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农村办白事,有一种现象很让人头疼,这就是所说的“薄养厚葬”。对此你怎么看?

我今年68岁了,送走父母双亲也十五年了。对农村的老人该厚养薄葬还是薄养厚葬,有切身的经历。

  • 我生在农家,15岁半就虚报年龄参军,20岁提干,从军18年后,转业回原籍的某事业单位 。我 大哥38岁就病故了。养老的担子自有我和三弟四弟共担。为使老人老有所养,我与父母、兄弟共议一致,签了养老协议,规定了父母的吃、穿、病、零花钱诸项的分担。 我家虽穷,但重亲情。弟兄们亲,妯娌间也和睦。签的养老协议自觉履行。我小家境相比兄弟们稍好,体谅到家在农村兄弟的不易,为感恩父母,我主动多付出些,父母看病的费用我主动支付,弟兄问起要分担,我笑着说,不用,下次再说,但从未提过。
  • 父母年纪大了,需准备棺木。三弟是豪放、孝顺之人 。和我商量咋办。我说,离家久了,不知邻里啥规矩。他说越漂亮越好,四块独木桐木、五品柏木档、雕花。花费自然高。柏木档三品的买不到,因为大的柏树找不到。我说不必太好,差不多就行 。三弟说,弟兄四个别让其他人看不起。商议时父母均在。就厚养薄葬问题,问母亲,我说,把省下的钱用在养老上,要比买好的棺木强许多。母亲说,对。人活得时候,买个糖疙瘩儿吃在嘴里,也比活的时候不养,死了大办厚葬强,让老人吃在嘴里,饱在肚里,穿在身上,暖在心里。人死了,哭的再痛也听不到,摆得供品再丰盛也闻不到味儿,棺木再好、雕得花再漂亮,有啥用?!你们待我不赖,我死了你们也别哭,我知足了。人老了谁也留不住。听此言、忆此言,泪涟涟!

父母在世尽力奉养,平常人家,哪有山珍海味,家常便饭,吃饱、穿暖、有病送医,不惹老人生气,多虚寒问暖,就是孝子贤孙。

母亲晚年患糖尿病、白内障、偏瘫得卧床。父亲也患偏瘫卧床。我兄弟妯娌各尽孝心,有钱的出钱,钱少的出力送走了父母。砖券墓、四独木桐木雕花棺、三周年纪念,请了唢呐班,邀请剧唱了三场大戏,在饭店宴谢亲朋,花费不少。

三周年的花费,感觉对父母勤劳的一生报恩不尽。事后反思:三周年纪念不宜 大办,小办,寄托哀思即可。把大办花费的钱省下来,捐款给村组的老年协会,给邻里的老人办点儿福利,以此行孝效、感恩父母会更实在。

真心的奉劝后来人,孝敬父母趁在世 。有孝心,就对老人厚养,让辛勤养育我们长大、省吃俭用一生的父母老有所养,吃在嘴里, 从一个糖疙瘩儿、一个肉夹馍做起。 穿在身上,从买一双袜子、一件新衣做起。暖在心里,从一句问安、喂一口饭做起。久病卧床从端屎倒尿、换尿垫和 擦身洗脸做起。如此,孝心无憾。

如今农村办白事,有一种现象很让人头疼,这就是所说的“薄养厚葬”。对此你怎么看?

大伯直到89岁因病离世时,一直独自生活。大伯有5个子女,二子三女。大娘二十年前因病去世,大伯便一个人守着老家的小院,独自生活。

子女们也不能说不孝,三个女儿全都嫁到了城里。经常回家看望父亲。来的时候,自然是大包小包的,各种营养品、肉、菜齐全,把冰箱给放满了。

二个儿子一直在村子里,相继成家立业,顶门单过。对老父亲亦是孝顺,早上看望,晚上请安。做得也是周周全全。

村民们没有说子女们不孝顺的,子女们在村子里口碑不错。

大伯却是一个人独自生活着,直到89岁这年。大伯的身体开始不时出现各种疾病。子女们也能及时送到医院,感冒、风寒的,毕竟年龄大了,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直到有一天感觉身体不适,送到医院,一检查,医生确认是胃癌,晚期。

五个子女商量着如何办?最后决定,保守治疗,从医院里拿了些药,将大伯送回了老家的小院。

过了不到半个月,我接到哥哥的电话,说大伯快不行了。我是亲侄子,这是必须要赶回去的。

回到老家的小院,看到躺在炕上的大伯。已经消瘦得只剩一把骨头了,风烛残年。我感觉生命的气息正在一点点地流逝。

凌晨一点左右,大伯走了。

大哥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寿衣,我们几个兄弟慌乱着给大伯换好。然后二哥在院里点了一个鞭炮,一声巨响,在宁静的夜里显得极是突兀。这是家乡的习俗,表示家里出了白事。请乡亲们帮忙。

知近的亲戚们相继起来。大多是侄子和孙子辈的。我家在老家是个大户,枝枝叶叶的,五服之内的侄子辈,也就是我的同门兄弟有二十几人。

小院里站满了人。意味着一场隆重的葬礼即将开始。

一个小时以后,镇里操办白事的商家来了。他们负责整个葬礼的一条龙服务。

两个小时以后,一口早已打好的红木棺材方方正正地摆在了院中。操办白事的管家,招呼着我们将大伯小心亦亦的放入棺中。

早上六点,一辆卡车拉着锅碗桌椅来了,这是负责酒宴的厨师队伍。他们的到来,也带来了热闹。支锅点灶,开始做起早饭。白事的这三天里,他们要在这院子里大摆宴席,招待亲戚朋友。

早上九点,院子门外的空地上搭起了戏台。几个盛装的男女在台上开始唱戏,这也是请来的,是个场面。

灵堂前,堆满了花圈和纸人、纸马以及黄纸。盆中火起,三个女儿一声长泣,代表着葬礼正式开始了。

乡亲们陆续赶来,行礼吊唁。子女们跪在灵前,还以礼。

中午宴开十桌,走了三轮,便是办了三十桌。鸡鸭鱼肉,杯盘罗列,极是丰盛。

晚上又是三十桌宴席,依旧是丰盛至极。

这样的酒宴整整办了三天。

这场白事整整办了三天,戏班子唱了三天的戏,厨师们忙了三天的饭。

我坐在院子的角落里,心里一直在想,如果把办白事花销的这些钱,当初去救治大伯,会不会有个不一样的结果呢?

后来我也想明白了。这场白事其实办的是个脸面,是给村子里的人看的。而老人到了高寿,离世是早晚的事,乡亲们也不会过问。但会来看、来参加这场白事,如果办得过于寒酸,便会让村民们认为不孝,没有将老人体面的送走。

薄养,乡亲们不一定知道,但厚葬,乡亲们一定能看见。这大概便是“薄养厚葬”的原因吧。

如今农村办白事,有一种现象很让人头疼,这就是所说的“薄养厚葬”。对此你怎么看?

在农村都讲究“落叶归根”死者为大的一种传统风俗,以前在农村如果有人去世的话首先他的逝者的子女要有一个德高望重的人领着去村里各家各户磕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大家知道再一个就是出殡的那天希望能够过来帮忙,要知道在那个时候都兴人力抬棺材,而且还必须是八个人人抬,这八个人在我们当地被称之为“八大金刚”,也就是说在抬棺的时候前面四个人后面四个人,在中途不能让棺材落地。要知道其棺材本身就特别的重,一路抬下来回来的人都累的肩膀疼,于是现在很少有人再抬棺材了因为现在几乎都是有专门出殡的车,或者是用牛车拉着棺材出殡,那么至于问题当中说到的“薄养厚葬”这一点我个人认为在现在来说这种现象特别多。我就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在我们村有一位老太太他有四个儿子没有女儿,在她四个儿子小的时候这位老太太缺吃少穿的,但是她一个人无论再辛苦也把最好吃的和最好穿的都留给自己的那四个儿子,转眼间她的四个儿子都长大成人了同时也都靠着自己的努力挣到了钱娶了老婆有了自己的孩子和家庭。但是这个时候这位老太太由于年事已高行动等各方面都不方便,可是她的四个儿子都在外地忙工作,有一天老太太去世了她的四个儿子知道情况以后就都回来了,回来以后每一个人都热泪盈眶的喊着母亲,说是一定要让母亲风光大葬,但是大家都知道吗这位母亲省吃俭用了一辈子生前她的儿子们却没有在床前尽孝。现在母亲走了却风光大葬,那么我个人认为咱们的传统美德就是“百善孝为先”母亲养育我们不容易我们应该在她生前好好的孝顺她老人家,不能等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时候再想起作为子女的孝道。

如今农村办白事,有一种现象很让人头疼,这就是所说的“薄养厚葬”。对此你怎么看?

农村的薄养厚葬的现象有点突出。真实的现实是,许多人不习惯养老人,中国农村几千年形成的尊老爱幼的美德,彻彻底底的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破除了,它是随着破四旧的风潮一起被破除的,现在在农村受不尊敬的一代人,正是那个时候破四旧的一代。他们有点木匠戴枷自作受的味道。当然综其原因,也不全是,时代的变迁,经济模式的变化,也为薄养老人找到了许多理由,出外打工顾不上;儿子媳妇在外打工,落户,要去照顾儿子,媳妇,孙子忙不来;生活压力大,自己收入有限,养老力不从心;妻子当家,头发长,见识短,拒绝养老。如此之下,老人们的晚年很不幸福。

不过,待老人归山之后,孝子们一下全钻出来了,门前架个喇叭,日亱放哀乐,弄得人觉都难睡,我们当地南方大哥总结了一句名言:活着想不到一碗猪肝汤,死了还有广播汪!

天门周围乡里都传说南方大哥这句刻骨名言。

许多家庭老人在世的时候,后辈都懒以答理,死了钱也有了,人也有了,一请一二十桌客,花圈堆得象山,光花圈耗费的钱,足可以让一个老人生活好几年,竖碑,做灵屋子,燃放存箱存箱的煸炮也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其实,我们的年青人那不是真心为老人厚葬,是为了标榜自己,是为了捻财,有些有头面的人,劈力趴拉的胡朋狗招几十桌,人情一收十几万,恨不得借几个爹死。

此时此事看来,孔孟的道德观中国人需要捡起来,从前破现在要立,正二八经的立起来,让人人老了活得有质量,死了有尊严。

如今农村办白事,有一种现象很让人头疼,这就是所说的“薄养厚葬”。对此你怎么看?

我是农村人,关于目前农村出现针对老人出现的“薄养厚葬"这一现象,我来说说我的看法。

我们村有个叫李朝元的大爷,去年腊月过世的,在世79个春秋。

李朝元大爷有5个儿子和2个女儿,在儿女们全部成家之后,李朝元就跟老伴一起生活,自已一直做些零工,种着田地养活自已和老伴,一直到70岁了,实在做不动时,才让5个儿子赡养。当时一家人在一起商量好的,李大爷夫妻仍住在家里老房子,但吃饭则到5个儿子家中去吃,每个儿子家中吃一个月,轮流着来。至于老人过生日,则由两个女儿出钱给老人过生。

就这样,李大爷夫妻开始轮流着在儿子们家中吃饭,但没吃上三个月,李大爷对儿子们的这种赡养方式就很不满意了,其理由是:

儿子们家里的条件不一样,生活条件也不一样,有的儿子家里吃的好,有的儿子家里吃的差,而且吃饭时间不规律,有时早,有时晚,伙食也难合老人胃口。除此之外,老人觉得在儿子家里吃饭不自在,无法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儿子们只管供应饭食,却不再给零用钱,老俩口只有农村老人最低的基础养老保障,加起来不过二百来块钱一个月,老年人又多病,这二百来块钱还不够买药吃,有时口里无味,想买燕麦片之类的零食吃也没钱买。

因为这种理由,李大爷要求自已和老伴一起生活,费用由五个儿子供给,每个人一个月给200块钱,女儿们不用给赡养费,只是父母生日和逢年过节女儿们送些礼金就是,多少随意。至于老俩口如果生病了,小病不用儿女们管,大病则由儿女们共同承担医疗费用。

就这样,李大爷和老伴跟儿子们分开过日子,老俩口在一起过了五年,李大爷的老伴就去世了,剩下李大爷孤孤单单一个人过日子。儿子们因为只有李大爷一个人过日子了,就将赡养费减少了一半。

李大爷70多岁的人了,自己打理自己的生活,他年老体弱,虽然没生大病,但小病不断,打针吃药又花费不少,剩下的钱也就仅够他紧巴巴的生活了。李大爷是个农村老人,从小没有养成好的卫生习惯,人变老了,就更不爱卫生了,衣服穿得脏兮兮的,被褥也脏兮兮的发出一股怪味,儿媳们都避着他,连儿子们也你看我,我看你,没有一个人愿意出头来照顾老人。而李大爷的两个女儿,都认为自己是嫁出去的人,没有分享到李大爷的财产,自己又有自己的家庭和自己的公婆,没有道理对李大爷尽赡养和照顾的义务,过年过节和李大爷生日,给李大爷几百块钱,就是尽到孝道了。这种观念和习俗,在农村很多地方,是普遍地存在的,所以被认为是正常现象。

李大爷就是这种儿女们只管薄养,不管照顾中苦苦度日,直到去年病死家中。

李大爷一生五子二女,老年生活却过得如此不堪,你说生儿养女图个啥?

李大爷去世后,按照当地农村风俗,需停棺三日,邀齐亲朋乡邻,大办丧事。

农村的厚葬其实就是丧事的大操大办。就说李大爷吧,生前儿子们舍不得给他花钱,死后却为李大爷的丧事大把花钱,棺木是六合材的上好棺材,在大爷棺不停放的这三天里,分别请了西洋乐队和传统乐队,每天都要吹吹打打,晚上还请当地的的艺人开了一场演唱会,另外两个晚上则请民间艺人打渔鼓;除此之外,还要请几十个人帮忙做事。账房(管事的),礼生(负责礼仪的),厨师(掌管膳食的),和尚、道士(做法事的),这些人都是要出重金请来。另外还有抬灵柩的,帮忙跑腿的,烧火打杂的,这些人都要连续在主人家吃上几天,包括吃酒席,都不用送人情礼金。出殡前夜,大办酒席20桌,出殡归来,仍然是酒席20座,每桌费用约为800元。

等到丧事办完,一算账,花费了167800元,李大爷的二个女儿每人送人情2万元,其他人情收了不到3万元,这个丧事办完共亏损了97000多元。

大家说说,如果用这个钱给李大爷养老,李大爷的老年生活是不是过得很幸福?

因此,我觉得薄养厚葬大不可取,这样不但让老人的老年生活过得不幸福,在另一种程度上,也导致了老人的过早离世,这其实是一种不孝之举。

而厚葬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花费了不该花费的钱财,更是浪费了活人的资源,同时又在找累受罪!

如今农村办白事,有一种现象很让人头疼,这就是所说的“薄养厚葬”。对此你怎么看?

农村出现薄养厚葬这种风气的确使人怨声载道。人死安葬这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风俗习惯,是不可改变的。50一80年代这风气是很正常的,人死了就简单地安葬。在赡养上的确是很孝顺的,使老人老有所依,老有所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富裕,人情的淡化,薄养厚葬的风气愈演愈浓,一对父母可养四五个孩子。而四五个娃难养父母二人。将老人一推六二五,这家不管那家不要,老人生活无有着落过着孤者伶丁的生活,真乃悽惨可怜。

你说他们都养不起父母吗?贫穷吗?非然。然而在安葬上却不惜一切,大摆宴席,几十桌几百桌,来客如赶集,娱乐有大戏,歌舞,电影应有尽有。高档烟酒尽其所用。花费十几万。你说这是为了啥?我看纯粹是炫富给自己扬名声。其实是大错特错,是铺张浪费的行为。有如此经济实力为何不用在赡养上?这全然是怪胎。故国家现号召人们履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是很有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最后希望人人都能做到厚养薄葬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