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李恪不能成为太子

两岁就被爷爷李渊封为王的李恪,聪慧英武,极受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宠爱。15岁就以蜀王(亲王)的身份,拜益州大都督,开启了亲王遥领大都督的先例。

李世民曾说:“吴王恪英果类我!”

恩宠极盛的李恪为什么没有被李世民立为皇太子?

俺认为原因有三:

非嫡子!

李恪的母亲杨氏虽是隋帝国炀帝杨广的金枝玉叶,也备受李世民的喜爱,奈何只是李世民的一个妾。“嫡长子继承制”可不是说着玩的,在封建王朝中早已根深蒂固。先不说皇室,就是官宦人家,“嫡子”和“庶子”虽都是儿子,但有天地之别。《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和贾环,不用俺说,家庭地位泾渭分明。虽说李世民所立的皇太子李承乾被废,但李世民还有嫡子:魏王李泰、晋王李治。

无后台!

皇太子李承乾被逼谋反被废后,尽管李世民有点想立时封吴王的李恪为皇太子,但遭到晋王李治的亲舅舅长孙无忌的极力反对。

上疑太子仁弱,密谓长孙无忌曰:“公劝我立雉权,雉奴懦,恐不能守社稷,奈何!吴王恪英果类我,我欲立之,何如?”无忌固争,以为不可。上曰:“公以恪非己之甥邪?”无忌曰:“太子仁厚,真守文良主;储副至重,岂可数易?愿陛下熟思之。”上乃止。——司马光•《资治通鉴》

此时的长孙无忌位高权重,是李世民最信任的拟托孤重臣。面对长孙无忌的强烈反对,帝国的皇帝李世民只好作罢。

无人脉!

吴王李恪虽说是皇太子的绝好人选,但乃是前朝公主的儿子,身上还流淌着隋帝国亡国之君炀帝杨广的血液。倘若李世民一意孤行,别说长孙无忌会极力反对,就是站在大唐帝国朝堂上的其他文武百官都会说“不”的。正是这帮昔日的“反贼”们,抛头颅洒热血,帮助李渊攻进长安,亡“隋”建“唐”,取而代之。

要俺说:害死李恪的就是他的父皇李世民!

倘若李世民没有立李恪为皇太子的想法,李恪也不会被长孙无忌所嫉恨,也不会被长孙无忌诬陷致死。

《新唐书.太宗诸子》:帝初以晋王为太子,又欲立恪,长孙无忌固争,帝曰:“公岂以非己甥邪?且儿英果类我,若保护舅氏,未可知。”无忌曰:“晋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举棋不定则败,况储位乎?”帝乃止。故无忌常恶之。

“故无忌常恶之。”史书中记载的短短的这六个字,却字字滴血,李恪最终被冤杀。

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一方面他不是嫡子,有嫡子在,他就机会不大,而且长孙皇后一系的势力很大,想换他做太子,动静太大了。

当时皇后是长孙皇后,她有三个儿子李承乾、李泰、李治,李泰、李承乾没有李承乾了,就只剩下李治了

当时权势最大的臣子是长孙无忌,他当然想自己的外甥做皇帝了,李泰李承乾过于强势,对他来说不是好事,而李治很弱势,所以,他极力促成李治的继位,

而如果李世民想换李恪为太子,首先你得提拔李恪的母亲一系的外戚起来吧?而李恪的母亲杨氏,是隋炀帝的女儿,好像没法提拔吧?

而且,你得打倒长孙无忌一系,不然,李恪怎么爬上皇位?怎么坐稳?

另一方面,李恪没机会做太子,就是因为他太强势了,

李世民对他的评价是“英果类己”,这看起来是好评吧?实际对他来说上是差评,李世民自己是篡位做的皇帝,他肯定提防能篡位的皇子了,一个英果类己的太子,他还能睡得着觉?

一般来说,一个强势的皇子在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时候应该是优势,恰恰相反,这是弱势。

汉武帝那么多成年的皇子不立,立八岁的刘弗陵、

孙权那么多成年的儿子不立,立八岁的孙亮。

石虎那么多成年儿子不立,立八岁的小儿子。

司马炎那么多正常的儿子不立,立不正常的司马衷。

皇太极那么多成年的儿子没机会做皇帝,八岁的福临做了皇帝。

归根结底,一个成年强势的皇子,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而年幼的、弱势的皇子做皇帝,对大家都好。

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李恪,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三子,庶出,母亲是杨妃,长大后封吴王。

《旧唐书》说他“有文武才”,《资治通鉴》评价“太宗诸子,吴王恪最贤”,有人说李恪拥有最像唐太宗的文韬武略。

图为两叉河古镇遗址,相传吴王李恪所建,至今仍有吴王的苗族颂歌。

但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皇子,彻底无缘太子之位,仅仅在唐太宗第二次立太子时,李恪勉强进入了候选人之列,但很快被淘汰。

究其原因,有两个致命点。

一,李恪的血脉问题,虽是李世民的儿子,但他的母亲姓杨,正是赫赫有名的隋炀帝之女,没有哪个皇帝允许流着前朝血脉的皇子成为储君的。

1979年在湖北安陆发掘了李恪之妻杨氏墓,出土文物200余件。

二,李恪的嫡庶问题,李恪是庶出,李世民选太子,尊嫡卑庶,有资格成为太子的,只能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三兄弟中选出。

所以,李恪敏感的血脉,庶出的身份,注定了他与皇位失之交臂,当年李世民只稍稍提了一下李恪,就被长孙无忌带着群臣激愤的反对,从此再无缘。

当年,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掌握着政治大权,在他眼中这位隋唐皇子虽是自己外甥,但太优秀在未来可能成为已方的心腹大患,他想的不是打压,而是抹掉。

图为李恪墓志铭青石盖。

历史给了长孙无忌机会,公元653年房遗爱和妻子高阳公主、荆王李元景等人联合宗室众人阴谋发动宫廷政变,计划失败后全被杀,而长孙无忌借机把李恪也画进名单,最后被冤杀,李恪临刑前大呼“社稷有灵,无忌且族灭”。

果不然,5年后长孙无忌也被人告谋反,自缢而死,李恪也恢复了皇族身份,追为郡王。

图为李岘墓志,局部。

李恪的后人中,以第三子李琨这一支最出众,李琨有才干,历任六州刺史;李琨之子李祎,名将,神武军的创建者,战功卓著;李祎之子李岘,数拜宰相,绘像凌烟阁。

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三个原因。

第一、有嫡子在

长孙皇后有三个儿子,太子承乾,魏王李泰,晋王李治。

承乾李泰争夺,最终便宜了李治。

第二、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当时已经形成庞大势力,同时也是关陇集团与后族代表,他厌恶承乾和李泰(部分原因是这两个年龄大),但李治还在,怎么都不可能同意皇位落到李恪的头上去。

第三、李恪先天身份问题

李恪母亲杨妃是隋炀帝女儿,所以李恪身份很高贵。就这一条,唐朝大多数大臣都不同意李恪这个带前朝血统的皇子成为李唐皇帝,杨妃以后当太后,会不会把大臣们当做隋朝的叛逆?

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我是小南史,我来回答。

高贵的血脉里面带着原罪,导致吴王李恪不可能成为唐太宗李世民的继位人选。

从史料记载上来看,吴王李恪是个文武全才,而且在百官和百姓中也很有威望,唐太宗李世民也很喜欢这个儿子,而且李恪还肩负这二个皇族的血脉,但两个王朝的血脉带给他的不是荣耀,而是灾难。

如果没有改变命运的勇气,只能被命运的巨轮碾碎,李恪既是大唐的皇子,又是前朝的皇孙,他继承了两个王朝的皇族血脉,称他为天潢贵胄一点都不过分,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在李承乾和李泰都无法继位的前提下,即使在优秀,李恪也不可能继位。

唐太宗李世民的皇后及9位嫔妃一共为他生下14个儿子,若说起这些皇子母亲的身份地位,李恪的母亲的身价那绝对是不一般!

李恪,出生于公元619年,也就是在这一年,大隋的天下不复存在,江山从此不再姓“杨”,而改姓“李”了。他的父亲是一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母亲杨妃是赫赫有名的隋炀帝之女。

为什么李恪的血脉会成为他最大的阻碍?

李家的天下是从杨家手里夺过来的,李唐的所有朝臣都是杨家的反贼,试问哪个李唐的臣子能容忍一个有着前朝血统的皇子成为储君呢?哪怕他是最优秀的!哪怕他融合了两代王朝的血统!哪怕他拥有最像唐太宗的文韬武略!因为这位隋唐之子走上皇位,只能再次揭开隋唐之间的旧疤新怨。

如果李恪上位,那么整个朝廷的臣子,除去原先的前隋部分旧臣,我想很多李唐的臣子只有二条路走,要么反叛要么被慢慢清算,除了这二条路,没有别的路走。

也正是因为众多的李唐臣子看到了这种结果,所以坚决会抵制李恪,血缘的关系已经基本上把李恪排除在了皇位候选人之外。

而且,那些李唐的功臣们还打出了另一张王牌--按照隋唐之前的封建礼制,君王立太子,不是优胜劣汰,而是立嫡不立庶。大臣褚遂良曾上疏:“昔圣人制礼,尊嫡卑庶。然庶子虽爱,不得超越嫡子,正体特须尊崇。”

虽然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废掉了太子李建成,还迫使李渊禅位于他,但他毕竟是李渊的嫡子啊! 所以有资格继承王位的,只能是长孙皇后所生的李承乾、李泰、李治兄弟三人。就算李恪再优秀,挣脱了庶出的身份,但也改变不了血缘的背景,更挣脱不了朝臣对他的压制。

另外,当时长孙皇后的哥哥长孙无忌掌握着唐朝的政治大权,他怎么会为了一个身份背景如此“复杂”的人而让自己外甥的皇位旁落呢?李恪的悲剧命运似乎从出生时就已经注定了。

虽然长孙皇后为李世民生了三个儿子,可没有一个拥有像李世民那样的才干。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李世民选来选去,最终“矮子里面拔大个儿”,选定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 唐太宗李世民也曾一度后悔,甚至想废掉李治,立李恪为太子。

但长孙无忌得知后,坚决表示反对。唐太宗李世民很不高兴地质问说:“是不是因为李恪不是你的外甥,所以你才反对?” 这一句尖锐的话基本戳穿了长孙无忌的私心,一般人肯定吓得慌了。

可长孙无忌是见过大世面的,他面不改色,振振有词地丢给李世民两个无可辩驳的理由:一、李治性情仁厚,最适合当一个守成之君;

二、储君是国家根本,哪能轻言废立,一再更换;

唐太宗李世民其实也知道,长孙无忌不仅仅是因为李恪不是外甥,更多的长孙无忌也怕清算,既然长孙无忌都不支持,那么肯定能想到其他臣子也肯定不会支持,只好放弃李恪,继续保持现状。

李恪不能承继唐朝皇位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他外公是亡国之君隋炀帝,让亡国之君的外孙当皇帝有点忌讳,李世民是准备想立李恪为太子,但遭到长孙无忌的反对,认为他不是长孙皇后亲生的,后来李世民只好立李治为太子。李恪只好靠边站了,但李恪还是逃脱不了悲惨的命运,因高阳公主谋反不幸吴王恪也被牵连了,长孙无忌利用这个机会把高阳公主与吴王恪一起给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