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野外有的地方有水就有鱼?比如在平地新挖个水塘,无人放鱼苗就有鱼,怎么回事?
一个新挖的鱼塘,捞上来200斤鱼儿,最大的鱼儿有3斤。是不是觉得不可思议?这些鱼儿到底从哪里来的?
老人们常说,水停百日会生鱼,有水的地方就有鱼。
虽然说这样的话语不一定有科学依据,但你有没有发现,那些新挖的池塘,或者说路边的一些水沟,即使没有放鱼苗的话,时间一长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鱼儿,真的是很奇怪。
我们家后山也有一个鱼塘,这个鱼塘当初是为了灌溉农田而新挖的,也没打算想着用来养鱼。
可是这个鱼塘也就才两年的时间,我们家就在里面弄到了好多的黄鳝,甚至经常洗菜的时候看见水面上浮着一群小鱼儿,有一回我出于好奇,想着鱼塘里面会不会有一些大一点的鱼。
所以在一次雨后,我到后山池塘里面去钓鱼,结果一个下午的时间,钓了好几斤鱼,而且多半是鲫鱼,还会有一些其他的鱼类,其中一条最大的鲫鱼有八两左右。
这在当时真是让我惊呆了,一个新挖的两年的池塘,哪来的这么多鱼?哪来这么大的鲫鱼?真是让我百思不得其解,更是让我觉得特别神奇。
而那一年到了年底的时候,家里人将池塘抽干之后,竟然搞了将近小200斤的鱼,其中还有一条最大的黑鱼三斤多。
这就让我更加的疑惑了,这些鱼儿都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池塘真的会“生”鱼?是不是只要有水的地方就有鱼了?
为了彻底弄清楚这个问题,我向村里面的一些老人和自家的爷爷请教了下,后来才了解了这些鱼儿大概来源的一个情况。
1.龙吸水带来的鱼儿听老人们说,当龙卷风在水面上空盘旋的时候,由于四周气压高,水面中间气压低,龙卷风会将水流吸入空中,形成水柱,这种现象被称为“龙吸水”。
而龙卷风在吸入水流的时候,难免会带出水里的一些鱼儿,而这些鱼儿会随着水柱卷走,有的被卷到了另外一个池塘里,而有的则被卷到了地面上。
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能够看到下雨天,尤其是夏天暴雨以后,走路的时候经常看到地面上有一两条鱼的原因。
离我家后山池塘不远处有另外一个池塘,所以这些鱼儿可能就是通过龙吸水从另外一个池塘被卷到这个池塘里面。
2.土壤里有鱼籽,有了太阳,水,空气这些条件,鱼籽就繁殖了老古话常说,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籽。一个新挖的池塘,很快以后就有了水草,这些水草就是由草籽发芽过来。
那么同样的,土壤里有鱼卵,也通过一些必要的原素,土壤里的鱼籽有了繁衍的条件,慢慢地就长出了小鱼。
这样的情况虽然不一定有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是也不能完全的否定,毕竟这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有很多我们不了解的现象都在上演着。
所以我们也不否定这样的因素,会导致池塘里面有鱼。
3.一些飞来的水鸟带来的鱼卵我们家新挖的池塘里面长了很多的水草,还有芦苇,会有一些水鸟飞过来,在上面嬉戏打闹玩耍。
而这些水鸟会飞来飞去,并非一直呆在我们家池塘里,或许它们在别的池塘里面捕食鱼儿的时候,脚上身上翅膀上会沾有鱼卵,而在我家后山池塘逗留的时候,难免会拍拍翅膀,抖抖脚,到时候身上的的一些鱼卵会掉下来,现在就在水里面繁殖发育,慢慢地池塘里面也就有了鱼。
甚至是有可能,要水鸟从别的池塘里面捕了鱼儿,没有及时吃下,一直用长嘴叼着鱼儿,到后山的池塘里,结果不小心让鱼儿跑掉了,而跑掉的鱼儿也会在池塘里面繁衍。
村里的老人都说这种情况其实是比较常见的,池塘里的鱼苗大概率是由水鸟带来的鱼卵发育而成的。
4.逆水流而上来的鱼儿。当时捕捞的比较多的,实际上是鲫鱼和鲤鱼,而这两种鱼儿一般都比较喜欢逆流而上。
尤其是夏天下过雨后,塘水上涨,别的鱼塘里的很多鱼儿通过跳跃或者钻泥这样的形式,蹿到到沟渠里,然后跟着沟渠流动的活水,逆流而上,一直游到我家后山的池塘里。
虽然后山的池塘地势比较高,但是只要沟渠里面有水,那么这些鱼儿就有可能通过别的池塘流到水田里,通过水田逆流而上,跑到我家后山池塘里,而且这样的情况有可能是大面积的鱼儿纷纷游过来,这样就为我家后山池塘里面的鱼儿繁衍提供了源头。
夏季暴雨比较多,水塘和沟渠涨水也比较快,那么鱼儿游走的频率也比较多。
尤其是鲫鱼和鲤鱼,这样的品类最喜欢。逆流而上呢。
5.人为放进去的鱼池塘里面能够出现八两的鲫鱼和三斤多的黑鱼,而且也就短短两年的时间,说明这两条鱼儿并不是池塘里面生长出来,因为鱼儿生长的速度没有那么快。
这样的鱼儿,要么是通过别的池塘转移过来的,那就是人为放进去了。
只不过别人放到塘里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而已。
农村里面有不少信佛的人,经常会放生。我这些鱼儿就有可能他们是从菜市场上买回来以后,然后特地放到池塘里面的,给自己或者家人祈福。
也有可能是别人买了鱼儿,在池塘边洗鱼的时候,鱼儿逃窜掉的。
尤其像黑鱼的生命力极强,即使用剪刀划开了它的肚子,只要没有伤及内脏,它在逃跑以后,依然是可以继续存活下来的。
6.池塘下边有地下水通道池塘的结构一般都比较复杂,地下更是纵横交错。
有的池塘刚开始新挖的时候,的确没有发现一些地下水通道,随着时间一长,黄鳝龙虾这一类的都比较喜欢打洞,那么慢慢的就会将池塘和农田打通,甚至是和别的池塘打通,那么这些鱼儿就有可能是通过地下水通道来的。
我的看法是:不管怎么说,池塘里面有鱼毕竟是一种好事,这样净化了水质,丰富了池塘的生态系统,而至于鱼儿到底怎么来的,或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没有对错之分。
你当你了解了这些原因以后,或许你也就不再纠结为什么有些新挖的池塘,沟渠,在有水过一段时间以后,就看到一些类似于小蝌蚪一样的鱼苗,因为它们的来源可能有多种形式。
对于野外池塘在没有放鱼苗的情况下,就有了鱼儿,你是怎么看待的呢?你又觉得这些鱼儿是从哪里来的呢?都来说说。
为什么野外有的地方有水就有鱼?比如在平地新挖个水塘,无人放鱼苗就有鱼,怎么回事?
谢谢邀请!
本人自幼酷爱弄鱼摸虾,也呈养殖过多年的鱼。
为什么在野外挖的鱼塘,没有人放鱼苗,只要有水就会有鱼呢?
这个问题,呈听村里的老辈人说过,泥鳅籽可以出一百种鱼,当然那只是𠆤传说,并没有科学依据。
那么这鱼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一:中国有句老古话:千年的鱼籽,万年的草根。意思是草根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存活一万年,而鱼籽随着地球的地壳运动,苍海变桑田,在地壳运动中,原来释放在水中的鱼籽,随着地壳运动而到了现在的陆地上,但是在人们把土地挖开有水后,在温度湿度都达到孵化的标准时,在泥土中的鱼籽纷纷地脱壳而出,这就是在野外挖出鱼塘后,就算没有人放鱼苗,水中也有鱼的原因之一。二,本人认为,每年的梅雨季节,河塘沟湖,在长时间的雨季的作用下,所有的水位都急剧上涨,之乎都连在一起,而大多数鱼类都有戏水的天性,它们会随着水流一路向上,而梅雨季节的时候更是大多数鱼甩籽的时候,水落了之后,许多的鱼籽就留在了土地上,等你挖开土壤后,在温度和湿度都达到孵化的要求后,鱼苗纷纷地从卵中孵出了。这也是有水就有鱼的原因之一。
三,在你挖成鱼塘后,食鱼鸟类,如苍鹭,翠鸟,白鹭等,它们在鱼池中将捕获的鱼吃下之后,因为鱼籽是高蛋白,难以消化,等飞到新挖的鱼塘时,把带有鱼籽的粪便排在了新挖鱼塘的水中,一切自然地就孵出了各种鱼苗,这也是新挖的坑中,只要有水就有鱼的原因之一。
四,就是现代社会,流行着放生,就是有钱人,为了积德,花钱买了带籽的鱼,在你没发现的时候将所买之鱼,放在了新挖的池中,等到鱼甩籽后,慢慢的孵出了小鱼苗。这也是原因之一。
以上是本人的一点见解。再次感谢邀请!
本人观点。
为什么野外有的地方有水就有鱼?比如在平地新挖个水塘,无人放鱼苗就有鱼,怎么回事?
记得小时候,村子里有口井,古井边上有口池塘。那口井和池塘都有些年头了。每年秋天水位下降,池塘和古井里面都能捕到很多鲫鱼、泥鳅、斗鱼、麦蕙鱼、河虾……
一口面积不到半亩的池塘,每年却能捕到一百多斤野生鲫鱼。当时,我就十分纳闷。
古井和池塘的地势比较高,周围并没有和其他的水体相连。只有池塘里面的水往外流,鱼儿没有办法游到池塘里面。为什么平白无故就能长出鱼来呢?
长大一点才明白,原因主要出在那口古井上。那口古井和地下河流相连了。地下河里的鱼卵和鱼苗跑到了水井里面,最后又流到池塘里。
鱼并不会凭空长出来。
后来,村子里的人都不喝那口古井里的水了。古井多年没有人清理。久而久之,淤泥堵住了古井和地方河流相通的小孔。现在,古井和池塘里已经没有鱼了。
有水就有鱼,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一个新挖的鱼塘,如果地势较低,周围又和水网相连,过段时间里面会有鱼,这个正常。
如果在地势比较高的地方,时间过得再久,池塘里可能都不会有鱼。
新挖的池塘里出现鱼,无外乎有下面几个原因。
1.下暴雨之时,其他地方外逃的鱼,顺着暴雨进入了池塘。
2.池塘本来就与其他水体相连。河流里或者小溪里的鱼,顺着水流游到了池塘里。
3.池塘与地下河流相连了。
这三个是主要原因,还有一些次要原因。
4.一些可以离开水体的鱼类迁徙,可能会将鱼卵带进池塘里。像甲鱼和黑鱼这些鱼经常会主动迁徙。在迁徙过程中,难免会将沾在身上的鱼卵,带进其他的池塘。
5.池塘周围的环境比较湿润,本来就有鱼卵。
6.水鸟迁徙带来鱼卵。这个因素最小。大多数鱼卵跟着水鸟迁徙的时候,可能已经因为脱水死亡了。
新挖的池塘因为其他鱼类迁徙产生鱼,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一百颗鱼卵未必能孵化出一条小鱼,小鱼长大又需要九九八十一难,数年之久。池塘里的鱼要通过这种方式兴旺繁衍起来,又需要数年时间。
为什么野外有的地方有水就有鱼?比如在平地新挖个水塘,无人放鱼苗就有鱼,怎么回事?
村里的老人告诉我:你在家里挖个大坑,放水静置2~3个月,再去看一定会生出鱼苗。我傻傻地照做了,但时间到的时候我再去看,依旧是一潭浑浊不见底的死水,没有半点生命的迹象,更别提有鱼了,于是越来越怀疑老人把我欺骗了。
如果你是一个善于观察自然热爱生活的人,你会发现这么一个规律:在野外的大多数地方,有水的地方几乎就有鱼,哪怕在空地上挖一个水池什么也不放,过不了多久里面也会生出鱼苗。
这里面的鱼从哪里来?看起来很不可思议,年幼的时候我也是十分怀疑,因为我曾在村里的老人的“怂恿”下,在家的院子里挖了一个50cm的深坑做实验,那次失败的实践,让我再也不相信空的池塘凭白无故能生出鱼的说法。
后来年龄渐长,阅历和见识也逐渐多了起来,才知道当年老人说的并没有错,原来在平地上挖一个大水池不用放鱼,过一段时间的确是会生出鱼来的。如果你看到这里还是想不通,那么接下来解析会告诉你原因。
01:古人常言:水停百日生鱼,这些鱼从哪里来?常言道“水停百日生鱼”,就是说3个月的时间,可以让一个没有鱼的水域出现鱼类。这样的案例很多,而且每次出现的鱼都不尽相同,鲫鱼、鲤鱼等应有尽有。但有一些水域,不管怎么“放置”,则永远都不会出现鱼类的身影,依旧是一潭死水。其中差别在哪?那么这些鱼从哪里来的?能生出鱼的水域又有什么特点?首先从鱼的来源说起:
1、乘风而来,一场大风可能会把鱼精准地投放至水塘里
水是不可能平白无故变出活鱼的,这不符合科学常识,水中的鱼一定是通过外界的作用力而催生的,它们很可能不是水池里的原住民,很可能是“天外来物”。
有一部分的鱼,会通过乘风而来,扶摇直上云霄之后,精准降落在这些原本没有鱼的水域中。我举一个通俗易懂的例子:美国的一场飓风经过湖面的时候,会把大量的水和水里的生物一同卷到天上去,而随着龙卷风的移动,这些水和鱼就会离开原来的地点去外界旅游。
而当龙卷风停下的时候他们就到达了目的地,而如果刚好停在水域附近,这些鱼也就在这里安家落户。而当有龙卷风、台风的时候大多数人都蜗居在家里,为了安全起见不会轻易外出,所以这么神奇的自然现象一般不会被太多人观察到,只有当发现池子里出现鱼的时候,人们才会觉得神奇。
2、鱼卵通过附着在鸟类身上偷偷转移
水中的鱼还有可能是另外一种生物带来的,那就是鸟类。鸟不会平白无故把鱼叼起来然后放到水里,但它们却在无形中成为了运送鱼的交通工具。例如很多鸟类在寻找水源的时候,会将自己的羽毛浸湿到水里,通过羽毛的储水功能带回去给幼崽。
也就是这么一个不显眼的动作,让水里的鱼卵有了附着的机会,而鸟类并非固定在同一个地方取水,当在下次取水的时候这些鱼卵就有可能脱落羽毛掉到水中,过不久之后就会孵化出小鱼,如果这时候水里的氧气和食物都充足,那么过不了多久水里就会越来越多鱼。
3、水域里原来就有的“库存”
还有一种原因人们可能没有想到,水里的鱼可能来自于原本就有的“库存”。非洲有一种鱼能在泥土里存活上10年,因为它能把自己变成一个相当于冬眠的状态,不需要太多水分也能存活,等到时机合适的时候就破土而出。
举这个例子的目的不是说池塘里可能有这种鱼,泥土鱼在国内是没有的,这只是为了说明大自然的神奇之处。在这些原本没有鱼的水域,很可能之前是一片池塘来的,泥土里可能就存有之前的鱼卵,尽管干涸已久但仍然具备孵化小鱼的能力。于是乎,原本没有鱼的池塘,也会因为之前的库存,而逐渐有了生命。
4、水塘下可能贯穿着井水、地下水或者暗河
还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这些水域底下可能连通着地下水和暗河。例如在一些喀斯特地貌,溶洞交错,地下水交叉纵横。当你在一个空地上挖开一个水池的时候,其实水早已和地下水面相互串联,这种时候地下水里的鱼就会被置换到池塘中,那么鱼类出现就成为可能。
而这些突然出现鱼的水域,都有一个特点:拥有具备鱼类生存的条件,例如氧气和实物是充足的,绝对不是一潭死水。
02:水中突然生鱼不排除人为因素影响除了大自然的因素之外,在野外一潭水域里突然出现鱼可能也是人为造成的。在农村很多人会去水池里的水去灌溉农作物,在装水的时候很可能就会把别的地方的鱼带过来;其次,有一些钓鱼爱好者会把平时钓来的鱼放到这些水域中,让他们自由生长之后来年再来钓;或者是有一些村里的人在大家没注意的时候,把一些鱼苗投到了里面,希望时机成熟的时候再来捕捞。
所以说水里突然出生的鱼可能是人们自己放的,这个事情并没有这么玄乎,只是他巧妙的躲开了大家都能关注到的时间,因为池塘不会每个角落都含有监控,更不会有人24小时守在一潭没有价值的水边,所以水里的鱼就“凭空出现”了。
03:老人让我做的实验为何失败?原因在这里再回想起我小时候的实验,才知道失败的原因在哪里。由于当时我是在院子里挖的,院子里人来人往,就不会轻易有鸟类飞来,再加上水坑的规模也很小,鸟类很难观察到这有水源,所以从来身上来的鱼卵自然不存在。
而在农村龙卷风本身就少见,再加上这种小院子,风能精准带来鱼更不可能了,院子底下也不会有地下暗河存在,这里以前也没有养过鱼,更不会有人无聊到往这里放鱼苗,所以我的水坑断绝了一切可能产生鱼的“机会”,注定我的实验会以失败告终。
写在最后没有鱼的水域突然有大鱼,那你也不必惊慌,那可能是大自然的杰作罢了。只要鱼和鱼卵有合适的途径迁移,一个无鱼的地方出现鱼并不难,需要的只是时间问题。
而对于钓鱼人来说,千万别看不起那些看似没有鱼的水沟或者池塘,不妨把钓竿甩进去看看,钓上鱼的时候你会比在哪里钓到都兴奋,因为你在此刻真实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为什么野外有的地方有水就有鱼?比如在平地新挖个水塘,无人放鱼苗就有鱼,怎么回事?
在野外,只要有水的地方,十有八九都能看到鱼,这似乎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即便是新挖的池塘,在没有人为放养鱼苗的情况下,过一段时间池塘中也能看到小杂鱼。这些鱼苗到底是怎么来的呢?
农村有句老话说的好,叫“千年的草籽,万年的鱼卵”,意思就是鱼卵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在有水的地方就有可能孵化出来。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湿地、浅滩以及土壤中确实有处于休眠状态的鱼卵,只要环境温度适宜,鱼卵就会孵化出鱼苗。
大家都知道,鸟类是帮助鱼类传播后代的重要媒介生物,野塘里的鱼卵可以粘附在鸟类的羽毛上,这些鱼卵就相当于搭乘了一趟免费的“航班”。当这些鸟类到达一个新的沟渠、水田或者池塘时,鱼卵就有可能被带到新的环境中。
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某些鳉鱼的鱼卵能够在天鹅的肠道中短暂存活,这些鱼卵成功抵御了鸟类胃液的腐蚀,甚至还能够忍受一定程度的脱水。被鸟类吃掉后,鱼卵的存活率虽然只有0.2%,但这对于鱼类种群的繁衍来说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验证上面的猜想,研究人员还专门做了两组试验。该试验选用的鸟类是野鸭(4只雄性,4只雌性),实验前24个小时将野鸭关在用铁丝网制成的笼子(60cm×40cm×50cm)中进行饥饿处理,笼子的下方专门放置了塑料托板用以收集野鸭的粪便。
实验所用的鱼类是鲤鱼,鱼卵也都是从当地的一个水产研究所获得的。在人工授精后将这些受精卵分别投喂给野鸭,每次鱼卵的投喂量均为3克(大约500枚受精卵)。投喂鱼卵后,分别在1、2、4、6、8 、12和24个小时后收集一次野鸭的粪便,之后立即将这些粪便浸泡到处理好的河水中。
结果表明,有18枚鱼卵成功存活了下来,其中12枚鱼卵的生理活性一切正常,有3枚鱼卵最后还成功孵化出了正常的鱼苗(其余的由于真菌感染而导致孵化失败)。
研究人员还发现,雄性野鸭“传递”的活鱼卵为15枚,明显比雌性野鸭(3枚)更多,但具体的原因目前还不太清楚。
尽管总体上只有0.2%的鱼卵能够通过这种严苛的方式存活下来,但是要知道,自然界中的鱼卵数量是相当庞大的,单条鲤鱼在产卵时一次就可以产下30-100万枚卵。只要有少数几条鲤鱼成功幸存下来,那么这批鲤鱼在发育成熟后,就可以产生数量可观的后代。
至于题主所说的新开挖的池塘,放置一段时间后就能看到鱼苗,这很有可能有两种原因:第一是当地的土壤中本身就含有鱼类的休眠卵,第二就是池塘建成并注水后,其他地方的鱼卵被某些鸟类带到了新塘中。对绝大多数淡水鱼来说,只要盐度、温度适宜,成功孵化出新一代鱼苗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
另外,题主开挖新塘很可能是养殖某些特定的经济鱼种,比如鲫鱼、鲤鱼、草鱼等等,这时候水塘中天然出现的鱼苗就成了野杂鱼,会和养殖的鱼种竞争营养和空间,生产上的做法一般都是全面清理池塘并彻底消毒。为了除掉野杂鱼,可以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
生石灰遇水后会发生化学反应,同时会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在短时间内可以将池水的pH提高到11以上,不仅可以有效杀死野杂鱼,还能够清除蛙卵、蝌蚪、各种水生昆虫以及病原菌。另外,生石灰也可以起到改良底质和施肥的作用,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一般来说,7~10天以后生石灰的毒性就会消失,10天之后就可以放养新的鱼苗了。除了生石灰,也可以用漂白粉、茶粕、巴豆、氨水等药物清塘,一般7天之后药效就会自动消失,使用起来也非常方便。
如果您有不同的看法,欢迎指出并讨论!
为什么野外有的地方有水就有鱼?比如在平地新挖个水塘,无人放鱼苗就有鱼,怎么回事?
在野外,只要水体没有受到严重污染,很多与外界没有关联的水塘中大都会有鱼存在。在一个新挖出来的水塘中,即便没有人放养鱼苗,不久后也会出现鱼。
那么,独立水塘中的鱼是怎么来的呢?
首先,水塘本身是不可能会长出鱼的。生命的出现和演化是一段十分漫长的过程,先有原核生物,然后再有真核生物,接下来才有多细胞动物。根据化石证据,地球的海洋用了几十亿年的时间才让鱼进化出来,而海洋中的鱼转移到陆地淡水中又经历了非常漫长的时间。
因此,水塘中的必然是通过某些方法从外界转移过来。绝大部分鱼的生存离不开水,它们又是如何从其他水体穿过陆地到达另一个水体的呢?
一般而言,鱼在不同水体之间转移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种,由其他动物带过来。一些水生动物,例如,鸬鹚、水黾(俗称水蚊子、水马)、青蛙,它们在不同水体中活动时,就有可能把鱼卵带到其他地方。如果环境合适,鱼卵可以自行发育成鱼,这样独立水塘中就会出现鱼。
第二种,独立水塘有可能不是真正孤立的。水塘的底部可能有地下暗河,与其他水体是联通的,这样就会有鱼游过来。另外,当下大雨涨水时,其他水体就有可能与水塘连成一体。在这种情况下,其他水体中的鱼很容易游过来。或者鱼被洪水冲到水塘中。
第三种,水龙卷把鱼带到水塘中。在特定的环境下,一些水面上会产生龙卷风。在龙卷风旋转的过程中,水会被吸到空中,形成水龙卷。如果水中有鱼,它们就有可能一并被卷入水龙卷。随着水龙卷的移动,鱼也会被转移到其他地方。当水龙卷消失时,被卷到空中的水和鱼会落下来,“鱼雨”就有可能进入水塘中。
总之,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鱼可以从其他水体转移到水塘中,这种情况并非罕见。一些采石场被废弃之后,逐渐演变成小型湖泊。久而久之,原来的采石场可以变成鱼的乐园。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