。黑漫漫堆起乌云,昏邓邓催来急雨。倾翻荷叶,满波心翠盖交加;摆动芦花,绕湖面白旗缭乱。吹折昆仑山顶树,唤醒东海老龙君。
那一阵怪风从背后吹将来,吹得众人掩面大惊,只叫得苦;把那缆船索都刮断了。正没摆布处,只听得后面胡哨响。迎着风看时,只见芦花侧畔,射出一派火光来。……那捕盗官兵,两头没处走。风又紧,火又猛,众官兵只得钻去,都奔烂泥里立地。火光丛中,只见一只小快船,船尾上一个摇着船,船头上坐着一个先生,手里明晃晃地拿着一口宝剑,口里喝道:“休教走了一个!”……东西两岸,四个好汉并这伙人,一齐动手,排头儿搠将来。无移时,把许多官兵都搠死在烂泥里。
虽说这次是和常人作战,但对方是正规军,己方身份也已暴露,双方相当于交战。
在古代,交战是默认可以使用“法术”的。比如,就在《水浒传》中,宋江从九天玄女那里得到的天书,主要就是各种行军布阵之法和各种法术。
古代的“军事家”都要多多少少会些“法术”,例如,诸葛亮与曹军作战“借东风”证明他是军事家中法力最高的,所以才是军事家中的楷模。以前的兵法除了行军布阵之道还包括一些“法术”,兵书中有专门的“法术教程",这毫不夸张。
特别是用兵打仗要懂天象,乃至会“控制”气象。打仗的要素之一就是“天时”,这个法术在今天我们可以地理解为要掌握丰富的气象知识。
再看押解生辰纲时,押解之人虽是军人,但双方并没有明确开战,即便是打劫这种违法行径,也属于常人在常理范畴之内的事情。假设公孙胜祭起一阵狂风迷住对方双眼,随后劫走生辰纲,这就明显属于作弊行为了。在他们的信仰体系和规则中,一定会被道门中人所不齿,同时还可能遭受“天谴”。所以,劫夺生辰纲,不管是智取还是直接武力抢劫,都属于人世间的常规法则,用法术劫掠则属于“超纲了”
2.神通大不过业力(运数)“神通大不过业力”,这又是近来常听到的一句话。是的,纵然各种法术(神通)高妙,但即便用法术用在世间的普通人身上,其影响力也是微乎其微的,世间之事,总会按人的业力、运数、以及各种常理法则运转。
其实,水浒传中法术最厉害的法师不是公孙胜,更不是高濂包道乙等人,而是公孙胜的师父罗真人,可能还有龙虎山的张天师。
那么,与其让公孙胜这些“实习期”的学生使用法术,还不如罗真人张天师直接出马,只要一“发功”,辽国也破了、方腊也灭了、高俅也死了,人世间一片太平,岂不是很好?
首先这样施耐庵饭碗先丢了,小说都没的写了。
按照古代小说的设定,神佛仙道只能在暗中默默地观察俗世之人的命运变迁,不能直接出手左右改变大势大运,也不可随意改变小事情。大的事情,方腊该造反造反、辽国该犯边犯边、高俅蔡京该乱政乱政;小的事情,梁中书的生辰纲该丢就丢,该不丢就不丢。神佛仙道,基本上不允许也不可能动用法力降维打击。
话说回来,也有“超纲”使用法术的情况。在话本小说《平妖传》中,狐狸精一家三口——圣姑、胡媚儿、左瘸,经常用法术欺诳常人,得到了很多便宜。可他们只能是妖,他们的法术也只能是左道旁门的幻术,最终会被正道所灭。
当读者感受到狐狸精一家的法术非常高强时,不由会想,有这么高的法术不如直接把皇帝干掉,自己做皇帝得了。果然,小说中还真就安排了这么一幕。妖狐胡媚儿变化成一个极其漂亮的宫女,想接近时为皇太子的宋仁宗,太子正在读书,内侍们都睡着了。胡媚儿
偷得来一个盘茶,一个银碗,吐些涎沫在内。口吹气,变成香喷喷的热茶。原来狐涎是个媚人之药,人若吃下,便心迷意惑。不拘男女,一着了他道儿
可是万万没想到,这天是关帝暗中护驾,举起青龙偃月刀从虚空劈下,胡媚儿大叫一声,丢开了茶盘茶碗,内侍们都被惊醒了,举灯一照。只见一个母狐狸头脑迸裂,死于地下。
这个故事表面上虽然讲的是妖邪法术和神灵的对抗,实际上很可能是暗示读者,法术无法改变世间的运势,妄图尝试者都会失败。
参照这个例子,如果公孙胜用法力劫夺生辰纲,还真不一定就是“弹指一挥”的事。
”水浒传“里公孙胜法术天下第一,为什么智取生辰纲不用呢,那可是弹指一挥间的事啊?
为什么公孙胜明明会法术,但是他确不敢轻易使用呢?那是因为:
法术不能轻易使用,也就是说公孙胜不敢轻易使用法术。我们从众多书籍资料中都能了解到,古代的道士,是以救济百姓,帮助百姓,惩恶扬善为宗旨,因此也有了“乱世道士下山”的说法。同时他们是不能轻易施展法术的,特别是对凡人使用法术,因为这样非常容易遭到天谴。
“功不足德来补,德不够六亲凑”,这是民间关于法术的代偿问题的俗语。施展法术是要有代价的,如果你你功力不足而使用了某些厉害的法术,用什么来代偿呢?就得用你平时积累的福缘,如果还不够怎么办呢,那就用你家人的福缘来顶替了。
因此,所有法术的代价是很大的,人的福缘降低,运势就会低落,各种衰败都会随之而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气运不佳
同时,用法必用于利他,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行善。法术本身就消耗法力,以抵挡业力对自己的影响。如果起心不善,就会存在恶的业力,这就更加倍了法力的损耗,公孙胜是不敢的。而用来利他,这就是积累功德,这就是行善,你所受到的业力是善的业力,这是对施法者有利的。
就公孙胜书中几次使用法术的情况,可以直接证明以上论断!第一次使用法术是在石碣村,为了救晁盖等七人使用了法术,大败官军。
第二次使用法术是对身怀道术的高唐州知府高廉,宋江派请公孙胜出手,然后公孙胜出手破之。
第三次使用法术是对混世魔王樊瑞,“混世魔王”樊瑞能呼风唤雨,用兵如神,公孙胜出手降服。
第四次使用法术是对付同样会法术的乔道清,最后公孙胜大破乔道清将其降服。
第五次使用法术是对付金剑先生李助,那李助得异人传授,拥有剑术,一把剑舞将起来如掣电般,已近剑仙之流,至少也是异人之流。公孙胜使用法术将李助手中剑脱手落地,于是卢俊义将李助生擒活拿。
最后总结:通过公孙胜的几次出手,我们可以发现除了第一次,后面的对手都不是常人,不是身具法术,就是身怀异能。可以说,这些人都是和公孙胜一样的同道中人,是属于一个层次的,这样的情况下,公孙胜出手没有任何心理负担。
第一次出手,虽然面对的是普通人,但是明显此事是因公孙胜而起,也就是佛家所说的“因果”。而道家所讲的“承负”,是类似于佛家“因果”的。《太平经》中说:今人要承担先人行为善恶所带来的后果,名为承;同样,今人的行为善恶也会对后人产生影响,名为负;代代相承相负。
那么我们再看截取生辰纲,是公孙胜自己知道了生辰纲的路线,自己想去夺取,所以是他自愿去做的,这就是“因”。而因为截取生辰纲招致晁盖等人被官军所围,这就是“果”。如此“因果”下,或者是“承负”下,公孙胜是必须要出手的,不然公孙胜要付出的代价将是他难以承受的。而就算如此,公孙胜还是得必须付出代价,因此公孙胜在上梁山不久,便下山回家潜修。他去修什么?就我所想,最主要的无非就是消解石碣村出手的“业力因果”。
最后就是天命不可为了,公孙胜是一名有道法的道士,那么他应该是可以窥得一丝天机的。所以他知道生辰纲这一劫,必须是要由晁盖去承担的,这个是上天注定的,因此他找的也是晁盖,他是不敢违背天命的。
所以,公孙胜的法术是不敢轻易使用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