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听说“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到底该如何理解文学的真实性?
文学作品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是文学创作的艺术规律。违背这个规律则不是文学作品,只能是其它了。
文学作品为什么要源于生活呢?
因为源于生活是基础,脱离这个基础,就成了悬在空中的楼阁,属于胡编滥造。比如抗日神剧手撕鬼子,那是人做的事么,明显是神仙才有的本事。比如告诉战士们,八年抗战还剩最后一年。抗战还没结束,他怎么知道是八年抗战?明显是胡编滥造的。不源于生活的文学作品,搭眼就能看出是假的。目前许多文学作品之所以缺少读者,皆缘于此。
文学作品为什么要高于生活呢?
因为如果不高于生活,文学作品就成了生活的复制品,复制原有的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不高于生活,文学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只有从生活中提炼素材,经过加工升华再创作出来的东西,才能回味无穷,有嚼头,才能产生启迪陶冶精神世界的功效。因此,源于生活和高于生活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须臾不可分开。
关于文学作品真实性的问题,则又回到了源于生活上来。
怎么才能既高于生活又保持真实性呢?要解释清楚这个问题,单纯说教难免空洞无物,举个实例就会加深理解。就拿法果大作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为例吧。
一个穷苦小职员的妻子,羡慕上流社会奢华的生活,为了参加人家一个晚会,去朋友家借了一条价值昂贵的项链。晚会上,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却乐极生悲把项链弄丢了。怎么办,只好借债买了一条同样的项链还给了人家。为了还债,夫妻俩节衣缩食拼命打工,多年后才还上这笔债,却已把自己熬得寒酸无比落魄不堪。走在街上,当年的朋友已经认不出她了。她说,我之所以这个样子,都是为了还你那条项链啊!朋友很诧异地说,那条项链你当时不就还我了么?她说,我把项链弄丢了,是借债买了相同的项链还给你的。这些年,我就是为了还债才累成这个样子的。朋友大吃一惊,说,我那是条假的项链,值不几个钱啊!
每当读到这篇作品,内心总会泛起难以平静的波澜。以小见大,以短见长,发人深醒,拨人心弦,余音萦绕,回味无穷,这就是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所在。
但是,单纯借项链丢失又借债买回还给人家,这种事情在生活中基本上是不存在的(既使有也是极个别现象,不具有普遍性)。可如今在我们身边,这种爱慕虚荣打肿脸充胖子的类似事例却屡见不鲜不胜枚举。这种辛辣苦涩恨其不争又无可奈何的艺术形象,毫无疑问是从真实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素材,经过艺术加工,创造出来的典型人物的典型形象。它不是真事,但谁能说它不真实呢?
这就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就是文学作品的真实性。
总听说“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到底该如何理解文学的真实性?
我们受过的文学教育都是说写真实,又说文学起源于摹仿。无论是现实主义的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摹仿的现象真实,还是浪漫主义按事物应当有的样子来摹仿的本质真实,还是现代后现代主义的按事物为人们所说所想所体验的样子来摹仿的超验真实,都要求文学传达某种真实。
真实如真理,让人安心,让存在获得思考、自我观照,有所依归。
其实,我们可以问的是,文学能写假吗?
写作本质上是实现个体心灵的自由。当代网络小说的大爆炸对于写作的解放功不可没,甚至可能因此迎来一个新的文艺大复兴时代。网络文学的某些特征已经具备文学从写真到写假的大转变。
当然,这种写假,本质上还是一种写真。无论故事多么离奇荒诞,与现实相差很远,但它要告诉读者说,我叙述的这件事是真的。即使我们明知道它是假的,作者也声称纯属虚构,但作者必须假作真,而为了这种真,它得写得活灵活现,煞有介事,它得有其在内在叙述上的真实、连贯与自圆其说。
因此,文学的写假是可能的,只要合乎一脉相承的生活和在内在逻辑上成立、自证就可以了。
文学本质上是语言的故事。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是想象一种生活。我们完全可以从写假开始,致力于人的生成和自我的发明,发现并展示与生活不一样的生活,为人类的存在、探索、参照创造出各种可能性。
假,其实给文学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
总听说“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到底该如何理解文学的真实性?
文学创作来源于现实而又高于现实,是文学创作的必然规律。每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的创作素材都来源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源于真实的时代背景和真实的历史事件。是作者脚踏实地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生活寻找创作的源泉,集无数个人物形象于一体,去描写他们的精神风貌,去展现他们能够打动读者的闪光点。使读者感觉到小说中的人物就是现实生活中的你我他,才能体会到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感受到故事的真实性,从而起到教育人、启迪人、陶冶情操的作用。所以说文学来源现实而高于现实是文学创作的根本要求。
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作者路遥,为了创作这部小说,搜集素材翻阅大量的资料,并亲自深入矿井、深入田间地头,花费了一年多时间才开始伏笔创作,历时六年创作出了这部巅峰之作,赢得了读者的掌声和认可,赢得了茅盾文学奖的桂冠,就是因为他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使读者感受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物形象的真实性,并把普通人群的普通故事提升到文学的高度,塑造出了完美的文学艺术形象和感人的故事情节,把大变革时期人们经历的阵痛和思想变化,用艺术的语言表现了出来,让人们感受到在平凡的世界普通劳动者不平凡的人生之路。
总听说“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到底该如何理解文学的真实性?
这个问题应该这样来理解,一般的说法都是文学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是文学作品的一个常态,想要写出好的文学作品,必须要以生活为原形,再通过虚构和提升,表达作者的情感和哲理,是忠于生活的真实,但不是生活的照搬。为了进一步的说明这个问题,我说几点,举些例子叙述一下。
第一,文学一定要源于生活。在唐诗有一首李绅写得《悯农》,把农民在烈日下的辛劳写得淋漓尽致:"除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作者当时生活在农民中间,对这种生活有切身体会,所以写出了千古绝唱。后来李绅作了大官,鱼肉乡里,欺压百姓,就再也写不出名作了。
第二,作品需要借景抒情,借景言志。比如唐代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先写了多是悲秋伤感,而作者不然,反其道而行之,胜过春朝。借一鹤排云上,抒发了把自己比作鹤的形象,在晴空万里翱翔的乐观豪迈。
第三,文学作品可以虚构和提升。
在描写生活的时候,对情节的渲染,对故事的虚构,都是为了提升作品的高度,这不是不真实,而是在忠于生活的真实。如果不允许虚构和提升,那就叫报告,没有生活的虚构那叫神话。简单举个例子,李白写长度高度时惯用高万丈,深千尺的比喻,量过吗?是为了气势,豪迈所需,虚拟的。但是大大提升了作品的高度,也不愧为一代詩仙。
最后,文学作品要在生活的基础上,作者与读者产生共鸣,要有提升让读者有回味和联想,才是好作品。
所以看真实要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去看。
谢谢悟空问答平台,谢谢大家的鼓励支持!
总听说“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到底该如何理解文学的真实性?
正确的说法是:文学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总听说“文学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到底该如何理解文学的真实性?
我曾经说过:
“所谓文学,就是人们想要的生活。即使描写的是黑暗,也有作者心中的光明和读者同在,也有作者暗中分明的秩序,不像生活中的黑暗那么混乱那么没有真相没有是非。”这是文学高于生活的第一点。
其次,文学的真实是本质的真实,而现实的真实只是事实的真实。真正的作家总是比一般人站得更高同时也站得最低站到生活的最里面,能够从现象中提炼出本质,看见那些最深刻的真实。例如从喜剧中看见悲剧——鲁迅笔下那些滑稽可笑的人物,其实在上演着发人深思的悲剧,周星驰的喜剧里面表演的也是悲剧。
第三,真正的作家都是正直公正的人,他们甚至不袒护自己不袒护善,正如余华在《活着》的前言里所宣告的那样,“对善和恶一视同仁”。后现代文学回归写实,甚至主张主题模糊、作者退出,“事实即真理”。这是比现实主义文学和现代派文学提炼、表现本质的真实更加成熟和先锋的真实观。
所以,我又曾经说过:
“所谓文学,就是对一切的理解与同情”。文学进步的表现之一,就是一步步益发逼近真实。
例如现实主义对于人物心理的描写,是经作者整理的,而现代主义意识流的描写,更加逼近人类生理的真实——谁的意识不是跳跃无序而是井井有条的呢?
在后现代文学,价值多元、价值解构,是因为人类对于世界和人的认识已经无法系统,再要系统地表达,那是伪崇高、伪深刻、撒谎。当代作家,应该能够剖析新冠病毒,而不是说些人定胜天的大话、套话。
真正的作家笔下的真实,永远不是现成结论的重复。真正的作家,应该是比普通人目光更犀利或者通俗地说目光更毒的人。
所以,作家笔下的真实,包含着人类未来,真正的作家,不仅看得更深,而且看得更远。他们有想象力。
文学区别于科学,是采用形象思维而非逻辑思维。
2011年,我有一首诗,叫《非逻辑与无益的思考》。人类未来,越来越充满不确定性。
说回去,文学的真实,既要高于生活,也要源于生活,哪怕是来自生活的直觉,也高于胡编乱造。所谓荒诞不经,所谓杂乱无章,所谓一切空无,因为作家体验和看见的生活就是那样。配图是我认为说真话的作家。依次为莫言、残雪、苏童、阎连科、余华。
阎连科写一个村庄,全是残疾人,正常人反而不正常。
这真实吗?
现实不可能这样,但这是本质的真实。有没有成群结队的非正常?有。
阎连科《受活》中一个人物柳鹰雀,想要购买列宁遗体,想为自己修建水晶棺,生活中似乎没有这样的人,但生活中不乏惊人的权力控制欲,不乏乡土权力的畸形运作。
还有,莫言一篇小说的题目,居然是《透明的红萝卜》,有吗?可他通篇没说一句假话。
所以,最后,文学的真实性还表现在不管作家用什么手法——超现实、荒诞派、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神实主义、新新闻主义……创作,他们都在极力说出最诚实的真话。真正的作家,用儿童那样的目光看世界,然后像安徒生童话里的儿童那样说真话。
人类,有时候真的没穿衣裳。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