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把钱留给自己养老,我老了也不指望儿女,我这种想法对吗?
我那天听到一件让人若有所思,发人深省的事儿。
我有一个邻居是老师。是大学老师。我们这个小区里有好多大学老师。形形色色的老师也是各式各样。这个老师是个女士60多岁,算是半退休吧!有时还会回院里讲点课,她只有一个女儿,我们这一代就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往往家里就这么一根苗。
60岁的人现在就算是中年人。蹦蹦跳跳都没问题。她每天开着车去上班,有时还到老年大学学画画,中医养生,生活挺惬意。我和她还算是熟识,有的时候经常在一起聊天。
她对自己的独生女儿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老了不用你,我自己养老。我不拖累儿女,人家外国都是这样。我在德国看到很多老人就是在养老院里度过余生,我觉得这样挺好。一大家子在一起就容易起矛盾。什么婆媳矛盾,丈母娘和女婿的矛盾,哎呀呀!我最烦这些了。上班的时候矛盾躲不开,如今退了自然要图个清静。”
我笑她是红楼梦里的惜春,“不做狠心人,难成自了汉。”自己清清净净挺好!不过她也有个烦恼,那就是她的女儿也太清静了……
如今这位闺女也30出头了。说她“待字闺中”也有道理。因为她一直还没进入婚姻,但说她“待字闺中”又不合适。因为她觉得自己一个人生活挺好,根本不想进入婚姻。她在一个事业单位工作,就是个文职人员。工作稳定收入也还可以。在市区还有一套奶奶留给她的小房子。有人给她介绍对象,也是左不合意,右不合意。如今快35了,干脆也不见对象了,姑娘决定要贯彻“高质量的单身”。
这下妈妈可慌了。这位大学老师的“不聚集图清静”可不是孤家寡人啊!她还有丈夫,有孩子。她是喜欢小家庭的生活,但是想到女儿以后孤身一人。她不免难受。
有一天她和我聊天,问起我:“你说,我们女儿讲她自己就不想进入婚姻,不想成为谁的妻,谁的母。为别人操劳,为别人生养孩子。一个人潇洒挺好的……她怎么是这个概念呢!还是应该有个家呀”
这位妈妈叹息道。
……………………
我听了和她攀谈了起来。其实我和她算是清浅言深了。
我们不是特别熟,只是个街坊。住在大高楼里,要不是因为我在老年大学里教几堂课,也不认识她。不过在当今的社会里有个怪象,不熟的人反而能畅所欲言,推心置腹。于是我就打开了话匣子……
你女儿不结婚,就是源于你对 她的养老要求太低了!
她听了大惊说:“我不用儿女给我养老,跟她结婚有什么关系吗?”
我说这里面有个深层逻辑。
你一个母亲10月怀胎,生养了一个女儿。是你把她带到了这个世界上,并且把她培养成人,期间历尽波折,呕心沥血。
当然孩子是属于社会的,但是做母亲的可以理直气壮地说:“女儿你长大了,要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要孝养父母。父母老了,你就是我们的精神依托,和实质的监护人。”
这在中国是传统的孝道。是我们这个民族繁衍生息几千年来的主题思想。
与欧洲的宗教制度立国不同,我们国家的思想体系中没有哪位神仙一家独大。我们强调的就是仁孝的孔孟之道,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根,就是约定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们的劳动生产中如果出现了问题,不找神仙,就找亲人,族人,再加上自己的努力,我们团结一致解决难题。所以在中国就出现了“愚公移山”,愚公带着子孙一起,移走了大山,而不是向天求告,等着神仙发威。
中国是一个讲究亲情孝道,血脉传承的国家。夫妻之间是亲情的重要一轮,子嗣绵延,又是婚姻中最重要的实质核心任务。于是夫妻与孩子这个铁三角就成了中国人传统的内心世界。
你做为一个母亲。不要求孩子给你任何回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不需要别人的任何帮助,就是等于别人也不要指望我,对你提供帮助。”这是一种从思想和亲情上的割裂。
“不麻烦别人”和“别人别来麻烦我”是划等号的。做为脐血相连母女之间,都强调这一点。那么以此推论,比母女感情薄弱一些的夫妻之情,手足之情,就更指望不上了!
真应了那句话:“眼珠子都指不上,还能指眼眶子。”所以就出现了有人觉得,宁可一个人单打独斗的面对社会,因为他根本就不相信,别人会为他提供帮助。
那么人与人之间的良性关系是什么?
归根结底就是麻烦与互助。
我困难了,我自己承受。我也不会去麻烦别人。那我还要和另一个人组成家庭做什么?家庭的意义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保障互助和安全提供。如果我觉得婚姻给我带来的,只是单方面的付出,不会享有亲人之间的回馈,那么单身当然要比有家有业,有儿有女划算得多。
好多老人现在都说,不指着儿女养老。但反过来很多儿女就是因为这句话,不愿生育了。
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需要给父母养老,父母的养老要靠父母自己去完成。如果自己的下一代长大成人后,也像自己一样照方抓药,复制完成,转身就要离家而去。如断线风筝一般,对自己无任何陪伴义务,赡养行为。那自己养育子女的意义又何在?完全是为社会贡献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很多人宁愿多交税,谁爱贡献谁贡献,反正我不贡献。
这就是西方低生育率的一大原因。但西方发达国家与我们不同。他们有人口引进政策,移民政策,鼓励低收入人群生育的经济杠杆政策。这些我们由于经济发展条件不足,国情不同,所以无法实施。
即得不到社会的帮扶,也得不到家庭的回馈,很多年轻人在生育上,实在是想不出划算的理由了!
反之那些孝养老人的夫妻,重视亲情的家庭,他们很看中血脉相传。无论是穷是富,都愿意生儿育女。繁育子嗣,延续生命,让家族繁衍生息下去。而孩子也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在这样的家庭里,每一个家庭成员都享有一份妥帖的互助和精神的慰藉,这才是我们中国人为之深耕的,一片情感沃土。
所以孝是中国人的宗教,中国人的天道!
我要把钱留给自己养老,我老了也不指望儿女,我这种想法对吗?
每个人都有老的那一天,是一个非常值得考虑的问题。你有了这个想法是对的,防止以后老了,出现了问题,再作打算就来不及了。因为早巳失去了,攒钱的最佳时间段。
人人都爱自己的儿女子孙,都盼望他们快快长大成人,为了后代把毕生的精力,千辛万苦,一心一意,不打折扣,无私奉献全部倾注在他们的身上。
但是事实,现在让我们看到了,当今有多少案例,摆到了我们的面前,有的兄弟姐妹五六个,养不下一个老人,让老人沿街讨饭,到处流浪,还有的儿女为了利益,动起了歪脑筋,盘算鬼主意,把父母赶出了家门,霸占了唯一的楼房,无家可归,可怜天下父母心,到头来尽落到如此的地步,这种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在下就不多说了。
总之手里有钱心不慌,提前准备是上策。靠谁都是瞎扯淡,虽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是养老没钱,你就甭想活,不信你就试试看!
我要把钱留给自己养老,我老了也不指望儿女,我这种想法对吗?
谢谢邀答。我认为:有一定道理,但不完全对。
之所以说有一定道理,是因为:在当今社会,钱是最重要的东西,干什么都离不开钱。俗话说:“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却是万万不能的。”“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儿有女有,你还得张张口伸伸手。”可如果你自己有钱就可以自由支配。尤其是儿女要工作要养家,工作忙,压力大,事务所,你不能事无巨细都依靠儿女,他们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没有那么多精力,而你如果有钱就简单多了,比如雇人照顾或雇人办理等。
至于说“不完全多”是因为,人到晚年,更需要亲情,晚年的内心孤独是任何金钱都解决不了的。俗话说“养儿防老” ,你含辛茹苦把儿女养大成人,除了让他们为国家做贡献,还需要他们为家人尽义务。特别是我国养老制度尚不健全的今天,更需要子女照顾。再说,即使养老制度健全完善了,它也缺少一份亲情在里面,晚年含儿弄孙、儿孙绕膝才是我们中国人追求的最大幸福。当然,这首先需要子女有孝心,有时间,有精力,还要有金钱,如果子女“有心无力”或“有力无心” ,均难以让你安度晚年或感受幸福。
所以说,晚年自己手里有钱和子女照顾相结合是最好的方式。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启发或帮助。谢谢!
我要把钱留给自己养老,我老了也不指望儿女,我这种想法对吗?
注重情,才是维一的养老方式。老了钱很重要,因为没有机会在去挣钱,如果儿女不孝顺,钱可能不起一定作用,但是一但动不了的时候,最后还得依靠儿女,所以儿女有困难,该帮还得帮,但不要吧钱全花光。
我要把钱留给自己养老,我老了也不指望儿女,我这种想法对吗?
我个人觉得您这样做不妥。因为钱是冷冰冰的,没有办法给你天伦啊!
您老了不指望孩子们,您说的“老”是哪种程度呢?能吃能喝的时候怎么样都行,有一天躺在床上不能动的时候怎么办?钱会走到厨房帮你倒口水吗?即使您拿钱雇了保姆或者进养老院,那生活的质量怎么样?快乐吗?我们邻居王婆婆都说了,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养老院的,坐吃等死,每天眼前都是一张张的老脸,随时都可能走一个,心情都不好。
钱是好东西,但也是身外之物,把它用在好地方,让它发挥最大的作用才是关键的。所以,我的想法是,首先一定要把孩子们教育好,让他们知道百善孝为先,然后您自己留一部份, 补贴孩子们一部分,这样皆大欢喜,你帮他小,他帮你老,您看,和和睦睦快快乐乐一家人,多好啊,您觉得呢?
我要把钱留给自己养老,我老了也不指望儿女,我这种想法对吗?
有一定道理,但也不能说完全不指望儿女,钱并不能完全取代亲情,年纪大了还得依靠儿女帮助照顾。父母与儿女之间还应多点相互理解包容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