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有些老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怎么看?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这是对老年人说的话?你的爹娘老了不能自理你可怜不?你对敌人可以这样说,对亲人能这样说吗?你把书读到哪里去了?看透了你的道德底线。

有的事,只能是一声叹息!

前几天,这不是过新年了吗?我老早就告诉我大侄子:“你上养老院去看看你妈妈去!”翻来覆去说了二十多遍。结果,三十一号,一大早,大侄子起来。上午梳洗打扮,下午磨磨蹭蹭,直到天都快黑了,他还没动地呢!

气的我直骂他!

天都擦黑了,这位小爷才下高楼,驱座驾,向郊区的养老院驶去。七点多才到的。九点,我给他打电话: 在哪里呢?他快活的告诉我:“跟几个朋友在酒吧跨年呢?”

第二天,朋友圈里晒出他和女友红毛怪,蜘蛛精一起,在夜店里召唤神龙。欢度除夕的照片。大侄子咧嘴呲牙,笑颜如花!

看个老娘,后背发凉。看着女友,合不拢口。

这就是我大侄子。

………………………………、

再看看我兄弟。逢年过节必回家。

最近他又泡在家里,给老娘过节呢!给老太太买的小花帽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我们老娘老年痴呆了。头发都得剪了。避免她揪伤自己)在网上,他专门找人给老娘“结绒线”。老娘是上海人。老了老了,大儿子也得让姆妈漂漂亮亮的。

给老太太洗澡,涂润肤霜,剪指甲,这位从小到大,没干过任何家务活的霸道总裁,伺候起老娘来,却是即细心又温柔。

他经常会给姆妈唱越剧评弹。背着她去花园里散步。(老太太一去陌生的地方就害怕。除非是儿子背着。)去年重阳节,大儿子和孙子们轮流背着老太太,愣上景山上玩去了!

一路上,赢得了一众游客的喝彩。“老太太有福呀!”“看这老太太多干净,多精神!”对于一个老年痴呆症患者来说,这就是最高奖励了。给家属的奖励!天知道,这样的老人护理起来有多难!

一个逛景山的大爷,对着弟弟挑大拇哥:“兄弟,你以后肯定越来越旺!为什么?孝子呀!传统文化不能丢呀!”

其实,我在一边看着,心里也笑!

我兄弟跟传统文化其实不太沾边。传统文化对于他来说,除了“娶小老婆”这点糟粕,是他喜欢的,其他的,也是一般。

………………………………

弟弟对姆妈的感情,其实,不能用孝来佐证。他更多的是爱!

弟弟爱妈妈!

我父亲早逝。继母四十守寡,带着孩子过活。素面锱衣,寂寥半生。她把所有的爱和心血,都倾注在儿子身上。

那年,弟弟出水痘。我弟弟十几岁才出水痘。高烧不退,继母三天两夜不合眼的照看着儿子。儿子病好了,继母又病倒了。送医院一检查,这是她第一次查出心脏病来。

儿子就是她的精神信念和感情寄托。

反过来,弟弟对母亲,也是充满了依恋和亲爱。一有时间他就来陪陪妈妈。一有好吃的东西,他就想方设法给妈妈弄来。为了妈妈的病,他遍访名医。带着母亲去国外治疗。倾尽所能!

……………………………………

其实,大侄子和我弟弟的教育背景都差不多。都是国内本科,国外读研。受过高等教育的所谓“精英人士”。大侄子还是自幼的学霸呢!是国内一流的名校出身。而我弟弟的本科,倒是一般大学。

对于传统文化,这二位看法也差不多。没什么天上地下的区别。但是,在对待母亲的态度上,为什么差这么大呀?

前有因,后有果!

大侄子自幼父母离异。关键是离异后的父母二人,谁对这个失败婚姻的产物:小乐乐。都是一见就烦。我二堂哥后来又续娶了一位妻子。她带着自己的儿子来到这个家。看房里原先的孩子就别扭,一上来就是百般挑剔。一度还找人,让给他亲妈送去。

亲妈那时也再婚了。

其实住的不远,都在北京。但是,亲妈一口咬定,法院已经把儿子判给前夫了。她自己坚决不要。就这样,孩子如皮球一样,被亲生父母踢来踢去。

有一次,大侄子在家里受了后妈的打骂,他委屈的跑到亲妈家里,需求庇护,但是,亲妈就挡在门口,连大门都没让孩子进!

一个小学生乐乐,只好哭着走了。从自己的亲生母亲那里走了。他在公园的长椅上过了一夜。深秋季节的北京,满是落叶。一个小男孩,是怎样挨过,这寒冷而漫长的一夜的。我无法想象。

大侄子一辈子都有一个习惯。从来不爱逛公园!他的公寓位于北京的二环路边上,闹市之中,紧邻马路,周围没有公园。

还有一个习惯,那就是,他从来没有结婚组成家庭的意愿。他是一个亲密关系恐惧症患者。

………………………

他可以孝!

他的所谓“孝”,就是给他妈钱。他妈经常找他要钱。他也有那个经济能力。让他妈在养老院里待着,爱买什么买什么。但是,他不愿意见到他妈。

有一阵子,他妈老来家里找他。一次,他妈在敲门,他在家里,但是就是不开。他妈只好悻悻的走了!

大侄子的妈妈如今也七十了。后来嫁的后老伴,前年也去世了。前夫那里早就恩断义绝了。后老伴的孩子们和她关系不好,所以,她只得住养老院了。

一辈子出风头,展风情的文工团美人,如今也落寞孤寂了。毕竟亲人都不在了。大侄子是她唯一的孩子,她也想多走动走动。但是,儿子就是不给她这个机会。避而不见!

除非是过年过节日的。去养老院里看看。

在养老院里,要是老人年节连个看望的亲人都没有。是很被动的。她们那里好几个没人看望的孤独老人,都“傍着”有人看望的老人。有什么事,都让后者出头。

比如,前一阵刚入秋。老人怕冷。想开空调。但是,空调的遥控器让院方拿走了。她们只能推举大侄子的妈妈找院方交涉。妈妈又找到大侄子,还 别说,大侄子一通据理力争,院方还挺触他这样的大儿大女的。于是,问题很快解决了!

但是,这不代表大侄子就可以接受他妈妈。他只是遥望之,罢了!一年也就是见三四面。大侄子的妈妈也心知肚明了。现在也不往儿子这里来了!

“我一看我妈就起疹子!真的!您看,前胸这!”大侄子撩起衣服给我看。还是真的。这是一种风团红疹。据说是和情绪有关系。

眼前这个中年男人,高达挺拔。开着跑车,穿着西装,宛如电视广告里的成功人士。看外表,他强势威仪。但是,其实他的外表可以变,心里却永远不会变。他还是那个不爱说话的孩子。那个一边走一边踢着石子的小乐乐。妈妈冷漠的一句话:“该上哪上哪去。别老往我这跑!”伤了他一辈子。

以至于成年之后,一看到妈妈,还会感到恐惧和痛苦。悲戚的童年又再现了。那是他一辈子的梦魇呀!

乐乐在美国的时候,十年都没有回国。对于父母,他说:“我知道他们还活着。要是死了会有人通知我的!”

………………………………

孝!是传统的文化产物。在当下,已经不能再约束和管理所有人了。现在真正孝顺老人的孩子,靠的都是爱!

爱才是恒久的情谊。

可惜,爱是果实。父母要在孩子的童年时期种下它呀!

世间文字八万个,唯有情字最伤人!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孝,是你伤了孩子的心了……

有人说“有些老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怎么看?

谢邀!

有人说“有些老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认为,提问者说的就是“有些”,而不是以一概全。老人是个大群体,“有些”那就是指这个大群体之中有一小部分,他们因为不自勉,不自律,做了令人痛恨的出格之事,以造成众叛亲离的可怜结果,所以他们可怜,但也可恨。

但无论怎样,他们毕竟老了,我们还是尽量以各种适当的方式对待他们,完全以怨报怨、或置之不理也不忍心吧!

有人说“有些老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怎么看?

对于有些老年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各年龄段对老年人看法截然不同,人只从降生落地哇哇叫开始,一秒秒,一天天,一年年千锤百炼,经过风风雨雨,尝试过苦辣酸甜,一步步走到了老年,距离回归大自然近在咫尺。某种特殊原因,个别老年人不雅观行为肯定会有。请问;他们可恨,可恨在哪里?抱过谁家孩子下井了吗?如果没有这一点,肯请对那些略微缺欠道德老年人谅解一下吧,人无完人,谁都会有老去的一天,谁也保证不了做事十全十美。请放过他们一马吧!一点自私没有的人根本不存在,现在没有,再过一万年仍然没有,天下永远不会有完美的人存在。当下年代的老年人,是生长在毛泽东时代人,根深蒂固的毛泽东思想牢记在心,比较善良,助人为乐思想仍然存在。是最吃苦受累一代人,如今老了,即使做些不该做的事,对某些人也不会有多大伤害,肯求放过他们一码吧!不要再说三道四。谢谢![祈祷][祈祷][祈祷]

有人说“有些老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怎么看?

可恨有之,不可恨也有之!

有人说“有些老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怎么看?

世界大千,无奇不有,不论年轻年壮或者年老的,总会发生一些出格事情。对于老年人说,形象应是慈祥,性格稳重,生活经历丰富,遇事冷静。但不是绝对,一视同仁,总有相对地方,个别老年人不尊重自己,心胸狭窄,凡事斤斤计较,确实令人厌烦,所作所为影响公众形象,毕竟占极少数,不能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汤,抹黑所有老年人。每个人一生总是逐步走向衰老,自然规律不可避免,应该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得过且过,不必大张旗鼓,说三道四,谁都有父母。当然对于某些老人行为就可怜放一马,不要去可恨他们,应当宽容以待,不过话说回来,违法乱纪另外可论。

有人说“有些老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你怎么看?

这个说法用在老年人身上是不恰当的,老年人就是国家的宝,像我们这样的老年人过世了真的非常可惜,因为在沟通谈吐方面、为人处世之道,总是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摆在头条,能尊重人,能受得了委屈,手里有钱但能节俭吃苦…。不是说今后这样的老人不会有了,但至少是我们这一代以后,会隔段时期再有,为什么呢?这是时代造成的,我们这一代(我是四零年出生的)以后的各位,虽然是各类成绩远远会超过我们,但别的不说单是能受委屈这一点就很难超过我们,这需要大环境下长时期的磨练,甚至于是一生中大半辈子的磨练、经受、思考…。我虽然老弱病残,但我们都是年轻力壮过来的;现在虽然是年轻人扶住我,但我们年轻时不知扶过多少老与小,我虽然是生命倒计时,但我这一生中救过近十个年轻人的生命,所以我从不觉得自己可怜,倒是可怜那些个认为老年人: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的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