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国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文化,应该从多个层面来了解来契入,学习国学要循序渐进,因为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从基础开始。
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演化而成的反映我们各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文化,是各个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其内容贯穿着历朝历代不断的丰富、更新、传承,包含着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方面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儒家、杂家、纵横家、道家、佛家、墨家、法家、兵家和阴阳家等文化意识形态。具体内容包括:文、诗、词、曲、赋、乐、国画、书法、对联等形式。在不断的演变中形成了以儒、释、道为主的特色文化。
开蒙教育
学习传统文化,要从基础开始,古代的教育从孩子四岁左右开始,称为“开蒙”,就是启蒙,有启发引导的意思,这时候孩子学习的启蒙读物也叫“蒙学”。
一般以《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为主。中国的国学源远流长,这三部简单的读物真正细究起来无不包含中国的历史、中国文化的思想以及做人的行为规范。
像是《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第一句展开来讲,就有无限的内容。
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是中国传统的国学文化,主要是指“儒学”,里面包含着几千年中国发展的文明史,是以中国“汉”文化为主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
四书五经,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四书五经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国学包括儒释道的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维持社会发展、家庭稳定、自身塑造综合性的文化,是维护社会架构的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在一个“善”字上,就是引导人们向善,善以致用。这也是儒、释、道共同一个特点,一个过程。
比方说,儒家经典《大学》里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儒家把“善”当作一种结果,是人之初,性本善的一种人性趋向。
而道家《道德经》中说:“上善若水”,把善作为一种人性的追求,而走向“顺其自然”的无为无不为。
佛家把善当作是一种“善”果的因,种善因而得善果。
这些文化的内容基本都来自于国学。所以说所谓的国学其实包含内容很多,主要是包括儒释道的经典。上面说了儒家的经典,另外像是佛教的《金刚经》、《心经》、《法华经》也是给大家找到一条心性修养的哲学;另外道家的《道德经》《文昌帝君阴骘文》都属于“国学”范畴。都是我们应该涉猎的经典。
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国学?
以自身学习国学的经验,我觉得要遵循这三点:
首先是喜欢加热爱;其次是选准方向和定位;再次是坚持和努力。
先要明晰国学的定义“国学”就是中国之学,中华之学,是中国人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国学还有几个别名,如:“中国学”、“汉学”、“国故”、“国故学”等。
再要明确国学的狭义、广义之分狭义的国学是指儒家学术文化以及诸子百家;广义的国学则指中华一切传统历史文化。
最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学国学的用途、好处,也就是目的所在往小了说,学习国学可以增长知识、开拓视野、积淀底蕴、修身养性、风度儒雅、头脑充实、内心丰盈——是“利我”的不二选择;
往大了说,学习国学能增加民族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国学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根基——是“利他”的唯一选择。
明确了国学的定义和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共同探讨怎样学国学才更有效果。
要打心眼里喜欢国学,从骨子里热爱国学就像喜欢一个姑娘让你日思夜想,一刻不离;就像喜爱一种美食,让你魂牵梦绕,垂涎欲滴。
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论你学什么,感兴趣就会产生无穷的动力,学做就会事半功倍;没兴趣就会心不在焉不走心不过脑,学做就会事倍功半。
我学国学,就是基于喜欢和爱好!
启蒙是从看连环画开始,《杨家将》、《岳飞传》、《上下五千年》。之后开始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声律启蒙》。由此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及至少年,随着识字量的增加,阅读范围更加广泛,小学毕业时,“四大文学名著”通读完,特别喜欢的《三国演义》、《西游记》读了三遍。初中时就爱上写作,有广泛的阅读支撑,几乎每次作文都是范文,中考语文满分更是得益于国学的滋养。
此后,无论是求学还是工作,不管忙碌还是压力,都没有改变对国学的热爱与喜欢,也正是这种喜欢,助推我文学创作不断攀升,从事自己喜欢的文字工作顺风顺水。
所以说,学国学,必先从喜欢开始。
学国学一定要选准方向和定位。古语云:“的必先立,然后挟矢以注之。”做任何事情,选准方向就成功了一半,正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因为不管是广义的国学,还是狭义的国学,用浩如烟海、灿若繁星、博大精深、纷繁复杂来形容都不为过,即便是孔子这样伟大,也在七十岁研究周易“韦编三绝”后,发出这样的感叹:“假如多给我几年,五十岁的时候开始学《周易》的话,这一生,可以没有什么大的多错了。”
唐朝大文学家韩愈曾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国学知识是无限的。选你最擅长的领域给自己定位,不失为明智之举。
- 喜欢文学,那就把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作为学习的重点,在其中选取一二作为主攻方向,专攻一点,各个突破。
- 喜欢历史,那就读《二十四史》、《史记》、《容斋堂随笔》、《资治通鉴》,遨游在历史的星空,每一颗星辰都是一个故事。
- 喜欢哲思,那就研究老子的《道德经》、庄子的《逍遥游》、孔子的《论语》、子思的《中庸》、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曾国藩的《挺经》,在儒家“仁义礼智信、温良俭恭让”的沐浴下,成为优秀的“入世达人”。
- 喜欢养生,那就深读《黄帝内经》,在经典中悟养生之道,寻长寿秘诀,效仿彭祖,颐养天年,度百岁而去。
学国学和做其他事情一样,最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和“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而要做到:
- 抛开功利心,潜心研读学;
- 远离斗闹场,静心感知悟;
- 品味孤独苦,专心攻术业。
借用王国维的说法,学习,一定要经历三个阶段:
一是”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惟其如此,才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学有所成。
让我们铭记:国学精神高扬,文明自然灿烂辉煌;
国学精神衰微,文明就会凋谢飘零。
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国学?
如何学习传统文化或国学,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你要热爱传统文化,自然就会找到适合你的学习方法。其次,你还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否则就会有很大的文字障碍,影响你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再次,你还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比如说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现。这就是告诉你书要多读几遍,意思自然就明白几分了。另外你还要做笔记,有好的句子要记下来,最好能背诵,时间一长你就会出口成章,妙笔生辉了。还有读书最能改变人的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多了容颜都会发生改变,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经典著作,读起来感觉含英咀华满口香气。当然最重要的是喜欢和热爱,这是学习传统文化的源动力。
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国学?
传统国学教育,对孩子人格的形成,道德观以及人生观的形成无疑有很大的帮助。在日常学习中,如何才能学好传统国学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
1:先过诵读关。
孩子前期的学习,不要考虑什么理解。最直接的办法是增加识记积累。这期间先要给孩子准备一些简单,易记且能朗朗上口的经典内容去诵读,背诵。主要参考的内容有《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等内容。为了巩固孩子的记忆,还可配备内容相同的影像资料。通过情境熏陶,巩固感知概念。
2:借助工具书促进理解。
当孩子升入高年级后,可以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式进行初步渗透。第一步,备好工具书,让学生自己查阅古文字字义。第二步,对孩子进行古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教育,尤其要重视文言虚词指代内容的讲解。使孩子在理解词句含义的同时,增强对古文的学习基础。
3: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当孩子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后,可以考虑适当加深学习内容。这时可以给增加一些《论语》,《笠翁对韵》,还可以增加一些古文小短文的训练等。总之,传统国学对孩子的成长意义重大,建议大家行动起来,把孩子培养成德才兼备的人才。
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国学?
朋友你好,我是辽水之鱼,很敬佩你的学习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每个炎黄子孙都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也都有义务使其传承延续并发扬光大。
只是国学及文化浩如烟海,谈及学习时要从哪里入手呢?鱼哥根据自己的学习经历给出以下建议:按照本末、先后、广狭的次序系统地学习,首读四书五经,次读诸子百家,再读诗词名篇,后读历代史册,末读扩展延伸。
四书五经:中华文化的一脉根源。为什么要把《四书五经》放在首位?因为儒学思想从汉武帝开始就被历代做为施政根本,在中华大地上盛行了一千多年,影响极其深远,甚至可以说已经植入到每个中国人的基因当中,是学习和研究传统文化的根本所在。正如《大学》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只有掌握了文化的根本所在,才能对学问有足够、准确地理解,进而达到体悟其中至理极道的目的。
另外,作为儒学基础,《四书五经》也体现出“文史哲”密不可分的性质,既饱含哲理又富有史鉴,同时还有《诗经》这样的文学基石,所以是研习国学首选的入门经典。
先观《大学》定其规模,次观《论语》以立根本,再读《孟子》观其发越,末读《中庸》以求古人为妙处。
诸子百家:与世并存的古人智慧。“百家争鸣”的源起鱼哥就不多讲了。这里要说的是,《诸子百家》尽管在后来的思想体系里没有处于中心地位,但是一些学说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与“儒学”相辅相成,共同历经了一千多年的时空,在今天继续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比如:《老》《庄》、《墨子》、《孙子兵法》、《韩非子》等等,蕴含着古人关于自然、生命、治世、为人的高超智慧,很多观念古今通行,是研习传统必读的经典。
诗词名著:文化长河的闪亮星斗。若说传统文化哪部分最为耀眼,当属历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这些文学作品各自代表着不同阶段的巅峰,或凝炼、或雄厚、或飘逸、或潇洒,几千年来以其特有的艺术形式润泽着华夏人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的精神财富。由于其内容繁多,所以建议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名作进行学习,如《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四大名著》、《三言二拍》等。
历代史册:纵观古今,以知兴替。“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历史仿佛一本厚重的日记,里面记载着人类古往今来的足迹,回顾历史,不仅可以提升眼界与格局,还可以立足现在进行对比和借鉴,承袭过往,开拓未来。官史从《史记》开始,到《清史稿》为止,共计二十六部,后人统称“二十六史”,此外还有《资治通鉴》、《竹书记年》等通史和编年史。鱼哥这里有两点建议:第一,如果不是专业学者,那么可以根据爱好重点研究其中一部分,或者找一些现代的精编本来看,毕竟古文难懂,而学习要用最便捷的方式;第二,历史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要从客观、辩证的角度去理性分析。
延伸扩展:学以致用,触类旁通。上述是几个核心版块,此外还有很多志怪、杂记、评注、蒙学,比如山海经、论衡、太平广记、围炉夜话、菜根谭、增广贤文、三字经、弟子规、海量的明清小说等等。这些要么属于杂学偏门,要么属于对经典的扩展,尽管其中一些流传甚广但并非精髓,对研习传统文化的辅助作用也不是很大,建议还是从根本入手循序渐进,等具备了一定基础再看这些书籍,不仅更容易理解,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上就是鱼哥推荐的学习内容,除此以外包括国画、书法、雕塑、工艺、民俗、宗教、成语、服饰等等,诸如此类,都属于传统文化的范畴。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贝何其多也,而学海无涯人生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通晓百科,我们在学习之前一定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有所侧重,参照兴趣认准一个或几个目标,日积月累一定会有长足的进步;切忌蜻蜓点水、贪多速成,要知道经典深奥,能学明白任何一项都是很了不起的。
另外,在学习方法上鱼哥有两点建议:第一,多次通读原文,能抄写更好,篇幅短小的要能背诵,篇幅过长的也要尽量记住核心内容,之后再根据注释通透理解;第二,不妨试试拿来主义,多找些有关的纪录片和名师讲座来看,听一小时专业的讲解和分析,要远胜过自己埋头苦读一天。
最后以《中庸》一句相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祝学业有成!
如何学习传统文化国学?
学习传统文化“六字法”:听,说,读,背,默,写。
一是听中学。传统文化语言精炼,语句较为深奥难懂,断句不好把握。通过老师范读,多媒体播读,在听中感受国学美。
二是说中学。通过老师讲解,自己对国学的理解,阐述其精妙,请老师或者同学进行纠偏,整体学好国学。
三是读中学。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反复读,才能深入学好国学。
四是背中学。能倒背如流最好,背诵是检验学好国学的关键环节。
五是默中学。将国学经典准确完整无错别字的默写出来,是学好国学的一个印证。
六是写中学。模仿国学写作形式,写作特点,写体会,写作文,是检验国学学得是否深入的一把标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