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为什么不废掉吕后?
不好废!废不了!很难废!
就这个问题,我主要讲三点:
道义上,刘邦下不了决心!为甚?
吕雉嫁给刘邦时,你刘邦算什么东西?吕雉是一个黄花小闺女,年轻貌美,大家闺秀。刘邦只是一个混混,人到中年,一事无成。亭长?拉倒吧!还不如人家“弼马温”呢!人家老孙怎么也是天上的小吏,你刘邦充其量是个“村长”。何况到处骗吃骗喝,坑蒙拐骗。时不时还招蜂引蝶,别不服气,曹寡妇的肚子是谁搞大的?别不认账,为啥刘肥叫你爹?
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呢!吕雉给你刘邦生了一儿一女,让你儿女双全。你刘邦打着“工作”的旗号,整天吆五喝六,“哥俩好”“五魁首”地啃着狗肉,喝着“猫尿”,管过这个家吗?你刘邦拍拍胸脯,你种过田还是犁过地?
说实话:刘邦有愧于吕雉!
情感上,刘邦下不了决心!为甚?
吕雉是“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奈之下嫁给刘邦的。嫁给刘邦后,吕雉孝敬公婆,相夫教子,耕田种地,“里里外外一把手”,苦苦支撑着这个家。史书明确记载了吕雉将刘盈和后来的鲁元公主放在田间,一边在庄稼地干活,一边照看孩子。这种情形,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都常见。
刘邦因犯大秦律躲在芒砀山时,吕雉含辛茹苦,日子很难过。可就这样,吕雉还经常不辞辛苦,长途跋涉,为刘邦送衣送饭。刘邦起兵造反后,吕雉担惊受怕,颠沛流离,历经磨难。楚汉争霸时,吕雉和刘邦的爹吕太公等人,被项羽抓获,作为人质,差点还被项羽用大锅给“煮”了。吕雉受苦受难时,刘邦不但“收”了薄姬、戚夫人等,左拥右抱。刘邦?你心中有愧吗?
说实话:刘邦还不是薄情寡义之人!
形势上,刘邦下不了决心!为甚?
吕雉是刘邦的结发夫妻!吕雉的付出是巨大的!特别是刘邦竖起反旗后,在家乡侍候公婆,抚养子女的吕雉,随时有被杀头的危险,要不是东躲西藏,隐姓埋名,吕雉早已到西天报到去了。吕雉命不该绝,英雄的项羽最终放回了吕雉。久经风雨,痴心不改的吕雉赢得了刘邦及随刘邦打天下的一帮哥们的尊敬和认可。
刘邦建国后,功臣显贵大多都和吕雉是旧相识,弄不好还吃过吕雉亲手做过的饭菜。何况自己的亲妹夫樊哙,早不是杀猪屠狗之辈,已是位高权重、权倾朝野的大将军了。此外,萧何、陈平等人,那个不是站在吕雉的一边?戚夫人?拉倒吧!在这帮人的眼里,她只不过是刘邦的一个玩物而已,根本没有吕雉的份量重!要么,当刘邦准备废吕雉的儿子刘盈皇太子之位时,反对者有之!出谋划策者有之!刘邦?你好好掂量掂量吧!为了一个宠妃?你敢废妻?
说实话:刘邦真的好难下这个决心的!
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刘邦在外“瞎折腾”时,是吕雉苦心经营着那个家!刘邦四处征战时,是吕雉上孝公婆,下养儿女!刘邦征霸天下时,是吕雉为你分忧解愁!
吕雉为你刘邦担负除掉韩信、彭越等功臣的恶名。刘邦死后,还是吕雉为儿子执掌天下,休养生息,经济发展,才有了你刘邦后代子孙的什么“文景之治”!知足吧!我的什么“汉高祖”!
刘邦为什么不废掉吕后?
开国皇帝的大老婆都不是省油的灯!
西汉的吕后、东汉的阴丽华、隋朝开国皇后独孤氏、大明朝的马大脚!
哪一个开国皇后能够随随便便的就被废掉呢?
在刘邦看来,好色归好色,天下归天下,小女人和小男人有俊美潇洒的方面,也有幼稚愚蠢的表现,他作为一个经历血雨腥风的大英雄,深知国家的安危跟“颜值”关系不大,重要的是九死一生的阅历和果敢的智谋手段。
一句话,刘邦更喜欢的是大汉江山,戚夫人在大汉江山面前,有点显得无足轻重了。
事实上,刘邦为什么不废掉吕后?其原因也是非常值得做一番推敲。
刘邦深知,年龄大不是劣势,小女人、小男人往往表面好看,生存能力却极差,项羽就是太幼稚,他不能、也不敢把大汉江山交给“小女人与小男人的组合”的“戚夫人母子”!在刘邦眼里,哪个大家庭没有争风吃醋的时候,打打闹闹也是家常便饭!
与此同时,开国皇帝往往具有包容性,敌人都可以征服,都可以化敌为友,何况是自己的妻子,开国皇帝往往具有感化人的力量,他们自信可以把坏人变成好人!
事实上,吕后不是一个大坏蛋,仅仅是年老色衰罢了,不过姜还是老的辣,人家的阅历和九死一生的磨难,是明摆着的。
刘邦老了,刘家的江山不是刘邦一个人的,在那个你争我夺的时代,他知道年龄不是劣势,项羽就是一个“小男人”,结果就败给了一个老男人,殷鉴不远呀!
他是喜欢戚夫人,但是他还没有糊涂到要把大汉江山交个一个没有任何阅历的“小女人”。
吕后糟糕的表现还没有显露,但是她的手段和果敢已经有所成绩,刘盈与吕雉的组合确实有很大的能量如果戚夫人不跟她争夺皇后的位置,她也不会发狂地去报复戚夫人!
当然了,吕后是开国皇后中性格最“歹毒”的一个,话又说回来,如果她不“歹毒”,她就得有所依靠,刘邦死了,她能靠谁呢?
她的儿子刘盈太仁慈,根本镇不住那帮元老重臣和皇亲国戚。
再说了,刘邦在世时,吕雉还是表现比较温柔贤惠啊,刘邦也抓不住她的小辫子,总不能莫名其妙地把皇后给废掉,开国皇帝们有一个特点,做任何事情,都要讲道理的,都要以理服人。
废皇后!这么大的事情,如果皇后没有滔天的罪恶,是不可能的事情!废皇后,比离婚复杂,现在的年轻人离婚很随意,认为皇帝废皇后也很简单,这种想法实在是太幼稚了!
刘邦不是不想废皇后,他整天跟戚夫人搞在一起,早就把吕雉抛到九霄云外了,那么为什么戚夫人不能成为皇后呢?
这就涉及到刘邦性格和角色的转变,假如刘邦还是沛县的“二流子”,估计他连一个像样的老婆都找不着,吕雉嫁给他,那是他上辈子修来的福气呀!
可见,刘邦和吕雉也曾经有过蜜月期,曾经有过“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爱情传奇。
他们的感情没有彻底破裂,即使刘邦成为皇帝,吕雉也是他的贤内助。
总而言之,吕雉是那个时代的女中豪杰,在对付虎狼部下方面,也是刘邦认可的贤内助。
在刘邦看来,好色归好色,天下归天下,小女人和小男人有亮丽的方面,也有幼稚愚蠢的表现,他作为一个经历血雨腥风的大英雄,深知国家的安危跟颜值关系不大,重要的是九死一生的阅历和果敢的智谋手段。
一句话,刘邦更喜欢的是大汉江山,戚夫人在大汉江山面前,显得无足轻重了!
一起走近历史和现实,欢迎热心关注和评论!@龚柳辉
刘邦为什么不废掉吕后?
刘邦去世之后,吕后掌握了汉朝大权。吕后掌握汉朝权力之后,先是害死了刘邦的爱妻、爱子,再是残害刘邦的子孙。吕后残忍地将刘如意毒杀,然后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高后时期,吕后残忍地杀害了刘恢、刘友、前少帝刘恭、刘建之子。除此之外,吕后还逼迫儿子刘盈娶了鲁元公主之女。
在一般人看来,吕后是“坏事”做尽,是一个坏人。刘邦最大的能力是知人善用,非常善于观察人心,他自然了解吕后的为人。刘邦在临死之前,也害怕吕后会对自己的爱妻、爱子不利,也曾经想尽办法挽救。刘邦为赵王刘如意安排了强相周昌,希望周昌能够保住戚夫人母子一命。
既然刘邦已经预料到吕后有可能会对戚夫人母子不利,那么刘邦为什么不像汉武帝那样立刘弗陵,却杀了钩弋夫人呢?如果刘邦在临死之前杀了吕后,就不用了担心吕后会害死自己的爱妻、爱子,刘邦的子孙也不会遭到吕后屠杀。为什么刘邦在临死之前不杀了吕后呢?
刘邦没有想到吕后会如此残忍刘邦和吕后是结发夫妻,自然了解吕后的为人,也知道吕后绝非善类,所以才会在临死之前担心戚夫人母子的安全。刘邦除了了解吕后之外,也知道每个人的优缺点,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看到”自己的身后事。比如,刘邦巧妙地安排了中枢的人事,安排了曹参、周勃、陈平等人。
刘邦再怎么有识人之能,也只是一个凡人,并不能准确地预料到身后的每一件事。刘邦了解吕后的为人,但是毕竟人心隔肚皮,刘邦不可能完全知道吕后内心最深处的想法。吕后经过几年的战俘生活、战争的磨练以及刘邦长时间的冷落,早就已经变得铁石心肠。吕后的坚韧和残忍已经超出了刘邦的想象。刘邦没有想到吕后日后会做得如此过分。如果刘邦知道吕后此后如此对待自己的子孙,估计他不会对吕后客气。
刘邦的个性使然我一直觉得刘邦无屠杀功臣之实,而担屠杀功臣之名。在不少人看来,刘邦是一个屠杀功臣的残忍君主。其实我觉得刘邦不是一个善杀之人,也没有大规模屠杀功臣。汉初,刘邦确实致力于消灭异姓诸侯王,但是刘邦却没有真正斩杀多少功臣。我们通过史书可以发现,刘邦杀死的大臣并没有多少。刘邦所杀之人也就是彭越、丁公等少数几个人。韩信死于吕后之手,英布谋反被击败。汉初功臣集团基本上完整地保存下来,刘邦也没有杀死多个项羽集团的将军。
刘邦虽然“出口成脏”,而且经常干出一些离经叛道之事,但是刘邦总的来说是一个深受传统思想影响的人。刘邦在爱子和嫡子之间始终摇摆不定,大臣们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刘邦的判断。但是吕后废杀皇帝的时候,根本没有征求任何人的意见。相比于吕后,刘邦还算比较仁慈,他下不去手处死吕后。在这一点上,刘邦成不了汉武帝。
刘邦认为刘盈和吕后羽翼已丰刘邦后期,朝堂之上最大的政治事件是“夺嫡之争”。刘邦和戚夫人希望将刘如意立为太子,但是最终这件事没有成型。促使刘邦放弃改立刘如意想法的最主要事件是,吕后请出了商山四皓。当刘邦看到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身后的时候,他错误的认为刘盈和吕后羽翼已丰,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想法。史称:
“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
从此之后,刘邦再也没有提过改立太子之事。既然刘邦认为刘盈和吕后羽翼已丰,难以再撼动,又怎么会冒冒然处死吕后呢。刘邦都害怕因为改立太子而引起朝局动荡,也怎么会杀死吕后呢?刘邦肯定担心杀死了吕后之后引起朝局动荡,最后反而不利于大汉江山社稷。
刘邦觉得吕后能够稳定朝局刘邦建立大汉之后,最看重的事便是稳固大汉江山。刘邦所有的行为准则也都是为了维护大汉江山。只要威胁到刘邦的江山,他便会举起屠刀。刘邦临死之前除了担心自己的爱妻、爱子之外,更加担心自己的江山。在江山和爱妻、爱子之间,刘邦会毫不犹豫地选择江山。刘邦放弃改立太子的想法,归根结底是想稳定大汉江山。刘邦建立大汉之时已经五十多岁,而当时的大汉根基并不稳定。
刘邦去世前后,大汉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朝堂内部功臣集团的力量非常强大,极大地牵制了皇权。大汉外部匈奴人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再一次南下。刘盈是一个仁弱之人,在太平盛世做一个太平天子肯定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在江山初定之时,刘盈的能力和性格便有一定问题。刘盈和功臣集团就像是羊和狼一般,刘盈带领群臣就像是羊领着一群狼。史称:
黥布,天下猛将也,善用兵,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乃令太子将此属,无异使羊将狼,莫肯为用,且使布闻之,则鼓行而西耳。
除了功臣集团这群狼之外,长城以北还有匈奴这只大老虎。刘邦指望刘盈这只羊领导群狼,抵御大老虎并不现实。刘邦需要有人能够在背后支持刘盈这只羊,吕后这只母老虎自然是最佳人选。刘邦认定吕后可以稳定汉初局势,也需要吕后辅佐刘盈。刘邦希望吕后和功臣集团相互牵制,最终权力集中于皇帝之手。在这种情况下,刘邦又怎么会轻易杀死吕后呢?
刘邦念及与吕后的旧恩从史书来看,刘邦算是重情重义之人。吕后是刘邦的结发妻子,在刘邦最落魄的时候,吕后始终不离不弃。刘邦没有起兵之时,吕后为照顾刘邦的家小,一个人既主外又主内。刘邦吃了官司之后,吕后受到牵连而坐牢。刘邦逃到芒砀山之后,吕后为刘邦送一些生活必需品。刘邦起兵之后,吕后照顾刘邦的家人。刘邦兵败彭城之后,吕后被项羽俘虏,在战俘营里渡过了几年时光。刘邦建立大汉之后,刘邦出征之时,吕后则为刘邦镇守关中。
刘邦和吕后是患难夫妻,吕后为刘邦承受了不少磨难。刘邦念及和吕后的感情,自然不会对她轻言杀害。
刘邦临死之前,为了稳定大汉江山采取了不少措施。刘邦没有看错吕后,吕后确实稳定了大汉江山,使得汉朝成功地渡过了初建阶段。但是刘邦没有想到的是,此后的吕后会如此残忍。刘邦万万没有想到吕后不仅杀害了戚夫人母子,还大肆残杀刘邦的子孙。不知道刘邦有没有后悔?
刘邦为什么不废掉吕后?
刘邦在晚年的时候,为了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事情费尽心机。他为了改立刘如意为太子,不仅仅多次在朝中把这件事提出来说,和那些大臣们争论。而且后来,当他决定不再废刘盈的太子之位的时候,还伤心地唱起歌来。并且由此对自己去世后,刘如意的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忧心忡忡。专门把刘如意很小的时候就派到藩地去,并且选择了正直的大臣周昌担任刘如意的相国。当他听说樊哙会对刘如意不利的时候,大发雷霆,让周勃和陈平去把樊哙杀掉。
(刘邦剧照)
既然刘邦为了戚夫人和刘如意的事情,如此大费周章,为什么不干脆把吕后给废了,直接封戚夫人为皇后。如此一来,不就一了百了,天下太平了吗?
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因为刘邦已经发现,刘盈的太子之位已经不可撼动。
当时,刘邦本来准备换太子,但是不久,他就发现“商山四皓”站在太子身后。而这四个人是自己曾多次召唤,他们都不来的。而他们却愿意归附刘盈,说明刘盈已经有强大的实力。
这话其实是经不住推敲的。刘邦为什么要废太子刘盈?当然有他特别喜欢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原因。但这不是主要原因。刘邦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做事情当然不会全凭自己的喜好来。江山社稷的长治久安,才是他考虑的首要问题。他不满意刘盈的一点,就是刘盈太仁慈。因为太仁慈,因此刘盈如果当皇帝,他就管束不到那些大臣,那些大臣就要造反。
当刘邦看见“商山四皓”站在刘盈身后的时候,他就问“商山四皓”,为什么我召唤了你们很多次,你们都不来,而刘盈一召唤你们,你们就来了呢?
当时“商山四皓”讲的理由是,因为刘邦对人傲慢无礼,所以他们不愿意来受辱。而刘盈礼贤下士,很尊重他们四个老人家,因此他们就跟随到太子身边了。
(戚夫人剧照)
刘邦回来后,就对戚夫人感慨说,太子羽翼已丰,撼不动了,我已经没办法改换太子了。
其实,刘邦给戚夫人说的这个话,明显是假话。为什么呢?因为刘邦不满意刘盈的是他的仁慈。而“商山四皓”跟随了刘盈,只能说明刘盈更仁慈。前面我们也说了,在刘邦看来,如果是在战争年代,自然需要更多的人才辅佐。“商山四皓”加入进来,虽然他们不一定有什么本事,但是象征意义是很大的,会让更多的人才归顺。
但现在国家已经统一了,天下已经太平了,这时候,就不需要那么多人才了。反而人才多,成了一个问题。因为当时最重要的,是稳定。要稳定,就需要君王有气魄,有威信。
所以说,这件事在刘邦看来,不是刘盈羽翼已丰,而是刘盈更加“不类我”,更加不成器。
既然刘盈更加不成器,为什么刘邦却说刘盈羽翼已丰呢?
(吕后剧照)
我认为,刘邦看中的,是“商山四皓”出山的这个事实。
刘邦显然很清楚,刘盈是没能力请出“商山四皓”的。这件事,肯定是吕后干的。不过,按照吕后的智力,似乎她也不可能请出“商山四皓”。这件事,肯定是朝中大臣在暗中帮吕后。再加上刘邦准备废太子的时候,周昌等很多朝中大臣都反对。这说明,帮吕后的人实在不少。
刘邦所担心的,就是他死后江山稳定的问题。事实上,无论刘盈,还是刘如意,都不是恰当的人选,因为他们都无法控制朝廷。刘盈太仁慈,太荏弱。刘如意虽然未来可期,但是那时候他还太小。
由此可见,刘邦去世后,朝政肯定是掌握在太后手里的。吕后和戚夫人这两个女人比较,显然吕后要强势,对朝廷的控制能力要强得多,受朝廷中的大臣的拥护会更多。而且吕后心狠手辣,她主政,朝臣们都会很害怕她,因而也不敢轻易造反。
反过来,如果是戚夫人主政,戚夫人本身没什么能力,也没什么威望,更没有心狠手辣的一面。她怎么控制得了朝廷呢?
因此,出于整个朝廷长治久安来考虑,刘邦显然认为,吕后比戚夫人更适合。从这点来说,刘邦是肯定不会废黜吕后的皇后之位的。
(参考资料:《史记》)
刘邦为什么不废掉吕后?
刘邦为什么不废掉吕后?
刘邦与吕后之间的矛盾,属于夫妻内部矛盾。
吕后与戚夫人之间的矛盾,属于大老婆与小老婆之间的矛盾。
吕后与戚夫人矛盾的本质,是大汉皇位继承人之争。到底是让刘邦的嫡长子刘盈继位,还是让刘邦的庶子刘如意继位。
这个问题,对于吕后与戚夫人来说,是生死攸关的大问题。
但是,对于刘邦来说,都是家庭内部问题。
刘盈也好,刘如意也好,都是他刘邦的种。
刘盈继位后,吕后必然掌权,必然会收拾戚夫人与刘如意。那么,刘如意如果登基称帝,戚夫人会放过吕后吗?绝对不会!
因此,在刘邦去世后,吕后与戚夫人注定只能一个活,另一个死。
那么,刘邦为什么不废掉吕后,让疼爱的戚夫人以及喜欢的小儿子刘如意活下来呢?
因为吕后势力已经很强大。吕后可不是一个只知道躲在深宫的无能皇后。她早在刘邦落魄时就嫁给刘邦,给刘邦生下嫡长子。她又散尽家财帮助刘邦起义,她与刘邦的许多好兄弟,也就是汉朝开国的那一批功臣关系都很铁。
比如,萧何曹参很早时候就常去刘邦家混饭吃,负责做饭接待的自然是吕后。
刘邦的心腹大将樊哙,娶得是吕后的妹妹。
刘邦曾经询问张良,到底是立哪一个皇子为太子。张良告诉刘邦:早年间刘邦曾请商山四皓出山,商山四皓拒绝。如今,在吕后的邀请下,商山四皓已经出山给刘盈当老师。
听闻此事,刘邦大惊,认定刘盈羽翼已经丰满,若是强行废黜,必定影响大汉根基。
为保持大汉王朝稳定,刘邦放弃废黜吕后,也不再提改立太子一事。
对于此事,刘邦心中是很惋惜的。他曾经留下一首诗歌,表述心意,道: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
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据说,刘邦这首诗歌是写给戚夫人的。由此可以看出,刘邦确实是为了不起的皇帝。他虽然很宠爱戚夫人,很宠爱刘如意,但是,为了大汉江山,他还是放弃了这对母子。
刘邦为什么不废掉吕后?
刘邦想稳固刘氏天下,就要倚重于吕雉,很多人说史书上记载:刘邦说安汉兴刘的人非周勃莫属,实际上能够安汉兴刘的人不是周勃,而是被世人误解的吕雉。刘邦了解吕雉,作为自己的老婆,吕雉为人刚毅能断,自己铲除异姓诸侯多得到吕雉助力。
刘邦在继承人问题上曾经犹豫过,他喜欢戚夫人,因此爱屋及乌喜欢刘如意,但自己的儿子刘盈并没有什么过错,况且吕氏势力强大,吕雉作为吕氏的代表,要维护家族的利益,也要巩固儿子刘如意的储君之位。作为母亲,她首先要维护的当然是儿子的利益,因此对戚夫人痛下杀手,并不是由于嫉妒,而是因为权力之争。吕雉首先是一位母亲,而后才是一个政治家,而且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
萧何作为丞相,同时也是丰沛功臣集团的代言人,他去世之前更是指定了曹参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尽管是刘盈任命的,但是这个人一定是丰沛功臣集团的一员,这一点是无论如何都不能动摇的。刘邦尽管是天子,但还不是独裁者,对内有丰沛功臣集团的制约,对外有异姓诸侯的威胁,自己身边还有强大的外戚,这个皇帝做起来一点都不轻松,尽管刘邦击败了项羽,但接下来他要面对的政治局面,却更加错综复杂。
刘邦最后选择了刘盈继位,实际上就是把天下交给了妻子吕雉,吕雉有手段,有实力,对于丰沛功臣集团和诸侯们有威慑力,同时自己又是吕氏外戚的领袖,只有吕雉才能达成刘邦安汉兴刘的目的。
至于周勃、陈平之流,不过是为了权力和地位,双手占满刘氏鲜血的人罢了。这也是代王刘恒起初不敢进京的原因,他不知道陈平、周勃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他担心自己进了京城有去无回,因为在他看来,陈平、周勃就是刽子手,他们对刘氏展开了一场屠杀,前面的是刘盈一脉,后边说不定就落到自己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