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当前农村土地大量撂荒抛荒问题?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量耕地因为耕作条件的退化,越来越多的土地被迫荒弃,无人耕种,耕地都快变成林地了!一边是大量土地被闲置甚至被抛荒,一边却又面临粮食安全问题,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去破解这个社会问题,请各位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我曾经花了半个月时间对土地撂荒问题作了调查,走了乡镇、部门、村组、村民、流转种植大户和企业,看了好多撂荒的田地现状,对这个问题我感受挺深,好多撂荒土地闲置浪费,又想不出好办法,确实令人头痛,后来还向政府交了份调查报告。这个事值得深入研究,要是能找出好办法来就功德无量了。把我的粗浅想法写在这,看大家还有别的什么高招没有,咱们说是心系三农,其实也是关照自己的肚子,大家议议,也好学习借鉴。

撂荒土地的根本性问题在;1、收益太低,农业的投入和产出反差大,加上分到每个农户的耕地少,不能形成规模化种植生产,基本看不到什么效益,一个农户辛辛苦苦在地里耕作一季,收入还不如他在外面打半个月工,这么简单的算术题,人家才不会把头埋在地里。2、身份变更。农村青年考取公务员、事业单位,随后全家或部分进入城镇生活,没有劳动力,以致耕地撂荒。

对于这两类撂荒行为,其实是有法可依予以处理的。《土地管理法》规定禁止闲置、荒芜耕地……连续二年弃耕抛荒的,终止承包合同,收回发包的耕地。《土地承包法》规定:承包方全家转入非农户口的,发包方可收回耕地。

依据以上法律,当时农业部门曾想把撂荒2年以上的土地予以收回,或转包,或流转,这样做法律上没问题,但是他们又拿不准,就找到我们帮忙。经过我们一调查,再去找上级政策一看,傻眼,有很多现实阻力,难度非常大,实际工作中很少有收回撂荒耕地的事例。因素较多:承包人抵触情绪强烈;国家高度重视稳定;收回撂荒地程序很严,“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除村支两委人员外,一般群众不会冒得罪人的险而同意收回撂荒耕地。还有一个国办明电,特别强调不能收回承包地,可能是那段时间闹出了几件较大的事,指出“农民拥有法律赋予的长期而稳定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定承包期内,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预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违法调整和收回承包地,不得违背农民意愿强行流转承包地,不得非法侵占农民承包地。”法律和政策有冲突,法律实施和实际执行有抵触,所以在稳定面前,都是被压倒的那一切。

既不能强制收回撂荒耕地,又不能强制流转,怎么办?只有出台相关鼓励扶持政策,用经济手段刺激土地复耕。农民之所以撂荒耕地,无非有以下几个原因:耕种没有经济效益,或者效益极低;劳动力不足,无人耕作;农业生产资料成本太高;农业基础设施差。这些原因中,主要是经济原因占了大头。“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既是经济原因所致,就应该从经济上想办法。后来我提了几条建议: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耕地撂荒和利用率低的问题。对病险山塘水库、渗漏沟渠进行维修,修建机耕道,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推行机械耕作,减轻劳动强度,保障保证农业生产旱能灌、涝能排,远能耕。

2、开发旅游观光农业,提高土地效益。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创造农村旅游景观,利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特有的乡土文化吸引游客,发展集观赏、娱乐、体验、住宿、知识教育于一体的新兴休闲产业。

3、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做好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基础上,引导土地向涉农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集中,鼓励群众通过联户经营、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形式,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行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科学化管理,提升农业的产出效益。

4、把农业三项补贴发到真正耕作土地的农民手中,而不是撂荒者手中,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5、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加强农村科技文化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整合培训资源,统筹培训内容,开展针对撂荒地方的农业专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实施“回引工程”,鼓励有资金积累的打工仔回乡创业、回迁企业、回流资金,吸纳劳动力就近转移,促进农村经济良性循环。

6、继续推行土地流转工作,并对偏远贫瘠耕地进行退耕还林。

我上面这些建议纯属扯淡,说的比唱的还好听,起不了啥子作用,农业发展是长期缓慢性增长的过程,很难有明显变化。

其实到最后,这个问题慢慢解决了,解决的途径,我们这里还是靠土地流转,观光农业两样能改变撂荒。这样就能形成大户连片承包,规模增大,成本下降,收入提高,还能让老弱农民就业,这些地用来种植高效经果林,药材,西瓜,谷种等高收入作物。农户流转出去的土地,每亩大概有纯收入800元左右。

撂荒行为还是存在,但现在至少稍微喘过一口气了。可是,有一个隐忧难除,就是主粮产得少,比如成片的田土用来种药材西瓜水果,那么种稻谷、玉米、红苕、马铃薯的就少得多了,平常时期没事,可以进口,但遇上全球粮食歉收或者战争一起就有大麻烦,到时不可能咱们天天吃药材啃西瓜过日子吧?所以全球化和和平是个好东西,但也要防不测啊。

如何破解当前农村土地大量撂荒抛荒问题?

土地不是分到户吗,说的是家庭承包责任制,这个责任制怎么不去落实呢,据说原来是集体,是吃大锅饭,都是出工不出力,所以养了不少的懒汉,土地分到户以后,不在担负老弱病残了,收成全归自己,粮食每年大丰收,在集体时吃不饱饭,自从土地一分到户就吃饱了,确实一包就灵。怎么,现在吃饱饭以后倒还积极性下降了不成?

国家土地非常珍贵,千万不能荒废啊。依我看,肯定是家里面出问题了,一家人在一起,同样吃了大锅饭,养了懒汉,出工不出力,使勤劳人的种地积极性下降了,不愿和大家一起干下去,所以把土地抛荒了。

我看是不是在改变一下,由家庭承包责任制改为家庭分担责任制,把土地分到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让他们一个个进行独立的干,干好干孬是每个成员的事,但要给家里一年交多少粮才行。这样也许积极性更高。凡抛荒的家庭快去试试吧!

回答完毕。

如何破解当前农村土地大量撂荒抛荒问题?

一个"麦苗韭菜分不清"的人,连农村长得啥么样都不知道,有没有小洋楼,还有没有红砖房,土坯房?最起码一手材抖根本沒有,有何理由大谈特谈,农村大片的荒芜地,真是奇谈怪论!

这些作者,亲自见过吗,到过农村吧?大吹大擂,自巳不感到脸红!

在农民眼里,这些靠胡说八道之人都是″费物","费料"?

如何破解当前农村土地大量撂荒抛荒问题?

农村土地大量撂荒抛荒国家早已警觉,现在实行土地流转就是解决撂荒抛荒的一个办法,但这个办法对平原地区作用大些,对山区小块小块的田地作用不大。

要破解撂荒的难题,还是原来的缩小三大差别能起作用,缩小哪三大差别应该都知道的: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工人与农民、城市与农村这三大差别,现在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拉得更大,种地不赚钱又累,人又不是傻子,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怪不了农民。城镇化建设使得一大批农民进城安家落户,农村的老房子都空置起来了谁还回老家种田。

现在能安心在农村种田的大多是中老年人,这些农民都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能吃苦耐劳,对土地有着深深的眷恋,对种田养活自家感到知足,对能把多余的粮食卖掉变成微薄的收入感到满足,对能将自种的粮食提供给城里人食用感到自豪。他们是有大爱的人,是值得所有人尊敬的衣食父母。

如果给种田的人也发工资,让他们跟进城务工一样月月有工资领,我想很多人还是不忍土地撂荒抛荒的,除此,别无他法,现在谁敢提大集体,只要有人一提马上就招喷招骂。

如何破解当前农村土地大量撂荒抛荒问题?

一张白纸,十八个农民,十八个手印,彻底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农业经营模式。把大锅饭改成了小灶,把集体经营改为分田单干。

十八个农民能翻天覆地,扭转乾坤,古今中外,空前绝后,绝无仅有!充分体现了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的优越性!

分田单干,极大的调动了农民劳动的机极性,粮食产量一路飙升!以至到了四十年后的今天,粮食市场供大于求,粮价萎靡不振。

作者坐标黄淮大平原,我们这一带的农民,还是寸土必争,寸土必种,没有出现抛荒,搁荒的现象。

从理论上讲,搁荒,抛荒的现象,只能出现在依然坚持养懒汉的集体经营模式的地方,比如南街村,周家庄乡,尤其是山区的大寨村。本人没有去过这些地方,纯属猜测。

谢谢邀请!

如何破解当前农村土地大量撂荒抛荒问题?

这是当今市场经济,私有制的必然结果。谁都知道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这一简单道理。农民辛苦种一季不如打工一个月。农药化肥又贵,粮食价格又低,管理时间又长。水稻从播种到收割要100多天,还要管理几个月,按平均亩产1000斤算,2010年100斤稻谷 65元。以我家三亩地算,也就收3000斤稻谷,满打满算不到两仟块。扣除种子费、农药化费、收割机收割费、人工费还能赚吗?

所以大批农民外出打工、家里田地没人耕作,撂荒抛荒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想要打破这种格局,不是我们普通百姓能左右的。全凭政策定夺,凡正分田到户已走进死胡同, 水利设施已瘫痪是不争的事实!如果农民有自己的村办企业,不外出打工,能在自已的家门口赚钱养家那就好了,能像南街村那样就真得很一幸福!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