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骨精的三次变化顺序中有什么学问?
一部《西游记》包罗万象,里面的内容,详细深究起来,贯穿儒释道的精华,既有儒家“尊师重教”、“忠国爱民”、“锲而不舍”的精神,更有修道炼丹,道法自然的道之大象。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佛教度化众生,教化愚顽的法语炼心。每一个数字都有来处,每一个故事都有所指,每一个事件能洞察分毫。
《西游记》体现了一种团队精神,通过团队的不懈努力,达成了目标--到达西天取回真经。这应该是最早的成功团队,诠释最早的成功学。
唐三藏者,乃代表佛教中:经、律、论三藏之学。
孙悟空者,乃悟出本性是空,心如虚空,人的智慧犹如日月挂空而不着空。
猪八戒者,乃指修行中的八关斋戒,佛经上说:受持八关斋戒可出生死轮回;如果受持八戒,兼修戒定慧,可证四罗汉果位;受持八关斋戒,念佛发愿往生极乐世界,得中品中生。
因此说猪八戒这个人物就是让我们降伏心猿意马的欲望,修行八戒,成就佛果。再说猪八戒这个人物本就是“犯了戒”,因为调戏嫦娥被打入畜生道,也就是说明了喜欢淫欲的,要堕落成为畜生,不得不戒啊!
沙悟净者,乃是悟出了本性纯净,学佛就是为了找到自性纯净,而成佛道。所谓人人皆可成佛,就是让人悟到纯净的本性。
白龙马,乃是人的意志力,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不能坚持,就一事无成,有坚强的意志力是成功的基础。
虽然西天取经是玄奘大师的一人所为,可是《西游记》的作者却派生出了几个不同的人物,这都是有所指的,其实他们都有所代表,代表了人不同的欲望。
唐僧代表一个取经的人身。孙悟空是代表人心,猪八戒代表人的欲望,沙和尚是代表了人的本性。
孙悟空,躁动不安,像是心一样,他有72般变化。而《楞严经》上说心有72相,因此孙悟空有72变,说明世人的心善于变化,瞬息之间就有72相。因此给他带上了紧箍咒,来约束他的行为。
八戒代表人的情欲,因此他动不动就歇菜,挂着他娶的高小姐。佛说;这个世界最容易犯的就是杀业,而最难改的就是淫心。所以佛教提倡守“八戒”--不杀、不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酒、不非时食、不香花曼庄严其身,亦不歌舞倡伎、不坐卧高广大床。
沙和尚代表人的本性,人本性纯净,都具足佛性,只是被尘垢所覆盖而失去了这个至纯、至真、至善的本性。
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了九九八十一难的磨砺才到达西天,取回真经,说明了没有人随随便便成功,只有认准目标,坚持不懈,历尽艰辛,才能收获成功,取得圆满。
而在路上遇到的每一个妖魔鬼怪都是有所代表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是该书一个重要看点,也因此被拍成电影、动画片,被广大老百姓所熟知,但是里面真正的含义,只有了解佛法的人才能明白其深奥道理。
白骨精的三个形象是代表了人的贪、嗔、痴三毒,也代表了一个人的情、爱、欲,是我们世人心的三种不同显现。
白骨吸取日月精华而成精,说明了人心的两面性,所谓“一念佛,一念魔”,如果白骨吸收天地灵气,而彰显佛性,一心行善,借天地日月的灵性成就自己的佛性,那它一定会得成佛道,结果它选择了魔道,并且想通过吃“唐僧肉”来达到长生不老的愿望,结果被孙悟空打死。
三打白骨精中,一打,开始是以村姑的身份出现的,本来在崇山峻岭,荒无人烟,狼才虎豹出现的地方,而有年轻的女人出现就让人心生疑惑,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作为一般思维来说,就应该考虑一下,何况是一个“月貌花容”的女儿呢?
书上说那女子生得“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把一个妖精描绘成人间绝色,并且哄的八戒动了凡心,猪八戒的“情欲”被勾了起来。这是提醒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佛说,一切皆幻相,这个世界是被人业力所牵扯而生出来的,是人的欲望产生了幻相。妖精被孙悟空打死,是告诉我们的心被愚痴、无明的“妖精”所迷惑,让我们擦亮“火眼金睛”看清事情的真相。
第二打,是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手拄弯头竹杖,一步一步苦着走来。悟空见又是那妖精变的,当头一棒。白骨精又用法术脱身而去。
妖精执着,犹如心魔,说明了我们的心以幻为实,以假为真,在这个世道上轮转,难以割舍。
问题是唐僧也被迷惑,念起了紧箍咒,对悟空进行惩罚。妖精贪婪,要吃唐僧肉以求长生,唐僧迷惑,不懂真理。警告世人要时刻警惕啊!
三打,是一个白发老公公,假装来找老婆、女儿,悟空无奈,找来众神作证,才打死了妖精。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结果孙悟空还是被唐僧写下贬书,将孙悟空赶回花果山。做个好人太难了!
这个故事主要叙述了人被“贪嗔痴”三毒所惑,首先出场的年轻女子代表了人性的贪,一是妖精贪,想吃唐僧肉而长生不老,二是八戒贪恋其美貌,动了凡心。
其次是人性的痴,第二个出场的老夫人,因为被孙悟空阻挠心生嗔恨,以找女儿为借口,再次要吃唐僧肉。再就是唐僧因为孙悟空打死了女儿心生嗔怒,念起了紧箍咒。
再次是人性的痴,妖精愚痴,被再三阻挠应该放弃了,可还是贪婪愚痴,非要得到唐僧肉。再就是唐僧、八戒、包括沙和尚愚痴,不能像是悟空那样能够洞彻分毫,被无明障碍,不辨真相。导致后来悟空被赶走。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心,不被外界的情、爱、欲所迷惑,透过表面看到事物的本质,通过“戒、定、慧”三学,来克服人性的“贪、嗔、痴”。只有这样才能用一双火眼金睛勘破世间的无明假相,心生清净,得到智慧。
白骨精的三次变化顺序中有什么学问?
从《西游记》书中去看,白骨精的三次变化顺序是很有些学问的。层层递进,以阴柔克强刚,彻底瓦解了唐僧与悟空的师徒关系,迎合并操纵着唐僧悲悯心怀,怨恨第子打死了一家三口人的无辜性命,难取真经,在八戒撺掇之下,被逐出了取经团队。
一,幻化村姑,花容月貌,假装送饭,撩起八戒凡心,诡计虽没得逞,却虚意周旋,在唐僧的再三抯拦下,被悟空劈脸一棒,假死道途。
二,又化老妇,纪起八旬,多言佛善,手抚竹林,假意寻女。唐僧自知,其女一死,愧疚在心,回复何言。可,又被悟识破,棒打而死。
三,再变老公公,手柱龙头拐,口颂佛经,寻女又寻妇,更是唐僧掩面自羞,无言应对。然,诡计虽高,难彰孙大圣火眼金晴,自然不免一死。
三打白骨精节选之《西游记》第二十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入选过中学语文课本,书中文笔精妙,前因后果,意趣纵生,把书可看,不复赘言!
白骨精的三次变化顺序中有什么学问?
《西游记》中白骨精是白虎岭的一具白骨女尸,因采天地灵气受日月精华,变幻成人形。
白骨精一心想吃唐僧肉,奈何不了孙悟空,所以三次变化成十八岁的村姑,八十岁的老太婆,手持佛珠的老头儿。
这三次变化都是一家人。
白骨精先变成一个送饭的村姑,被孙悟空识破,接着又变成来寻找女儿的老太婆,八十岁才生十八岁的女儿,这种怪异又被悟空看出来了,第三次变成来找女儿和老太婆的老头,还是被悟空火眼金睛探出来,终于一棍子打死了!
白骨精的三次变化有隐喻,是道家的一个说法——斩三尸,指人体中的三个尸虫:上尸虫,中尸虫,下尸虫,代表三种恶念:贪嗔痴。
第一次送饭的村姑,就是利用饭食诱惑唐僧,对应“贪”;第二次寻找女儿的老太婆,怪罪孙悟空打死了她女儿,神神叨叨不得清净,对应“嗔”;第三次寻找女儿和老婆的老头,面对亲人的尸体,竟然不悲不喜不合乎情理,对应“痴”。
孙悟空助唐僧西天取经,其实也是他修行的过程。孙悟空本就一个泼猴,大闹天宫,被如来压在山下500年,还是观音菩萨派唐僧去救了他。
在护送西天取经的过程中,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艰难险阻中戒贪嗔痴,孙悟空最后修成了正果。
白骨精的三次变化顺序中有什么学问?
白骨精的三次变化非常厉害,即使白骨精的能耐如此之差,也险些奏效,至少瓦解了取经队伍!
一变美少女,因取经成员均为男性而实施了色诱:爱美(好色)之心人皆有之!
这招的杀伤力最大:唐僧抢在八戒之先中招了!一向极其稳重的唐僧,一见少女,居然跳了起来,开启了与白骨精含情脉脉、你来我往的长聊。好在虽然这时取经之途启程不久,师徒们的经验都不足,但唐僧毕竟守住了底线,拒绝享用白骨精带来的“食物”,躲过了一劫。白骨精此战虽未成功,唐僧和悟空的关系已然被破坏了;
二变老太婆,利用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白骨精为了增强唤起恻隐之心的效果,甚至不惜冒了穿帮的风险。实际上,悟空已经指出来了穿帮之处:八十岁的老太婆怎么会有十八岁的女儿?但是唐僧因为有了一变少女时形成的仇隙,加上恻隐之心的被唤起,已注意不到细节了,哪里肯相信悟空一句;
三变老头,将谎言坐实: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如果说一变、二变时,唐僧、八戒等还有那么一丝疑心——毕竟唐僧没有吃白骨精的食物,老太婆与少女年龄差距也被悟空指出来了——等到三变的老头一出现,谎言被圆得结实了!八戒马上说:师父,这不是正好一家三口吗!唐僧也认准了悟空的滥杀无辜!我们的悟空既吃尽了紧箍咒之苦,又被逐出了队伍!
白骨精利用三变,打了场漂亮的心理战。因为她的实力不济,她只能智取,也因为实力所限,没能成功!没办法,有实力才是硬道理。
白骨精的三次变化顺序中有什么学问?
白骨精的实力虽然不咋地,但是她对三十六计的运用很娴熟,前后变化三次,先是各个击破、博得敌人同情,接着取得充分信任、最受依计行事,差点吃到了唐僧肉。
美人计+无中生有,成功捏住软柿子,打入敌人内部
白骨精第一次变化的,就是一个花容月貌、眉清目秀,齿白唇红的女儿:
“翠袖轻摇笼玉笋,湘裙斜拽显金莲。汗流粉面花含露,尘拂峨眉柳带烟。”
当时虽然很迷人,但是还很规矩的,毕竟要给人留下一个好印象。可是当她看到是色眯眯的猪八戒过来搭讪时,她立马改成了风情万种的样子:
“冰肌藏玉骨,衫领露酥胸。柳眉积翠黛,杏眼闪银星。”
诱惑力很强,连眼睛都好像会一眨一眨的样子,而且她给老猪说自己是一个好人家的夫人,罐子里装的好吃的东西正准备斋僧。
老猪果然一下子就中电了,坚信她就是一个好人,然后屁颠屁颠地小跑着去向唐僧汇报,积极替白骨精说好话。
白骨精主动出击,施展美人计、无中生有计,专挑老猪这个软柿子捏,撕开缺口,成功打入唐僧师徒集团内部,方便下一步便宜行事。
苦肉计+金蝉脱壳,顺利取得唐僧信任
师徒四人中,唐僧为师傅,具有最大的话语权,只有取得了他的信任才能成事。
在被猪八戒带到唐僧面前后,他见唐僧是一个一身正气、心地善良的和尚,于是给他编了一个家族世代斋僧的故事,博得了唐僧的同感和同情。
后来她见唐僧对她一个人冒险外出有疑问,于是连忙解释说她也是迫不得已,父母年迈,自己得去给干活的丈夫送饭,十分勇敢和贤惠,进一步换取了唐僧的同情。
关键时刻孙悟空过来识破了她的阴谋,并且不听唐僧的劝阻打死了她,她提前使了个解尸法,金蝉脱壳而去,把一个假尸首留在了地下。
而唐僧是誓不杀生的人,眼睁睁地看着孙悟空在他面前打死了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于是相当恼怒。
离间计+连环计,挑拨的师徒反目成仇
之后白骨精相继施展离间计、连环计,先是变作寻找那个妇人的老婆婆、寻找妇人和老婆婆的老公公,把相亲相爱的一家人的故事演绎的天衣无缝。
结果自然是包括她在内,统统都被孙悟空打死了。
可是孙悟空不听唐僧苦苦相劝,一下子打死了一家子三口人,让唐僧非常的内疚和愤怒,他不仅念了紧箍咒,还坚决把孙悟空赶走了。
白骨精最后虽然也献身了,但是她的计谋基本上也算是成功了,害得唐僧师徒反目、孙悟空兄弟成仇。
白骨精自以为变化后能瞒天过海,没想到孙悟空有火眼金睛。她步步为营,成功地把猪八戒和唐僧都带到了自己的故事里,离最后的胜利只有一步之遥。可是她被唐僧肉迷惑了双眼,忘掉了三十六计中最重要的一计“走为上”,最终功亏一篑,把自己变成了一个永远的传说。
白骨精的三次变化顺序中有什么学问?
三打白骨精可以说是西游记里最经典的一个片段之一,也是《西游记》师徒四人相聚后的第一次遇到妖魔,虽然妖魔不是很厉害,但很狡猾,通过几次变化,暴露出师徒四人的不信任,师徒四人的私心矛矛盾。
三藏道:“悟空,我这一日,肚中饥了,你去那里化些斋吃。”行者陪笑道:“师父好不聪明。这等半山之中,前不巴村,后不着店,有钱也没买处,教往那里寻斋?”三藏心中不快,口里骂道:“你这猴子,想你在两界山,被如来压在石匣之内,口能言,足不能行;也亏我救你性命,摩顶受戒,做了我的徒弟。怎么不肯努力,常怀懒惰之心!”行者道:“弟子亦颇殷勤,何尝懒惰?”三藏道:“你既殷勤,何不化斋我吃?我肚饥怎行?况此地山岚瘴气,怎么得上雷音?”行者道:“师父休怪,少要言语。我知你尊性高傲,十分违慢了你,便要念那话儿咒。你下马稳坐,等我寻那里有人家处化斋去。”
刚到白骨精的管辖之地,孙悟空和唐僧的矛盾暴露无遗,唐僧因为能用紧箍咒制住孙悟空,所以所以骂孙悟空,只因孙悟空没地方化斋,唐僧便怨恨孙悟空懒惰,此时孙悟空虽说服从,但以他的性格也是口服心不服。此时妖精开始作祟:好妖精,停下阴风,在那山凹里,摇身一变,变做个月貌花容的女儿,说不尽那眉清目秀,齿白唇红。
白骨精开始变成美貌女子,勾起人的怜悯和恋爱,开始唐僧不远吃别人的饭,却糟到猪八戒的埋怨:
“天下和尚也无数,不曾像我这个老和尚罢软!现成的饭,三分儿,倒不吃,只等那猴子来,做四分才吃!”他不容分说,一嘴把个子拱倒,就要动口。
最后还是孙悟空及时赶到,打跑了妖精元神,,孙悟空解释,通过饭,解释妖魔,可惜猪八戒挑拨离间,可见猪八戒与孙悟空都矛盾。
然后白骨精又变老妇人寻找女儿,被孙悟空打死替身,最后变成念经的老头,一步一步地分散整个取经团队,也成功地让唐僧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其中主要是因为唐僧对孙悟空不信任,猪八戒和孙悟空的矛盾,沙和尚的是不关己。可见白骨精的策略还是很好的,只是孙悟空太过执着,最后把白骨精灭了,但是结果是孙悟空却被唐僧抛弃。
综合而言,白骨精通过多孙悟空师徒的认识,通过一系列的手段,把师徒四人之间的矛盾暴露无遗,特别是孙悟空与唐僧的矛盾,简直很难弥补,再加个猪八戒扇风点火,使矛盾激化,才使白骨精一二再,再而三的行骗取经团队,最后导致最厉害的孙悟空被撵走。可悲可叹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