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万元户,不光在农村历害,在城市也同样历害。

比如说,当时的青菜是1分钱1斤,带鱼是1角6分钱1斤,理个发是1角5分钱,公租房的每月租金约在2元5角左右,而当时的工人的平均工资约在50元。

大家看了这个数据,就可以知道这一万元有多历害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这是一个对当年的历史不了解的问题。

80年代的万元户要多风光就有多风光,要多牛皮就有多牛皮。因为那个时期中国还没有转入消费经济,通货膨胀还没有起来,物价在有计划的上长;中国的商品物美价廉,外国新技术的产品市场上刚刚露头,那是100元收入养一大家子人的最后时期。例如那个时候的什锦汽水非常好喝,汽非常足,口味非常爽,一个人喝一瓶汽水很困难,会被汽顶住,价格却非常便宜。同时,市面上又出现了另一种汽水,叫做野力,赤橙黄绿青蓝紫,各种颜色的和各种口味的,汽不足,口感也不好,但它是外国的调和技术生产的,迎合了当时的年轻人消费崇外的心理,硬把中国的传统汽水挤掉了,失传了。中国很多优秀的产品,现在见不到了,都是走了这样的一条自我抛弃的路径,很令人惋惜。

像这种汽水企业的小老板就是万元户,还有很多开饭店的、倒卖小商品和服装的、江浙一带的人到北方开眼镜店的,也都成了万元户,可以说一时风光无俩。那时候一个讲师的收入也就100元左右,一个万元户的收入,相当于八九个讲师的收入,因此l迅速掀起了全民经商潮,对公职人员给政策鼓励下海,学校的地位和教师的地位骤然下降,有十几年的时间相当尴尬。

我说了半天,这些都是发生在城市里的事情,富豪都是城市里的富豪,万元户都是城市里的万元户,农村没有什么可说的,所以就先说一说城市里的万元户。

至于农村的万元户,那个时候是没有的(少数沿海进料加工区的农民除外,走了集体主义道路的天下第一村除外),农村真正出现万元户,那就是新世纪以后的事了(一部分村长,我围着庄园走一圈要一小时以上)。

农村为什么没有万元户?80年代初,农民没有外出打工的条件和机会,土地承包农民单干,由于中国人多地少,每人并分不到多少耕地,平均的话也就是每人一亩三分地,一年收一茬那是很可怜的了,一年收两茬要稍好一些。那个时候的物价水平相当的低,我们计算一下就知道为什么出不了万元户了。

当年作为包产到户典型的小岗村是人均5亩地,周家庄和南街村分别是人均1.57亩地和人均0.14亩地。小岗村很快就解决了温饱问题,而南街村和周家庄却是扎脖子的状态,所以这一社一队经过层层申请和批准又重新搞起了社队集体经济。以小麦为例,80年代收购价格0.2元左右一斤,目前的小麦收购价在1.2元左右一斤,80年代与今天相比差了七倍左右,以当年和现今的收益标准计算,小岗村种地年收益可以人均实现857元(现今是6000元),周家庄人均实现257元(现今是1800元),南街村是24元(现今是168元),只有条件优越的小岗村勉强进入温饱,但距离万元户还有十万八千里,20多年后才刚刚脱贫。

所以,在80年代那种一亩三分地的经济平台上,以单干的生产方式是无法产生万元户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八十年代时,我国刚刚改革开放,大多数人们还在沉睡当中,有各別同志跟上了特色社会主义脚步,挣钱了,万元暴发户,本人自豪,他,她人炭火烤窝窝头,眼热。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哈哈,那时候的万元户,也没什么多风光牛逼的,比起现在农村一般家庭也不如,那时候的万元户牛逼,就是有人把他们吹的了,实话说,我就是那时候的万元户,就是在农村老家盖了几间平房,水泥地平,木框玻璃窗子,那时候就很风光了,那时候农村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装修,有一台十四英寸的电视机,手机没见过,有一把红旗自行车,一台红灯收音机,就是这些家当,你说有现在一般农村人富裕吗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那时候我们贵州人万元富觉得自己很荣光焕发生机蓬勃与众不同的样子,但是在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根本万元不怎么样。

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的万元户有多厉害?

改革开放后,他们大部分是开工厂,做买卖最先致富的,在以前被称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由于没了这些罪行说法,思想得解放,敢干的人先富起来了,从此以后经济走向繁荣昌盛,人民生活得到全面改善,物资从足逐步没了几十年的凭票供应的局面。国家开始快速发展走向民富国强。感谢小平同志这一举措我们老百姓永不忘记。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