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为何最终被朱棣处死?

解缙是一个这样的人

“靖难之役”,朱棣率领大军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攻抵南京,大批建文帝的官吏趁着天黑缒城而逃,唯独解缙没走。因为他感觉自己的春天来了。

被称为解解元的解缙在洪武二十年(1387年)18岁时参加高考,成为江西“文科状元”,次年入京赶考得了第七名,这分荣耀让他感到前途一片光明。

就在这一年(洪武二十一年)四月的一天,解缙陪同明朝老大朱元璋到光禄寺视察,在谈到时政时,少年得志的解缙对朝政侃侃而谈,这一年他才19岁。并于当天写下了“封事”万言书,交给了朱元璋。

解缙的直言,使朱元璋感到耳目一新,把解缙“封事”奏章向天下公布,解缙因此一炮而红,洪武时期,朱元璋以“严”治天下,他的酷刑几乎使言路闭塞,而把解缙的“万言书”公布于众,无疑是朱元璋要开“宽松治国”模式,这个信息量的透露,使天下为之一振。

此时的解缙成了全民追捧的“网红”,他也因此变得更加桀骜不驯,眼高于顶,在他作为中书庶吉士期间,他的浪漫与狂妄招致了包括朱元璋在内的统治集团的不满。

缺乏人生历练这一课终究是要吃亏的,也终究不会完善,深谙帝王之术的朱元璋,为给自己的后人留个难得的人才,让解缙回家读书,这一读就是八年,从洪武二十四一直到洪武三十一(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

朱元璋的这一招数就是要自己死后,让新皇帝一道赦诏把解缙召回,然后解缙对新皇帝感激涕零,发誓效忠。这也是一些明白的帝王惯用伎俩。

可这解缙太不配合剧情了,没等新皇帝来圣旨,就迫不及待的赶往京城,他太需要地位来满足自己冠冕堂皇的虚荣心了。

这一下让新皇帝不满了,最大的弊病还在于他母亲刚刚去世,还没有入土,作为封建儒家礼士,这简直就是大不敬!

因此这种行为受到了严厉处罚,被谪贬到地处陕西临洮的河州军民指挥使司为吏。

不久解解元病倒了,想起自己满腹经纶,却落得如此下场,因此常常暗自垂泪。此时,解缙不得不放下文人孤傲之气,给礼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董伦写了一封言辞凄楚的书信。

这封书信的内容首先谈的是“消藩”问题,这个问题恰好切入时政,可见解缙写这封信也是考虑良久。此信随后表现功绩,又哀求待怜,把自己的文才展现的淋漓尽致。这封信深深地打动了董伦,于是向建文帝推荐了解缙。

不久解缙被召回,授翰林待诏。这是一个从九品的小官。想想此时解缙的心里一定会骂建文帝千百遍。因此朱棣攻下京城,解缙有报仇雪恨之快,为了受宠他首先迎附,那种政治文人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

从这里可以看出解缙是一个有文才没文骨,善于投机取巧,毫无底线可言的政治“流氓”,这种性格必定导致他的人生悲剧。

解缙之死,应该是一种报应

归附朱棣的解缙终于梅开二度,喜迎人生春天。他为朱棣草拟了《登极诏》。本来这《登极诏》没他的事,朱棣的首选是方孝孺,方孝孺的威望要比解缙远博的多,如果方孝孺能归朱棣所用,就不会有你解缙啥事了。

可这方孝孺偏偏耿耿铁骨,一根筋跑到头,宁愿被灭十祖也不低头,这种风骨与解缙高下立判。

解缙拟《登极诏》正是表现他才华的时机,于是言辞无所不用其极,得到了朱棣认可,开始了人生巅峰时刻。

由解缙担任《太祖实录》的总编修,对他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耀,他的同僚,甚至比他级别高的官员只是担任纂修官,解缙从此名声大噪。

在朱棣心目中,解缙是一位可以委以重任的才子。八月中秋,宫中设宴,朱棣与身边亲近大臣一起赏月,谁知天公不作美,浓云遮掩了月色,君臣们有些扫兴。

而解缙即时吟诵出一首《落梅风》献媚于朱棣:

嫦娥面,今夜圆,下云帘,不着臣见。

拼今宵倚阑不去眠,看谁过广寒宫殿。

词虽然一般,但是很贴合朱棣心情。夜半,浓云渐散,明月当空,朱棣欣喜地说道:“才子!可谓夺天手段也。”这个时候,他们的君臣关系已经非常融洽了。

这也是解缙人生最辉煌的五年。

后来因为解缙卷入皇储之中,而命丧黄泉。

朱棣的三个儿子中,二儿子朱高煦“靖难”中随军征战有功,经常与朝中的一些战将们来往,并且还一门心思要夺取太子之位。长子朱高炽的地位非常危险,只是朱棣废长立幼的意图一时之间还不能定夺。

据说当时朱棣曾命群臣题《虎彪图》,图中画的是一只大老虎与几只小老虎相互亲昵的场面。解提笔写道:“虎为百兽尊,谁敢触其怒?惟有父子情,一步一回顾。”朱棣被他的诗打动了,于是将朱高炽召回北京。

朱高炽回到京城后,立储的争斗显得更加突出了。

当朱棣私下征求他意见时,解缙明确表态:“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作为文人,解缙当然喜欢朱高炽这类文德的储君,反对朱高煦之类的凶悍武夫。

不过朱棣的身份地位,也不是从长子获取的,因此他还在犹豫。

朱棣的这种态度,解缙知道他还在犹豫不决,便又下拜顿首道:“好圣孙!”

圣孙朱瞻基是朱高炽的长子,朱棣最喜欢这个长孙,因此解缙以此相劝。这一下终于挠到了朱棣的痒处,于是太子遂定。

这件事后来传到了朱高煦的耳中,于是他从此对解缙切齿痛恨。解缙也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后来,解缙在太子与汉王朱高煦之间选择站队,并且不断劝说朱棣对朱高煦不要放纵,而导致朱棣不快,再加上朱高煦等人不断进言,解缙渐渐被排挤。最终成为这场夺嫡斗争中的牺牲品。

永乐五年(1407年)二月,解缙出任广西布政司右参议,离开了内阁近侍的位置,这其实是被朱棣贬谪了。

接下来解缙犯了一个致命错误,而导致自己丧命。

朱棣在永乐七年二月离开京城(南京)到北京去视察,这一点解缙是知道的,而解缙在第二年去京城,见了太子,而选择在朱棣回京前夕离去,这一巧合被汉王利用,告解缙“目无君王,伺上外出,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

朱棣大怒,下令逮捕解缙。由此解缙结束了仕宦生涯,开始了三年半的牢囚生活。

后来都指挥佥事纪纲与解缙关系不错,在大赦犯人时,把解缙的名字报了上去。

朱棣见了问道:“缙犹在耶?”朱棣不但没有赦免他的意思,而且明星是要置于他死地。

就这样纪纲与解缙一场酒后,酒醉后的解缙被埋到积雪中,结束了他的一生。死时年仅46岁。

纵观解缙一生,应该从开始就决定了他的未来,一个献媚取巧,没有道德标准道德操守的文人,虽能灿烂一时,终究要成为政治牺牲品,这也是题目问答的答案!

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为何最终被朱棣处死?

民间也有很多关于解晋的故事,其中有两个比较逗。一个是他提前买通太监,在金銮殿放了一坨像大便一样的事物。第二早朝,包括皇帝和众大臣非常吃惊,有人说了,肯定是解晋干的,叫他吃掉!皇帝拿眼睛看着解晋,解晋于是很委屈的吃掉了。第二天,他真的拉了一泡大便在金銮殿,但是在顶部做了一个假的头。上朝时大家又是吃了一惊,又有人说是解晋。解晋委屈的说,大便那么好吃啊,我吃这么大的亏还敢这么作?大家起哄,说就说他。解晋说不然这样,昨天我全吃了,今天我带头吃,但是大家都要吃一点,为皇上分忧。接着他就把顶上那一点吃了,其他大臣只好每人吃一点。时间有限,今天先说这一点。说明解晋这个人非常狂妄,耍小聪明,得罪了群臣。

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为何最终被朱棣处死?

明代第一大才子解缙为什么被明成祖朱棣所杀?

解缙历经洪武、建文和永乐三朝,均受到了三朝老板的重视和极大的关注,进入了内阁参与了政务,可为什么在四十七岁那一年,被整死在锦衣卫遭遇?

我们从他的经历说起,或许能解开背后的真实的原因。

洪武一朝

解缙,江西人,洪武二十一年进士。文化程度不好的朱元璋知道知识的可贵,更珍惜知识分子,对解缙这位进士非常重视,对解缙说,我们恩情如父子,你该怎么说就这么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解缙相信了朱元璋的话,提了不少建议,不过这时的解缙说话比较讲究策略,每谈到问题,出问题的根源是下面的人没有按朱元璋的要求做的,总体而言,上级领导的决策是对的,做错的、经念歪的是下面的这些不长眼的。

朱元璋本就对下级官员不满意,解缙的话也算是迎合了他,被批评了,还觉得感觉不错的。

即使后来,解缙为李善长做了辩解,他说“今善长已死,言之无益,所愿陛下作戒将来耳”。

这段时期的解缙说话还算照顾皇帝的感受,但是,皇帝老被批评,心里也老大不愿意,就对解缙说,你回去吧,十年后再回来,有大用。

这一句话,把解缙这个讨人厌的赶走了。

这是话多的结果,没有一个上位者愿意天天听批评,而解缙竟然相信朱元璋愿意听批评,除了脑袋进水的可能性,也许就是太过单纯了。

建文一朝

回家呆着的解缙,没有等到10年,家里蹲了8年解缙终于迎来朱元璋驾崩的喜讯,回到了京师。

京师一波官员不爽解缙之前对他们的批评意见,左右阻拦解缙,使了办法把解缙给贬到边远地区。

不甘心的解缙喜欢回到政治中心,低声下气找到了董伦帮忙,经向建文帝汇报,得到首肯后,解缙回到了京师,成为建文帝文臣。

建文帝在位时间很短,没有听说解缙干了什么值得说得事。

靖难破南京城前,解缙和几位江西老乡痛哭流涕高喊跟朱棣四不共戴天,准备殉国。城破后立即投奔新老板朱棣——缙驰谒,成祖甚喜。

实际上,无人责怪,识时务者为俊杰,对于解缙保命第一,气节无所谓的,方孝孺就是一个大傻子。

永乐一朝

解缙没有方孝孺死守建文帝的决心和直觉性,反正皇帝是谁无所谓的,只要自己混的好就行了。

没有方孝孺写诏书,解缙也算一代才子,将就用了。

永乐帝朱棣对解缙与他老爸一样的重视,说到底就是利用解缙的才能。

于是,在朱棣的安排下,解缙开始组织一班人马篡改历史,还把建文时期的一千多份奏折交由解缙审阅、修改和删除,什么“靖难之役”全部都要删除了。

朱棣鼓励解缙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场景相似,结局不同),这一次,解缙以为遇见了明主,信以为真,真的口无遮拦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比如,朱棣让他对大臣进行点评,他一一点评。

缙少登朝,才高,任事直前,表里洞达.引拔士类,有一善称之不容口.然好臧否③, 无顾忌,廷臣多害其宠——《明史》

实际上,这在官场是犯了忌讳了,官场讲究的是“看破不说破”,这好家伙,根本不懂或者不理会这样的规则,横穿直撞,想干嘛就干嘛。

这还好,得罪大臣就得罪吧。

最后把解缙送到地狱,是解缙干涉起朱棣家的家事了。

自以为得宠的解缙,介入了册立皇太子之争中了,要知道,老皇帝没有驾崩的情况下,册立太子乱站队是一个掉脑袋的事,解缙不仅明确支持朱高炽,还在永乐八年,在朱棣北征外出之际,去赵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汇报工作。

这还得了,皇帝外出,私见皇太子,没有等皇帝回京师就走了。

朱棣顿时爆发,这是造反的节奏了。于是,毫不留情下令逮捕解缙,严加惩处。

永乐十三年,解缙被灌醉后,埋在雪中,活活冻死,他的妻子和家属全部发配辽东。

至此,解缙的一生结束了。

结论:纵观解缙的一生,他是一个才子,正因是一个才子,才导致书生气十足,以为学术即政治,相信政客,以自己真性情踏入政场,干了一些不该干的事,朱棣不杀他才怪了。很多人对他的被杀怜惜的少,可叹得多!

-END-

回答完毕,希望能帮亲解惑,如喜欢,一定要点赞哦。

我是@古今历史研习社小编,历史业务爱好者,一起来研究历史,以史为鉴。关注我一起成长:)

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为何最终被朱棣处死?

永乐十三年冬,和现在气候变暖不同,那时候江南的冬天是能看见雪的。

这天,朱棣正在暖阁里休息,锦衣卫指挥使纪纲带着一份锦衣卫诏狱囚犯名单入内汇报工作。

锦衣卫诏狱里的囚犯都是皇帝亲定的,大部分脱离律法之外,有很强的主观意愿,所以诏狱里囚犯的生死也都在皇帝的一念之间。

朱棣翻看着囚犯名单,一个名字赫然出现在眼前——解缙。

朱棣依稀记得,解缙是因为回京述职期间,私见太子,有朋党之嫌。这一晃,已经有五年了吧。

于是,朱棣脱口而出,问道:“解缙还活着呢?(缙犹在耶?)”

也难怪朱棣惊叹,谁都知道锦衣卫诏狱堪比地狱,身子骨弱的即便逃过了酷刑,也可能感染个伤病无人医治而亡。

像解缙这种文弱书生居然熬了五年,都没死!

纪纲这种专门为皇帝办事的,都有着七窍玲珑的心思,当即就咂摸出主子的意思,看来朱棣是不想让解缙活着出来了。

纪纲办事效率超高,当晚就把解缙灌醉,埋到雪地里,冻死了!

可怜,明朝第一大才子47岁就这样一命呜呼了。

如果你知道当初朱棣是多么喜欢宠爱解缙,就不得不感慨一句,帝王无情啊!

彼时朱棣刚刚入主南京,没接受过一天储君培养的他,面对庞杂的政务,朱棣急需做好角色的转换,把自己融入进去。

很快朱棣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创建内阁制度,由饱学之士充当机要秘书,协助自己快速上手。

在首批朱棣钦定的七人内阁名单中,解缙是排第一位的。

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有才子之称的解缙对经史子集、典故出处门儿清。可以说同样都是饱学之士,别人知道的我都知道,别人不知道的我还知道。

朱棣有了解缙在身边,就像带着一个活的百度搜索,一问便知。

朱棣曾感慨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

后来,想要文治武功的朱棣筹备编辑一部最大最全的百科全书,取名《永乐大典》,这任务自然非解缙莫属。

这时候,君臣二人是互相成就的。

但蜜月期总是短暂的,朱棣和解缙相处时间久了,就发现其实俩人性格不和。

解缙的性格就是直且刚。

说话办事向来直来直往,这种人你向他请教问题时,他不藏着掖着,倾囊相授,你会觉得受益匪浅。

而这种人发现你有错误,给你提意见时,也同样是直截了当,而且你越不爱听什么他就越说什么,保证你气个半死。

永乐四年,朱棣决定讨伐安南(今越南),半年后,平定。

安南国虽然曾经是中国的领土,但早在五代时就已经独立,成为附属国。如今再次纳入版图,实乃可喜可贺。

就在百官纷纷祝贺之时,解缙上了一道奏疏,大意是,这安南国一向不老实,即便打下来也未必能经营长久,难免徒劳无功。

这就是解缙,当年太祖朱元璋杀李善长时,不在中枢的解缙都敢站出来指责冤杀,何况是现在明明能够预见到结果,更是要谏言一二。

最让朱棣反感的是,解缙站队太子朱高炽。

这其实也没什么稀奇的,因为当年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也是解缙一句“好圣孙”促成的。

但朱棣还是更喜爱二儿子朱高煦,便放纵宠爱了些。于是解缙又要管了,你这不是在挑起兄弟间的战争吗?

朱棣一听来气了,你这分明是在离间我们父子骨肉!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朱棣有些厌烦解缙。

解缙是不会改的,他就是这样一个人,相反他会觉得死谏是臣子的操守,就应该如此。

于是,朱棣越来越烦解缙,甚至当朱高煦诬陷解缙泄露机密要事时,朱棣想都没想就相信了。

终于,在永乐五年,寻了解缙一个错处,把他贬出去了,以解缙这个性格,自然得罪不少人,一通落井下石之后,解缙一杆子贬到安南去了。

事实证明安南问题解缙是对的,而兄弟之争也悄然开启,解缙就是兄弟之争的牺牲品。

永乐八年,解缙回京述职赶上朱棣巡幸北京,不在京师,当时太子朱高炽监国,解缙去见了太子之后,便回去了。

这事被朱高煦咬住定性成了,“私觐太子,径归,无人臣礼”,告了一状。

那时候朱棣对待太子朱高炽是沾火就着。看太子不顺眼,总担心太子监国威望过高威胁自己,谁往太子身边凑合,朱高煦就递枪给朱棣,一打一个准。

远在安南加上政治敏锐度低的解缙当然不知道这些,结果遭到朱棣和朱高煦的联合轰击,成了炮灰。

朱棣下旨把解缙关到锦衣卫诏狱,主要还是为了打击支持太子的人。只不过解缙本就没什么实质性的罪名,就把解缙扔在诏狱里不管了,直到朱棣看到囚犯名单时,才再一次想起解缙。

于是,有人会问了,“缙犹在耶?”这句话会不会是纪纲领会错了,朱棣一定要赶尽杀绝吗,会不会只是感慨一下呢?

这个还真不是,因为解缙死后,朱棣下旨抄没了解缙的家产,妻儿宗族都被流放到辽东去了。

只是历史没有记载朱棣是以什么罪名抄家流放的。

皇帝想要杀你,还需要理由吗!

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为何最终被朱棣处死?

解缙被下诏狱的罪名是“无人臣礼”,起因是永乐八年(1410),入京的解缙没有遇到正在北征的朱棣,只好觐见太子朱高炽而返,早已被解缙得罪的汉王朱高煦乘机举报解缙无人臣礼,朱棣听闻之后大为震怒,就按照这个罪名处置了解缙,若干年后又将他处死。

朱高煦还诬告过另一位文臣黄淮,但是也入了诏狱的黄淮却没有被处死,后来仁宗也就是太子朱高炽继位官复原职,还当到了大学士,相比之下,解缙的结局还在于他得罪了朱棣本身。

帝王最为忌惮太子交通大臣,解缙之前多次为太子说话朱棣可以理解为站在自己的立场为皇朝的长治久安计,但是私下觐见太子朱棣就会理解成拉帮结派,甚至是在皇帝本人还活着的时候提前下赌注打算赚取未来的大富贵,这是朱棣不能容忍的。

解缙是才子,永乐朝的时候也不像他本人在洪武朝时候那么情商低一根筋,但是相对而言他还是比较冲动爱表现自己,在官场人缘也不是很好,朱高炽后来评价解缙:

言缙狂,观所论列,皆有定见,不狂也。

这还是因为朱高炽地位的巩固解缙是有功的,他对解缙有好感,而朱棣老是看到这么一个叨逼叨的才子,可能本身就有反感吧。

大明第一才子解缙,为何最终被朱棣处死?

解缙很有才华,但是才华对于帝王们来说,他觉得有用就有用,觉得没用就没用。

有没有才华,不重要。

是不是帝王的奴才才是最重要的。

但有才华的人常常想要独立的人格,但是在“学得文武艺货与帝王家”的时代,你又不得不依附帝王,这就成了悲剧。

他很有才华,年少成名。虽然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但年少成名,如果缺乏磨砺,就自以为自己身上有光环,有荣耀。就会少城府,就会口无遮拦。

洪武二十一年,十九岁的解缙以三甲第十名的成绩中举,为翰林学士,深受朱元璋器重,朱元璋在私下说:“咱们道义上是君臣,恩情上是父子,你应当知无不言”——这话从权谋林中穿梭过来的朱元璋而言不过是笼络人心,栽培私党的话。

但不到二十岁的解缙完全当真,第二天就上了万言书,主张简明律法。朱元璋读后夸奖他。

这是一个鼓励。

解缙又上《太平十策》,这回朱元璋没说什么。

再后来朱元璋杀李善长,解缙完全看不懂朱元璋的政治布局,竟然为李善长鸣冤。

要说朱元璋对他真不错,对他说:“你回家好好再读几年书”

解缙就这样被罢官回家。

年少轻狂,此为其一。如果他在朱元璋手下继续干下去,以朱元璋的性格早晚也会杀了他。

但是朱元璋把他放回去了,这就给了一个错误的信号:他对帝王的凶恶估计不足。

所以在朱棣手下,这就成了致命的缺点。

朱棣也很欣赏他,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少解缙”这就让解缙飘起来了。

他可真是啥话都敢说。

皇帝问他立哪个孩子,他也不揣测意图,直接就谏言立长子。

后来朱高煦虽然是汉王,但架不住朱棣喜欢,给他的各种规格超过了太子。

解缙还要进言。

结果朱棣说他离间骨肉,对他很有意见。

后来朱棣找了个理由就把他贬到越南去了。

朱棣说离不开他,看来解缙是信了,结果人家离开你,人家照样是君主。

解缙后来回京奏事,朱棣带兵远征没有回来,他见了一下太子就走了。

他自己压根没当回事,但架不住帝王的心思过重,再加上朱棣本来就不喜欢太子,结果他就被下到诏狱里去了。

诏狱的人特别多,朱棣早就忘了。

有一次在翻阅诏狱人员名册的时候说了一句:“解缙还在啊?”

锦衣卫的指挥使当晚就把解缙灌醉扔到雪地里冻死了。

其实说起来,解缙有罪吗?没罪!

这么多人说解缙为什么会死?

其实应该批判为什么有这么混蛋的帝王。

因为帝王杀人一句话的事,因为帝王喜怒无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