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肃宗称帝后,为什么还敢迎接唐玄宗归来?
有甚不敢?
当唐军从“伪燕”的手中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后,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迎接太上皇李隆基回京。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的叛军势如破竹,烟尘千里,鼓噪之声震地。铁蹄横扫中原,旋即攻占东都洛阳。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国号“”大燕”。本着“不可沽名学霸王”的想法,挥军继续西下,逼近潼关。唐帝国名将哥舒翰坚守潼关数月,高悬“免战牌”,就是不出潼关的大门。安禄山军久攻不下,暴跳如雷。奈何帝国皇帝李隆基听信了他的舅哥杨国忠的谗言,三番五次地下诏,逼迫哥舒翰出关作战。
被逼无奈的哥舒翰出关迎敌,结果很快就中了叛军的埋伏,唐军血流成河,惨不忍睹。辛辛苦苦招募的近二十万唐军,逃回潼关的只有区区八千人。
潼关很快失守,唐帝国的京都长安的门户大开。消息传来,帝国的皇帝李隆基惊慌失措,带着皇室子弟、宰相杨国忠及“一骑红尘妃子笑”的主人公杨贵妃及其姐妹,丢下长安百姓,仓惶出逃。
忍无可忍、气愤填膺的护驾将士发动了马嵬坡兵变,杨国忠及杨贵妃姐妹俱被诛灭。帝国皇太子李亨听取了身边的小太监李辅国的建议,乘机提出分兵的北上的意见。沉浸在失去爱妃杨玉环的悲痛中,早已焦头烂额的李隆基不假思索地就答应了皇太子李亨的请求。李亨犹如龙归大海,虎啸山林。
不得不说,皇太子李亨北上朔方,是一条很不错的正确方针和路线。如果没有安史之乱,李亨的皇太子地位是危机重重,岌岌可危。
李亨来到俺们宁夏灵武后,竖起抗“燕”平叛大旗,身边很快就集聚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在朔方将士的一致拥戴下,皇太子李亨在灵武的城门楼上登基称帝,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帝”。实话实说,李亨的登基是先斩后奏,既成事实,把生米煮成了熟饭。不打招呼,私自称帝,对唐明皇李隆基来说,绝对是另一种“反叛”。
李隆基一夜醒来,就从皇帝变成太上皇,唐帝国的权力和政治中心瞬间就从成都变成灵武。至于李隆基,无论他的心中再有许多不满和极大愤慨也都无济于事了。李隆基虽心有不甘,也只好哑巴吃黄连般地咽下自己酿下的苦酒,被迫承认了李亨大唐帝国皇帝的合法地位。
帝国新皇帝李亨在举国臣民的共同努力下,在“伪燕”自相残杀的“配合”下,最终收复了西京长安、东都洛阳。
既然收复了两京,太上皇李隆基必须迎回。否则你让太上皇李隆基的儿子李亨情以何堪?难道要让新皇帝李亨背上不孝之名?让天下笑?
事实上,迎回太上皇李隆基,李亨根本不必担心,在平叛的战争中,李亨早已获得了“崇高的”威望,政治地位早已巩固。根本不用担心李隆基回来能掀起什么大风大浪。
俺多次说过,自古皇帝都患有严重的疑心病,而且得病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
唐帝国的皇帝李亨也不例外,他的皇位继承有点脸红。于是乎,当迎回了太上皇李隆基后,李亨对自己的亲爹李隆基是小心防护。默许了自己亲信大太监李辅国的所作所为,李隆基虽贵为太上皇,但日子一点也过的不开心,身在皇宫,形同牢房(高级的),伺候他身边很久的亲信太监高力士也被随便找了个理由发配到蛮荒之地。
回宫的李隆基忧郁寡欢,在“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哀叹声中,太上皇李隆基走完了他的传奇及辉煌的一生,在甘露殿凄凉离世,享年78岁。
唐肃宗称帝后,为什么还敢迎接唐玄宗归来?
谢邀,这不是敢不敢的问题,而且必须接回来,不接回来不行,
唐肃宗继位后,面临三个问题,
一,就是安史之乱的平叛问题。
二,得位不正问题,他是非正常手段的继位的,名不正言不顺,
三,唐玄宗在外,必须接回来的问题,不然影响稳定。
第一个问题不谈,第二三的问题,就必须接回唐玄宗。
首先是得位不正,他是太子,太子登基是正常的,但是,老皇帝还在,没有禅让给太子,而太子自己离开皇帝,在军头的拥护下,擅自称帝,这就是篡位了,
这是程序不合法。
这个其实很严重,只是因为目前军头都拥护唐肃宗,所以没有任何问题,
但是,一旦唐肃宗得不到军头的拥护,或者军头又拥护老皇帝,或者军头拥护太子了,或者拥护其他亲王了,都可以名正言顺的让唐肃宗下台。
你唐肃宗不合法继位,我们为什么不能替天行道?
可以看出,唐肃宗的皇位很不稳定,有唐玄宗、有永王李麟、
所以,唐肃宗需要唐玄宗回来,完成禅让大典,虽然都知道禅让大典就是演戏,但是戏得做好,这块遮羞布还是少不了的。
另一方面,唐肃宗的朝廷在灵武,后来在凤翔,老皇帝在四川,
支持谁的人多?诏书出自哪里?皇帝是谁?文臣武将听谁的?
说的难听点,这就是另立朝廷了,当然,另立朝廷的是唐肃宗,但现在唐肃宗为中心了,唐玄宗自然就是另立朝廷了,
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现在两个朝廷,两个皇帝,怎么办?
所以,必须把老皇帝接回来,软禁起来,这样才只有一个朝廷,一个皇帝。
这就是为什么,明明李泌定了两年平叛的计策,最后唐肃宗不执行的原因了,因为执行李泌的计谋,平叛是能很快,但是,不能很快回到长安,不能接回老皇帝,这就让他坐不稳皇位了。
他急于收复长安,就是为了接回老皇帝,就是为了坐稳皇位。
无独有偶,靖康之耻时,宋徽宗禅让给太子,自己逃到镇江,
结果呢?
他在镇江继续做皇帝,把运往汴梁的粮草、物资都截下来留用了,把北上勤王的军队都截下来保护自己了,把奏书都截下来,自己批阅了,再送到汴梁。
宋钦宗看到老爹这样无耻,当时就气坏了,准备派军队把老爹抓回来,大臣劝说他,才把“抓”改成“劝”,
于是李纲奉命去劝宋徽宗,把宋徽宗逼回来了。
同样的,唐肃宗第一次派人去劝唐玄宗回来,唐玄宗吓坏了,打死都不回来。
第二次改威胁了,唐玄宗这才不得不回来,回来后就被软禁起来了、
唐肃宗称帝后,为什么还敢迎接唐玄宗归来?
唐玄宗这个皇帝,一生经历跌宕起伏,唐朝在他的手上,重新走进了王朝中兴。但唐朝也是在他的手上,陷入了内乱,而由盛转衰。所以世人对他的评价,两极分化严重。经历马嵬驿之变以后,主要权力被他的儿子唐肃宗所慢慢掌握。
但唐肃宗在称帝以后,敢于把唐玄宗接回来。除了因为他感念于父子之情,也需要对外界释放一个父慈子孝的温馨场景,如果不迎接唐玄宗回来,唐朝会出现有两个皇帝的尴尬境地,这对于唐肃宗的统治而言,有极为不利的。
唐肃宗不能容忍唐朝出现两个皇帝的存在。
唐肃宗的父亲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是带领大唐重回中兴的伟大帝王,但也是因为他,大唐经历了安史之乱彻底走到了下坡路。而且在安史之乱早期,如果不是唐玄宗瞎操作,唐朝军队在潼关,也不至于败得如此惨烈。
所以在唐玄宗率领文武大臣和众人一起离开长安,往蜀地奔走的时候,其实他已经丧失了民心和军心。这也是唐玄宗在马嵬驿政变的时候,居然无法控制自己身边军队,进而导致杨国忠和杨贵妃两人同时死于非命的结局。其实在那个时候,唐玄宗的皇帝权威已经威名扫地,众大臣和将领们也看到了唐玄宗的虚弱和无力。
在这种情况下,唐肃宗才有能力继位,虽然他作为人子,在远离唐玄宗的地方继位是对父亲的不敬。但面对皇位的诱惑而言,父子亲情又算得了什么呢?只不过,一国不能有二君,纵然是自己的父亲也不能破例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危害。如果把唐玄宗接到身边尊为太上皇,那么,对于自己的统治而言显然是有利的,而整个大唐也不至于出现两位皇帝的窘境。
为了宣传,给外界做出父慈子孝的温馨之情。
从本质上而言,唐肃宗在没有经过唐玄宗的允许,就直接在甘肃灵武继位,等于是直接打了唐玄宗的脸。但经过马嵬驿事变以后,唐玄宗威望扫地,对于有军队和部分大臣支持的唐肃宗而言,唐玄宗并没有什么资本与其抗争。
而唐肃宗也要顾及自己父亲的面子,必须要给自己父亲一个合适的安排。而且每个古代君王在继位的时候都要遵循封建礼仪的规矩,以象征自己是一个合格的王朝统治者,其中孝道是重中之重。所以不管是为了向天下表示自己的孝道,也为了表现自己和当时的太上皇,唐玄宗关系融洽,唐肃宗都必须把已经被动成为太上皇的唐玄宗接回来。
接回唐玄宗,也代表了唐朝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恢复。
唐肃宗最大的功绩在于收复了长安和洛阳两座城市,从名义上象征着安史之乱的逐渐被唐朝中央政府扑灭。这对于刚刚继位没多久的唐肃宗而言,算是一件泼天的功劳。而唐玄宗是被安史之乱赶出长安的,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明自己比父亲唐玄宗更加伟大呢?
所以把太上皇唐玄宗从蜀地,接回长安城,不仅象征着安史之乱的结束,也代表着唐朝中央政府对全国的统治逐渐恢复。更代表了唐玄宗遵从自己的安排,这对于自己统治地位的确立和王权的延伸都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所以唐肃宗不管是出于人伦的孝道,还是出于巩固王权的考虑,都必须将自己的父亲唐玄宗接回来。而且将太上皇放在山高皇帝远的蜀地,自己也并不能有效的监控他的一举一动,虽然唐玄宗不一定有想法和实力做点什么,但对于唐肃宗而言总是不放心的。
那么把父亲接回来,让自己成为一个孝顺的儿子,让天下人看到一个尊敬父亲的皇帝,也让父亲在死前重回长安,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唐肃宗称帝后,为什么还敢迎接唐玄宗归来?
这个问题不存在敢不敢,而是需不需要。对于唐肃宗李亨来说,他必须在自己进入长安后把父亲唐玄宗李隆基接回长安。对于他来说,重要的是什么时机接回来,以什么方式接回来。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必须接回来?第一个原因是李亨得位不正。
李亨灵武称帝其实是建立在政变的基础上,也就是说他得位不正。站在我们后世的角度来看,李隆基已经年老昏聩不能应付安禄山的军事反叛,换成李亨登基对于平叛更有利。但这是历史的角度。
也就是说,在李隆基还没有死还有行为能力的前提下,李亨的即位就只能是历史正确,但政治不正确。
李隆基逃离长安途经马嵬坡时,随行的将士在左龙武大将军陈玄礼领导下发生哗变,杀杨国忠后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陈玄礼作为玄宗的禁卫将领是不敢这么做的,是在太子李亨的支持下才发动的马嵬兵变。事实上李亨在安史之乱刚起尚在长安时就已经谋划这场政变了,为了政变成功他早就委派心腹太监李辅国拉拢联络陈玄礼。
但李亨既是为了大唐江山社稷,也是为了自己的小命,更是为了能兑现自己当了近二十年的储君之位。因为当时的玄宗已经不能正确且正常地应对安史叛军,所以说李亨政变是一种历史正确政治上显然不正确。政治正确只有两个前提,要么李隆基不在了,要么李隆基主动禅位。
第二个原因是朝堂不能出现二元制,尤其是在平叛的战时。
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事实上在马嵬坡兵将们气势汹汹杀了杨国忠和杨玉环,在权力斗争中滚打一辈子的李隆基非常清楚矛头其实是指向自己,也非常明白到底是谁在背后指使这一切。
于是李隆基跑到普安的时候,趁着喘息的机会连忙下了个诏书,这个诏书只说了两件事,第一件是罪己,表示自己对天下大乱负全责,第二件是叫他的那几个能干的儿子带兵平反。也就是病急乱投医,颇有点儿子们上!谁成了谁就是老大!
但李隆基没想到一向恭顺温良的太子动作如此之快,他的诏书刚发出去,太子的使者已经来到四川向李隆基报告李亨已在灵武登基。李隆基于是成了太上皇,但他并没有傻眼,他太熟悉这个剧本了,也对此早有思想准备。
李隆基知道,这个在灵武登基的皇帝他不得不承认。一方面他非常清楚,自己已经完全丧失了民心,朝中很多臣僚也不再信任自己,此时如果反对李亨登基称帝,那就是和满朝文武,和渴望早日平定叛乱的全国人民对着干。
另一方面年老的李隆基对当时的形势非常悲观,李亨想干这件事正好让他干,自己落得清闲,还得了个好名声,他何乐而不为呢?
但李隆基对李亨称帝的承认是带有情绪且有条件的。
情绪就是他没有主动说禅位,既没捎话也没诏书,反而派出自己任命的丞相韦见素、房琯和崔涣,这三个人带着传国玉玺和御用文书。实际上他们三个人除了送玉玺,还是玄宗派去试图监视和左右肃宗,但一到临武就被李亨解决了。
条件嘛挺值得玩味,李隆基的条件是如果收复长安他立即退位。
父子两这一套组合拳打下来不相上下,李亨自立尊李隆基为太上皇。李隆基送去皇帝的一切物件,但好像在告诉天下,这个皇帝暂时是代理,代理到什么时候转正或者能不能转正那就要看他的表现了。
这样实际上就造成了当时的唐廷出现了两个统治者,新皇李亨得到军头和长安洛阳一带的百姓拥护,老皇帝李隆基则带着几十年执政的余威继续左右着局势。
第二个问题:什么时机接回来?李亨必须尽快夺取长安抢得先机。
因为李亨必须尽早把老皇帝接回来,要他亲自禅位于自己,这样才只有一个朝廷一个皇帝。当时的状况虽然有军头拥护李亨平叛,但军头们既可以拥护李亨,也可以继续拥护李隆基,甚至是李隆基的其他儿子都有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李泌为李亨献上了两年平叛的策略,但李亨不愿意接受的原因。他需要抢时间来不及等到直捣安禄山老巢的计划实施。
李亨急于收复长安就是为了接回老皇帝,为了坐稳皇位。因此也并不存在敢不敢接回来的问题。
前面说了李亨要使自己登基称帝政治正确只有两个前提,要么李隆基不在了,要么李隆基主动禅位。
作为做了十八年太子且一直谨小慎微以孝道著称的李亨,除非李隆基自杀,否则李隆基不会不在了。因此李亨唯一的选择就是促使李隆基禅让,而禅让的前提是夺回长安。
至德二年李亨收复了两京,远在成都享福的李隆基不得不回长安了。
第三个问题:用什么方式接回来?李亨刚回到长安就迫不及待将年号改为乾元,为自己上尊号也加上乾元二字,寓意大唐将会翻开新的一页。伴随李亨声望攀升,遥在成都的太上皇当然知道儿子是在一步步示威。此时的他已经觉得自己老了,他不想回长安,是真的不想,崇奉道教的李隆基愿意在安宁祥和、且是道教文化发祥地的西蜀终老。
这次李隆基不想回长安是真实想法,李亨想将他接回去也是真实想法。
父子二人进行了一番书信往来,各藏心机又情真意切。可是长安收复了李隆基就不能一直赖在四川,虽然他非常清楚回去等待他的将会是什么,还是怀着复杂的心情踏上了回长安的路途。
李隆基带着600禁军优哉游哉走到扶风,与李亨派来迎接的3000全副武装的精兵相遇。李亨派来的禁军直接将李隆基的600禁军缴械遣散,接管了李隆基的安全保卫,从这时候开始李隆基就失去了自由身。
几天后李隆基到了咸阳,此时他的儿子唐肃宗李亨已经等候多时。李隆基登上咸阳望贤宫南楼,李亨则脱下象征皇帝的黄色袍子,在楼下朝父亲跳起了舞蹈,一种表达对于父亲劫后重逢的尊敬的舞蹈,李隆基连忙下楼扶着李亨,李亨跪下抱着李隆基的脚失声痛哭,李隆基连忙为李亨穿上龙袍。
李亨在前面牵着李隆基的马,父子二人进了长安。到长安后李亨再次请求李隆基当皇帝自己则回到东宫,李隆基断然拒绝了他的要求。
这一番戏码全部做足以后,李亨的皇位终于名正言顺,李隆基也开始了他的接近被幽禁的太上皇生涯。
李亨对父亲的孝道始终值得称道,但李亨对李隆基的害怕和忌惮也很真实,毕竟李隆基是在位近半个世纪的盛世天子,在朝野有很高的威望。因此趋于稳定的父子二人出现了一种很诡异的局面:李亨既不敢过于逼迫,也绝不敢掉以轻心。当年李隆基放纵默认李林甫整李亨,现在换李亨默认李辅国虐待李隆基。
甚至李亨病入膏肓了都一定要等到父亲去世才敢松一口气去见阎王。
唐肃宗称帝后,为什么还敢迎接唐玄宗归来?
首先,经过安史之乱,大唐天下已经四分五裂,中央政府在地方的权威几乎荡然无存,他虽然带兵收复了长安、洛阳等大量失地,但是威信不够,人心浮动,只有把唐玄宗接回来才能尽快稳定人心,同时向天下释放一个信号:大唐正统依然还在。
其次,他得位不正啊。他这个皇帝是自封的,“太上皇”三个字是他硬塞给唐玄宗的。万一唐玄宗在外面另立中央政府,到时候他就是乱臣贼子,随时都会有人来借他的人头上位。毕竟唐玄宗子嗣太多了,不差他这一个,所以他必须尽快把唐玄宗接回来,将自己扶正。
第三,也许他真的想尽孝道,但是无论是为了尽孝道,还是为了自己以后的名声,都不能让唐玄宗流落在外。本身就是他自封的皇帝,再让老子流落在外,那他费劲心力营造的良好局面,可能很快就会崩塌,这个代价他承受不起啊!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他不怕唐玄宗在他的地盘上能掀起什么风浪,这点自信他还是有的。
唐肃宗称帝后,为什么还敢迎接唐玄宗归来?
唐肃宗李亨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儿子,他是接班人不假,可不是在唐玄宗死后才登基的,可以说他的登基充满了疑惑和奇妙。
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带着太子李亨逃往四川,结果在马嵬驿发生了兵变,杨贵妃和宰相都被杀了,李亨和李隆基后来更是分道扬镳,李隆基逃往了四川,而李亨北上灵武称帝了。
在收复了两京之后,唐肃宗把老子李隆基给接了回来。虽说唐宣宗稀里糊涂的做了太上皇,但是人家在位多年,经历的政变就几次了,能力也是很强的,年纪是有些大了,但不见得就没有支持者了。那么唐肃宗为何要接唐玄宗回去呢?
其实啊,唐肃宗还真的把自己老子给接回来,不接不行,也不太好看。
他是自己被拥立为帝的,但这与一般的继承和接班不太一样,有点名不正言不顺。支持他的人倒无所谓,可不支持他的恐怕就有意见了。
在古代是非常注重这一点的,比如赵构,死活都不敢迎立二帝回归,先不说能不能办到,口号都不敢提,就是怕二帝回来自己的地位受到影响,其实他多虑了。
可人不回来咋弄,一个名义上的太上皇在外地这么吊着,那也不行啊。总不至于自己做了皇帝,也收复了两京,把自己老子给忘了吧。
另一方面,唐玄宗身边的亲信很多,支持者也不少,万一到时候给自己掏个后路,估计也就玩完了。所以唐肃宗对他这个父亲非常担心。
但没有想到唐玄宗不回来,其实唐玄宗不傻,他知道自己回来无外乎两个结局,一个是被囚禁,一个是被杀,被杀的可能性不大,但圈着是有很大可能的。
好歹人家在四川无忧无虑,身边还都是自己的亲信。唐肃宗竟然还打着把皇位在让出去的口号,可能吗?李亨如果把皇位真的让出去,他估计都看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但如果要接老父亲,恐怕就是另一个意思了。
李隆基回来后,不再过问正事了,不过陪在他身边的高力士以及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被以各种理由流放外地了,只剩下他自己孤身一人,孤苦无依。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