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越优秀,亲情越淡漠。你认同吗?

孩子受教育程度越高,亲情越淡漠,离父母也就越远。身边有好多这样的例子,儿子考上好大学留大城市里了,父母就留在老家不管了,其中一个还是大学教授,父母也不敢主动过去找他,怕给儿子丢脸,儿子也不心疼体谅父母。真不知道那些高知分子脑袋里是怎么想的?

这不是父与子的淡漠,这是两种生活状态的淡默。

农村出来的凤凰男对父母更不孝,是这样吗?

关于这件事,我特别有发言权。

我以前在大学里认识一批这样的“进城农二代”。和那些在南方流水线上打螺丝的农二代不同的是,他们都是“精英凤凰男”。一个个学历耀眼。几乎都是博士。否则他们也不会让我在这个大城市里看到他们。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视角偏差”,我才能够对这些靠读书改变自己命运,打拼进城的凤凰男有了特别更深的了解。

很多这样的凤凰男女,他们面临的生存压力是非常大的。在旁人看来,可能他们也是西装革履,也是温文尔雅,和城里的知识分子家庭,或政府公务员家庭出来的精英孩子没什么两样。

可实际上,区别特别大!

A君。

小A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天津人。父亲是政府的一个官员,母亲是一名医生。小A从小品学兼优,是那种不让父母操心的娃。然后一直读书到顶。最后在父母的建议下,也是他自己的兴趣之下,决定留在天津某高校教书。

他和父母住的很近。就是一座楼的楼上楼下。晚饭通常都在父母那里吃。小A的媳妇儿在一家国有银行工作,是公公给安排的。最近她在家待产,也是和公婆呆在一起。小A的婆婆刚刚退休,她拒绝了返聘,开始全心照顾儿媳妇了。因为不久就要生了。小A的妈妈和儿媳妇感情很好。两个人如同母女。婆婆做的饭儿媳妇都爱吃。说比保姆的手艺强的不是一星半点。而且口味清淡,营养均衡。儿媳妇笑着说:“这是大主任给我当营养师啊!”婆婆则谦虚地说:“跨界,跨界了!我是神经科的,不是营养科的。”这会儿她们娘俩还在饭桌上谈天。

儿子小A和父亲在阳台上喝茶。一边喝茶,小A一边聊起了的自己学校里的事儿:“我想发个论文。但是老曹说让我当第二作者。您说我冤不冤。都是我跑的课题呀!”父亲摆了摆手说:“你毕竟曾经还是他的研究生。这一层要考虑到。注意影响,不要在小事上和他争。”小A听后沉默了,继而又点了点头。父亲在政府机关工作很久了。自己也是老大学生。谈起自己以前的大学生活,父亲总是向儿子显白着:“我们那会儿刚恢复高考,学习气氛比你们现在要好的多!”

A君一家其乐融融的。而这种其乐融融是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原因的。

首先A君和他的父母是同类。他们生活在共同的阶层。虽然职业不同,但是触类旁通。

A君所有工作学习上的问题都可以问父母。包括A君的妻子也是一样。他们在一起可以亦亲亦友。沟通完全无障碍。

其次A君的生活压力低。房子是父母给准备好的。自己完全不用操心。吃饭也不用他给父母交钱。父母的退休金都非常高,根本不在乎这点。妈妈说一家人算钱反而生分了。所以小A的工资就是买了辆车,便于自己出去自驾游。这不,疫情期间趴窝了。在此之前,A君和媳妇儿环游天下,玩得不亦乐乎。如今这两年才刚开始准备要宝宝。

而A君的母亲刚退休,这位马上要晋升为婆婆的主任决定扔掉手术刀,踏踏实实照顾自己未来的孙子。从产妇的围产期护理,到各种医院的检查,婆婆都特别上心。并且予以专业的指导。儿媳妇儿总说:我这月嫂是大主任级别的!

………………………………

反过来我们再看看小B。

小B是内蒙农村出身。用小B的话说:我们那儿地 里就出两样东西。玉米和土豆。这两样东西,我这辈子再也不想吃了。贫寒人家,生活不易。他父母育有三子。他是唯一的儿子。

小B不知怎么,好像是文曲星下凡一般。在那个很艰苦困顿,毫无教育优势的小山村里上了小学,然后又上了初中。他懵懵懂懂地在一次教育局到学校来听课的时候,在数学课上讲了一道公式推演,昂扬少年口齿伶俐,思路清楚,甚是聪明。立刻被一个市里的私立学校校长看到了。于是特地把小B转到了那所私立学校里,住校食宿一律全免。还派个老师专门照顾他的生活。天资聪慧的小B很快就崭露头角了。他帮这所学校获得了省级的奥数冠军。他绕开高考最后直接保送名牌大学。用小B的话说,从初二之后,我就没找家里要过一分钱。但是也不得不说,从初二之后,家里就开始找他要钱了。

从爷爷看病,到爸爸车祸。姐姐出嫁……家里的事儿一件接一件。而这位学子的身上压力非常之重。除了学业之外他当过家教,帮人写过论文。编过程序。“我干了很多自己不想干的事儿,只不过就是想挣点钱。”小B说起此事直言不讳。

因为条件不好,出国没他。他只能退而求其次在国内读博,好在能够参加一个境外的交流活动,去了美国一年。毕业分配时,总算是被命运眷顾,小B成了天津一所高校的大学老师。

小B的父亲。那是一个挺木讷的庄稼人。那年他来天津找儿子,一个人坐在我办公室里面壁一般,不声不响。倒是我,鼓动着他,拉开了话匣子。

“您今年多大岁数啊?啥时候来天津的呀!老家的棒子种下了?”说了这几句话之后,他父亲才和我唠起了家常。“你也懂得农村的事儿。哎!”这老汉一拍大腿,跟我说了好多乡下的难处……

晚上的时候,小B来接他爸。爷俩都是满脸愁容。第二天小B和我说起了他家的难事。爸爸来是来要钱的,老家里新房翻盖。他刚攒了一些钱,想买学校的集资房,但是这一下可能又不够了。我劝小B用信用卡贷款:“不管怎么说,一定要赶上这次集资房。要不然你以后说什么也买不起房了!这是个大好机会呀!找朋友借也行。不行我借你一点。”小B犹犹豫豫的。后来他真的下定决心借钱了。好几年之后他一再感谢我:“太谢谢您了,孟老师。还是您分析的对呀!要不然的话,我到现在也买不上房啊!真是错过了那次末班车就没下回了。可那一次我也真是做了人生最大胆的决定。借了钱!为此我有好长时间都睡不着觉。您不知道我家里没法给我提供一点帮助。包括经济上的。物质上的。生活上的。甚至也包括亲情与事业上的。我和父母没有任何共同语言。我父母你也看了吧。母亲几乎不识字,父亲认得也不多。而且他们还很固执。总让我往家寄钱。他们不信我西服革履的,居然还生活的不好,还让我回老家娶媳妇。您说这都哪儿和哪儿啊?他怎么就不理解我呢!他们永远都是在往下拽我……”小B说着说着就抓挠着脑袋,满脸苦闷。

有时议论其别人时,小B也会发两句牢骚:“看看人家。百米赛跑,人家是从90米开始跑。而我呢?就是拼命跑,离终点现在还差80米呢!真是比不了啊!我这辈子活得太苦了!太压抑了!每次回老家的时候还不够生一肚子气呢。回回都是大吵一顿。

我妻子和老家的人根本处不来。而且根本不愿意做出一点牺牲。我妈又是老观念,认为儿媳妇就应当孝敬婆婆。哪有嫌弃婆婆的道理。今年过春节时,我妈和我媳妇打起来了。她说:你都嫁了我儿子,还 敢嫌弃我们家。你滚!

我妻子说她再也不回老家了。如今我们有了孩子,她也不让我妈看。我妈坐着火车来到我们家,把我臭骂一顿。我真是两边难。我妻子是城里人,他父母的工作也很好,从小很娇气,跟我结了婚之后唯一的条件就是,不让我父母来城里住。我也能够理解,他们是两个世界的人。但我父母不能理解呀!

再一个就是要钱。没完没了的要钱。我姐姐到我家里来指着我媳妇儿梳妆台上的那些化妆品说:你有钱给媳妇儿买这!买这!怎么就不知道给你外甥花点钱呢!

我外甥现在上中学。姐姐想送他去一所好一点的重点学校,但是没有学费。我姐姐说:想当年咱家穷,我和小妹小学毕业后就到村里的厂子里打工去了。就为了你,我连初中都上不了。要不然现在也不至于当农民。全家人都盼着你出息呀!可你呢?你出息了之后干什么了!一年也不回一次家。就在城里守着你这小媳妇儿过日子。你都忘本了!”

他们不知道我的难处。不理解我为什么不能够把他们接到城里来养老享福。我一回去,他们就是骂我,批我,所以我也懒得回去了。每个月给他们寄两三千块钱,多了也不敢寄。稍微多点,别的亲戚就跑来了借钱了。我爸妈满村里说他们养了个白眼狼,儿子不孝啊!我实在是硬撑不开了。我挣的也不多,为了买辆车我攒了好久。如今房贷倒是还了,但以后呢?

孩子还得我岳母岳父帮着带。不能给我父母带呀!我媳妇儿不干呀!我有的时候真不想再看到他们了。对于我来说,老家和爸妈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了。鸿沟越来越深了。两代人不可能相互理解的。也不可能相互和解了。我这辈子就这样了。这可能就是一种转型。从农村到城市。从无知到有知。这种转型是痛苦的,也是无奈的,只有当事人才能够理解。

但愿我的孩子以后不会再遇到这种转型了。他能够和我平顺的生活在一起。共同做一个游戏,共同看一部动画片,长大了,也能够共同思考一个问题。有共同的见解。我希望他不要受我的苦了。也希望他不要再重复我这种煎熬了。我这一代就这样了。别人爱说什么就说我什么吧!反正我也不回故乡了……

我是一个生长在田野边的植物。现在被移栽到花盆里,然后这个花盆又被汽车拉走了,走到很远的地方去了。这就是我这一种人所面临的家庭困境……

不是亲临者,不会懂得这份沉甸甸的冷漠!

孩子越优秀,亲情越淡漠。你认同吗?

谢谢邀答,对此问题我个人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孩子的成长过成,必须要有父母的大力支持!加之自己的克苦努力才能成为优秀!亲情之间永远不会断线!越是优秀的孩子几乎把精力全用在学习上,与工作上。但有可能也很少与亲情勾通,但不代表忘记了自己的亲人!

孩子越优秀,亲情越淡漠。你认同吗?

不认同,孩子亲情浓不浓与自身家庭教育有关系,与父母的言传身教有关系。与他优秀不优秀我认为关系不大。

孩子越优秀,亲情越淡漠。你认同吗?

❤️没有绝对的事!优秀的孩子哪有那么蛋闲时间陪你们瞎扯淡!别对优秀的孩子羡慕嫉妒恨了![祈祷][祈祷][祈祷]

孩子越优秀,亲情越淡漠。你认同吗?

认同。

因为优秀的孩子周围很多同事,朋友,同学。亲戚的助力显得微不足道。

过去祖辈或者父辈们生活在闭塞的村子里,除了亲戚就是邻居。视野不开阔,认识的只有那么几个人,在生活工作中只靠亲戚邻居帮助。

而优秀的孩子走出了一片广阔天地,亲戚邻居不过是一种记忆碎片。所以就显得同学朋友的友情更为珍贵,亲情淡漠了许多。

孩子越优秀,亲情越淡漠。你认同吗?

不能一概而论,但是确实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我一个身边的阿姨,她孩子从小学习都很好,属于学霸级别的,从来不用家长操心学习,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市级三好学生,各种比赛奖拿到手软,真的是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其他家长都很羡慕阿姨有这样一个学习不用家长操心的孩子,阿姨也很为儿子自豪。

后来阿姨儿子考上了北京一所985大学,后来大学本科毕业后保送了本校的研究生,大家都经常说阿姨以后要去北京享福了。不过让阿姨自己也没想到的是儿子后来又申请了国外的博士,阿姨和她爱人虽然嘴上同意,但心里其实很不舍,毕竟只有这么一个孩子,出国(好像是美国)那么远,一年也见不了面。不过孩子既然考上了,而且不花家里的钱,也没有理由拦着孩子,就这样孩子出国留学了。

感觉出国后再发生的一切都是阿姨没有预想到的,阿姨儿子博士毕业后打来电话说美国那边有比较合适的工作,而且谈了一个女朋友,虽然也是中国人,不过俩人商量想留在国外工作,女方家长已经同意了,这让阿姨始料不及,但是阿姨两口子也同意了,这个时候不同意应该也没有意义了吧[捂脸]。

后来阿姨儿子跟女朋友结婚了,还回国办了酒席,亲戚朋友都开玩笑说阿姨以后要花美元$了。后来就听说阿姨自己去美国看孙子去了,老伴没去,不过没到半年就听到我妈说阿姨从美国回来了,原来是阿姨说突然感觉儿子很陌生,或许是儿子接受过西式教育的缘故,感觉对亲情有种特别的淡漠感,跟她也不怎么交流,提起家里的那些亲戚感觉儿子一直有种疏远感,有一次顺口说是一群穷亲戚、这样的人就不该交往,阿姨听了很震惊。而且在教育孙子方面也有矛盾,儿子儿媳教育方式跟咱们国内的教育方式大相径庭,阿姨一时也是难以适应,再加上语言不通,阿姨根本没办法呆在国外了,在跟儿子商量好后就回国了。

阿姨回来后应该也是伤心加失望,说以后就跟老伴在国内好好锻炼身体,以后真老了走不动就住养老院,不指望儿子了,太远指望不上。

阿姨的儿子确实很优秀,学习工作从来不用家人操心,但从父母的角度看他从没考虑过自己身为独生子女,父母该如何在国内养老,没有考虑过父母的感受。

不过孩子或许也有自己难处或者有不善表达的一面,万事难两全,说不清楚谁对谁错,家务事最难说。

优秀的孩子很多,大家对亲情的理解也都不同,这次说的只是个特例,只不过大家都记住的只有这些特殊的[捂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