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假如没有左文襄公,满清在历史上就完全只有负面意义?

陆防、海防之争

光绪元年(1875年),清朝廷展开了一场海防、塞防的激烈争论。

在当年的三月初七(4月12日),左宗棠的《复陈海防塞防及关外剿抚粮运情形折》和《遵旨密陈片》摆在了垂帘听政的慈禧案头。

关于塞防、海防之争,摆上了慈禧的案头

在折中,左宗棠首先肯定了前朝乾隆皇帝用兵新疆,统一祖国的丰功伟绩、驳斥了李鸿章的论调,提出收复新疆与加强海防并重的主张。

左宗棠认为处理国家大事要考虑周全,为国家长远安危做打算,而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还有,为官者不能心存忌疾、牟取私利,要以国家社稷为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才是一个封疆大吏应该有的胸襟。无疑在这场辩论中,左宗棠的考虑更加完善、正确。

左宗棠奏折的后面直指当时朝廷中最大权臣李鸿章。

在曾国藩去世后,李鸿章成了朝野最大的权臣,在这场辩论中,李鸿章丑陋的奸臣嘴脸暴露无遗,我们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李鸿章这个人,以国权谋私利,为私利卖国权。左宗棠与其相比忠奸善恶立分高下。

可左宗棠这种论调在朝廷之中太过孤单,大部分人依附李鸿章,注重海防主张放弃塞防。

李鸿章放弃塞防的论调由来已久,在同治十三年(1874年),位高权重的李鸿章就在《筹议海防折中》,明确主张:财政困难,塞防、海防不能同时兼顾。塞防不如海防重要,新疆也不如东南沿海重要。所以应该暂弃新疆,静以待变,再图后举。

在地方大吏中,河南巡抚钱鼎铭、山西巡抚鲍源深等纷纷上奏,表示支持李鸿章的主张。在皇亲国戚中,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和刑部尚书崇实也力挺李鸿章。另外,御史余上华、刑部左侍郎黄钰等也纷纷上书请求放弃西征。

唉!目光短浅的人大有人在,他们是怕动自己财富的奶酪啊!

不过,当时的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文祥和左宗棠持同一论调。他认为居中控制乌桓重镇,南面统令回部,北面安抚蒙古,借助他们共同抵御英俄人,才能维持新疆的长治久安。所以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出兵西征。

这无疑是一个重磅炸弹,在朝堂中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文祥的这个意见显然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以慈禧太后为主的清廷十分重视左宗棠的主张,更加看重文祥的论调。为了切身的根本利益,朝廷最终采纳了左宗棠规复新疆的正确主张。

慈禧太后这次拍板,无疑给她拉了不少分!

光绪元年三月二十八日(1875年5月3日),朝廷发布“上谕”,称左宗棠筹办海防塞防的奏疏见解独到。利国利民。决定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授予左宗棠关外用兵、粮饷转运等权力。

四月二十六日(5月30日),朝廷正式决定:

命令左宗棠等加强西北防务,准备进军新疆;分别任命李鸿章为北洋大臣,沈葆祯为南洋大臣,主持海防;命令彭玉麟同李成谋办理江防。

以慈禧太后为主的清廷没有采纳李鸿章放弃新疆的主张,而是采纳了左宗棠塞防、海防并重的方针,这是关于国防战略的一项重大成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无疑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清朝最高统治者不仅对海防与塞防同样重视,而且一改以往任用旗员节制、统辖新疆的惯例,赋予左宗棠以督办新疆军务的权力,率军前去规复新疆,这是清朝做出的一次很艰难的抉择。

自从平定太平天国起义后,清高层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了八旗子弟的能力,他们不得不承认一个现实,要是再不用汉臣,大清就彻底完蛋了,那些自以为高人一等的满人只知道遛鸟斗蛐蛐了。

毫无疑问,左宗棠用兵新疆并非是为了个人利益,以他此时的成就和年龄完全可以告老还乡。但他甘愿“引边荒艰巨为己任”的壮举,无疑成全他功高盖世、天下第一的伟大人格。

清正廉洁的左宗棠

想当初,左宗棠提议设局造船就遇到了国内外反对势力的阻挠,慈禧觉得左宗棠的想法很好,利国利民,便不顾大臣们的反对,颁布上谕,批准了左宗棠关于设厂造船的请求。

有了慈禧的支持,左宗棠才得以开设福州船政局,为中国的造船事业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后来,左宗棠在西部作战,有些人横竖不相信左宗棠在经济上是干净的,不断打他的小报告。

其中有一条指控非常致命,说他袒护浙江富商胡雪岩套购军火,向八国借款,从中渔利,为朝廷留下了沉重的外债。

当年,左宗棠奉曾国藩之命到浙江全面肃清浙江和福建的太平军。可是他的军队既缺钱又缺粮。

没钱没粮还打个屁仗。

这时,富商胡雪岩找到左宗棠毛遂自荐,要为左宗棠的军事事业投资。

当然,胡雪岩是有目的的,他希望在官场中找一座靠山。

有了胡雪岩的财力支持,左宗棠带兵打仗才没有了后顾之忧。

于是,左宗棠任命他为军中的总粮台,还保举他为候补道,后来又奏请皇帝给他加授布政使衔,赏穿黄马褂,使他成为显赫一时的红顶商人。

西北作战,左宗棠也得到了胡雪岩的鼎力支持。

有人认为,左宗棠和胡雪岩这是官商勾结,指控左宗棠贪污受贿。

慈禧太后也感觉西北用度成了一个无底洞,本来自己想多花点钱,可财政困难。

为了还左宗棠一个清白,给国人一个交代,也为了解除自己的疑惑,她命令从户部抽出审计高手组成联合调查组,兵分两路:一路去陕西和甘肃,另一路前往浙江和福建,彻底清查左宗棠和胡雪岩之间的来往账目。

没有慈禧的支持,就不会有左宗棠的千古功勋

查来查去,本来是来找毛病的调查组,结果发现了一个秘密。

第一,各省饷银、款项不能及时到达陕甘两省前线。湘军所需费用,全靠胡雪岩的钱庄调度支持。

第二,没有查到公款私用的现象,反而查出来私款公用的账目。左宗棠把朝廷发给自己的几万两银子的补助——养廉银,全部让军需后勤部门使用了。

左宗棠真正的清官。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左宗棠和那个恨不得把清朝财税搬到自己家里的李鸿章相比,高下立判。

调查组把调查结果回京给慈禧复命。

慈禧太后感慨万千:左宗棠一大把年纪,还在西北沙漠征战,办了这么多实事,真是朝廷柱石,国家栋梁,千古功臣呢!

于是慈禧太后下令:三十年不许告左宗棠的御状。

在清朝末期,慈禧与左宗棠应该是最佳组合,两个人的配合保证了祖国的统一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实属不易。

因此来说,在清朝后期,左宗棠是一个集智慧、清廉、有大格局的人,左宗棠保证了祖国的大一统,他的存在维护了祖国民族的统一,保证了在风雨飘摇下的清政府能够不至于被列强瓜分。所以说左宗棠存在才使得清朝算得上是一个朝代,才没有使其完全有负面意义。

为什么说假如没有左文襄公,满清在历史上就完全只有负面意义?

新疆的战略地位之重,左宗棠早已一语挑明: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保京师

新疆的面积是166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领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陆地边境线5600多公里,周边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巴基斯坦、蒙古、印度、阿富汗斯坦八国接壤,在历史上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现在是第二座“亚欧大陆桥”的必经之地,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新疆现有47个民族成分,主要居住有维吾尔、汉、哈萨克、回、蒙古、柯尔克孜、锡伯、塔吉克、乌兹别克、满、达斡尔、塔塔尔、俄罗斯等民族,是中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之一。

我们可以看一下如果新疆丢失,中国将失去巨大的战略后方。

中国地图

如果新疆丢失,他国势力可以直抵中国腹地,直接威胁陕甘、内蒙、西藏,甚至北京都在其中。

清朝对于中国历史的最大贡献是,把新疆、西藏、内蒙、台湾,这些边疆地区行驶了直接有效的管辖。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清朝末年,近代以来,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边疆部分地区的分裂势力在外国因素的影响下,蠢蠢欲动!打着民族、人权等旗帜对分裂势力进行支持。严重干涉中国内政,威胁着中国的领土安全。

左宗棠成功地收复新疆,在于它沉重打击了英、俄两个殖民大国的阴谋,遏制了他们掠夺我国西北边疆的野心。更是对边疆分裂势力的震慑。对维护祖国的统一有着重大的意义。

左宗棠像

当年的李鸿章和左宗棠的“海防塞防之争”,如果不是左公据理力争,抬棺出征,保住了新疆160多万的领土,何来今天这960万的大中国,我们还能自由品尝美味的新疆瓜果,欣赏多彩的民族生活。

多次的战争失败,签订不平等条约,本就让清朝的历史地位下降了不少,但如果再丢失新疆,则几乎全部都是负面的影响了。

为什么说假如没有左文襄公,满清在历史上就完全只有负面意义?

左文襄公民族英雄,没有他坚持抬棺出征就没有现在的疆土。新疆西藏青海估计都保不住,左公是中华民族的大英雄。

为什么说假如没有左文襄公,满清在历史上就完全只有负面意义?

左宗棠,晚清最后的一抹明珠,在他去世后,大清也没有什么光辉的战绩了。

当时的八股取士,科举在这时候已经完全变形了,不过左宗棠没有参加国家科举,母亲病重之后去世,他丁忧在家,此时他没有再看那些已经被改得面目全非的子书经典,开始广泛涉猎,兵法,农事,商业等等,这为他以后做官带兵积累了巨大财富。

最大的功绩就是收复新疆了,因为南方的太平天国运动,导致新疆的政治也不稳定,那些地方不安稳分子开始谋求分裂,左宗棠的抬棺进入 新疆,收复伊犁,这个战略要地,其实在孙中山的战略构想中,伊利可以作为首都,因为这里是亚洲大陆中心,所以这里很重要,左宗棠在将近六十的时候,进军新疆,绝对是真正的名族主义者。

他支持洋务运动,造枪造炮,同时也发展民族工业,确实在晚清的黑暗执政里,是最后的明珠,也是晚清的遮羞布,不然,我们评价晚清,就全部是那些丧权辱国的条约了。

为什么说假如没有左文襄公,满清在历史上就完全只有负面意义?

青海,西藏,内外蒙是清收入中国

新疆是康雍乾用八十年收入国中

满清对中国的贡献天日昭昭

为什么说假如没有左文襄公,满清在历史上就完全只有负面意义?

看来孤陋寡闻的人多,太多了。列举几个事实,因为没有大规模战争关注的人就少了,晚清黑暗腐朽灭亡是必然,既然还是当时世界的“列强”之一,必然也有几分列强的样子花架子吧

1899年,意大利向清国要求“租借”浙江省东部沿海的三门湾,清政府明确严词拒绝,下令闽浙总督和两广总督所辖的5个省整军备战,并派重建的北洋水师军舰开往浙江。清廷还明令南洋大臣刘坤一,以武力抵抗任何外国军队的登岸。已经在三门湾海域附近游弋的意大利军舰得知清国严阵以待,不敢轻举妄动。最终意大利认怂,放弃了“租借”三门湾的妄图。自三门湾事件以后,清朝直至灭亡都再没有“租借”领土给外国强盗

1900年,已经占据台湾省的日本鬼子觊觎台湾海峡对面的福建省,制造事端登陆厦门,厦门胡里山炮台守军卸下炮衣调整校对炮口角度向日本领事馆和鼓浪屿海面的日舰瞄准,日本鬼子惧怕炮台上列装的德制克虏伯岸防巨炮,不得不退走。胡里山炮台上最大威力最猛的那尊主炮至今还在原址,被称为“胡里炮王”

1907年,广东水师提督李准率舰船巡视南海海域,驱逐了非法侵占东沙群岛的日本鬼子。1909年,李准在巡视南海海域时在一些岛屿上树立石碑,明确宣誓国家主权。至此西方列强普遍确认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为中国领土。因李准为维护海疆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西沙群岛里有个叫“李准滩”的小岛。李准的《广东水师国防要塞图说》为中国拥有南海主权提供了不容置疑的法理依据

左宗棠(左文襄公)于1885年去世,腐朽无能的晚清还经历了“甲午国耻”(1894年)和“庚子国耻”(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清国在抵御外辱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也并不是毫无作为和一无是处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