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钰为何不杀掉朱祁镇?

不敢杀!不能杀!不好杀!

天下本是朱祁镇的天下,奈何朱祁镇太宠信大宦官王振了。王振说走东,朱祁镇就不走西。王振为了所谓的衣锦还乡和耀武扬威,朱祁镇都毫不犹豫地满足自己的这位“大伴”。正因为太重感情了,朱祁镇丢掉了自己的自己的皇帝宝座,“荣升”为“太上皇帝”。

王振何许人也?

王振可以说是大明帝国第一代专权宦官。成为日后刘瑾、魏忠贤学习的榜样和奋斗的目标。王振本是一读书人,因多年参加科举考试,但都名落孙山。王振愤而自宫,成为一名太监。因其肚子里有点墨水,又会善解人意和察言观色,很快就受到朱祁镇的爸爸朱瞻基的喜爱和重视,被指令到东宫伺候自己的宝贝儿子——皇太子朱祁镇。

几年的陪伴生涯和朝夕相处,王振和幼小的朱祁镇感情日益剧增。等到九岁的朱祁镇登基为皇帝后,王振很快就飞黄腾达,成为司礼监掌印太监。

司礼监掌印太监,可不是闹着玩的。它可是明朝十二监中最具权势的一个职位,有“内相”之称。在司礼监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笔太监之上,负责完成明朝国家决策中“批红”的部分最后的审核盖印。说白了,一句话,就是典型的“替天行道”。此“道”在这,就是专指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

因为有了王振,于是就有了让大明帝国差点“国毁君亡”且灾难重重的“土木堡之变”;因为有了王振,才有了朱祁钰由郕王逆袭为皇帝的机会;因为有了王振,朱祁镇当了几年瓦剌的俘虏后,才有“资格”当了“太上皇帝”。

朱祁钰当了皇帝又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大哥哥朱祁镇的呢?

一句话:尊称“太上皇帝”,关进“南宫”。

朱祁钰面对瓦剌也先的大肆进攻,起初是不愿意当什么“监国”和皇帝的。可于谦等人率领军民在“北京保卫战”中将瓦剌也先的部队打的满地找牙后,朱祁钰逐渐觉得皇帝真的是万万人之上。面对文武百官齐刷刷地山呼万岁,朱祁钰找到了一种至高无上的感觉。当朱祁镇被也先放回来后,朱祁钰有点担心了。此时的朱祁钰根本就不想也不愿意将皇位拱手相让,于是就尊称自己的这位大哥为“太上皇帝”。“太上皇”这个荣誉职位,一般都是“授予”皇帝的父亲。朱祁钰没办法安排回来的前皇帝朱祁镇,只好授给自己的哥哥。接进皇宫后,就将朱祁镇软禁在南宫。

再说一句话:朱祁镇在南宫的生活可以说是生不如死。大门被封死,只留一个“狗洞”般的口子送一些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饭菜。弄得朱祁镇想改善一下伙食,还得靠自己的瞎眼皇后钱氏,辛勤纺线织布,偷送到皇宫外换几个铜板钱。为防止朱祁镇和昔日的奴仆亲信“勾勾搭搭”,南宫外的树木被砍伐殆尽。若不信,诸君可再到故宫去看看。

那么朱祁钰到底有没有杀朱祁镇的心?

最后说一句话:绝对有!

可朱祁钰能杀吗?不敢杀!不能杀!不好杀!

大明帝国的臣子不是吃素的!帝国的文臣别的本事没有,嘴可是能说的很。三寸不烂之舌,让你朱祁钰百口难辩。一人一口,吐沫星子都能淹死你。什么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朱祁钰不傻!杀自己的哥哥兼太上皇,得不偿失!既有损英名,又失人心。“关死你!虐待死你!逼死你!最好你自己解决自己。”这可能就是朱祁钰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什么好死不如赖活着,忍啊,朱祁镇就是不死!最终,朱祁镇凭借顽强的毅力,熬过了继土木堡之变后又一个苦难人生。在一帮野心家和一些“富贵险中求”的小人们支持下,成功复辟,重登大宝。

朱祁钰为何不杀掉朱祁镇?

明代宗朱祁钰不会杀死哥哥明英宗朱祁镇,窃以为,可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心性尚好,仍念手足之情。明宣宗只有朱祁镇朱祁钰两个儿子,两人年龄相当,兄弟感情应当不差,不然正统十四年英宗御驾出征那年,朱祁钰已21岁,按照祖制早已应当外出就蕃,说明英宗对他爱护有加。英宗出征时命朱祁钰监国,说明对其弟信任。加上朱祁钰继承大统虽是局势所迫,但毕竟是从哥哥手中取得皇位,心中有愧疚,皇位自然舍不得还,但夺位杀人还不至于。二是满朝文武大臣和太后不会答应。英宗为国出征虽兵败被俘,但仍为太上皇,且年纪尚轻,不管各种原因去世,都难免落人口实,引发朝廷地震。故两害相权取其轻,严格控制英宗行踪是相对可取之计。三是帝国接班人悬而未决。明代宗继位后为保证自身子嗣继承大统,废除侄子朱见深的太子地位,转立自己儿子,但无奈自己儿子没福分早逝,代宗又不愿意复立朱见深,而大臣拥立朱见深为太子的意见十分统一,在这样微妙时刻,处置英宗不是优先考虑之事。

朱祁钰为何不杀掉朱祁镇?

前天聊岳飞,我说靖康之变以后,徽钦二帝身败名裂,即便是从北国回来,也不可能跟赵构抢皇位。有两位同学讲:朱祁钰、朱祁镇怎么解释......

其实我文章里还有一段话:

*赵构已经有了自己的朝廷,人马,有了很深的基础。以当时实力对比,赵构想除掉二圣跟碾死蚂蚁没区别。

*而且这事压根不应该让皇帝亲自操心,手下大臣主动就应该给办了。处理二圣,一个大臣派一个伍长,带五个士兵,足足够了。

二圣要是被迎回来,不一定比留在北国活的时间长。

明朝的大臣职业坑皇帝,之前我讲过靖难之役,这些人是咋坑建文帝朱允炆的。朱祁钰是第二个受害人。今天讲讲他是怎么被坑的。

最开始明英宗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在土木堡全军覆没,大明战神被生擒活捉。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在战场上被俘虏的皇帝。然后他也没铁骨铮铮,没自尽。瓦剌俘虏了朱祁镇,开始威胁北京城。一方面国不可一日无君,一方面防止瓦剌利用朱祁镇敲诈,明朝这边在于谦的带领下,立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做新皇帝,也就是景泰帝。有了新皇帝,有了主心骨,大家团结奋战,最后守住了京城。

形成的局面是朱祁钰在京城当皇帝,朱祁镇在瓦剌当战俘。

然后明朝这些大臣开始给朱祁钰挖坑,很多人号召去瓦剌把朱祁镇接回来。这就太缺德了,长个脑袋也不能这样办事。

于公讲,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家里已经有了正式的皇帝,把老皇帝再请回去,必出乱子,对国家有危害。为了国家社稷安定,宁可要朱祁镇死外面,也不能把他带回来。其次,朱祁钰是正式登基的合法皇帝,当大臣的必然要忠心侍奉。张罗把朱祁镇请回去,不是给皇帝找麻烦吗?是忠臣该办的事吗?臣子,你得忠心于当朝天子。忠于老皇帝,你可以跟他去。当朝的臣子,是当朝皇帝的臣子。

这时候朱祁钰也表现出不成熟的一面,或者说软弱,也可以说是善良的一面,他没能动用起皇帝的威权震慑住这些大臣。没能挡住大臣们的撺掇,无奈派大臣杨善出使瓦剌。朱祁钰本来是要杨善先去看看情况,再谈谈,结果这老哥直接把朱祁镇给带了回来。

这边你们立了新皇帝,回头又把老皇帝接回来,必然要出事的。

坑人!

首先朝廷里的大臣们主张接回朱祁镇,一群人闹腾,杨善去瓦剌接回朱祁镇,又是大张旗鼓,众目睽睽之下,从瓦剌到北京城,一路热闹,朱祁钰想半路搞点什么阴谋,也没有机会。但根据后来情况看,朱祁钰应该没这心思。

朱祁镇回来以后,哥俩谦让一番,还是朱祁钰当皇帝,朱祁镇当太上皇。

朱祁镇在南宫当了7年太上皇,在这期间,朱祁钰要是真想杀他,他肯定死一百回了。

朱祁钰最后的悲剧出自两个方面。

1、还得先在自身找原因。

朱祁钰作为皇帝,掌握实权,而且是长达七年时间,没杀朱祁镇,说明他肯定是个善良的人,不愿意跟哥哥动刀子。但太上皇、哥哥、老皇帝就摆在后宫,这是个大事,朱祁钰也不可能想,他更不可能没想过除掉朱祁镇。他肯定是想过,想过很多次,最后都没下手。他也是一个软弱的人。朱祁钰不想自己动手,有的是办法去唆使别人去除掉朱祁镇,但他还是没有。这说明他是一个比较单纯的人。加上之前,大臣们张罗把朱祁镇接回来,朱祁钰没能阻止,说明他也是个脸皮薄的人。

朱祁钰肯定是个好人。

但他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一个合格的政治家,脸皮厚、六亲不认、心狠手辣是刚需。朱元璋、朱棣都是合格的政治家,甚至是优秀。但他们杀人非常多,连带害死的90%都是普通老百姓。杀起人来,毫不犹豫。朱元璋当了皇帝,老哥们、功臣、大将杀个干净。朱棣用朵颜三卫夺取天下,回头就灭了朵颜三卫......你可以说他不厚道,但想把事办了,想把位子坐稳,也只能这样。

朱祁钰善良、脸皮薄、软弱、单纯,从性格上,导致他没杀朱祁镇。而这样的性格,坐在皇帝宝座上,也是必然要倒霉的。

2、还是朱祁钰的大臣太差劲。

就像开始讲迎回二圣的事,作为一个合格的臣子,这些事就不应该让皇上操心......啥事都要皇帝出头,啥事都要皇帝指明了办,臣子当的也太不合格了。

合格的臣子得像许褚那样,许攸和曹操没大没小,许褚找个茬就把他宰了。然后去丞相那里请罪,丞相表面呵斥一顿,表演完毕。这是当臣子应该做的:替主上分忧。

朱祁镇在后宫摆着,是大事。朱祁钰手下没一个大臣能帮他解决,更别提大臣自主解决了。太次了。而且这事他们老朱家也不是没干过,当年淹死小明王。朱祁钰就没有自己的廖永忠。

朱祁镇是个问题。

最漂亮的是,不用朱祁钰任何提示,大臣、太监自己私下帮他直接处理了。然后朱祁钰闻讯放声大哭......其次是大臣、太监主动请示朱祁钰,朱祁钰说万万不可,但大臣、太监还是把事办了,事后朱祁钰闻讯放声大哭......这也能算个合格。轮到朱祁钰做暗示,大臣、太监们才动手,就不合格了。

现实情况是朱祁钰自己黑不提白不提,大臣们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只负责挖坑,不管埋。

作为臣子,朱祁钰手下这帮人不够格。

为什么我说徽钦二帝即便是被岳飞接回来,也不可能抢赵构的皇位呢?

赵构+秦桧,这组合虽然名声不好,但办事能力远远不是朱祁钰那波人能比的。

秦桧在徽钦二帝时期是个芝麻绿豆的小官,是赵构当了皇帝,他才做了丞相。徽钦二帝要是回来重新当皇帝,一朝天子一朝臣,得重新建立一套自己的人马。秦桧非但不可能继续要当丞相,赵构和他都活不了。

秦丞相会让这种事发生吗?还有皇帝做指示吗?

赵构也不是省油灯,杀岳飞的时候,心狠手辣,本身还有一定的战斗力,不是朱祁钰能比。而且赵构、秦桧当时是准备把有兵权的大将都杀了,在斩草除根,觉察有隐患立即铲除这块,俩人是没短板的。

徽钦二帝真回来,绝对活不长。

最初,朱祁钰没能拿出皇帝的威严镇住大臣,没能阻止接朱祁镇,加上之后的表现,善良、脸皮薄、软弱、单纯,应该能看出来,朱祁钰的身体不会强健。身子骨比较虚,拿不出霸气、态度。一定是个身子很弱的人。

如果他是一个五大三粗的人,不会这样的表现。

朱祁钰的身体不会好。

古人的平均年龄非常低,40岁叫老夫,得拄拐了,明朝人平均寿命30岁,到了清朝中期,人均寿命才到33岁。古人拉个肚子、长个疮就去世,很正常。明朝皇帝朱棣以后,寿命急剧缩短,朱由校活到22岁,朱厚熜30活到30岁,朱瞻基37岁,朱祁镇寿终正寝,38岁。

朱祁钰身子骨弱,在明朝那个平均年龄里,在老朱家皇帝里,29岁得病死了,其实很正常。

最后,朱祁钰病重期间,大臣们闯到后宫,把朱祁镇接出来,重新当了皇帝,没多久朱祁钰去世,这个事恐怕没几百年来传那么严重,没那么多阴谋。

朱祁钰29岁重病,以当时的医疗条件根本没法救,大家一看,又请出了朱祁镇,事情本身没多大问题。

朱元璋活了70多岁,身子骨非常硬朗,办事也必然干脆狠辣。而朱祁钰体质弱,导致他办事不够狠,所以也不能说他不是合格的政治家,先天条件制约,他就当不了政治家。被朱祁镇翻盘,也就不能怪朱祁钰软弱,身心因素造成他办不出狠事。

主要责任还是坑爹的大臣们:有了新君,不该再把旧接回来。皇帝有问题,臣子不出头解决。

朱祁钰为何不杀掉朱祁镇?

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入侵,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率50万大军出征,结果在土木堡被包围,大战之后,50万明军精锐全军覆没,朱祁镇被俘虏,成为中国历史上继宋朝徽钦二帝之后被活捉的第三位皇帝,史称“土木堡之变”。

消息传到北京,举朝震动。当时的太子朱见深只有两岁,虽然于法理上是最合适的皇位继承人,但此时也先正挟持明英宗叩关,如果朱见深继位,则在救父皇和保社稷之间陷于两难之间。为此,在于谦等大臣的建议下,朱祁镇唯一的弟弟郕王朱祁钰登上了皇位,是为景泰帝,并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

景泰帝继位后,君臣一心,打赢了北京保卫战,粉碎了也先的阴谋。失败后的也先为了给明朝制造混乱,竟然象征性的收了点“赎金”后,将朱祁镇送了回来。

回家后的朱祁镇立刻被弟弟朱祁钰幽禁在了南宫,这倒也正常,毕竟自己已经做了皇帝了,总不能再将皇位让出来吧?但令朱祁钰没想到的是,七年之后,也就是在景泰八年的正月,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拥立朱祁镇发动了“夺门之变”,重新夺回了皇位,号称“明朝第一忠臣”的于谦也因为当初拥立朱祁钰而被杀,史上也称此次政变为“南宫复辟”。

那么,在长达七年的时间里,朱祁钰为什么没弄死朱祁镇,以绝后患呢?事实上,朱祁钰并不是没有对哥哥朱祁镇下手,只是没有下死手,这才留下了朱祁镇的命,并最终导致了夺门之变的发生。

朱祁钰曾多次试图杀掉朱祁镇

作为曾经的皇帝、如今的太上皇,朱祁镇虽然被幽禁在南宫之中,但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可能会爆炸,带来无法想象的后果。对此,朱祁钰心知肚明。

在负责看管朱祁镇的人当中,有一个名叫阮浪的太监,时间一长,慢慢的就和朱祁镇亲近起来。朱祁镇身陷牢笼,也不拿自己当皇帝看,就和阮浪成了朋友。有一次,朱祁镇送了一把镀金的小刀给阮浪,但不久这件事就被人告发了。

朱祁钰正愁找不到机会,于是借此事试图诬陷朱祁镇谋反,把阮浪抓起来严刑拷打。不知道是出于义气,还是别的原因,总之阮浪受尽酷刑后仍旧不肯说一句朱祁镇的坏话,更不肯诬陷朱祁镇试图谋反。朱祁钰抓不到证据,大臣们又纷纷劝说,此事最终不了了之,史称“金刀案”。

“金刀案”记载在《明英宗实录》中,应该是确有此事,此案的出现说明朱祁钰是对朱祁镇起过杀心并且下过手的。并且“金刀案”之后,朱祁钰加强了对朱祁镇的监管,派人将南宫附近的树木全部砍掉,防止有人攀越树木与朱祁镇联系。南宫的大门也被上了锁,锁里还灌上了铅,这样,即便有钥匙也无法开门。朱祁镇日常的饮食衣物都是从一个小窗户递送进去的。

或许朱祁钰希望以这样相对“文明”的方式,逼迫朱祁镇失去生活的信心,进而自杀。但是朱祁镇倒是很看得开,不仅身体倍棒,吃嘛嘛香,而且还生下了三个儿子和六个女儿,除去没有权力,日子过得应该还算舒坦。

对哥哥朱祁镇,朱祁钰始终下不了死手

从朱祁钰对待朱祁镇的手段上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朱祁钰的确有杀死朱祁镇的心,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却做得不够坚决,导致朱祁钰屡屡“心软”的原因应该有两个。

一是出于两人之间身后的兄弟感情。明宣宗朱瞻基堪称一代明君,但生育能力不怎么样,一辈子只有朱祁镇和朱祁钰这么两个儿子,好在哥俩从小感情很好。朱祁镇继位的时候只有八岁,但马上就封了七岁的弟弟朱祁钰为郕王。按照明朝的传统,亲王就藩后应该立刻到封地,以免对皇帝造成影响。但一直到正统十四年,朱祁钰居然仍旧住在北京,可见朱祁镇对这个弟弟是十分疼爱的。

“夺门之变”发生后,朱祁镇已经在群臣面前坐上了龙椅,正在梳妆打扮准备上朝的朱祁钰得知消息后,没有惊慌失色,也没有暴跳如雷,而是连声说道,“好,好,好。”然后重新躺回床上,面朝里睡下了。虽然此刻朱祁钰心情难言,但足可见两人之间兄弟之情尚在。

二十多年的兄弟感情,绝不是一念之间就可以抹杀的,况且朱祁钰是一个十分注重感情的人,不仅对朱祁镇,就连对朱见深他也没有赶尽杀绝。与此相比,宋太宗赵光义做的那才叫绝,继位之后,接连逼死了哥哥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显然,朱祁钰无法做到像赵光义那样绝情。

第二个原因则是出于顾全大局的考虑。

应该说朱祁钰登基之后,干得着实不错,也得到了群臣的拥护,地位相对比较稳固。而朱祁镇被幽禁在南宫,又有被瓦剌人俘虏的“不良记录”,对他皇位的威胁并不大。

但是,如果朱祁钰真的杀死了哥哥朱祁镇,那么必然会招来一众“道学先生”的谴责,或者说他有失伦常,或者说他忘恩负义,或者说他残暴不仁……总之,会使他的威望大受打击。

古人是最注重“名声”的,明朝的言官们一有机会就激怒皇上,就是为了能挨一顿“廷杖”,给自己留下一个“面折廷争”的好名声。朱祁钰虽然贵为皇帝但也不能免俗,杀了朱祁镇对他身后的名声大大不利,不到万不得已,他当然也不想背上一个“弑兄”的名声。

想当年建文帝朱允炆不就是为了怕背上“弑叔”的名声,才让朱棣在战场上多次死里逃生的吗?

综上所述,朱祁钰没有弄死朱祁镇,最终在“夺门之变”中被抢去了皇位,并不是他对哥哥没起杀心,只是出于政治上和亲情上的考虑,始终在杀与不杀之间摇摆,没有下定决心铲除隐患,最终放虎归山,终成祸患。可能在朱祁钰的心里,最理想的结局是朱祁镇老老实实的在南宫当太上皇,他安安稳稳的当皇帝,既能保全兄弟之情,又能留下身后名声。可惜,这最终不过是朱祁钰的一厢情愿罢了。

朱祁钰为何不杀掉朱祁镇?

景帝为何不杀掉英宗,除兄弟之间尚有感情之外,我认为还有以下几点。一是英宗具有太上皇的地位,使景帝下不了手。太上皇一般来说应是当朝皇帝的长辈或传位者,也就是说当朝皇帝的皇位是从太上皇手上接过来的,这本身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感情和关系。按照封建社会政治制度规定,太上皇虽无实权,但政治地位并未降低,而且排名要在当朝皇帝之前,皇帝不但要经常向太上皇请安,而且还要在重大节日时去晋见太上皇以示尊重。所以皇帝是没权力处置太上皇的。如果一定要欲加之罪,那也必须在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先由内阁呈报处置意见,再由皇上征得太后意见后先前削去太上皇尊号,降为王爷等,才可以发往外地居住(但仍无权处死)。二是英宗朝中势力比较强大,朝中大臣大都是他当政时的人,对他有一定的感情,景帝即使有心处置英宗,恐怕这些大臣们会从中阻挠(后来景帝废朱见深太子位时曾给大臣们行贿就说明了大臣们的重要性)。三是当朝太后孙太后是英宗的生母,太子是英宗的儿子(尚未被废),这点都是景帝所顾忌的因素。四是景帝对自己能够控制住英宗有信心。实际上如果不是他意外突发病而不能理政,这一点他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朱祁钰为何不杀掉朱祁镇?

朱祁钰(1428年―1457年3月23日),汉族,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镇异母弟。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爆发,明英宗朱祁镇战败被俘,后在于谦等主战派支持下,朱祁钰登上皇帝宝座,历史称为明代宗景泰帝。后来,瓦剌看到朱祁镇已经没有了利用价值,也就放回了明朝。朱祁镇回归后,朱祁钰把他封为太上皇,囚禁南宫。于是,有人会问,为什么朱祁钰当时不直接杀掉朱祁镇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一、从朱祁钰自己原因来说

1、不想留下骂名。朱祁钰之所以能登上皇帝宝座,实属偶然,乃形势所迫。既然瓦剌威胁已经解除,而且赢回朱祁镇也是自己的同意的,如果这个时候杀死朱祁镇必然会留下忘恩负义、不仁不义的骂名。这时朱祁钰不想看到的。

2、朱祁镇的表现令他不忍心下杀手。朱祁镇回归后,朱祁钰之所以把他囚禁在南宫,还把他宫墙外的树木全部砍掉,其主要目的是害怕朱祁镇夺走他皇帝的位子。而朱祁镇回来后,主动说明自己没有打算重新当皇帝的意思,而且在南宫也规规矩矩,每天读读书,看看月亮,从来没有怨言。只是因为看到朱祁镇没有跟自己正皇帝的打算,而且两人又是一起长大的好兄弟,于是朱祁钰不忍心对兄长痛下杀手。

二、从外部原因来说

1、如果杀掉朱祁镇孙若薇会反对。孙若微是朱祁镇的生母,当时虽然不掌管朝政,但身为太后,也是一支不可低估的力量。杀他亲儿子,朱祁钰还不敢冒这个险。

2、如果杀掉朱祁镇大臣们会反对。把朱祁镇从瓦剌接回来,一开始朱祁钰是不同意的,最后在众多大臣的劝说下,尤其是于谦的劝说下,朱祁钰才同意把朱祁钰接后来的。当时,接回来时,朱祁钰都左右不了大臣,更别提要杀死朱祁镇了。

正是这么多因素,最终迫使朱祁钰没有对朱祁镇痛下杀手。其实,据史料记载,朱祁镇回归后,本也无心重新夺回皇位。可朱祁钰贪恋权力,为了确保他这一支血脉永远当上皇帝,就迫不及待废掉了朱祁镇儿子朱见深太子之位,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这件事就彻底激怒了朱祁镇。后来,石亨、徐有贞等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又重新当上了皇帝,随即废朱祁钰为郕王,将其软禁到西内永安宫。朱祁镇复辟一个月后,二月十七日(一作十九日)癸丑,朱祁钰死去,死因不明,一说为被人杀害 。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