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蒙曼和于丹,你怎么评价?

蒙曼和于丹两位女士,都是著名学者,大学教授,国学功底深厚,知识储备渊博。如果仅以学术水平来讲,我辈普通群众和她们差之千里望尘莫及。所以,非同行同辈人士,是没有资格和能力对她们学术水平的高低展开评价的。

但是,她们毕竟通过电视这个大众媒体走上了社会层面,成为了公众人物。既然是公众人物,就必须要接受人民大众的评价和检验,这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抛开学术学平不谈,仅就她们在公开场合的举止言行和为人处事,仅就她们在同等环境和条件下的所作所为,两相对照却形成了强烈反差。

世界上没有一片相同的树叶,自然也就没一对相同的人,人与人毕竟都是有区别的。但是做为同样的学者和教授,这个差别如果特别显著,就说明了另一个问题——肤浅和深沉,人品的优劣。

综合起来看,这两位女士可以用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来形容。

一、一个是张扬肤浅盲目自信,一个是深沉含蓄顿挫悠扬。

2006年春节,我从偏僻遥远的西域边陲返回内地休假。去书城看书时,进门就被迎面大屏幕上一个女人的演讲画面吸引住了。那夸张的手势,那炫耀的动作,一个接一个华丽的词藻喷薄而出,用夸夸其谈口吐莲花来形容绝不夸张。

必须承认,刚一开始,我确实被她吸引住了,站在那里全神贯注地看起来。但是没过多久,我的心态就急转直下:这是在干什么呀,不就是讲《论语》么,你就实实在在地讲呗,用着得这样夸张地表演么?后来有一位知名评论员评论:她讲的句句都是真理,但句句都是废话。所以,绝不是有什么先见之明,我当时便有一股厌烦心理油然而生。这种强烈的第一印象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烙印,多少年也挥之不去。

又过了许多年,重新在电视上看到了蒙曼女士的讲课。同样是在“百家讲坛”的平台,同样是讲课,蒙女士朴实深沉的讲课风格,自然给人带来一种亲和感,一下子就让我想起前些年那位的影子,自觉不自觉地把她们二位进行了比较。

还是那句话,对于学术观点,我辈没有资格进行评价,但是在表达的方式方法上,在语言的遣词造句上,在表述风格的截然不同上,二者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反差。在仰慕佩服后者的同时,不由自主地再一次对前者生发了厌恶之情。

二、一个是心理错位的忘乎所以,一个是朴实无华的传授知识。

不知道于女士在课堂上是怎样给学生讲课的,但从电视上看她的演讲方式和风格,分明是把百家讲坛的观众当成了嗷嗷待哺的学子,分明是把观众当成了伶听她教诲的学生,这显然是一种心理错位。相信每一位观众听她的课,都是想学到一点新的知识,不可能想听她那些所谓的做人的道理,更不是来接受她那种高高在上给人训话的姿态。

相形之下,蒙女士那种娴静典雅又不失浓浓书卷气的讲课方式,瞬间就能把听课人带入到学习的氛围之中。她不单纯是学识渊博的展示,更是把高深的专业素养和人文修养较好结合起来的典范。给人留下了极为深刻的良好印象。

两相对照,前者显然是不懂得夹着尾巴做人的心理学常识,虚荣和浮华是她的代表性特征,张扬炫耀是她的外在表现,肤浅自恋是她的内在动因。这样的学者只适合呆在象牙塔里自我欣赏,不适合拿到大庭广众之下卖弄炫耀。因为一卖弄势必就会露馅儿。也正因如此,最终被北大学生哄下台去,对她本人来说绝对是一付清醒剂,是一件大好事。

而后者只要坚持这种与人民大众良性互动的原则,就一定会走得更远。

对于蒙曼和于丹,你怎么评价?

蒙曼和于丹,路数差不多,只不过一个更偏学术,一个更偏市场。

于丹的悲剧在于,不知道适可而止。平心而论,她讲论语还是应该得到肯定的,于丹的《论语》和易中天的《品三国》一度成为百家讲坛的两张王牌,对于传统文化的普及意义重大。但于丹没有自知之明,最后居然敢去讲《庄子》,《庄子》难度极大,民国大师刘文典称世上只有庄子和他懂《庄子》,再加上于丹在北师大升官之后,嚣张跋扈,跑到北大演讲被轰下台,声名大挫,所以于丹是死在自己的自我膨胀上。

蒙曼成名晚一点,也低调一点。和于丹北师大中文系和古典文学专业毕业差不多,蒙曼也是正规的北大古代史专业毕业,先后师从李鸿彬和荣新江,后来到中央民族大学任教。所以她在百家讲坛讲武则天也好,在中国诗词大会当评委也好,作为专家大家基本是服气的。而不是像于丹和陈果那样,兜售鸡汤哲学,要和这个世界妥协,最终背负骂名。所以蒙曼的社会认可度要高于于丹,当选为全国妇联副主席。

对于蒙曼和于丹,你怎么评价?

拿古代文人的标准,蒙曼和于丹二人都已经渐行渐远。但二人中蒙曼更像传统文人,于丹更像市场营销中的文化作秀。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不论是文人学者,还是一般老百姓,还是在网上,几千年的传统文化耳濡目染,想拒绝都很难。所以,在经济发展突飞猛进的当代,国人对传统文化越来越显得迫切而渴望。心目中的传统文化大使形象,不断在国人舞台中心轮换出现。

于丹的出现,就是在此背景下产生的一位传统文化女神。尽管目前我们看起来有许多不足,但还算美丽的外表,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音,打动了亿万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渴望。

一个人的视觉冲击力取决于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于丹之所以迅速走红大江南北,在于她张扬的外向个性。而外向个性的最大缺陷在于内敛不足。内敛是以厚积薄发为主要古文人特征的源动力。随着于丹演讲场次的增多、市场化思维浓度的提高,其不足渐渐暴露并遭受同行的不悦。

历史在不断地重现。实际上传统文化大使形象,也在不断地更替。蒙曼教授就是以含蓄、谦卑、内敛、优雅、端庄出现。

我们不敢肯定蒙曼教授能持久到多久,但我们相信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高,可能还有更好更高的传统文化大使形象出现。这种轮番更替,其实对我们提高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于蒙曼和于丹,你怎么评价?

蒙曼和于丹两个都博学多才,口才都是一流。从两个人的社会行为表现来看,她们的性格是完全不同的类型,下面分享一下我的看法,与诸君交流。

于丹老师是从解读《论语》进入大家的关注的,后面又是《庄子》,还有昆曲,她不论是在演讲时、上课时、被采访时都是侃侃而谈,出口成章,辞藻华丽,声音抑扬顿挫,你很容易被她所说感染而被吸引,她的论说更普及的让当今人去读《论语》《庄子》,———这就是于丹的魅力吧。

当于丹后期大红大紫后,她背离了她所宣传的谦卑、仁义、道德。跋扈的性格快速膨胀,不能自持自己行为——这就是德不配位,知行背离,这样的学者当然会被大家慢慢抛下。

蒙曼教授,她在演讲时的现场感染力比于丹差一些,她相对要平铺一些,内敛一些,她的肢体语言表达也没有这么丰富。但恰恰可能更适合中国人的持久胃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就是含蓄、谦卑、内敛、优雅、端庄——蒙曼教授都有这些特质。

不论是谁,博学多闻都是让人倾慕的,但是只有高贵品质才能让其持久留存。

要用高的德去匹配博学,用谦逊的品质推广自己的知。越是高知识的传播人越要有良知

对于蒙曼和于丹,你怎么评价?

于丹的百家讲坛就看了两期再没看,刚开始觉得讲的还不错可是越听越不喜欢,满嘴的之乎者也,卖弄学识,飘飘然也,讲的太虚了,蒙曼恰恰相反,刚开始挺不是很喜欢恕我以貌取人了而且嗓音也不喜欢(人的劣根性)因为她讲的是武则天,我很喜欢唐朝文化所以坚持听了下去,这一下一发不可收拾,讲的非常好,有理有据,引经据典,张弛有度非常的接地气,后来又接连听蒙曼讲了太平公主等等都非常喜欢,电视看过又在电脑搜了看了好几遍挺过瘾的,也学到了不少历史知识

对于蒙曼和于丹,你怎么评价?

对于她们两位,我有着截然相反的看法: 蒙曼务实,于丹务虚。听蒙曼,有收获,听于丹,尽忽悠。

应该说,蒙曼对于隋唐时期的那一段历史,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和自己独特的解读。大隋风云、长恨歌、武则天等讲座,都是娓娓道来,有理有据,能为你讲述一段经典的历史。说实话,在百家讲坛的几位主讲人中,她是较为出色的一位。

而于丹则不一样,她选择的论语、庄子之类的话题,基本务虚。但她靠的不是扎实知识、独特的见解,而是专注于别具一格的讲授方法。她的讲授方法,具体来说,就是说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之”的抽象概念,大幅度的扭动肢体动作,滔滔不绝、口若悬河、排比句连篇的夸张表达方式。让人咋一听,好像颇有点与众不同的意思。仔细一回味,其实等于啥也没说!

两相对比,高下立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