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名篇《春泛若耶溪》?

《春泛若耶溪》是唐代诗人綦毋潜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綦毋潜,字孝通,虔州(今江西赣州)人。开元年间进士,官至迁右拾遗。安史之乱后,归隐家居,与王维,李颀,韦应等著名诗人常有诗唱和。他的诗风格清丽幽秀,擅常山林孤寂之情的描写,流露出隐逸超脱之意。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山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若耶溪,位于浙江绍兴南的若耶山下,相传为西施浣纱处,故又称浣纱溪。作者通过月夜泛舟于溪上,描写春江花月夜的溪畔景色,抒发作者以物喻情,以景抒怀的一种情怀。诗中作者流露出来的超脱出世的心绪和夜溪景色浑然一体,相互映衬,给人一种超脱自然的美感。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开篇第一句便把幽闲的情趣带入其中,泛舟荡去,无所顾忌,漫游开来,情趣无限。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第二句描写的晚风清凉吹动的小舟前行,不知不觉间流荡到了溪口边。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第三句描写小舟又转过了山谷,隔着山峦都能望得见南方的星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第四句描写水面上泛起的溶溶烟雾,把月色和林木都掩映着靠后了。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最终,景色描写完了,该描写作者的心态和愿景了。这才是诗眼,是作者吟诵为文的精华。往事如烟,漂浮渺渺,真想在这样的景色情景中,做一个钓鱼的老者,悠闲无忧地度过一生。

细读全诗,作者超凡脱俗的心境一目了然。景写得娴静典雅,舒缓有致,如梦如幻,如泣如诉。但任何美妙的景物,无非是为了作者的心境做铺垫。归根结底,还是要抒发一种心境,一种人生的态度,一种情怀的展望。

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尽情的抒发,从字里行间展露无遗。确是一首上好的佳作。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名篇《春泛若耶溪》?

问题: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名篇《春泛若耶溪》?前言

綦毋潜qi"wuqian(692-749),字孝通,虔州人(一说荊南人)。南宋时,虔州被改名为赣州,如今是江西省排名第二的城市。赣州因赣江而得名,也因为赣江的水路交通发达,成为古代的重镇。

綦毋潜大约在开元十四年(约726年)前后进士及第,授宜寿(今陕西周至)尉,迁右拾遗,终官著作郎,后因安史之乱后归隐不知所终。

一、这首诗写了什么

《春泛若耶溪》被收录入了唐诗三百首,成为綦毋潜的代表作。

题目中的春,表明了时间,在诗句中有体现;

整首诗都是围绕题目中的“泛字而写。

若耶溪,是诗人泛舟游玩的地点,在浙江省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

南朝时期的王籍、谢灵运,唐代的李白、杜甫、元稹、孟浩然、刘长卿,宋代苏东坡、王安石、陆游,明代王守仁、徐渭等人,都曾泛舟若耶,留下无数诗篇。

诗中描写了綦毋潜春游若耶溪,眼中所见的景色。这是一首纯粹的山水诗,没有怀古言志的内容,而是通过对于清幽山水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归隐的意愿。

二 、押上声韵的古体诗

到了唐朝綦毋潜的时代,科举已经开始考律诗的创作。诗体有了明显的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

这首诗是一首押仄韵的古体诗。唐古体诗与后来的宋词在押韵上基本用邻韵通押,但是有一个不同之处。

这个不同,就是古体诗的仄韵中,上去声很少通押,而宋词中上去声通押是常态。

例如綦毋潜的这首诗就是明显的上声韵古风: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山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偶、口、斗、叟在今天也是上声(普通话三声),比较特殊的是“后”这个字,表示前后的“后”在这首唐诗中是上声而不是去声。

例如綦毋潜的好友儲光羲《述华清宫五首》之一

上出蓬莱时,六龙俨齐首。长道舒羽仪,彤云映前【后】。天声殷宇宙,真气到林薮。

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山中叙志》:

物外知何事,山中无所有。风鸣静夜琴,月照芳春酒。直置百年内,谁论千载【后】。张奉娉贤妻,老莱藉嘉偶。孟光傥未嫁,梁鸿正须【妇】。

后、妇,都是上声。

三、简析

1、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第一句写了泛舟出游的目的和心情。山中探幽之意未灭,游玩泛舟,随遇而安。

2、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花路,点出题目中的春字。春天的黄昏诗,诗人在晚风中泛舟进入若耶溪。

3、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到了夜晚之际,轻舟转过西边的山谷,抬头可以望见南方夜空中的星斗。

4、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溪水中有淡淡的烟雾,山林中的月亮在夜空中渐行渐远。

5、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人生的际遇,令人迷茫看不清方向,还是做一个溪山之间的钓翁更惬意呀。

结束语

綦毋潜曾经两次归隐, 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第一次归隐,后再天宝初(约742年前后)返洛阳、长安谋求复官。第二次归隐是在安史之乱后,綦毋潜此后不知所终。

这首《春泛若耶溪》有一种超然世外的闲雅,看不出兵火之气,或许是其第一次归隐时的作品。

@老街味道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名篇《春泛若耶溪》?

这首五言古诗是诗人归隐后所作,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市东南,相传为西施浣纱处,诗人在春江花月夜泛舟溪上。"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幽字是全诗主旨,幽意支配他的人生,不曾"断绝",这次春江泛舟,任其自然,"偶″即"遇",流露出随遇而安的情绪。"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晚"字点明时间,"花"字切合题中的"春",看似信笔写来,其实用心细致。"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际夜",到了夜晚,西壑,指船己行到另一境地,抬头望南天斗宿,不觉己经“隔山”了。"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溪上水雾朦腾,船前行,两岸林木伴月亮退向身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这是诗人置身春江花月夜寂静幽美又迷蒙的境界中的感受,人生世事如溪上弥漫的烟雾缥缈迷茫,我愿作溪边一持钓竿的隐者,持竿叟,引用的是在附近地域严子陵富春江垂钓的典故,表明诗人心迹。

袁松年画《春泛若耶溪》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名篇《春泛若耶溪》?

《春泛若耶溪》是一首隐逸诗,诗人为綦[qí]毋潜。此诗被选入《唐诗三百首》中。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若耶溪即越溪,又名浣纱溪,相传为西施浣纱处,其在今天江西省绍兴市若耶山下,唐时多隐者。诗人綦毋潜是唐代诗人,他的诗与李颀、王维等人唱和最多,为唐时江西最有名的诗人,后因兵乱弃官归隐。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幽意:幽独的意绪。此去:指游若耶溪。偶:二人相遇称为偶。此句意为:幽独的兴致连绵不绝,我此去游玩随遇而安。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此句意为:夜晚的风吹着小舟前行,沿着一路鲜花到了若耶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际夜:入夜。西壑:西边的山丘。南斗:星名,因在北斗之南而得名。此句意为:到了晚上,转入了若耶溪西面的山丘,隔着山仰望夜空的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潭烟:水潭升起的雾气。溶溶:形容雾气柔和迷离。

此句意为:潭中的水雾柔和迷离,林中月色在身后渐渐低沉。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生事:世间的事情。弥漫:本指水势浩大,引申为渺茫、不可捉摸。持竿叟:钓鱼翁。此句意为:世间的事难以捉摸,我想要做一个持竿钓鱼的隐士。

此诗的寄意并不出奇,奇的是诗人叙景写意的匠心。诗人因为“幽意”不断,所以游玩“随所偶”。然后由溪口至西壑,空间转换之间,幽景自出;“晚风”吹着小舟前行,“际夜”到西壑,月儿“低向后”,在时间的流逝中,诗人于“西壑”仰望南斗,于潭边观水雾“飞溶溶”。在空间转换、时间流逝之中,诗人找到了首句所言的“幽意”—内心安宁。最后一句是此诗的重点,诗人非常直白的点明自己的归隐之意,虽失委婉隽永,却也表明了诗人此时放开了“生事”、归隐之愿的迫切,其赤子之心很是得隐者的真意。

此诗写景独具匠心,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诗,益细细品味。明陈继儒在《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里评道:“遗其行迹,动乎天机,诗至此进乎技矣。”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名篇《春泛若耶溪》?

谢邀。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名篇《春泛若耶溪》?

《春泛若耶溪》是綦毋潜的作品。

綦毋潜这个人,在盛唐之时诗名卓著,号称“江右第一人”。

安史之乱后辞官归隐,就从历史中消失了,不知所踪。

实际上綦毋潜在当时诗坛影响不俗。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将他与初唐、盛唐诗人的名字同列。他与王维、李欣、韦应物等交往甚密,时有唱酬。

春泛若耶溪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山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这是一首押仄声韵的五言古诗,即古体诗。

标题《春泛若耶溪》交代了时间、地点。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我寻访幽秘境地的心意从来没有定止,目之所遇,皆由心生。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清凉的晚风吹送我的行舟,沿着开满鲜花的河岸荡入若耶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深夜小舟转过西边的山岭,隔着山仰望星河,最亮的是南斗。

“潭山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潭面升起迷离烟雾般的水汽,小舟缓缓前行,月亮渐渐滑落到背后山林中去。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这世事啊,如此纷繁复杂,不如归隐在此,做个持竿垂钓的老渔翁。

綦毋潜以春江、月夜、花路、扁舟等景物,创造了一种幽美、寂静而又迷蒙的意境。

作为一心探寻“幽意”的诗人,置身于这种境界之中,简直就是找到了自己生命中的归宿。

綦毋潜带领着每一位读者亲身感受了一遍探寻“幽意”之人“春泛若耶溪”的历程,也带领着每一位读诗之人从景色到精神,进行了一次升华。

因此这首诗也就成为綦毋潜的代表作,入选了《唐诗三百首》。

此为简答,另开图文详细赏析此诗,并试着分析为什么綦毋潜的后世诗名与当时并列的大家们隔了天地云泥。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关注查看。

怎样欣赏《唐诗三百首》中的经典名篇《春泛若耶溪》?

《春泛若耶溪》唐代(綦qi毋潜)所著。

原诗: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整首诗已抒情为主,寓意着人生与梦想。

译文:

归隐之心长期以来不曾中断,此次泛舟随遇而安任其自然。

阵阵晚风吹的小船轻轻荡漾,一路春花开到了溪口的两边。

傍晚时分船儿转出西山幽谷,隔山望见了南斗明亮的光亮。

潭水烟雾升腾一片白白茫茫,岸树明月往后与船行走逆向。

人间世情多么繁复多么茫然,愿作渔翁持竿垂钓在此溪旁。

注释:1.若耶溪:《水经注》记载:“若耶溪水,上乘嶕岘jiaoxian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数亩,麻潭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众山倒影,窥之如画。”《寰宇记》记载:“若耶溪在会稽县东二十八里。”

2.际夜:至夜。

3.南斗:星宿名称。《越绝书》“越故治今大越山阴,南斗也。”张衡《周天大象赋》“眺北宫于玄武,泊南斗于牵牛。”

4.潭烟:水气。

5.弥漫:渺茫。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