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红白喜事“怪象”为何免费帮忙的不要,宁愿花钱请服务队?

其实这种做法我觉得挺好的,现在生活紧张,工作紧张,一般有红白喜事才会抽时间聚一聚,包酒席可以省下时间大家聊聊天,我家乡风俗就是每年过完初六就要去扫墓,因为这个时候大家都在家,所以每年都要摆席,每年有两场,一场是整个村一起扫的,另一场是自己祖爷爷后代一起扫的,每到这个时候就提前每家按人口收费,收到的费就用做酒席,买炮仗香竹开支,每家分一些人去扫墓,留一些办酒席,连外嫁女都会回来一起扫墓的,所以回来的人都没空招呼她们,连谁给的礼物都不知道,放家里就走了,吃了饭又各回各家了!

农村红白喜事“怪象”为何免费帮忙的不要,宁愿花钱请服务队?

上个月弟弟结婚,我们全家人都主张花钱“包桌”,所谓包桌,其实就是不再请邻里帮忙,找专业做农村大席的团队过来。

我们家先估算了一下亲朋好友的数量,按照每桌8个人来说,有26桌人,但我们包了30桌,避免意外情况发生,万一人来得多了,主人家没有准备够饭菜,那就会很难堪。

我二姨家就出现过这种情况,她儿子结婚的时候,她们家也选择了包桌,亲戚比较少,估算只有24桌,所以只包了24桌,一点都没有多准备。

然而,那个时候刚好是十一国庆节,所有人都闲着没事,小孩也没有上学,全都参加婚礼来了,结果人数就超出了预算,所有的桌子全都坐满了,还有十几个人没有地方吃饭,无论,二姨只能派人带着这些人到镇上的饭店吃饭,场面一度很难堪。

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我们家估算有26桌人,但还是包了30桌。

我们请的这个做农村大席的团队,其实就是镇上开饭店的,手艺很好,菜品丰富,有很多选择,他们最便宜的是400一桌,最贵的是800一桌,我们家也算不上是什么富裕人家,就折中选择了600一桌的,30桌就是18000元。

如果按照以前的规矩,自己买菜,请村里做大席的师傅做菜,请邻居都来帮忙,肯定花不了这么多钱,而且菜码的分量也要更足一些,可为什么我们不愿意使用这种老规矩,一定要选择包桌呢?

其实不只是我们家,现在农村基本都这样,包桌的人越来越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有很多不得已的原因。

原因一:包桌简单省事

如果按照以前的老规矩来做,办大席其实很麻烦,事情太多,需要的人手太多。

首先,主人家需要先找到一个手艺好的大厨,先请大厨喝顿酒,自己估算一下需要摆多少桌,让大厨开出一份菜单出来,每种菜需要多少分量,需要多少调料,全都写在一张单子上。

之后,主人家需要找到2个靠谱的人去买菜,一个人拿钱,另一个人记账,这就相当于公司的采办,一定要让靠谱的人去做,否则不是钱对不上,就是买来的菜不新鲜。

菜买回来之后,大厨就要开始忙活了,主人家需要给他安排2-3个打下手的人,切菜切肉什么的,要不然大厨一个人根本忙活不过来。

开席的前一天,需要安排人手去找桌子椅子,找餐具,然后开车拉回来。

开席当天,需要的人手就更多了,大厨在忙活,3个打下手的人在忙活,还需要有人烧火,需要有人端盘子上菜,需要有人刷碗……

宴席结束之后,需要再安排人手,把桌椅收拾起来,把餐具都刷干净,再开车给人家送回去,如果发现凳子少了,或者是盘子少了,主人家还需要花钱补上。

无论是谁家办事,一连忙活几天之后,都会感觉头疼,相反,如果包桌,就没有这些事情了。

就比如说我们家,就只是看了一下菜单,定好了30桌,之后就不需要操心任何事情了,人家自己会买菜,自己有做菜的人手,有桌子、凳子、餐具,有专门上菜的人,有专门刷碗的人,宴席办完之后,人家自己收拾收拾东西就走了,完全不需要主人家操心,很省事。

为什么人不手洗衣服,而要花钱买洗衣机呢?为什么不自己做饭,反而要花钱点外卖呢?2个字就能解释,省事,农村大席“包桌”也是一样的道理。

原因二:帮忙的人不好找

如果按照传统的方式办农村大席,需要请很多人过来帮忙,以前或许好请,可现在还真不好请。

1.大厨

以前做农村大席的大厨,他们都是不收钱的,全都是免费帮忙,别看辛苦了好几天,人家真的一分钱都不收,也不好意思收。

喜欢抽烟的,可能会带一条烟回去,喜欢喝酒的,可能会带2瓶酒回去,但就是不收钱,很厚道,但厚道就是赚不到钱,人家也需要养家糊口,手艺好,都想去大城市发展,整天在农村大席上白干活,人家也不愿意,所以靠谱的大厨不好请。

2.乡亲

帮忙拉座椅餐具的,给大厨打下手的,端盘子上菜的,洗盘子刷碗的,烧火的,事情很繁琐,至少也需要十几二十个人。

以前的农村人都不太出远门,都在家里干农活,一说帮忙全都过来了,可现在不一样了,除了农忙的时候,全都去外地打工了,不是至亲根本就不会回来,更谈不上帮忙。

也就只有在农忙的时候,所有人都在家里,需要帮忙的时候,人家放着麦子不收,也会高高兴兴地过来帮忙,这就是淳朴的乡村情。

大厨不好找,农闲的时候乡亲们都不在家,人手不够,所以只能包桌。

原因三:包桌的菜品更新颖

如果一个东西永远不进步,那一定会被淘汰,农村大席也是一样。

仔细回忆一下你就能发现,10年前吃到的农村大席,跟现在吃到的农村大席一样吗?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一年都不一样,菜品一直在更新换代。

现在还愿意在农村大席上做菜的人,一般都是上了年纪的,年轻人但凡是有厨艺的,都去大城市打拼了,怎么可能免费在农村做大席呢?

这些老厨师,手艺是没得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活,就拿我们这里的老王来说,他的红烧肉就是一绝,下到2岁的小宝宝,上到90多岁的老人家,就没有一个人是不喜欢的,吃了都说好,我们家包桌厨师做出来的红烧肉,跟老王就差了一大截。

但老王也不是完美的,他手艺很棒,但菜单一直没有更新过,给任何人家做菜,都是一个菜单,好吃是好吃,但村里人吃多了之后,也就不觉得惊艳了,而且大家也都想吃一点不一样的菜,这时候,就需要包桌厨师登场了。

能做包桌厨师的,一般都是镇上开饭店的,他们都在大城市学过厨艺,菜品丰富,花样众多,往往能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农村大席最重要的就是让客人吃好喝好,不能让别人说闲话,所以说,主人家很愿意在饭菜上下心思,愿意多花钱包桌。

最后我想说:任何事物都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农村大席也是一样,不可能一成不变!

农村红白喜事“怪象”为何免费帮忙的不要,宁愿花钱请服务队?

很直言不讳地说,农村里面的人情来往,大都是建立在一个家族力量基础上的你来我往,家族大的,男丁兴旺人口多的,通常是占有很大的话语权,有理没理都能占三分,而单门独户,家族人口少的,则是遇事能忍则忍,小不忍则会引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其中宗族和人情占据着绝大的因素,人情大于天,在农村里面,钱难借,人情更难借。

最近几年我所在的鲁西南农村,在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上面,有了一个最突出的改变就,能花钱请人的,坚决雇人做事,能不寻求村民帮助的,坚决不张嘴,一家人能做好的事情,绝对不找外人商量。

首先来说比如过去做菜,都是有事的这家买肉买菜,然后找村里的大厨掌勺,而现在农村宴席上面,全部都是找流动饭店,下乡包桌,一来是省事便宜,二来就是找人麻烦。

其次,过去送葬都是找人抬棺材,而现在全部都是专门的送葬车,不用再求爷爷告奶奶的,找人帮忙抬棺材了。

最后就是,宴席上面端盘子提壶帮忙的,过去都是左邻右舍前来帮忙,而现在也是全部花钱找人,我们这里一桌子额外收费10元钱,雇来的人负责送菜,送酒送水,负责打扫卫生,不仅全方位的服务,并且收费价格并不算高。

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最终原因就是,请人越来越难,人情关系越来越淡薄,一来农村年轻青壮年劳力,外出打工的人数越来越多,村里人的男人越来越少,遇到事情找人比较难,二来就是,现在人时间观念非常紧迫,大家都忙着打工挣钱,谁也不愿意多耽误一天,有的甚至是宁愿随礼,也不去吃喝不去帮忙,就是为了能够多挣钱,而在这种情况越演越烈之下,村民们只能是选择花钱雇人,解决找人难的问题。

农村红白喜事“怪象”为何免费帮忙的不要,宁愿花钱请服务队?

说一个最恰当的例子,一个男丁兴旺家族人数多的人家,遇到婚丧嫁娶红白喜事,一个家族里面人多,自己的族人就能完全应付过来,而不用寻求外人的帮助,这个家族在农村就有说话的底气,而一个家族人口比较少,家里面一旦有事情,即便是把全部的人都用上,也是解决不了问题,那么大家可以试想一下,这个家族人数少的,在面对家族人数多的时候,当出现一些小的问题摩擦,谁会选择主动退避三舍那?

很直白的来说就是,我家族里面有事情,我谁都不用找,我自己一个家族的人,就能应付过来绰绰有余,我用不到别人,而你一个家族人数少的,你有事情必须用到我,离开我的帮助,你不能解决问题,那么孰轻孰重,自然一目了然,这也就是过去,为什么一些农村大家族张扬跋扈的主要原因。

而现在农村红白喜事上面,之所以免费帮忙的不要,而选择花钱雇人,就是因为现在农民的经济条件好了,有钱雇人了,所以不想不愿意再因为这件事情而低三下四的再去求人了,我家族里面人数少是事实,但是我可以花钱雇人啊,那么我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平等的,不存在谁求谁的局面。

再者就是免费帮忙的人情,终究是要花的,并且有的时候偿还的代价,比花钱雇人的消费都要大得多,比如免费帮忙的人虽然说不要钱,可是一顿饭吃吃喝喝下来的消费,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并且对方在帮助过你以后,你还要处处想着这件事情,对方有时候的时候,自然而然的必须要顶上,但是花钱雇人就不同了,你不欠别人的人情,自然而然的也就不用还,花钱雇人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这个请你一定要记住。

从我个人的角度来认为,农村红白喜事上面花钱雇人帮忙是一种好事,也是农民经济条件变好的一个缩影,复杂的人情关系带来的你来我往,虚情假意的互帮互助,远远不如花钱雇人要干净利索。

我是农村小李,认同我的回答就给我一个关注吧,欢迎你的点赞评论和转发。

农村红白喜事“怪象”为何免费帮忙的不要,宁愿花钱请服务队?

我娘家乔迁新居,我爸提前一个星期就和邻里族亲打好招呼,请大家到时来家里帮一天忙。结果到了办酒席当天,只有一个70岁的邻居奶奶来帮忙。

我们村也有从老祖宗那沿袭下一些不成文的规矩,比如一家办红白喜事,别的族亲每家至少要出一个人来帮忙,而他家里的所有人都会来主家吃饭。

老一辈的族亲帮忙时,大家分工也很明确,除了前厅里主事的人是威望比较高的老人、厨房里主厨是族里最有技术的老师傅,其余的活基本上都被大家自告奋勇的揽下。

大家都是过惯苦日子的人,一场喜事办下来根本不用主家操半点心,都会帮着节省成本,事事处理得条条有理。

每一个族亲家办事,我爸妈都会很积极的尽心尽力的去帮人家,就因为他们结婚时,我爷爷奶奶过世时都得过族亲的帮忙。也想着以后自己家女儿出嫁、儿子娶亲、造新房什么的,人家乐意来帮咱。

2010年,我结婚那会儿,看得出来,来家里帮忙的族亲已经没有以前的积极主动了,我爸妈一天下来,被迎接客人、前厅和厨房的琐事扰得头昏脑涨,事情办完了,我妈已经筋疲力尽,在家躺了两天才恢复。

家里人在一起聊天时,说起当初的事,总结了下,觉得是我爸妈在外工作了几年,族亲有些需要帮忙的地方没帮上,大家心里不高兴了。

所以,从那时起,只要有族亲需要帮忙,我爸妈都会更加尽力的帮着。我妈烧菜一直非常好吃,每家办喜事,总是让我妈掌勺当“主厨”。为了弥补在外那几年,没帮到大家,为了暖回人心,每次喜宴结束后,我妈总是把人家的卫生打扫完了再回家,走得永远是最后一个。

这样一直帮到前几年我妈患了急性脑梗死,记不住事了,实在帮不了才歇住,但是也会一直帮着洗洗菜洗洗碗。而我爸还是照样帮着他们。

2015年底,我娘家搬新房要办酒宴。孩子们也放假了,许多城里打工的年轻人也回家了,粗略算了下,按8个人一桌,至少需要办30桌。

提前两天,我爸爸就委托族亲中的“主厨”开齐了酒席要备的菜单,提前一天又挨家挨户的和族亲们再次打好招呼,明天都来家里帮下忙,大家也都答应了。我弟弟去县城置办齐了酒席用品。

到了办酒席的当天,我弟弟一大早去请族亲来家里帮忙,结果12户人家,有8户都锁着门的,打电话,都说临时丈母娘家有事,对不住帮不了忙了。剩下4户在家的,也都有各种理由推脱不来。

我爸爸看着村里族亲的做法,想起以往他和我妈对他们的做法,心都寒了,这人心怎么就暖不热呢?看着一厨房的菜,冰冷的灶台,大喜的日子,一个老人忍不住抹着眼泪。

这时候,隔壁一位70岁的奶奶来到我家,还带了围裙袖套,颤悠悠的挽起袖子,要帮我们洗菜。一开口就是对我爸妈说,谁也不许拦着她,我们虽然不是族亲,但是她儿子不在家这几年,我爸妈一直照顾着她,她看着我家办喜事,高兴!

接着说出了她知道的事:村里的族亲们虽然受过我爸妈的帮忙,但那都是他们的父辈们去世、和自己这一辈结婚,但接下来需要帮忙的就是自己儿女们结婚了。可每家的孩子都还小,成家那也是十来年之后的事了。

族亲们想着眼前几年用不上人了,自己也不愿出力,所以都纷纷躲开了。

大妈叹了口气,接着说,事态炎凉,看着我妈身体不好,几个族亲还在一起合计过,帮我们家划不来了!

我弟弟年轻气盛,气得他抄起柴房的斧头要去砸族亲家的大门,被我老公拦了下来。大喜的日子,大家心里都搞得很堵!不知道的还以为我们家人缘差,得罪人了呢!

眼前闹心的是,这去掉族亲的酒席也有20来桌,可怎么做呢?总不能自己上去炒几个家常菜呀!

眼看着时间也不早了,下午3点就要开席,洗菜一些粗活我和我妈还能应付,但是主厨还没着落呢,农村里要临时找个厨师是不可能的!去县里饭店里请个回来已经来不及了。而且本该族亲帮忙借的桌子凳子都没准备好,急得我爸血压都升高了。

正一筹莫展时,门口停了辆小卡车,下来三个小伙子,从拖斗中卸下一堆东西就往我家院子里搬。其中一个大步走进家门和我爸妈打招呼,接着给了我弟弟肩膀来了个大巴掌,骂骂咧咧的怪我弟弟,家里办喜事也不提前告诉他。

原来是我弟弟的初中同学,两人感情非常好,只是常年在外,难得见上一面。今天他出门钓鱼,听邻居家的女婿说了件怪事,说我们村有户人家乔迁办酒席,可本该帮忙的族亲都商量好了临时放鸽子,而那家的女婿刚好是我家族亲。

一细问,问出了我弟弟的名字。这下我弟弟的同学就猜测到了我们的困境,刚好他哥哥是厨师,在外面酒店工作,昨天刚放假回到家。他把情况和他哥哥一说,两人当即愤愤不平,表示一定要帮忙,于是找到了他们村里出租桌椅的人,连桌椅一起拖到了我们家。

接下来的事,在做厨师的哥哥指挥下,一切变得有条不紊的进行着。客人也都陆续到了,爸妈迎接着客人,我和老公、弟弟、弟弟的同学在厨房打下手、上菜。

每个客人都说,我家办的酒席味道是最好吃的,少了一大伙帮忙的族亲,后厨也清清爽爽,这个乔迁喜宴太有意义了,往后他们也这样把酒席包给专业的人干,省得一些族亲不愿吃亏,闹心。

在这次闹剧之后,我们那些族亲家办什么事都不好意思再找我爸妈去帮忙了。

而我弟弟的同学和他哥哥也发现了商机,和他们的父母组建了上门代办喜宴的团队。在我家办的酒宴,一传十,十传百,口碑非常的好,十里八乡的办红白喜事,只要是不想麻烦的都会找他们代办。

其实我们农村大办宴席,情愿花钱请人代办,也不愿邻里不花钱的帮忙,原因有:

一、 现在年轻人大多在外打工,对办宴席的事没经验、没时间。

二、 常年不在家,别人有忙咱帮不了,咱有忙也不好意思请别人帮忙。

三、 帮忙的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怕自己多干了吃了大亏。

四、 帮忙的邻里全家都会来吃,还会打包,让人心中不喜。

五、 年轻人思想观念不一样,不会像父辈们那样靠邻里族亲帮忙省钱。

假如你们碰到我家这气人的事,会不会像我弟弟那般冲动呢?

农村红白喜事“怪象”为何免费帮忙的不要,宁愿花钱请服务队?

能用钱解决的事,坚决不能麻烦人!人情最难还!

农村红白喜事“怪象”为何免费帮忙的不要,宁愿花钱请服务队?

农村红白喜事,在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包括九十年代,那时候的红白喜事,帮忙人都是免费的。

一般结婚是红喜事,整个族间的人都来帮忙,整个村子的人都来恭贺。

如果是白事,几乎惊动整个村子,一人死,众人丧。

全村的人几乎家家都有人来帮忙,那时候办酒席图的就是个热闹,就是一个人气。

不求收礼多少,实际上是赔血本的,但东家也乐意,吃酒席的人越多,主人家越有面子。

尤其是七八十年代,那时候送礼少的可怜,如果谁家的儿子接媳妇,全村人凑份子,买些礼物送来。

户平一毛钱,还吃两顿酒席,还是十大碗席,还个个喝得醉熏熏的。

一般的就是二三十桌酒席,有的还更多。

试想一下,这么多客人,需要多少家什,光吃饭的桌子就要几十张。

还有凳子,还有碗筷盘,还有被子,这些都要在村子里借, 而且都要登记。

借这么多东西,要多少人呢,少说也要十几人吧,一般的要历时一个星期,正日子的前两三天,族间的伯伯、叔叔,哥哥、嫂嫂们,都要进门帮忙。

有砌灶的,有劈柴的,有挑水的,有打扫卫生的,有杀猪的,有杀羊的,有杀鸡的,有剖鱼的。

有到市场上买菜、买佐料的,还有厨师进门动炸锅的。

这些人还要到村子里借东西,忙忙碌碌几天准备,正日子两天,客人们走后,还要把帮忙的人酬谢一天。

这么多东西还要他们帮忙送还,一个星期下来才消停,几乎把所有的人都累得昏头转向。

自己族间帮忙的人,都是全家搬,家中有十个八个的人,都来吃酒席。

这样隆重的举办,里面不光是热闹,而是亲情情感的联络,这里面还有一个人情。

一旦别人家有什么事情,你肯定也要倾家出动,那时候既有人、又有时间,大家也都喜欢热闹,又有酒喝,何乐而不为。

现在不同了,大多数人都外出打工,无论村子里有什么事情,即使想回家,也不能分身。

家乡留守的都是老年人,他们行动也不够方便,不可能帮什么忙,于是就诞生了一个新兴的产业:家政。

现在真方便,真时尚,主人家也像客人一样,你只要有钱,根本不需要主人家动手。

家政公司自带各种家当,还有服务员,各种餐具都是一次性的,吃罢后,餐布一收,扔到垃圾桶里,连地下也不用打扫,然后所有客人打麻将,斗地主,只等吃晚餐。

你说现在的人还有谁愿意帮忙,现在有的在酒店办喜酒,更省事,只是钱有点吃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