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前农民很穷但光棍少,现在生活好,为什么光棍的反而多了?

三十年前农村与现在比,确实还比较穷,一些农民住的还是土房子,村里的道路多数还是土路,农村有小车的更是稀奇亊。然而,那个时候计划生育正在风头浪尖,人口性别比失衡还没有体显出来,多数地方男女比例平衡还未打破。因此,男女均衡,农村光棍自然就少。向我们这一辈人,娶媳妇时财礼仅几百元,我们同龄的人,当年割几个月生漆,挣的钱不但够娶媳妇的财礼,而且结婚的所有开销都够了。

然而,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由于计划生育与人们重男轻女共同的作用体显,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据说全国有三几千万男人无异性配对!

现在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普遍住房改变,道路硬化又平又直,一些青年人也有了小车。但是多数农村光棍一抓一大把!前几年财礼高,几万十几万,甚至二十几万还能娶上媳妇。如今,就是想掏更多的财礼,一些条件差点的青年男子,想娶个媳妇那是难上难的事了!

因此,过去穷农村的光棍少,现在农村面貌改善了,农村发展了,光棍反倒多了。这是不争的事实。

三十年前农民很穷但光棍少,现在生活好,为什么光棍的反而多了?

以前农民很穷,但光棍更多!一个美貌美如花的美女愿嫁城市人的丑八怪,其它选择就是嫁公务员或工人,广大农民的男孩子就要看生产队条件好点,不缺吃的生产队男青年容易结婚,但生产队粮食分配少男青年就很难结婚了。

现在农民生活好了,女孩子结婚不再是要求能吃饱饭就行了,而是要求男孩子能挣钱有房有车有存款的男孩子了,而不是非要选城市的男孩子结婚了,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女孩子结婚的要求也在变化,也在进步了。

三十年前农民很穷但光棍少,现在生活好,为什么光棍的反而多了?

【原创】四十五年前农村更是贫穷,只有上班人才能有辆自行车,普通人家买不起自行车,许多年轻人也不会骑自行车,即使有会骑车人,有时候出门要去邻居借自行车,念友农村老家后院有个身材魁梧大小伙子,舍不得钱买自行车,上班单位是铁矿石场,距离家20公里左右,每天带着中午盒饭徒步上班十几年,那个年代农村就是贪穷落后。我们一代人男女人数差别比较小,除残疾人外基本没有光棍,女孩结婚没有更多要求,念友75年结婚,当时给一块上海全纲防震手表120元,承诺彩礼总共300元,除120 元买手钱表支付外,欠180元几年后才给,乡亲随礼份子1.5元。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光棍却越来越多,1,传宗接代观念比较强,受计划生育影响重男轻女现象比较严重,许多家庭妇女怀孕要去医院鉴别孩子的性别,男孩留下女孩打掉,由此产生现阶段男女比例失调。2,过去农村贫穷,欲望与现在差距很大,如今女孩谈婚论嫁首先想到的是房子,车子,手饰,彩礼几十万,这对于普通家庭望而却步,由其条件较差地区农村,虽然已步入小康生活水平,每个家庭几十万以上存款毕竟是少数,面对如此高额彩礼,娶妻生子似比登天。3,人们生活观念转变很大,许多家庭比较自私的忽视了传宗接代观念,只顾个人生活安逸,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享受一时是一时思想有待改变。

三十年前农民很穷但光棍少,现在生活好,为什么光棍的反而多了?

答:以前的人,因为整个国家都不富裕,何况老百姓家呢?所以,大家的家底子都差不多,没有很大的差距。物价低,生活成本也就低。也不讲究“房子,车子和高彩礼”,只需领一张结婚证,做几桌酒(有的酒都没做,坐在一起吃几粒糖,喝杯茶就完事),就算结了婚。因此,三十年前农民很穷,但是基本上都能结婚,很少有光棍(除非家庭成份不好的人)。

而现在呢?主要是计划生育只生一个,造成好多家庭,特别是在农村,为了生男孩而打胎打掉很多女孩。中国人头脑里还是重男轻女,始终认为只有男孩子才是后代,而女孩子早晚是别人家里的人。这样,便造成了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男孩比女孩多三千多万)。

当然,如今的人越来越势利。嫌贫爱富,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人,也逐渐多了起来。高房价,高彩礼和车子,以及票子等,也深深地阻挡了许多农村人“望婚兴叹”的要求。其实,在城市里也是一样。如此种种原因,才形成了现在生活好了,光棍反而越来越多了。

三十年前农民很穷但光棍少,现在生活好,为什么光棍的反而多了?

作为一个农村人,我觉得农村光棍的多与少,跟生活水平的好不好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现在也有家里穷的叮当响的农村人娶妻生子,而一些家里有房有车的人,却三四十岁了还是一个单身汉,造成农村光棍多其实是另有原因。

我爸爸那辈人结婚,按现在的标准就是裸婚:到女方家的彩礼一般是60元(那个时候钱值钱);一腿猪肉,一对鹅,一对鸡,再给女方买两套衣服。家里再购置一套床上用品,都是床上用品,也就是一床新棉被。这个还是一般家庭的礼数,经济再困难一点的,连这些都会省略。

轮到我结婚那阵子,彩礼也就是4000元,当时也算是标准水平。后来彩礼就是逐年水涨船高,现在咱们当地10万元的彩礼数,应该是最基本的标准了,不夸张的说,现在就是跟女方家第一次见面的花费,也超过我当年娶老婆的彩礼钱了。

都说房价涨的快,结婚的彩礼那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问题就在于,现在生活好了,有很多家庭拿的出10万元的彩礼,也准备花十几万来结婚,可就是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而以前大家都穷的叮当响,也不用花什么彩礼钱,娶老婆反而容易一些。

应该来说,哪个年代也有单身汉,这是在任何年代都不可避免的,关键是现在的单身汉太多了,几乎每个村子都有,每个人的亲戚朋友总有那么几个到了适婚年龄却还单着。现在农村的光棍问题已经比较突出了,突出到不得不引起了全社会的重视,而这个问题看似是一个无解的难题。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局面?

一,剩女比以往多了。

伴随着农村光棍增多的同时,是大龄剩女也多了起来。数据显示,农村的光棍汉有三四千万,而大龄剩女也有上千万。现在结婚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男的跟女的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有上千万的大龄剩女,就意味着有上千万的大龄剩男。

这些大龄剩男本来有条件找到老婆,可人家女方不愿嫁,现在又是法制社会,总不能动手去抢。结果是眼巴巴的等米下锅而不得,以前在农村,女孩上了一定年纪没有嫁出去,村里人的口水都会淹死人,也很少有大龄剩女存在。

现在女孩子一年四季都在城里面打工,究竟嫁没嫁人村里人都无从知晓,这些大龄剩女大部分自身条件都还可以,也正因为觉得自身条件还可以,眼光就高。结果高不成低不就,自己的终身大事也就给耽搁了。

关键是大部分大龄剩女抱着宁缺毋滥的心态,叫他们找一个不满意的对象结婚,她们宁可自己一个人过。我国几千万的单身汉,主要就是因为条件差才变成了光棍。而生活在城里的大龄剩女,恰恰是因为条件好而剩下。

可以说两者生活水平,认知理念以及三观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就算把他们聚在一起搞一个相亲大会,估计成功的几率也是很低。就算有少数人能喜结良缘,能否白头偕老也是一个大问题。

说起来剩女的增多,跟经济水平也息息相关,以前大伙都穷,女孩子的心思也很淳朴,很多都是媒人牵下线,大概率就成功了。现在日子好了,绝大部分农村女孩子都到城里去生活了,见识了城市的繁华,女孩的思维也跟着变了,攀比心也重了,找结婚对象也是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没有合适的宁可不嫁。

二,女少男多是根本。

这个就不言而喻了,男性绝对人数比女性绝对人数要多几千万,主要还是集中在中青年阶段,现在又是提倡一夫一妻制。几乎是不可避免的会导致数千万的单身汉出现,这么突出的问题一时半会又难以从根本上解决,不解决又会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近些年来的统计数据,我国的男女比例总是处于男多女少的阶段,说一个最直观的现象:我两个孩子都在读小学,他们班总共50个学生,我女儿的班只有19个女同学,我儿子那个班也只有17个女同学,在这个有6000名名学生的学校里,这个是普遍现象。

其实我个人也有体会,我结婚的时候也就十几年前,那个时候进个电子厂打工,女孩子还占多数,只要不是嘴巴太笨,太铁公鸡,找个女朋友不是一件难事。现在不管进什么厂,基本上都是大妈级别的,让人不得不感慨:女孩子到底跑到哪去了?

我亲戚的一个孩子,家里有四层的房子,还有一辆合资车,自己在外面打工也有6000元一个月,这样的条件在农村也算不错了。要放在十几年前,估计有女孩子会凑上来了。可时至今日,他孩子30出头了都还没找到,现在我亲戚可是四处请人托媒,更是扬言谁说媒成功了奖励1万。

生活中经常能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有些人长得也不怎么样,家境也不好,可人家也是娶妻生子,一家人过的其乐融融;而有些人长相也不赖,家境也不错,可就是没有那个女人缘,三四十岁了还是光棍一个,这说明结婚还是靠姻缘。

以前大家都穷,一家人过的其乐融融,离婚率也没有现在这么高,那个时候说谁离婚了是一件很丢人的事。现在都反过来了,谁身边没有几个亲戚朋友离婚都感觉有些不正常了,只能说人心不古。

我国的光棍问题已经成了一个较大的社会问题,影响的是数以千万计的家庭,这是一个被全社会容易忽略,而又客观存在的是事实。30年前大伙都穷,没有攀比心,那个时候女孩子也多,娶妻生子也不是什么难事;现在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女孩子却少了,光棍汉自然也就多了。

三十年前农民很穷但光棍少,现在生活好,为什么光棍的反而多了?

实际上三十年前,或现在农村光棍都有,没有实际调查数字可证明,

如果三十年前农村光棍少,原因是青年男女在村,集体劳动、工作,接触多,互相帮助、学习,恋爱结婚的也多。另外,那时较封闭,贫富差不多,媒人介绍一个对象,家庭情况都一样,只要小伙帅点,就行。所以,光棍少。

如果现在农村光棍多,一是分田到户后,青年都外出打工,接触女性少,没有恋爱的机会。二是社会贫富差距大,两极分化。人往高处走,妇女选对象也想找个有房、有车、有稳定收入的,更想找个老板,住别墅、开豪车,回趟娘家也风光。因此,姑娘首选是稍富的青年恋爱结婚,所以,农村青年光棍似乎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