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可以不懂事到什么地步?
不懂事,不是没有礼貌,是情商太低。前者好改,只要上了中学基本都可以杜绝,但后者可就难了,有人一辈子也提高不了。
关于情商的比较权威的定义,来自哈佛大学的戈尔曼博士,他认为情商有以下四个方面组成。
一,认识和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
二,承受挫折的能力。
三,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
四,人际关系管理能力。
我上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同学叫苏苏。她的情商就算是比较低的,用她的后来的话说:自己就是生长在情商洼地上的一颗小草。
有一次苏苏拉我们去看电影。我不去。她问为什么,一个同学告诉她,她奶奶刚去世了,苏苏脱口而出:前一阵儿不是办完事儿了吗?走吧!该干啥干啥去。
这位大大咧咧的女士倒是让人不讨厌。但是在她后半生的生活里,低情商让她吃尽了苦头,尤其是在婚姻方面。
别说20岁,就是40岁的大姑娘,情商低的有时候也让人可叹。
前一阵儿过春节,我大侄女儿决定除夕晚上要和她的男友以及男友上段婚姻留下两个孩子,还有孩子奶奶一起过。大侄女儿给他们做了一大桌子的饭。还要和他们一起跨年迎新。做为一个女友,主动到到男友家跨年,在我看来是不合适的。毕竟你们没有结婚,而年三十儿是个重要的节日。还是应当回家和自己父母一起过。
但大侄女儿不管不顾的,满腔热情地主动跑到人家里一起欢度除夕去了,可谁知这个除夕让她过得很别扭。从晚上七点开始,男友的前妻就给孩子们发视频电话,和他们一起聊天唱歌,还问候了前夫,前婆婆,据说连前小姑子也问候到了。一家子其乐融融的时候,大侄女儿在一边忙活着,反复的热饭热菜,处境尴尬不已!
本来这个时候是阖家团圆的时候,前妻虽然远在澳大利亚但是肯定会和孩子们互动的。而做为丈夫的现女友,在这个场合出现真不合适。处理家庭事务不能以满腔热血为唯一条件,要有进退尺度,在这方面大侄女儿永远拿捏不好。
有情商洼地,就有情商高峰。同大侄女儿一辈的小侄女如今已经三岁了。这个三岁的小咩咩,今年第一次亮相家族聚会。
小咩咩是六堂弟的女儿。大侄女儿是大堂哥的女儿,这二位姑奶奶年龄相差将近40岁。小咩咩一登场引起了所有亲戚的热烈掌声。毕竟我们家族已经将近40年没有见到女孩了。
咩咩圆圆脸,卷卷毛,可爱的笑容一下子成了全场明星。尤其是我弟弟,爱的不行不行的。他追着小咩咩让她叫自己老叔叔,还抱着孩子就是不撒手……
一会开席了,弟弟抱着小咩咩来到了自己这桌。刚开始还老实的孩子一会儿就想妈妈了,她扭着小身子说:“我要找妈妈,让妈妈给我剥螃蟹。”老叔笑着告诉她:“我也可以给你剥螃蟹,你跟我坐好不好,你爱不爱我呀?”
小咩咩眼睛一转说:“我爱你呀!老叔叔,我要带你一起去找妈妈!好不好。”
一句话逗得满桌人哄堂大笑。不久后又开始赞不绝口。大家直夸赞这孩子的情商真不低,说话滴水不漏。小小年纪就会掌握情绪引导他人。大家都说:这才是咱们家的姑奶奶 呢!老叔更是惊讶的直拍手,连连的称赞咩咩道:“小姑娘你好聪明呀,长大了不得了啊!”
说了现象,再说原因。
好的情商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吾容置疑的。那么好情商是从何处而来的呢?
无他,唯自幼训练耳!
给孩子提供学习训练情商的机会,是每一个家长应做的。有的家长很偏执,他们觉得让孩子会说话,就是泯灭孩子的童真。他们对孩子非常宠爱,以他为中心。完全只是提供付出,而不需要孩子做出情绪反馈和情绪沟通。
以大侄女为例子。从小姥姥带她,捧着一堆吃的追着让孩子吃。这孩子愿意吃,塞进嘴里。不愿意吃直接吐姥姥一脸,老太太还乐得直拍手。
和父母说话,大侄女儿从来都是直来直去的简单命令。“给我这个”。“快给我拿那个”。“我饿了,饭呢!”
40岁的她如今在娘家依然如此。大侄女儿坐在那里吃饺子,爸爸给她夹腊八蒜,妈妈给她端着虾酱。大侄女儿坐在中间,就负责张开嘴,嚼食物。
这就是不做情商训练的家长的行为。典型的孩子无论对你什么态度,你都是百般愿意,毕恭毕敬。那么慢慢地孩子就失去了和他人正常交流的途径,就会变得没轻没重,突出自我,乱发脾气,毫无遮掩,这不是童真,这是缺陷。一种社交的缺陷。在老百姓的语境里,这就是不懂事儿!
而看看咩咩的成长环境。
“咩咩妈妈累了怎么办呀”!六弟媳妇儿揉着自己做饭和面劳累的手腕子,对着闺女撒娇。
胖丫头连忙跑过来对妈妈说:“我帮你吹吹吧!”妈妈告诉她:“都是给你做面包弄的。为了给你做面包,妈妈的手和面和得可疼了!”咩咩说:“下次我帮你吧!你别受伤呀!我帮你揉揉吧!”
大哥哥一边在厨房打开大冰箱,一边喊她:“咩咩你吃不吃酸奶。”咩咩忙跑过去说:吃呀吃呀!给我拿一个 吧!大哥哥从冰箱里拿出酸奶对小咩咩说:“谢谢我!”咩咩妹妹说:“谢谢你呀!”
爸爸下班回来告诉咩咩:“今天爸爸开了一下午大课,可累了。”咩咩告诉他:“我在家里也可想你了,晚上我帮你念儿歌好不好!”
咩咩像个小天使,每天飞来飞去安慰着家里的每一个人。有时她也会感叹:我在家里很重要啊!我也算是家长了吧!哥哥们听了都对 她说:“对,你也可以做个小家长。”
咩咩很有责任感。每天都要拿着一个小桶,里面装着猫粮和一瓶水到车库里去喂流浪猫。咩咩还要负责清洗自己吃酸奶的塑料小碗和小碟子。早晨起来她还要负责梳辫子,给妈妈梳辫子。这件事只有咩咩做得最好。她还要给爸爸拿包送爸爸出门上班,如果她不拿包,爸爸会忘记公文包的,那就上不了课了……
忙碌的咩咩在父母的帮助下得到了很好的情商训练。她会看别人的眼色,安慰别人。父亲经常带她去郊外看一个大阿姨,阿姨的眼睛看不见,咩咩就告诉她:我是咩咩,你摸摸我的头发,头发是卷的。还有鼻子,鼻子是尖的。还有眼睛,眼睛是圆的。这一下你就认识我了。”大阿姨非常喜欢咩咩,经常抱着她亲很久,咩咩在大阿姨的膝盖上趴着,像个小猫一样乖巧,一动不动。
这样的孩子长大之后会拥有较高的情商,再加上道德的启迪,知识的培养,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小姑娘。
真是应了弟弟那句话:孺子可教,未来可期。
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可以不懂事到什么地步?
一个20岁的女孩儿可能也刚是大学毕业,如果是缺少家教的话,我觉得这个20多岁的女孩儿也是一个不知道自己该勤奋的闯荡一片天地。确实,一个讲吃讲穿讲时尚的虚荣女孩儿。他都不懂事,可能让父母们很不理解,让周围的亲朋好友们也看着很不舒服。我的朋友家有一个女孩儿。也是刚大学毕业不久,这个孩子就在大学期间认识了一个打工的小男孩儿。两个人在文化程度上就截然不同。女孩儿却相中了这个男孩儿的容颜。认为这个男孩儿长得潇洒漂亮,精神。可是就不想着怎么两个人都有文化上的差异。而且这个男孩儿也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做什么事情都不着掉。当这个女孩儿提出要和男孩儿结婚的时候,我的朋友提出了强烈的反对。可是父母们怎么反对这个不懂事的女儿就是不听劝。最后女孩儿结婚了,也已失败为告终。把他们俩生的孩子交到了我朋友家里,她到现在都不和父母联系。你说是不是儿女大了不由娘这样的孩子是不是不懂事啊?这就是我见过的20来岁的女孩儿最不懂事的一个事例了!
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可以不懂事到什么地步?
现在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有好些不懂得最简单的礼节,影响了自己的形象,给自己发展带来很大问题。
有些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抓的很紧,忽略了孩子的道德和礼节教育,使得孩子都不懂最简单的礼节。不懂来人送往,不懂得如何面对长辈,不知道遇到事情如何处理,对于社交礼仪根本不懂。
在礼仪方面,有的孩子切实要补课,为我独行的自我主义不好,对于自己的发展没好处,影响个人形象。
社会和家庭,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道德观的教育,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才能有朝气蓬勃,有知识有本事有道德的年轻一代。这是国家民族的希望。
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可以不懂事到什么地步?
分享一下我表妹的事儿吧~她今年二十二三,二战考研。
我们从小在不同的城市,因为距离远,从小到大只见过几次面。最近完成研究生考试,说要来青岛找实习,就暂住到了我家。从元旦以后住到大年初三,几天前刚给送走。
通过这段时间的点滴,说实话,以后我都不想再和这位亲戚有过多来往了。
一、不懂得感恩父母
来我家一个月,从未给她父母打过一个电话,提起父母时也是各种抱怨。春节前我们劝她回家陪父母过节,她不走?非要在我们家一起过春节,我真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人,想想全国那么多人因为疫情都没法回家过年,她倒好,有家还不回。试想连自己父母都不在乎的人,怎么会真心对别人好呢?
二、毫无规划,只想着吃喝玩乐
说是来找实习,连面试的职业装都没带。刚来第二天,我妈出门前劝她好好修改一下简历,结果下午打电话,人家去海边喂鸽子吃小吃去了?!
在我家这一个月,基本每天睡到9、10点才起,不叠被子,活活一个来度假的姑奶奶;吃完饭从来不帮忙收拾,还抱怨为啥在青岛不能每天吃海鲜?我就呵呵了!
三、眼高手低
因为二战研究生,她的同学很多都工作了。舅舅舅妈一直建议她这段时间去找个零工或者兼职,我表妹不,赋闲在家不说,还振振有词,那些工作太掉价了,我怎么可能去做?她家里没矿,就是一普通姑娘,自己做工补贴一些生活费,又怎么了呢?
我比我她大个五六岁,按理说生活方式和想法不应该相差太大~但她的一些想法或者做法我是真的理解不了,可能真的要多经历一些事情才能慢慢长大吧[捂脸]
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可以不懂事到什么地步?
做事情,说话从来不考虑别人的感受,有时候恶语中伤了你,还觉得自己很委屈,你对她好一百次,但是只要有一次你对她不好了,她只会记得你对她的不好
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孩可以不懂事到什么地步?
年龄永远只是生理年龄,你把一个孩子圈养20年放出来跟6.7岁没啥区别。一个正常受教育程度的,普通无缺失家庭出来的孩子再不懂事夸张不了太多,无非就是不懂回馈,不懂感恩,不懂谦让,不懂承担责任这些方面。如果因为某些原因,家庭确实或者都没有像普通人一样经历普通的教育过程,心理上有些会有认知障碍的就很难说会不懂事成啥样了,可能不是不懂事,而是想法是扭曲的,这会很可怕,三观跟普罗大众不一样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