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的土地以后谁来种,怎么种?
农村未来种地,我的预测主要有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类是农业企业,另一类是家庭农场。其中,以家庭农场为主。
近年来“公司+基地”经营模式又被一些人误认为是合作经济形式。其实,这种经营形式本质上是一种农业企业行为,而非合作经济形式。这种模式在客观上有利于小农户销售农产品,但是,由于公司和小农户之间缺乏共同的利益基础,难以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现实中,最难处理的就是公司与小农户的利益矛盾,双方都可能因为市场价格过于超出预期而违约,且公司违约甚于小农户。公司+基地”运作模式主要是“租地经营”。小农户在此类经营形式中失去了小农户的独立性。按照这样“公司+基地”运作模式发展,事实上正在不断地“消灭”小农户。我国就业问题突出,肯定不能通过“消灭”小农户去实现农业现代化。
“公司+基地”作为我国一种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今后还将在相当时期内继续存在和发展,我们应该进一步规范“公司+基地”模式的运作机制。农业龙头企业主要依靠自身的资本、科技、加工和营销等优势,处理好公司与小农户的利益关系,而不是长期依靠政府的扶持和补贴。地方政府将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和物流型企业的发展,通过从事农产品加工或者流通,实现农业全产业链开发,使农产品有更大的增值,并带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同时,发挥农业企业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休闲农业、田园综合体)中起的作用。
根据我国的国情,今后依托家庭农场,推进土地规模经营是一个大趋势。同时实施“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新模式。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我国目前已有60万个家庭农场。到2022年全国家庭农场数量将有望达到100万家。我国家庭农场经营面积大约1.6亿亩,占8.9%(18亿亩)。家庭农场平均规模达到17.8公顷(267亩)。平均每个家庭农场有劳动力6.6人,其中家庭成员4.7人,长期雇工1.9人。2019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0.60%)首次超过60%,但仍远低于发达国家80%的平均水平。如果到2030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5亿、城镇化率达到75%,那么农村常住人口为3.75亿,还有1亿农户(家庭农场)。假设2030年我国的耕地保持在18亿亩(红线)。据报导,家庭农场(农户)规模:欧盟30-40公顷,日本1.84公顷,韩国和我国台湾大约1公顷。可以预测:我国未来的家庭农场平均耕地为1公顷,即:1亿农户(家庭农场)经营15亿亩耕地。还有3亿亩耕地由龙头企业经营。
农村的土地以后谁来种,怎么种?
农村的土地也后谁来种,怎么种?这个问题很现实,因为现在农村的人很多人都进城找工作干了,留在农的就不多了,大多数人都老人和妇女以及孩子,年青力壮的人都不想留下来,只有少数家里有事走不了的和一些种地大户在家种地。所以有很多农田地都荒了,以后土地就要这些人来种了。第一种就农村留守农民和兼职农民来种,用也前的老方法种。
第二种就是交给个人种田大户来种因为他有农机设备,用机械化作业,从用几个人就可以了。
农村的土地以后谁来种,怎么种?
农村的土地以后谁来种,这是个很现实又很迫切的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交给机器来种,交给智能来管理!
研究出一套完整的耕地工业化模式,从农田规划、耕种、灌溉、施肥、灭虫到收割,制订出一整套细化管理工作制度,一个工种只负责一项工作,这样既方便熟练操作,又方便管理维护。招收合同制农业工人,让他们享有工资、工龄、医保和社保待遇,不仅能有效吸收农民的返乡热情,更可以让他们扎根沃土,老而无忧。
这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的大量投入,但这种基础建设的投入是值得的,是会得到长期收益的。这种模式既方便农产品品种和产量的调控,又能确保国家耕地面积的最大化利用。而且相对于个体的单打独斗,发展立体生态种植更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农村的土地以后谁来种,怎么种?
您好!我是来自山东烟台招远市的金都农夫服务员。很乐意回答您的问题,真诚的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前言
近年来,伴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土地经营的人员,岁数越来越来大,出现了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的现象。一方面,十四亿人口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的手上;另一方面,在农村种地的人员特别年轻人越来越少;未来的农村谁来种地的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及需找到相应的答案。
一、当前种地的尴尬境地
目前,在农村坚持种地的农民大都在60岁左右,45岁以下的从业者少的可怜,有的村7至8个不等。十分尴尬的境地,展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386199”部队的形成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更多的人放弃了农村经营的土地,也有的交给了自己的父母管理。而70年代出生的人员现在也都50多岁了,大多上有老下有小,家庭负担过重,走不了离不开;再过十年,他们将步入老年人的行列,而现在60岁的农民将在10年(有的干不到10年)后退出土地经营。当前留守农村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被人们形象的称之为“386199“部队, 农村的土地经营,更多的是靠体力,而这些人群中,硬体力的活计,几乎不能干了,因而,大多数的人都开始不愿种地。
2.农业投入产岀的尴尬 当前,农产品中的粮油价格多年来比较平稳,而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却几乎年年在增长。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一些中小农户的经济收益不尽人意。近年来,伴随着农业劳动力价格的不断攀升和市场农产品的,许多经济作物的投入增大,而价格高低的市场波动也很大,致使一些农民经营的信心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具有放弃种地、外出打工的人员在增多。
3.工商资本规模经营的实践 近年来,许多工商资本进入了农业规模经营的行列,众多农民的土地租赁给了他们;但是他们有的缺乏经验,有的缺乏技术,有的用工业记帐法简单的期盼农业、用管理工业的方法管理农业,期望值很高,而效益却很差(当然,其中也有效益好的)。这些经营土地的工商资本一旦经营失败,就不愿意继续经营土地,而离开土地的农民更不愿意再回来经营土地。
二、未来到底谁来种地
面对“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谈种地的现象”如何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愿意种地,结合我自身的看法分析如下:
1.政策调节,吸引年轻人务农就业 当前,人们不愿意务农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国家政策(包括就业、信贷、医疗、养老等多方面)的支持农业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例:同样毕业的两个大学生,一个务工,国家的政策要求,为他们解决“五险一金”;而另一个务农,就缺乏“五险一金”等方面的保障;即使当前推行的“农民养老保险”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同样的条件,从事农业的待遇低,很难吸引年轻人务农就业。
2.科技支持,解决农业劳动强度大的问题 当前,农业生产的条件还是艰苦的,农业的规模化程度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不到位,农业的劳动强度大,制约了农业的发展,许多年轻人不愿意从事农业种植。今后农业的发展,从业人员队伍的扩大,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大力支持。
3.市场引领,切实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 目前,国家明显加大了对农业的补贴力度,但工业产品与农产品的“剪刀差“影响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经营的信心。国家可通过价格补贴、资金信贷支持等方式,进一步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提高农民生产优质农产品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切实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充分保证十四亿人口的饭碗要牢牢地端在中国人自己人的手上。
4.农民培训,提高农业从业者的素质 2013年以来,农业农村部开展了高素质农民培训,各地农广校组织了一大批新型农民经营主体带头人、职业经理人和种养大户等优秀学员接受了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学员的创业积性和创造性;着力实现规模种植、智能化种植、社会化服务种植是今后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重要方向。
结语
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要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依靠科技成果的转化,依靠市场的引领,吸引和鼓励更多年轻人通过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办家庭农场,强化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全面提升农业从业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着力实现规模种植、智能化种植、社会化服务种植,这样,就会有更多的80年代、90年代和新生代的人员投身农业土地种植和经营。
我是金都农夫服务员,以上只是本人的理解和看法,如有不当,敬请各位提出批评指正;以便更好的为我们的农民朋友服务。
农村的土地以后谁来种,怎么种?
参与回答,谢谢!对于这个土地问题不仅是国家考虑世!老百姓自己早以知道的事?谁来种,现在种,这两个情况大家清楚的,现在荒原太多以后还多荒地,原因重要的是有劳动力年轻的出外打工,只有无能力的病者,老人在家种地,那么以后谁来种,老的更老了,谁来种?这是农民种,这些打工的不可能打一辈子工,年轻人终归属地,不种地怎么办?但是国家也在土地承包转让措施方法,也可能以后国家对农村出去打工的采取调解调整型的方法措施加压力,减少外出打工流量流程化,使土地成为粮食的基础基本问题,14亿多人口是靠土地养活,不是餐靠从外面出口来养活生活,土地是国家之宝,也是农民自己的土宝,不能不种田地往外面跑。
农村的土地以后谁来种,怎么种?
农村的土地,应该让有知识,有技术,有经营头脑的新型农民去耕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