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中,月光、为什么总是伴随着美好的人、美好的心情描述?
谢谢邀请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
宋代大才子苏东坡一首《水调歌头》,把月光一咏三叹地洒向后人上千年,至今咏唱不衰。当然还有许多诗词歌赋隽永文章把月光描绘得多姿多彩,令人回味无穷。
为什么艺术作品总是把月光伴随着美好的人、美好的心情来描述?这似乎应该从两方面来阐述:
1、约定俗成,惯性思维
月亮和太阳有什么区别,怎么不把太阳描写成思情物呢?如果说月光是在晚上,容易引发人的情绪,那么晚上的东西多了:莹火虫,猫头鹰,夜猫子,风雨雷电等等,为什么不把它们当成寄情之物呢?说到底,还是因为人都是有从众心理的。一种思维只要不阴暗,不颓废。只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时间长了,人们就会效仿从之,形成一种惯性思维。
比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也是豆,它怎么就能最相思呢?可是既然有人开了这个头,后人也就随之效仿。久而久之,人们真的就把红豆当成了“相思豆”。
2、同时也必须承认,月光确实具有阴柔之蕴,娴静之美。时圆时缺,时亮时暗,尤其朦朦胧胧之际,更容易把人带入思乡思情的梦幻之中。把它拿过来抒发情感,确实比较适合。《月朦胧,鸟朦胧》——当今时代的电视剧都没有把朦胧的月光放过去。用月光来形容,比喻,感叹,抒发,已经成为这个世界借景生情的活道具!
鉴此,月光就成了伴随艺术作品描述美好的人,美好心情的替代品。
艺术作品中,月光、为什么总是伴随着美好的人、美好的心情描述?
简单的说,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历代以月亮为代表的嫦娥奔月,中秋佳节倍思亲,人们对皎白月的欣赏,等等。月亮是时光的约定,花前月下也是人们心情愉悦的俗称。
艺术作品中,月光、为什么总是伴随着美好的人、美好的心情描述?
月光给人以柔和、静逸的感觉,这都是对于美的心里感受,特别适合描写女性、爱情等题材。自然的将读者带入到美好的事物之中。
反之,夜晚没有月光一般都适合描写恐惧、死亡、猜疑、焦虑等,这是最好的对比。
艺术作品中,月光、为什么总是伴随着美好的人、美好的心情描述?
我不怕黑∥但没有你的夜晚∥真心不美∥星光灿烂∥却遥不可及∥灯火明媚∥却只是人为∥唯有你∥在漆黑的夜晚∥散发着自然的光辉∥照亮天空∥照亮大地∥照亮我的心扉∥我愿徜徉在你的身旁∥轻轻歌唱∥我愿偎依在你的怀中∥甜甜入睡
艺术作品中,月光、为什么总是伴随着美好的人、美好的心情描述?
月光之下,花影婆娑,鸟兽深沉,几多欢悦,几多落寞。在这满月的光里,温一壶月光,细细品味,任那人间冷暖,融入其中,终得岁月如酒,夹杂些许苦涩,酝成佳酿。
艺术作品中,月光、为什么总是伴随着美好的人、美好的心情描述?
今晚的月色很美,风也温柔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