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母娘家的饭不能常吃,女儿家不能久住”,有道理吗?

一句话,我严重不同意!

我们这个时代与以往的任何时代都不相同了,社会生产水平空前提高,但是家庭子女数量却空前减少。

就拿我们家来说。

我大伯生了六个儿子,我们家有我和我弟弟两个孩子。但是再往下,我大堂哥,三堂哥,四堂哥,五堂哥都是独生子女,只有老六和我弟弟又赶上了可以生二胎的政策,所以才落了个俩娃仨娃的大家庭。

反过来,80后90后很多孩子都没有兄弟姐妹,只有一个娃!

只有一个娃的时代来临了!

独生子女这股东风吹过来之后,被涤荡一空的,就是重男轻女的思想。

很多人其实脑子里还有个老根,觉着儿子就能养儿防老,以后能指得上!

闺女呢,就是个走动亲!(我们老家就这么叫)

半拉人!要不怎么叫:一儿半女哪。

泼出去的水!

归了人家的人!

女儿对父母的养老不负责任。这是重男轻女的思维根源。

女儿不给父母养老,这是旧思想了,现在早就应该扔到,历史的垃圾箱里去了。

我住的这个院里有许多知识分子。怎么说呢?现在很多小区人员都比较齐,像韭菜一样,不可能出现有两米的韭菜,也没有两毫米的韭菜,原因是房价把大家筛选了一遍。

在我们小区里,知识分子特别多,倒也没有什么大款大老板之类的,但是高校教师,大国企的科研人员,三甲医院的医生,律所律师,这类人倒是济济一堂了。

在我们身边,父母常住女儿家,在闺女家养老。女儿女婿带着老丈人,老丈杆子一起过生活,全家人其乐融融的例子,很多很多。

第一个上场的,就是大牛姥姥!

要说大牛姥姥也真苦,也没有导演找她,如果有的话,一定能拍出一部励志片。

大牛姥姥是个身高才不到一米五的河南大妈,小小的身量,不知是不是有什么病?反正据说她出不了大力气,而大牛姥爷呢?他个子倒是高高的,可不会说话,是怎么聋哑的?这事咱也不好问。

反正就是这么一对,来自小城镇的残疾夫妻,靠在菜市场给人家当保安,打扫卫生过活。

就是这样的一对夫妻,在昏暗的菜市场值班室里,养育了一个优秀的女儿。

大牛姥姥曾告诉我说:我闺女就是上小学的时候找我们要过钱,一上中学,不但不能要我们一分钱,她还给我们挣钱呢!说实话,这么好的闺女怎么养出来的,俺也不知道!

天生聪慧的大牛妈,个子不高,用一个街坊的话说,这闺女两眼刷刷放光,一看就是小精豆子。

小精豆子似的大牛妈,上初中的后就崭露头角了,她的英语演讲获得了全市第一,被一所私立学校挖了过去,学费全免,每月给300块钱饭票补助,而且还让老师们重点培养。

用过去的老话说,这就是要放卫星啊!

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之下,大牛妈还真成了卫星。这个小精豆子,成了他们那个市的女状元。考入了首都医科大学。

医科生的大学漫长无比,十年八年。女儿就这样一路打拼上来,大牛妈到了直博毕业的时候已经快三十了。

不过人家秉承着小精豆子的特质,在什么事儿上都不操心。婚恋上也是如此,人家没有什么大龄剩女的担忧,上研二的时候,就和一位师兄在一起搭伙吃饭了,一边吃饭一边谈感情,一边谈感情,一边写论文。

两人在医院实习的时候,就选择了共同的城市,天津!

俩人商量了,去北上广一线城市,压力太大,就在天津吧,也算北方城市,于是把一个小家安在了我们院儿里。

搞对象的时候,俩人就说好了,以后有了孩子,让姥姥看。

因为姥姥姥爷的生活条件不好,老家的房子非常小,还是平房。老两口吃了半辈子苦,女儿决定接他们来城里享享福。

奶奶爷爷对此非常同意。看孩子,他们干不了,因为奶奶那边还有老人呢。而且道路遥远,他们是汕头人,家里边还有其他的孩子,于是人家特地说:姥姥多费心吧,我们出点钱!

就这样,大牛姥姥欢欢喜喜的在闺女怀孕四个月的时候,入住大牛家。一家一片欢声笑语中,等待着大牛的到来。

大牛落地之后,就是姥姥姥爷看。

130平米的房子,小两口一间,老两口一间,再加上一个宝宝屋,一家人其乐融融的…

没有什么女婿不能总住丈母娘家,

也没有什么闺女不负责养老!

这种封建糟粕,在新一代独生子女中没有市场,那些所谓的什么妈妈老令在他们看来是无稽之谈。

只有一个女儿的父母,苦心栽培,把女儿培养的那么优秀,不是为了以后她一旦结婚,就把她扫地出门的!

至于什么宣扬:嫁到我们家之后,儿媳妇就少和娘家人联系,姑爷也不许去丈母娘那。这样的家庭起码在天津,没有女孩子愿意进他们的门。

孝养父母不分男女,哪边的老人都得管,哪边的老人都不能生分了。

大牛姥姥脾气很和善,姥爷更是勤快无比,把家交给他们,小两口很放心,医生的工作很累,大牛爸是骨科医生,干急诊经常昼夜颠倒。大牛妈,一上手术台就得站六七个小时,到家里就吃口饭,然后倒头就睡,大牛姥姥连碗都舍不得让闺女刷。

休息好了,小两口和孩子玩一会儿,这样的生活,让他们充满感恩!

这一家人,老的离不开小的,小的离不开老的,这就是传统的中国家庭,这也是新式的养老模式。

大牛一家,就这样安顿在天津,幸福地生活下去了。

出了大牛家向左拐,不用坐电梯,只用走几步,上一层楼就到了豆豆家,豆豆家也是姥姥常住看娃。

豆豆妈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姥姥也是老师,豆豆妈也是老师,这一家子是教师之家。

当年的学霸豆豆妈,变成了如今的"大青椒"(大学青年教师)豆豆妈的求学就业之路顺畅自如。

落户天津之后,她开始找对象,一个天津本地小伙进入了她的视线。

小伙在大国企工作,收入一般,家里有点拮据,但豆豆妈不嫌弃,她觉得人好就行,俩人一起奋斗。

于是他们贷款买了这套房子,没多久,豆豆出生了,小两口一商量接姥姥姥爷来!

豆豆爸的父母早年离异,分别也都有了家庭,而豆豆妈和自己的父母粘性很强,一家人的关系非常亲密,这一点让豆豆爸也深有感触。

他说,自打爸妈来了之后,他说的爸妈就是老丈人,老丈母娘,我的日子越过越滋润了…

衣服有人洗,饭有人做,每天中午带的饭,花样繁多,光饭盒就三个,保温杯里还有汤。

对于丈母娘的精心照顾,豆豆爸非常感动,他感受到了从小没有感受过的温暖。

豆豆呢?他也离不开姥姥呀,从他一落地就是姥姥抱着。从产检一直到小学入学,从小学入学,说话这又要上中学了,一路走来,作为教师的豆姥姥培养着自己的外孙子,用她的话说:我再复制一个学霸给你们看看!

豆豆奶奶和爷爷有时也过来看看他,一家人也是和和气气,有说有笑的,对于亲家在他们家养老的事,豆豆奶奶和爷爷都很支持。

他们觉得现在年轻人离不开老人的帮助,工作都那么忙,家里有一对老人帮他们搞好后勤,稳住大本营,这是一件好事。

豆奶奶开玩笑对亲家说:

您把他们小两口都给惯坏了,简直就是一对大懒虫!

豆豆姥爷听了这话,却不同意,他一撇嘴,说:可别这么讲,上回我住院的时候,我们姑爷成宿成宿的看护着我,那责任心,那份细心,可是个好孩子。

天津卫自古有一句民谚:天津卫三大怪,生了孩子姥姥带!

在天津,上海这两座较早进入工业化的城市里,男女平等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

`大男子主义,只有男性才能传宗接代,给父母养老‘这些封建老礼,在这里可没有市场!

什么丈母娘不能常住闺女家!

姑爷没事少往丈母娘家跑!

这类的话,要在这儿宣扬,天津卫姑奶奶们得跳起来,大喊:打住吧!

最后还得教训你一句:

介都嘛年代了,老礼早翻篇了,歇了吧,您了!

“丈母娘家的饭不能常吃,女儿家不能久住”,有道理吗?

有道理。

“一个女婿半个儿”,只是半个不是一个,这说明女婿和儿子不一样,女婿到丈母娘家不应该不拿自己当外人。

女儿出嫁了,女儿就有了丈夫和公婆,她有了自己的家庭。父母到女儿家居住不能只考虑女儿的感受,还要考虑到女婿的感受。所以,父母到了女儿家也不应该把自己当成主人。

“丈母娘家的饭不能常吃,女儿家不能久住”,有道理吗?

当然有道理,那都是别人的家,

“丈母娘家的饭不能常吃,女儿家不能久住”,有道理吗?

从“丈母娘家的饭不能常吃”这句话,反映出女婿把丈母娘家看成了“亲戚家”,心里上带着生疏感;“女儿家不能常住”是丈母娘把女儿家也看作“亲戚家”,有一种“见外感”。其实这都是常态化认知,要想去除这种情况,就要从自身做起,积极主动地融入对方的家庭,把他看作是自己的家,才能心无芥蒂、其乐融融,这虽然难做,但认真、真心去做,一定会做好的!

“丈母娘家的饭不能常吃,女儿家不能久住”,有道理吗?

丈母娘待你好,那是她想你待她女儿更好点。然而你不能理所当然,她也有其他儿女家人。

女儿好更要女婿好,何况还有公婆等,常年住一起难免有出入,一旦有心结只能难为女儿。

万事不由人还得靠自己。

“丈母娘家的饭不能常吃,女儿家不能久住”,有道理吗?

没听说过丈母娘家饭不能常吃、女儿家不需要帮忙最好不要去打扰:过好自己幸福快乐丶家和万事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