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农村老人有几个儿子,分家后都选择在小儿子家生活?
农村兄弟多,长大成家后都要分家另过,也就是各过各的生活。
但在赡养父母上,兄弟多得常常容易生出一些小矛盾。
而且在农村,大多数人都会认为老人偏向小儿子,老话说“老向小”就是这样,意思是老人总是偏向最小的儿子。
同理,我们在农村,经常会看到弟兄几个分家后,老人会住在小儿子家里。有些人搞不懂这是为什么,老人在兄弟几个分家后,喜欢住在小儿子家里是偏向小儿子吗?
这里面有什么原因?
其实,要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农村的分家是怎么回事,因为这牵涉到农村的生活习惯。
到底是什么习惯呢?我们来简单说一下。
Ⅰ:农村的分家是怎么回事?农村以前兄弟多,一个家庭中,大多都是弟兄两三个,多的甚至是四五个。
在弟兄多的情况下,老人不可能一直养着这么多儿子,所以,当儿子结婚后,他必须要分家另过。
比如一个家庭中弟兄三个,老大会先结婚,老大结婚后,要马上分家另过。他分家另过了,老人开始为老二积攒娶媳妇的钱。
如果老大不分家另过,家里人有意见,老大媳妇也有意见。
家里人的意见是老大你都结婚了,可仍然还在家里吃喝,这怎么行呢?
老大媳妇的意见是,下面的两个兄弟是累赘,我们分家后过小日子多好?
所以,分家是必须要分的。当老大分出去后,老二和老三接着跟父母生活在一起。
当老二结婚后,同样也要分家另过,因为父母要为老三积攒娶媳妇的钱。
当老三结婚后,就不用分家了,因为下面没有兄弟了。既然不用分家了,那父母就自然跟小儿子住在一起了。
但是,这里面是有问题的,当老人能干活时,住在老三家里没问题,可当老人失去劳动能力后,老三家里容易有意见,比如老三媳妇会说,都是老人养大的儿子,为什么老人非要住在我们家?你们两个哥哥家里不能住?
所以,老人为什么要住在小儿子家里呢?
Ⅱ:老人为什么要住在小儿子家里老人住在小儿子家里,是他偏爱小儿子吗?
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一个是住习惯了,一个是他没地方可去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前面就说了,老大结婚后分家另过了,老二结婚后分家另过了,老人并没有跟两个儿媳妇一起生活过,他们有陌生感。
而当小儿子结婚时,大多跟父母在一个院里,这里也是父母住了一辈子的地方,他们住习惯了,在为小儿子娶媳妇前,他们得有个住的房间吧?
这个房间不会随着小儿子娶媳妇而消失,所以,小儿子娶完媳妇后,他们仍然住在这个房间中。
再来说第二点,当小儿子媳妇有意见时,老人该去哪里?他们没有地方可去,搬到老大家吗?一直都没有在一起生活过,搬过去老人会住得不自在,老二家也是同样。
只有老三家,那是他们一直住的地方,所以就出现了众多老人住在小儿子家里的情况。
这些是从生活习惯和情理上来说的,在赡养方面,老人名下必须要有个监护人。当孩子小的时候,家里父母是他的监护人。当父母老了后,他们名下至少得有一个监护人。
老大结婚后分家另过了,人家单独有了户口本,老二也是同样。到了老三时,父母在世时,老三是无法单独立户的,他的户口是跟父母在一起的,他是父母的监护人,户口本上的户主则是父亲。
所以,老人是这家的户主,让他搬去别处吗?从这点上来说,老人住得天经地义。当老人去世后,小儿子才能成为户主,只要老人在世一天,小儿子就不可能成为户主,因为他是父母的监护人,他无法单独立户。
Ⅲ:当然了,这里面其实也有一些特殊性。很多人在父母有劳动能力时没有意见,可当父母没有劳动能力时,就会生出意见。说不能一直住在我们家,不能我们自己养活。
这也可以理解,三个儿子,凭什么让人家自己养?小儿子媳妇有意见也是人之常情。通常这种情况下,老人失去劳动能力后,是应该三个儿子共同抚养。
如果是一直住在某个儿子家里,那另外两个儿子就应该出一些钱,如果是不一直住在某个儿子家里,那就三个儿子家里轮流住。
虽然老人不想,但他们没有办法,人老了,能选择的不多。
可不管怎么说,赡养父母是人的责任,可以因为这些提些小意见,但千万不要因为这个闹出大矛盾,那样的话,会被人笑话的,父母年轻时能养活三个儿子,难道他们老后,三个儿子养不活一对父母吗?
您说是吧?
为什么有些农村老人有几个儿子,分家后都选择在小儿子家生活?
分家后、老人选择留在小儿子家,并不是因小儿子孝顺。
我认为这只能说明老人不死心,还想帮小儿子扶下一代,以求公平公正。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老大、老二家的儿或女,都是老人帮扶大的,如果不帮小儿子扶怕落埋怨。
如果真到了吃闲饭,或者有病不能动的时侯,小儿子第一个将老人往外赶。
为什么有些农村老人有几个儿子,分家后都选择在小儿子家生活?
农村老人选择跟小儿子过,这种现象很常见。我邻居李老汉老两口就选择跟小儿子家,后来引出一段故事。
李老汉有五个儿子,大儿子比小儿子大了18岁。大儿子结婚时,小儿子才五六岁。老汉是个明白人,既然已经结婚,就赶紧分家另过,一是避免矛盾,二是自己早打拼,日子也过得好一些。给大儿子盖了房,分家出去了。就这样,老二老三老四也陆续成家又分家,只剩下小儿子老五。
小儿子到了结婚年龄,老两口也都六十岁了,没有力量再折腾盖新房了。只好和小儿子一起住在老宅,老宅面积小,房子又旧。给小儿子成了家,心里总觉得对不起小儿子。只好尽力多干些活,补偿小儿子。老汉包了地里的活,婆婆包了做飯领孩子和家务活。惹的几个大嫂在一块嘀咕,说公公婆婆偏向小儿子。老两口只当没听见。转眼又过了十几年,婆婆腿风湿病不能干活了,公公干活也大不如前。老五媳妇心里有了怨气,不想自家单独养活老人。老汉把儿子儿媳召到一起,商量养老事宜。几个媳妇坚决不同意给老人养老,理由就是公公婆婆给老五家干了这么多年的活。老汉只好找来家族長辈和孩子舅舅,经过工作,最后确定,四个哥哥共同负担养老费用,老五承担生活起居。
为什么有些农村老人有几个儿子,分家后都选择在小儿子家生活?
小儿子,老生闺女,宝贝疙瘩。老人偏爱,自然现象。大哥二哥就不应该爱护弟弟妹妹吗?老嫂比母,岂能斤斤计较。做哥嫂的为此而烦恼就错了。常言道,家和万事兴。怎样才能和,推多取少多有爱才能和。事业兴旺发达了!还差老人的一点点家产吗?兄弟和睦外人赞,兄弟不和外人欺。
为什么有些农村老人有几个儿子,分家后都选择在小儿子家生活?
农村有一句老话:老儿子,大孙子,是老太太的命根子,跟着小儿子那是不放心小儿子。
在农村一般的老人分家后的确是爱跟着小儿子,然后人大个的出钱,出物,表面看着是给老人的,其实都是贴补给了小儿子,而且老人跟着小儿子呢,小儿子自然还不用出钱,出物。最后小儿子还是最孝顺的。
凡是老人选择跟着小儿子的,老人都是为了贴补小儿子,人其他子女出钱,出力,出物,来帮衬小儿子。
为什么有些农村老人有几个儿子,分家后都选择在小儿子家生活?
问:为什么农村老人生几个儿子,分家后都选择在小儿子家?
农村老人生几个儿子都成家后,老人最后都选择留在小儿子家,这个现象都是在过去生产队时期,那是老的家庭生活。生产队解体后,在新的家庭生活中,孩子们都成家后,老人们绝大多数都是选择老两口自己单过的。就是只有一儿子,成家后很多老人也是选择单过的。
在过去生产队时期,大都是兄弟几个,人们的物质匮乏,娶个媳妇是很困难的,要把兄弟几个都娶上,全家要累断筋的。那时人们是娶一个就弄一两间房分出去,再继续挣工分全家攒钱娶第二个,娶第二个时老大家要出一定数量的钱资助。
娶了第二个仍是分出去,全家再攒钱娶第三个,前面的老大老二还是出一定数量的钱。
直到把最后一个儿子也成了家,老人的任务就算完成了。那时是生产队时期,生产队会计表上的户头,一直是以老人为户主,分出一个剩下的是老人仍为户主,再分出一个老人仍是户主,直到最后一个小儿子,老人仍然是户主,出工和分东西都记在一个户主名下,如果再分家,还要再置一套锅碗瓢盆,在那时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队里方便,家里省事,很多家庭就不再分家了,老两口就跟小儿了一起过了。
小儿子成家最晚,早成家的哥哥们已经把日子过得很好了,他这里还没起家,小儿子都是落在哥哥们后面的。
于是,老人们为了帮助小儿子,也要留在小儿子家扶持他几年的。
现在,农村都是独子独女,没有弟兄,儿子成家后,老人没有留在谁家的选择,年轻人不嫌弃老人,就一起过,怕被年轻不待见,就分开老两口单过,那还有留在小儿子家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