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谢谢邀请!

这个问题我比较有发言权了。因为在上世纪的一九七八年,我姐就顶替我父亲的工作,我父亲才正式退休的。他们都属于国家的正式工人,工作单位的名称是:贵州冶炼厂,(副厅级企业单位)。八十年代初改名为贵州省赫章铅锌矿,降为副县级单位。接受当地党委政府和贵州省有色金属公司的双重领导,于二零零三年,因矿源枯竭宣布停产关闭。

至于这些顶替父母工作的农村青年混得如何?请听小编慢慢道来:

一:说实话,以如今的标准衡量的话,这批人绝大多数都混得较差,因为现在每月毕竟只有二三千元的养老金,但在当时是属于家境和运气都比较好的一代人。最起码拥有一个稳定而体面的职业,最起码总算跳出了农门,吃上了商品粮。端上了铁饭碗,比起脸朝黄土背朝天而靠天吃饭,土里扒食的农民伯伯,经济状况要好得多。维持一家人的基本生活没有问题。单位好一点的稍高一些,但如今他们的养老金同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退休的同志比起来,又只有这些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收入,但是,这还是算混得一般的。

二:当然也有极少数混得好的:

先说混得好的吧:实际上混得好的这部份人基本上都是文化基础在当时比较扎实的人,也就是说他(她)们在农村最起码是初高中学历,来到新的工作环境以后又积极地在业余时间参加职大,夜大,电大或函大的学习。知识功底更好的同志,很多单位都推荐到正规大学学习。这些人学成归来以后,有相当一部份人都逐渐变成了单位的中高层管理人员,成了单位的中坚力量。身份自然而然地由工人变为干部,当然退休金已随着水涨船高。另外,在上世纪的一九九三年之前,由于政企还没有分开,那些有关系,有门路调到事业单位或行政单位去的同志,(有极少数是通过招考录用的)以及少部份下海经商发家致富的同志,也应该算是更幸运更幸福的一类吧。

三:最后谈一下生活得最差的那一类:

这些人顶替父母亲工作几年或十几年后就面临国有企业的破产或改制。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下岗分流,买断工龄,停薪留职等政策。这些人当时上有老,下有小。而自已的文化素质又差,又无一技之长,面对生存的压力,只有摆地摊,或四处打工。事到如今,已过去了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了,我仔细盘算了一下我所认识的这类人,混得好的一个也没有。并且有一部份人连社保也没有继续补交。因此,不管是内退或正退的工人,养老金都低得可怜。属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范畴,(每月一千多元)。而寿命短一点的,早在几年前就去见马克思了。

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我们厂食堂老吳头要退休了,那时候可以顶职,厂劳资科为他办了手续,让儿子进厂还是在食堂工作。

他儿子以前在农村是生产队长,一个很能干的人,工作,人缘都不错。

可是他是一个悲催到顶的人,一个春天早晨,下着大雨和轰隆的雷声,这时他尿急上厕所,一个公共厕所离食堂约100米,可能是他放水时候接地,一个炸雷电光一闪,可怜的小吴倒下了,当时厕所里还有三个人蹲着大解,此刻连裤子没顾提往外冲,毕竟那场境太吓人了。

小吴死了,厂里为他厚葬,后来征求家属意见,把一个人来顶职,结果他们家属放弃了。

还有一个我厂贺副厂长儿子顶职进厂,一个农村的孩子,没有给他安排好点工作,贺副厂长心里有点不舒服。

这代人脱离了农村,来到城市工厂顶职,大多数人命运一样,工厂破产,下岗,自谋职业。

现在这批人已基本到了退休年龄,或许大多数都退休了。

他们来到了城市,期待的,或许有些不尽人意,过去了,愿他们一切安好。

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我感觉这代人混的不咋样。国营单位少微好些,集体单位不好。可能最好的是铁路,教育单位,医院。

我是1979年顶替父亲到供销社上班。77年元月份高中毕业。当年参加高考落榜,78年差2.5分,79年差5分。再想复习,父亲说算了吧!我退休你接班吧,只是想离开农村也就同意了。不然的话不会等到11月份才办。主要还是等录取结果,因为我已参加了体检。等不来了也只能这样了。

在单位干了7年下岗,自谋生路。养老保险自己交,既不工也不农,标准的个体户。现在退休了,2800多退休金。几十年来就是无业游民,像鸡一样挠一爪吃一爪混到现在。光是搬家就搬了23次,这就是居无定所像游击队一样混到现在。

我们这代人虽走出了农村,有的混的不如农民。因为80年整个市场开放,计划经济已消失。最早跨台的是供销系统8大公司其中7个公司,只有盐业公司专供。然后食品公司饮食服务公司。粮食系统晚些。这代人几乎全部下岗,买断。这也是时代的潮流撵的。过去非农业户口最难办。后来也可以买户口,买工作。没几年也都下岗了。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机遇,没有约束,各显神通,各显才能。只要干也能成就另一番天地,学有所用得到了发挥。推陈出新,这就是社会的进步。生于那个时代无法改变,溶入这个社会是灵魂的飞跃!

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顶班进工厂成了吃商品粮的城市户口,就当时而言很为农村人眼红不已!这些接班人的前途境遇,不可一慨而论。

也确有文化较高,各方优秀者被提升为科级或处级干部的,但就大部分而言,多为工人,战斗在生产一线,工资收入並不很可观,确有进厂不久便下岗的,还有,这些接班进厂的青年很快就到了婚令,因为家在农村父母非厂职工而被嫌弃,婚事成了难题!

尤为近几年,农村户口因种种的原因一下吃香起来,农村青年都在城里谋事做工,收入可靠,经济状况很好,不少农民在家里蓋了房,在西安还买了商品房,这个变化令昔日接班人眼红起来,确有这样的叹惜,″还不如当初留在农村!" 确有十分后悔之意。

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谁个能有这个先见之明呢?我以为人应顺应形势,不必谈论什么后悔,纠缠昔日的选择,无论在什么时代,无论今天是工人还是农民,只要注重学习,有真本事,又敢创敢干,不但能谋生,而且都有美好的未来。

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我是82年底顶母亲职上的班。81年高中毕业,差几分没考上大学。82年复读一年,结果又差了十几分。爸妈彻底死心了,我自己也不想再考了,于是就不再考了。好在我们家是城镇户口,也就是那时候人人羡慕的“国家粮”。那时有顶职这一政策,我妈在百货公司上班,于是在我妈48岁那年,她通过关系办理了病退,八二年底我顶职进入百货公司上班。从此在商业部门奋斗一生。其间通过自己努力,曾在县委办、乡政府工作过两年,但终因自己的年少无知,任性轻狂,最终还是回到了百货大楼。99年,席卷全国的改制风潮使我们县的商业部门先先后后纷纷倒闭。一夜之间,我们两口子就和千千万万的人一样,成为了下岗工人。区区的一万多块钱,就打发了我们。那时叫卖断工龄,和原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那就是一个霸王条款,愿不愿意你都得解除。从此开始了我的浪迹天涯的打工生涯,广东、株洲、本县……不时地更换地点,一切为了生活。从当年的青丝乌发,到如今的两鬓斑白,身心疲惫,伤痕累累。到今天,已经儿孙满堂了,还在为打发退休前的时光,孤身一人在广东辛苦工作。苦啊!

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八十年代以前从农村顶父母亲职位上班的人,现在都混得怎么样了?

那个时侯,非农业户口是非常令人羨慕的,吃上商品稂,成为一名国家正式职工,是无数农村人梦寐以求的愿望。下面讲一下我的两名同学的故事。

第一名是初中同学,还没有毕业就给父亲接班进了县皮革厂,那时候可神奇了,骑着崭新的自行车,穿着整齐的工作服,走在大街上都招来不少羨慕的目光,人们纷纷窍窍私语:这就是XXX家儿孑,进厂当工人了。随即而来的当然是提亲的人挤破了门子,今天相三个亲,明天相五个亲,几乎成了相亲专业户,最后还是以貌取人,与一位漂亮的女教师结了婚。

责任制以后,各行各业转为市场经济,皮革厂每况愈下,最后倒闭,工人全部下岗,有一次我见到他,简直与二十年前判若两人,花白的头发,满是皱纹的脸,好象覆盖着一层灰尘,骑着一辆电动三轮车,前面的轮孑巨然还是农村用的小地车改装的,再仔细一看,三轮车上装的全是废品,原来,他在从事废旧品回收工作。

谈话中得知,他十年前就和老婆离了婚,他直言不讳的告诉我,他当年看中了妻孑的美貌,妻子看中了他的非农户口,至于说班配不班配,二人的形象和气质是有差距的,那时候,由于国家对知识对人才越来越重视,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也不断提高,他妻子不久就转正了,就这样,他进入了人生的低谷,妻子却迎来了人生的黄金时期,二人的分岐越来越多,最后终于分手。

第二位是高中同学,他父亲是乡中心小学校长,当時

传说,往后干部不允许接班了,据说公办教师都是干部编制,这位校长就动用关系,提前办了退休,不过他沒有让儿子进入教育界,而是进入乡卫生院,当了一名牙科医生。他父亲不愧为一辈子的老校长,可能也算桃李满天下吧,三年后,又让他进入乡镇掛职付乡长,干了两三年后,又调入了卫生部门,据说担任了公费医疗办公室主任。这是我学生生涯中官最大的一位同学了。

做为农村孩子的我,就见识了这么两名顶替父亲接班的同学,那时候,父亲在单位工作的也不多,我们全级好象就这么两位,真是人随社会草随风,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运,但无论如何,生活都要继续下去,好在那一代农村人都吃苦耐劳,有福能享,有苦也能吃,这是农村人最大的优势。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