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生了一个孩子的60后70后的夫妻,你们现在后悔吗?
作为60后,当年我们是响应国家号召:"只生一个好"!我们那个年代也是独生子女生育 政策执行最严厉的时候,当时的情况,没有特殊原因或者不冒风险、不会变通(多年以后我们发现身边还是有人通过各种手段生了二胎),我们生不了二胎。
当时既年轻、思想单纯又一无所有的我们,真的很拥护"独生子女"的政策,但是几十年过去后,面对种种现实情况和养老的尴尬,虽说不上后悔,因为后悔也没有用,但是心里的遗憾却挥之不去。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注定有儿子没女儿,有女儿的又没儿子,并且唯一的孩子成长过程中,因为不可避免的独享了太多的关注和呵护,以致于成年以后产生了很多问题,作为他们的父母,我们很多人都在或多或少的品尝着"独生子女"的缺憾!
现在我们60后已经在走向老年的路上,因为只有唯一的孩子,他们的经历也很独特、很无奈,虽然已经成年该担起自己的人生了,种种原因却使他们一部分人成长成熟太慢甚至问题多多,造成我们现在既难以放手,自己的晚年也无处安放。我们这一代人多数都还在照顾、赡养着高龄的父母,孙辈更要指望我们来带,以致于退休了还压力山大、疲惫不堪!
因此,作为既成事实的独生子女父母,讨论后悔不后悔的问题没有什么意义,我们现在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晚年养老的问题,从我们照顾高龄父母辈的感受来说,这真的不是一件小事!
独生子女父母的养老问题应该引起国家以及整个社会和相关专家学者的关注,并且应该在未来不长的时间内,能够真正为作出了牺牲的独生子女父母落实并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只生了一个孩子的60后70后的夫妻,你们现在后悔吗?
我是60后,就生了一个女儿,是个90后。要问我只生了一个孩子后悔过吗?
我的答案是:现在没后悔!估计今后也不会后悔的!
我生孩子应该算是难产。
在我临近预产期前半个月的一天,走路不小心脚下滑了一胶,结果当晚见红了。
老公紧急把我送进医院,医生说,已经有临产指征,但宫口开放不够,需要入院观察等待。
因不符合剖宫产指征,接生的大夫就让我不停的运动,上楼梯,下楼梯,下蹲,深呼吸,各种方法都用上,等待频繁的阵痛然后顺产。
就这样,经过两天一夜的折腾和煎熬,上了三次产床,打了催产素,才历尽艰辛的生下女儿,那种痛苦我至今难忘。
当孩子生出来时,我浑身瘫软,心里默默的发誓,今后有谁给我100万也不会再生了。
要知道那时候我的工资才六十多元,100万可以在当地买将近两百套房子呢。
好在那时国家执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一对夫妻只能生一个孩子,国企和事业单位尤其严格。在我们周围独生子女是主流,谁家要是有二胎才奇怪呢,所以也不会有人逼我再生了!
三十年过去了,只生养了一个孩子,给我带来了的感受是:
1.产后恢复快,对自己身体影响不大。很快能重回职场,不会造成职业中断。
2.在养育过程中,一个孩子会省心很多,从精神到体力都感觉比较轻松。加上夫妻双方都有稳定工作,所以在经济上也没什么大的压力。
3.因为就一个孩子,不存在厚此薄彼,一碗水端不平的问题。家里所有的玩具,好吃的零食都只属于她一个人,没有人争抢。
4.有比较充裕的时间,带孩子去动物园,到游乐场玩,假期带孩子去旅行等,使孩子从小有机会见识外面的世界,增强了认知,开拓了视野。
5.孩子上学后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辅导功课,不会出现分身乏术,顾此失彼的状况。
6.有经济条件给孩子报她想学的各种辅导班,学习艺术特长,提高了孩子的综合素养。
7.一个孩子从小到大得到了父母全部的爱,衣食无忧,所以使得孩子比较自信,阳光,大气。
8.女儿比较乖巧懂事,善解人意,更愿意跟父母贴心交流,感觉更暖心。
9.女儿结婚时可以给她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给于比较丰厚的陪嫁,减轻他们的生活压力。
10.女儿婚后有了下一代,可以集中精力帮助他们带娃,使女儿能够很快的投入职场,不至于因无人看娃而造成职业生涯的中断。
只生一个孩子有以上这么多的好处,你说我能后悔吗?!
要说有点遗憾或者后悔的,应该是我家先生吧。
在他心目当中,一个孩子有点儿孤单,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人生,是不完美的!
我家姑娘小的时候,老公曾经嫌弃生的是女儿,女儿小的时候不怎么亲近她,女儿也不要他抱,不跟爸爸亲。这让我感觉心里很不舒服。
但养孩子就跟养宠物一样,是越养越亲,越养越有有感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家女儿慢慢长大,也越来越懂事,我家先生对女儿也慢慢态度转变了。
从不管不问到宠爱有加,现在他几乎跟女儿站在一条战线上。
女儿工作后,对爸爸也非常关心,经常买吃的喝的穿的,一家三口出去,女儿总是站在中间,挽着我俩的胳膊。我家先生顿时感到幸福感爆棚。他这才体会到,有个小棉袄的感觉还是蛮好滴。
我们母女俩更是无话不说,经常一起逛街购物,老公为此不免心生妒忌。
有一次我在家里洗澡,让女儿帮忙给我搓了搓背。
洗完出来后老公感慨的对我说:“还是你享福,有闺女给你搓背,等我老了不会动了,谁来给我搓背呢?!”
我说:“到时候让女婿给你搓呀!老公说:“到时女婿工作那么忙,咋好意思麻烦人家呢?再说又不是自己儿子,用着不方便啊。我还是就让自己脏着吧。”
听完这段话,我感觉心里酸酸的。明白了老公想要儿子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宗接代,而是在为自己的未来担忧,想给自己的晚年提供一份保障。
我跟老公讲:咱们邻居李婶家养了三个儿子,到老了需要人赡养了,就互相推诿攀比,该没人管时还是没人管啊!。
不管男孩儿女孩儿,也不管几个孩子,只要教育好,培养好,一样能顶事。
你想有人给你搓背,咱花钱雇人搓不就行了吗?!只要咱们有钱,可以花钱买服务,不一定非要儿女亲力亲为。
咱们现在趁身体还好,好好锻炼,均衡营养,提前储备养老钱💰。等到年老时,能自理时夫妻俩相互扶持相互照顾,一方生活不能自理时,就雇钟点工或者住家保姆照顾。
等剩下一个人的时候,养老院可能就是最后的归宿吧,争取做到不给孩子添麻烦。
现在咱们国家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我想国家会考虑咱们这些独生父母养老问题的。以后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以及社会化养老会逐步得到完善的。咱们的养老问题,应该可以解决的。
我问老公,此生只生了一个孩子,你后悔过吗?老公说,等我临闭眼的那天再回答你吧……[大笑][大笑][大笑]
只生了一个孩子的60后70后的夫妻,你们现在后悔吗?
当时,70后的夫妻看到50、60后的夫妻生了二胎,有的被开除了公职;有的在扣“超生”款中艰难度过。为此,70以后的职工夫妻,就很少有人去生二胎了。
那个时代,60、70后的夫妻是在响应计划生育政策,就好比后来流行的打工潮一样,谈不上后悔不后悔。
比如,同样是青壮年,人们都外出打工了,少部分人留在家里也不是办法呀!缘于抗拒不了这股潮流,原本想留在家里的人,又只好跟随着打工潮流继续南下,难道说打工的人就后悔了吗?
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如此,职工夫妻超生的,除了被罚超生款之外,还要被开除。为了保住工资来养活一家人,后悔有什么用?在大政策之下,不能逆向顶风,而要随波逐流。
60、70后生一个孩子好啊!夫妻俩可以拿孩子当宝贝似的,孩子的吃饭、穿衣、受教育不愁呀!唯独孩子替大人说了句话,孩子说自己有时候觉得孤独,没有个玩伴,要让爸妈帮他(她)生个弟弟或妹妹。除此之外,夫妻俩没有什么可以后悔的。
于是,一群60、70后的夫妻,从当年的“麻木”挺到现在,才庆幸自己没有“顶风作案”;要不,属于职工夫妻的就惨了。因为,我身边就有60、70后的夫妻,当年他们为了多生孩子,如今还在社会上打零工,为没有培养好自己的孩子,而暗自后悔。
通过对比,多生孩子的夫妻,到了晚年就后悔了;而独生子女户的夫妻,当时有点后悔,到了晚年却释然了,已经没有后悔的感觉了。
因此,道理挺简单,世间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人一旦想开了,只要夫妻俩共同把孩子培养成才,就不会为一个孩子的未来焦头烂额了。
再说,一个孩子今后也不会独单,因为一个孩子会有自己的丈夫或妻子,将来还会有他们的子女陪伴;单位上还有同事的共勉。至于60、70后的夫妻,还有国家发给的退休养老金。时代成就了这代人的今天,高兴都来不及,还有什么后悔的?
只生了一个孩子的60后70后的夫妻,你们现在后悔吗?
亡羊补牢 犹未迟也!个人认为,后悔的不该是只生一个孩子的某年后,而应该是极端、过急、中计的某些……(再说又阴谋论了)
只生了一个孩子的60后70后的夫妻,你们现在后悔吗?
笔者观点:时代不允许我们“后悔”啊!因为在我们那个年代独生子女政策是基本国策,是一条无法逾越的红线,尤其对于吃皇粮的人来说,越过红线轻则降职罚款,重则开除公职。
我家老公是家中唯一的儿子,他的父母特别希望能生个孙子,我们第一胎是女儿,所以婆婆经常念叨着再生一个。
后来又有了,思考了三个月还是放弃了,又心疼又可惜,唉!
我哥哥偷生二胎,当时被罚款10000元,同时被免去行政职务降职使用。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的月工资只有一百多元,被罚款10000元可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我本人很喜欢孩子,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国家没有独生子女政策,那么我一定会多要一个孩子的。
一个孩子太孤单,加上父母过分溺爱,即便是到了而立之年在心智上也不够成熟,孩子遇到风雨也没个帮手。
再说等我们这一代人老了,孩子的负担也很重,与我们的父辈相比我们这代人晚年的日子也会很孤苦。
结语: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际遇和命运,独生子女政策是时代造成的,我们正好赶上了,没办法!只生了一个孩子的60后70后的夫妻,你们现在后悔吗?
不后悔是没有到后悔的时候,部分独生子女家庭不在这里说,因为说不出来,眼泪都不知道流了多少啦,一个好,还是两个好,没有比较就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想想吧,看看我们身边有多少不幸者。国家叫生就多生吧,大数据国家掌握,政策方向不会有错,钱的问题不是借口,钱少就穷养,不要攀比,没人在乎你。等多生的孩子长大了,比什么都好,她知你养育之恩,钱又算什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