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皇帝执政期间出现哪些名人?

鉴于万历皇帝朱翊钧刷下明帝国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记录,其执政期间,名人辈出,考虑时间,仅举十例:

1.李彩凤,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母以子贵”,由贵妃晋升为“慈圣皇太后”。不恋权,喜欢“卸磨杀驴”。

2.高拱,内阁首辅,“愣头青”一个。万历皇帝朱翊钧继位才几天就被废黜,永不录用。脾气耿直,口无遮拦,喜欢顶撞领导。

3.张居正,内阁首辅,帝国的神童。万历皇帝朱翊钧继位才几天就荣升内阁首辅,指点大明江山十年。勇于改革,喜欢摆谱。

4.冯保,司礼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张居正政治上的“同盟军”,为人风雅,精于琴艺、书法。太监中最有“文化素养”的一位“公公”。爱打万历皇帝的小报告,喜欢做贼。

5.申时行,内阁首辅,“学霸”,状元出身。“首鼠两端”“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等词用在他身上,恰如其分。其对朱翊钧的最大影响:教会了万历皇帝如何偷懒。尊崇“无为而治”,喜欢不作为。

6.戚继光,登州卫指挥佥事、蓟州总兵,民族英雄。深受张居正赏识和重用,喜欢痛打“倭寇”。

7.海瑞,右佥都御史,著名清官。可惜不被张居正赏识和重用。有“海青天”之誉,喜欢和贪官污吏死磕。

8.朱常洛,万历皇帝朱翊钧的长子,明帝国的皇太子。因不被父皇喜欢,差点丢失皇太子之位。当上皇帝后,能任用贤臣,革除弊政,积极改革,拨乱反正,重振朝廷纲纪,但喜欢女色。

9.郑梦境(郑贵妃),皇贵妃,万历皇帝朱翊钧最宠爱的妃子。这姐是个传奇,正准备参加个人晋升皇后的册封大典,奈何万历皇帝驾崩。郑贵妃直接导致了国本之争、妖书案、梃击案的发生。虽说使出了吃奶的劲,但还是没能让儿子朱常洵当上皇帝,可自己的孙子朱由崧,却意外当上了南明的首位皇帝。干政夺嫡,喜欢吹“枕头风”。

10.努尔哈赤,建州女真首领、后金第一位大汗、大清王朝的实际奠基者。在统治辽东期间,多次在征战中进行血腥杀戮。项羽式的人物,喜欢打打杀杀。

……

万历皇帝执政期间出现哪些名人?

万历皇帝9岁登基,20年不上朝,期间内忧外患不断,却未出过什么大事,靠的就是一群能臣良将。

‬张居正

张居正是个忠于帝国忠于皇上的改革家,他主掌大权时,少年万历刚刚登基,大明王朝百病缠身。

官吏出工不出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皇亲国戚、大官僚大地主兼并土地、逃避赋税,导致税收锐减。

张居正是首辅,又是万历的师父和太后最器重的人,出于历史责任感,他顶着巨大的压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公元1573年,他提出“考成法”,对于六部和都察院官员的奖惩升降,都做出了严格的考核细则。

“考成法”立竿见影,张居正又推出“一条鞭法”,在全国范围内清丈田亩,若土地所有者上报的数量与事实不符,土地将被朝廷没收。

“考成法”和“一条鞭法”都是力在改革积弊,前者动的是个别官员的蛋糕,而“一条鞭法”触动的却是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他们不甘心坐以待毙,弹劾张居正的奏折不断送到皇上跟前,张居正迫于压力,决定向万历请辞。

万历离不开张老师,李太后更是不肯放走张首辅。结果张居正又被留在朝廷继续推行他的改革。

一年后,吏治清明,国库转亏为盈,摇摇欲坠的大明王朝,逐渐恢复了元气。

但人无完人,张居正是一个能臣,他对大明也没二心,但他不是一个道德君子,他刚愎自用,且贪腐无度,以致在死后被清算。

无论如何,张居正在历史上、特别是万历年间的功绩是不容抹杀的。明史专家黄仁宇说过一句话:

张居正的离世,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了重心,从此一步步走向深渊……

申时行

与张居正不同,申时行超级能“混”。高拱和张居正斗,高拱与徐阶斗,徐阶与严嵩斗……大家都选边站队,而他依然保持中立。

万历继位后,张居正把申时行拉到麾下。有张首辅罩着,申时行一路高升,六年后进入内阁,成了东阁大学士。

张居正权倾朝野,能力超强,但他唯我独尊,跋扈蛮横,是个很难相处的角色。

申时行审时度势,做出明智选择:乖乖地听张首辅的指挥,宁可不作为也不多事。

张居正也没亏待他,三年之内,就把他提拔为吏部尚书兼建极殿大学士,少傅太子太傅(从一品)。

万历十年,张居正离世,次辅张四维成了首辅,他列举了张居正的二十四条罪状,要对张居正进行彻底清算。

张居正被剥夺封号,张家被抄,其长子自杀,十几口家人被饿死。申时行上书严惩凶手,还为张家争取到一套房子和十顷土地。

这惹恼了张四维,他要收拾申时行,可还没有行动,他的父亲离世,他必须回家丁忧三年!

就这样,张居正没了,张四维走了,而且第二年就死掉了,阴差阳错,申时行就成了万历内阁的首辅!

为了缓和各方矛盾,他废除了“考成法”,在进行了二十年的“国本之争”中,始终是万历和文臣们之间的“和事佬”。

在“国本之争”最激烈的时候,内阁大臣联名上疏,请皇上立朱常洛为太子,在没有征求申时行意见的情况下,第一个署上了他的名字。

申时行知道后密奏皇帝,为自己洗白,结果此密奏被次辅许国得到,申时行便被文官们骂回了家,从此他享受了二十多年的清闲,直到八十岁寿终正寝。

大家习惯把申时行和张居正比较,说“张居正刚愎自用,但毕竟还有成绩,而以中庸之道为处世原则的申时行,却是一张白纸。”这话还是很中肯的。

海瑞

海瑞是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要给他一个合适的评价,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清正廉洁,不贪不沾。家里的青菜是亲手所种,母亲过寿时才买两斤肉,吏部多给了六钱烤火银,他让下人送回去,进京述职路上吃的是自带的大饼,临死只有白银二十两,还不够“殓葬之资”。

他刚正不阿,不畏权势。嘉靖不作为,他指责皇上虚伪、自私、愚蠢;总督胡宗宪的公子胡作非为,他照样严惩不贷;徐阶的儿子多占土地,该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

海瑞在当时就是一面旗帜,一个道德榜样,但声望极高的他,却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他性格古怪,喜欢吹毛求疵,为人处世不懂变通。他严于律己,也苛求别人,他生活简朴,也不准民间制造奢侈品;他厉行节约,也不允许下属随便浪费半张纸。

所以,尽管大家肯定海瑞是清官、是君子,但没有人愿意成为他的支持者,更没有人愿意成为他的下属。

因为如此,他的职位安排都成了令皇上和吏部头疼的难题。后来他们采用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只让他升官但不给他实权。于是,年富力强的海瑞,先后做了几个高居四品的闲官。

海瑞做官的宗旨是为国效力为民服务,在被高高挂起两年后,他向皇帝递上了辞呈:如果我不称职,就罢我的官;不罢我的官,就分给我实际的职务。

吏部慌了,这样一个德高望重的忠臣,怎么可以随便辞官呢?于是,海瑞被任命为南直隶巡抚,但他还没上任,就有人断言,以他的个性,不会有好结果的。

果不出所料,海瑞只在任上干了八个月,就遭到弹劾而被迫退休。直到万历十年,张居正被清算,海瑞才被启用。但直到五年后去世,他也没有做出什么政绩。

黄仁宇说海瑞是个“古怪的模范官僚”,而同时代的李贽却说他“可以傲霜雪而不可充栋梁”

戚继光

戚继光是战功赫赫的将领,他的主要战绩,在于荡平东南倭寇和扫清北方俺答 。

倭寇之患从明初以来就一直存在,中国人民的抗倭自卫斗争也从未间断。

为了取得抗倭的彻底胜利,嘉靖二十七年,戚继光得到张居正的信任,从浙江义乌募集“戚家军”,并亲自训练。

嘉靖四十年,倭寇大举侵犯台州,训练有素的戚家军大破倭寇,九战九捷。四年后戚家军又与俞大猷会师,全歼盘踞广东的倭寇,从此,东南沿海倭患完全解除。

在整个抗倭战役中,戚家军曾参加过多次战斗,没有一次被倭寇击退的记录,除了部队的素质之外,主帅戚继光的指挥才能是决定胜利的唯一因素。

东南平定后,戚继光被调到蓟州任最高军事将领,准备抗击俺答的骚扰。此时张居正刚刚出任内阁大学士。

张居早在入阁之初就有整顿军务的雄心,蓟州是最能引起他注意的一个军区。

戚继光也有心改革蓟州军务,他和张居正一拍即合,凡是故意与戚继光为难的文官,都被张居正不动声色地迁调。

戚继光对张居正感恩戴德,1578年张居正返乡葬父,他竟然派出一连的士兵作为护卫。

戚继光出任蓟州总兵不到三年,俺答就放弃了骚扰政策,并且发誓不再入犯,以作为接受津贴和互市的条件。

边境战争平息,戚继光提议派遣北兵修筑长城,用于防御。因为建筑材料要北兵自制,各种费用大多需要自募,提案遭到了北方军官的强烈反对,在张居正大力的支持下才得以实施。

戚继光功成名就,建立了匡危扶倾的不世功勋,得到了武官所能得到的所有荣誉,但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却坠入了凄凉和寂寞的深渊。

张居正死后七个月,戚继光被调任广东总兵。一年后,他作为张居正的党羽被弹劾,被革职。

1588年1月17日,一代名将戚继光,在贫病交加、孤独无助之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戚继光是当时最优秀的将领,他的成功离不开张居正的支持。也正是与张居正的关系过于密切,戚继光被当成张居正的同党被万历所嫉恨。

总结:

明神宗朱翊钧不是一个尽职的好皇帝,为了赢得心爱的郑贵妃的欢心,欲越过长子朱常洛立郑氏的儿子朱常洵为储君,结果遭到了文臣们的坚决反对。

因为双方互不让步,立太子问题上一再拖延,使“国本之争”进行了二十多年,最后以文官集团的胜利告终。

朱常洛做了太子,郑贵妃没有达到目的,皇帝朱翊钧也有了情绪,他发泄的方式,就是不再上朝理政。

从万历十五年一直到朱翊钧离世,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大明王朝岌岌可危,而皇帝又消极怠工,多亏了有这么多的能臣名将,才使大明没有跌入灭亡的深渊。

可以说,万历年间是名臣辈出的时期,除了改革家张居正、道德模范海瑞、名将戚继光,还有高拱、冯保、张四维、王锡爵、李成梁、方从哲、俞大遒……

这是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幸运,也是大明帝国的幸运!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