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铁军:留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谁又来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呢?

《原创》

温铁军教授的担心不无道理。

从目前看,多年来,农民的生活固步不前,仅是农村的娱乐设施得到了大大的增加,农村的环境得到了大大的优化,而钱袋子并没有因此而增多。

原因是粮食价格始终保持在一元上下,物价却在飞速的暴涨。

我们看到,一部分土地被荒芜,一些播种罢的田地,也不是那么上心的加强管理,若遇到大旱,干脆看着禾苗被枯死,不去浇田灌溉,因为浇田灌溉,所花去的水费成本太高。

农村的劳力能出去打工的都出去了,剩下一些老人在家免强种着自己承包的一亩三分地。

年轻人已不愿种地,对种地失去了信心,久而久之,不种地也成为一种习惯!

可想多年后,老人再也不能下田劳动,年青亦不再种地,看来农村的确是大问题。

农村的土地问题,我们的专家应下大力气,多作调查研究,找出症结所在,抓住主要矛盾,从源头上予以解决。不要治表不治本,治表象不治本质!还农村一个质的飞跃,大踏步地赶上时代飞速的发展!

温铁军:留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谁又来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呢?

别担心,担心也没用,相信革命自有后来人,总有不怕苦不怕守清贫的人要前赴后继涌跃上阵的。

我一直认为中国人往往是生在福中不知福、居安不思危。用正面的一些思想教育启发有些不太管用,与病疫一样有很强的抗药性,只有下猛药,甚至是以毒攻毒才有效地治病,往往要用一些反面教材才能深深的触及灵魂。在吃饱肚子时,在福窝里时,人们不会去多想种粮的重要性,只有在非常缺吃的情况下,才知道不重视农业是不行;锅中不冒白泡子饿急了,自然才要去寻找吃的,并且很自觉的去扛锄头下地种粮种菜;也更才懂得即使你满身的钱和金银首饰有个屁用!

我们一定要记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这个真理。

我相信到了一定的时候,人们才会更加觉得伟人说的话,所做的事及给我们指出的路是非常正确的。

温铁军:留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谁又来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呢?

大多数农村,将在二十年后自然消亡,目前是老年人赖以生存的家园,因为他们己没有能力外出,所以现阶段还不能合村并居,而农村的发展己没有任何希望,所有的粮食作物徘徊不前,而养殖业风险极大是他们不能承受的,所以说,目前不扰民,不管不问就是对他们最大的支持。

温铁军:留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谁又来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呢?

农民看到的现实的:农民没有养老金!不能老有所依。所以谁还愿意回农村当农民,看不到未来的希望!只有解决农民的养老问题,年轻的农民才愿意回来发展,为农村发展做贡献!

温铁军:留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谁又来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呢?

我认为温铁军教授很愚昧,中国有多少土地,你不知道吗?中国有多少农业人口,你不知道吗?中国的土地能承载多少农业人口,你不知道吗?

相信作为教授,而且是知名教授,这些是都知道的。那我就奇怪了:作为一个知名教授,怎么会提出这么蹩脚的问题?

2019年人社部在网上公布数据:常年在外省打工的农民工,是1.7亿人,在家既种地又打短工的农民,约1.9亿人(包括新彊建设兵团和黑龙江国营农场的农业工人),而2019年的粮食产量是66394万吨,比2018年增加594万吨。今年粮食产量,夏粮己经丰收,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报告预测,今年粮食总产量可达6.7亿吨。而现在全国机械化的操作率,己达70%。

这些数据实践说明,中国的土地承载不了现在的5.5亿农业人口,那1.7亿常年打工的,就是剩余劳动力。这些,作为知名的温铁军教授,能不知道吗?既然知道,又为什么提出这样蹩脚的问题呢?

我作为一个小老百姓,虽然文化很低,我也能计算出来,根据中国的土地面积,在保留一部分小农经济生产模式的情况下,全国有10%到15%的农业人口就足够了。只有这样,才能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现在不是农业后继无人,而是农业人口太多了。

温铁军:留在农村的人越来越少,谁又来为农村的发展贡献力量呢?

为抗“新疫”回家乡,十多亩地种西瓜。起早贪黑三月半,全部卖完没上万。除去种子化肥款,一亩净收肆佰叁。百日劳动多艰辛,不及打工一月薪。背起工具又上路,告别妻儿再进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