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两次高考被顶替,我们到底如何保障教育公平?
近日山东的陈春秀被人冒名顶替上大学,使得山东一时间查出几百名冒名顶替者。
而今天也是山东,一位名叫苟晶的女子,称自己97、98年两次被人冒名顶替。此言一出。也是让大家倒吸一口凉气。
这全国上下这么多年到底有多少被顶替,而我们又该如何保证录取的公正性!
在我看来要保证公平,就不能让人员参与到录取的过程中来。而唯一的方法,就是利用现在发展的电脑技术,编写一个录取程序。而这个程序只能由教育部直属掌管。
从此以后所有录取开除辍学,全部由这个系统来完成。而这个系统,也必须由专人来更新维护。从这种没有直接人员参与的录取。才能保证录取的基本功平!
另一方面机器毕竟只是机器,不排除会有教育部内部的人搞鬼。因此国家必须每年抽查录取人员信息,一旦出现问题那么教育部直属人员必然脱不了干系。而维护的专人,也比较容易摸清。
我相信用这种方法。可以很好的避免再出现这种被人冒名顶替的恶劣事件。
女子两次高考被顶替,我们到底如何保障教育公平?
山东女子高考2次被顶替,有1次是班主任的亲女儿
随着山东高考冒名顶替案被揭发,越来越多的知情人纷纷出来曝光自己的遭遇。6月22日,一位名叫苟晶的女子在微博上称,她曾经在1997年、1998年两次高考中被人冒名顶替,而最令人想不到的是,其中有一个冒名顶替者是班主任的女儿!
(近日曝光的被顶替者陈春秀)
第一次被顶替:幕后黑手是班主任1997年,苟晶就读于济宁市实验中学,苟晶学习成绩优秀,却两次参加高考都没有被录取。到2002年时,有人告诉她在北京一所大学读书的朋友告诉苟晶,在北京某大学也有一位来自山东的叫苟晶的学生,同样来自济宁市实验中学。
苟晶知道,她的这个姓全国很少有人姓,在1997年的济宁市实验中学,全校就她一个姓苟名晶。去北京读大学的那个所谓的“苟晶”就是一个冒牌者,顶替她去北京读了大学。
2003年,苟晶的高中班主任给她寄来两页纸的道歉信,在心中班主任承认对不起她,当年是她用自己的女儿顶替了苟晶上了北京的一所知名大学,希望能得到苟晶的谅解。
冒名顶替苟晶的班主任女儿,于2002年毕业后当了一位中学的老师,后来又调到后勤部门。班主任的女儿当时成绩很差,却考了北京一所好大学并且顺利毕业,有了稳定工作,而苟晶却只能继续埋头继续努力,因为她不知道自己被人顶替了。
第二次被顶替:全区第4名的成绩却落榜了1998年,也就是被顶替的第二年,苟晶在全区最后的一次摸底考试中考了第4名。这个成绩考个重点大学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她再一次落榜了。也就在这个时候,苟晶才知道自己的考生档案被人调动了,她开始怀疑自己被人顶替上大学了,但是人穷无路,即使怀疑自己被顶替也没有办法。
最后,原本可以上重点大学的苟晶,只能考了湖北黄冈的一所普通学校,人生的命运从此转轨,进入另外一个世界。与那些冒名顶替她的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冒牌者名牌大学毕业后,安安稳稳地过上了舒心安逸的日子,苟晶却在人生的路上吃尽苦头,先后搬家21次,这几年才算过上安稳的日子。
20年前,苟晶也想通过各种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家境贫寒、寻求帮助无门,当时又没有网络可以发布自己的遭遇,所以只能隐忍下来。如今高考顶替案被人揭发,苟晶决定把自己的遭遇说出,控诉班主任师德败坏、误人子弟,为了自己的女儿,害了自己一生。
如今,苟晶爆料自己的遭遇之后,引起了网友的关注与同情,网友在愤慨之余,也在呼吁深挖班主任、深挖当年的幕后黑手,给被顶替者以公道,给教育公平以尊严。
如今高考在即,高考顶替案却接二连三被曝光出来,这真是令人感到愤慨。
无论时间多久,过程有多曲折,一定要严惩幕后黑手,给那些被坑害的人给予赔偿,否则这将寒了广大学子之心,让教育公平成为一个笑话。千千万万的家庭绝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也决不允许悲剧发生在自己孩子身上。
女子两次高考被顶替,我们到底如何保障教育公平?
建议全国彻查,顶替的全部开除并赔偿损失。帮助顶替的公职人员重罚并判刑十年以上,严重的处以死刑。
女子两次高考被顶替,我们到底如何保障教育公平?
最近,山东“农家女”陈春秀被冒名顶替上大学引起了高度关注,也得到了本该录取她的山东理工大学官方回复,努力让其圆梦大学。然而这种情况却并不是个例。两年时间内山东有242名冒名顶替者用别人身份入学。
6月22日,网友苟晶(微博@前世是天使2001)在社交平台上发帖称自己曾在1997年和1998年山东高考中连续两年被冒名顶替。其中1997年顶替者为此前自己高三班主任的女儿,该班主任曾给苟晶写过忏悔书;而1998年在未填写相应志愿下,被录取至湖北黄冈一所院校。
2003年,班主任托人转交给苟晶一封信,上面写着自己让女儿冒名顶替苟晶上大学的经过,并向苟晶道歉希望谅解。而苟晶觉得班主任的倣法有违师德。
苟晶6月23日发布最新网帖,说明自己这次发声的原因,一是盼望真相,二是刚刚过去的父亲节让她新生触动,“父亲至死都不知道真相”。该网帖中,也提到济宁官方部门来核实并迅速展开调查,她等待最终结果,能给她一个说法。
父母,如果想教育出一个好孩子,有个好的未未,就应该以身作则,是自己的孩子用功学习,发愤图强。而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断送了别人家孩子的前程和命运。苟晶的班主任,正好是利用自己的“便利”条件,让女儿顶替了同学的高考成绩。他以为是对自己的孩子好,其实是害了孩子。如今已经网曝,让孩子的脸面何在?要受到良心和道德的谴责;再说了,作为老师,他当初已经了解了苟晶的家庭及社会背景,也料到不会“掀起大浪”,才敢胆大妄为。多年后,就是写给苟晶的信,还是转交的,这何是“忏悔信”。对于一个顶替者而言,也是“受害者”,或许就是父母威逼的,父母也应该承担后果,给被顶替者以道义称经济最大的赔偿。
高考,即国考,考试、录取等过程,相当严密、规范,还有学校、当地招生办、户籍、录取院校等繁沓的手续,也不是常人能“打得通的”,父(母)的“能力”不可小靓,也应该深挖深查。今年的高考在即,又恰逢山东曝出200多名“冒牌大学生”,再次敲响了警钟:教育的公平应该从教育的内部“动手术”,学校、教育局、乃至相关的高校录取部门。毕竟“旁观者迷,当事者清”,还一个真正的教育公平
女子两次高考被顶替,我们到底如何保障教育公平?
现在已经不可能有高考录取被顶替的现象存在了,高考录取被顶替已经成为历史了,我女儿2015年考上陕西师范大学(公费师范生),她在网上就查到自己被录取的情况。
我1986年考上师范学院,那个时候,没有什么电脑之类的,没有拿录取通知书之前,不知道是否被录取了。那个时候,只是知道上了分数线,糊里糊涂填报志愿,然后就在家里等,后来等到心急火燎,就去学校找班主任,交复读的费用(自己暑假打石头挣的钱),班主任老师说:“再等等,如果没有录取,你这个分数,不需要交复读费”。然后,我就去考上全国重点大学的同学家庆祝了,下午,我们村上接到电话,通知我去拿录取通知书,我去就学校把通知书拿了。
现在想来,如果我的录取通知书被别人拿走,我什么也不知道,那个时候,信息闭塞,我什么都不懂。
我女儿考上大学的时候,深刻地记得,2015年6月22日晚我去学校看的成绩,得到参加之后填报志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密码,在电脑上完成的。女儿是2015年7月6日,提前批录取的,当时一家人都七上八下的,以为志愿没有填报好,正在争论,女儿就说,我去电脑上查一查,结果马上查到被录取了。全家人都兴奋异常。
录取通知书也是由邮政邮寄到学校,本人才能够拿,而且必须本人签字,这样就确保录取通知书不会被“掉包”。
总之,读大学被顶替的现象已经成为历史,现在这样,就避免了命运被改变的现象。女子两次高考被顶替,我们到底如何保障教育公平?
女子两次被高考顶替,是一个特殊的个例,更多的是被顶替一次。这种现象在我国八九十年代普遍存在,不单单山东省存在,他是整个教育系统在那个时代的风气,也是一个久未解决的弊病。
十或二十年前,在一所学校里同时存在两三例冒名顶替上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被分配做教师的是公开的秘密,学生们甚至知道某某原来姓什么,现在顶替了谁的学籍做了教师。没有人听了会大惊小怪,好像很自然一般。
如今,山东因为陈春秀被高考顶替上大学一事被媒体披露后,引起了各界的关注,一时间舆情沸沸扬扬,教育大省扛不住压力开始排查,目前已知排查出来二百多人怎么上的大学是有问题的,@文化课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觉得揭开内幕的只是冰山一角。
前不久发生的仝卓事件相信大家还没忘吧,他将往届生身份通过各种手段和关系,摇身一变成为应届生。说明此类践踏教育公平的事情依然大概率的存在,教育公平的道路依然是漫长的,那么怎么才能从根本上做到教育的相对公平呢?
1、杜绝权利介入剥夺公民的受教育权利。法律赋予每一个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但在权利杠杆介入后,教育公平被打破,特别是农村地区,裙带关系错综复杂,往往导致暗箱操作的发生,于无形之中剥夺了受教育公民的权利,严重的说,改变了一个人的命运轨迹。因此上,杜绝权利违背法律法规,插手教育遴选环节是重中之重。
2、对逾越权利造成的惩罚力度不够。逾越权利,违背法律法规,剥夺他人充分的受教育权利。即使东窗事发,始作俑者也不会受到与受害者匹配的惩处,司空见惯的处理方式无非是警告和降级,从这一点来看,有失惩戒作用。对他人造成巨大的经济利益损失和人生悲痛,不过是损失了一点点的虚名来对应,形不成杀一儆百的制度神圣威名,永远剥夺公籍才是一剂猛药。
3、在绝对的公平公正原则下公开相应程序。众所周知的原因,许多本身并不具有保密性质的东西,被以各种理由加密,这就给普通公民造成信息获得上的缺失,特别是陈春秀那一代人以及那个时代,高考成绩被人为的造成获取困难,许多学子对自己的成绩大多是道听途说获得的,仅仅是一句话的信息,能够获得这个信息的人也可以选择不说,更有可能告诉第三者,从而为作弊者提供便利。因此上透明公开成为这个环节是否公平公正的试金石。
大家可以捋捋这个道理,与我人生息息相关的东西,我不能合理合法的获得。却被别人玩弄于股掌之间,这能够体现制度的相对公平公正吗?
结语:陈春秀事件,只是揭开了制度漏洞的一个角落,让我们有机会窥见没有公义监督造成的一个人生悲剧片段,大众需要从制度修正和伤害救助中得到久违了的安抚。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次事件由媒体披露,大众参与监督讨论,无形之中,可以毫无疑义的说,它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并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更加趋于公正公平化,产生了巨大的推进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