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嫁女,能回娘家过除夕吗?
我远嫁,有一年过年前回娘家,在娘家过年(只有我和孩子),年30晚上我妈要我去别人家睡,说娘家会不吉利,我虽然心里特别难受,但是还是去邻居家睡,十几年过去了,她们一家家不像家,嫂子离了,我哥、侄子在外打工长年不回,家里就她自己一个人,靠我寄点钱给她吃饭,我现在很庆幸当初没在她们家过30。所以女孩们出嫁了,最好还是别在娘家过年30,万一她们一家倒霉了会赖你的。
出嫁女,能回娘家过除夕吗?
不能回去,去年我抱着女儿拖着行李去娘家过除夕,没想到被嫂子把我和女儿赶出家门,女儿吓得哇哇大哭,妈妈含着眼泪说:”孩子,去市里找个酒店住一夜了,明天再回来。”看着她们无情的眼神,我痛哭流涕的走了。
我今年23岁,是个离婚女人,当初跟老公结婚的时候,妈妈就死活不愿意,说我老公看样子就不可靠,但是我相信爱情,相信老公会给我带来幸福,可是,当我义无反顾跟老公裸婚后,老公并没有感激我,对我还像恋爱时期那么好,婚后,老公就开始放飞自我,所有的坏毛病全部暴露出来了。
这时候,我才从婆婆嘴里得知,老公以前就是个吃喝玩乐,游手好闲的男人,因为年龄大了,村里女孩都瞧不起老公,老公才去城里打工,遇到了单纯善良的我,婚后,老公没有再像以前那样对我温柔体贴,细心照顾,而每天早出晚归,跟他一些狐朋狗友喝酒打牌,不务正业,我说他几句,他就会对我拳打脚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怀孕了。
怀孕后,老公刚开始新鲜了几天,还跟我做饭买水果给我吃,但是贪玩的本性他还是改不了,不到一个星期,老公就又恢复了他本色,我不喜欢一个不务正业的男人,因此,为了让他对家庭有责任心和爱心,我经常想要改变他,可他不接受改变,每次谈话失败都免不了吵架,日子久了,我也厌倦了!
在女儿一岁时,我跟他提出离婚,因为都是农村的,也没有什么财产,我们离婚手续办的很顺利,跟老公离婚后,我来到以前上班的厂里边带孩子边上班,老板是我们老家的,特别善良,看到我很可怜,然后就收留了我。去年,厂里腊月二十九放假了,我没地方去,然后就抱着女儿拖着行李回娘家。
因为已经在车上了,我就没有跟妈妈打电话,直接回去了,刚到家,妈妈看到我回去后,特别高兴,妈妈马上就去做饭了,哥哥嫂子看起来不是很开心,我也没在意,想着可能是因为我没买礼物回去的原因吧!
吃完饭后,嫂子跟我说,你准备在哪儿住的啊?我说:没地方住,我就是回来过春节的。”嫂子一听眼睛瞪的很大说:有没有搞错啊?你还准备到这里过除夕?”我说:”我离婚后就没地方去了,只能回家。”嫂子说:”我们这边习俗你又不是不知道,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回家过除夕的,你吃完饭就走吧!”
我看着嫂子绝情的面孔,我特别心痛,只好用祈求的眼光看着妈妈还有哥哥,希望妈妈跟我说说好话,把我留到家里过除夕,等春节过完后,厂里开始上班了我就走,可是,妈妈和哥哥低着头一声不吭,嫂子看着我不想走,拿起我的行李就扔出门外,然后把我和女儿推出门,女儿当时吓得哇哇大哭。
妈妈含着眼泪跟我说:”孩子,你走吧!去市里找个酒店先住下,过一夜了再回来。”看着妈妈满眼泪水,我知道妈妈也做不了这个家的主,然后我抱着孩子来走的,妈妈跟我拖着行李送我的时候跟我说:”孩子,不要怪你嫂子,也不要怪我,这是一辈一辈传下来的习俗,嫁出去的女儿是不能回娘家过除夕的,这样对娘家不吉利,只要除夕不到娘家,平时都可以,这是老一辈传下来的。
我听了妈妈的话,对嫂子的怨恨解除了,同时也让我知道原来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除夕是有讲究的,对娘家不吉利的,虽然这只是习俗,但是一代一代传下来,作为后代,我们还是要尊重这个传统习俗,所以,嫁出去的女儿千万不要回娘家过除夕。
出嫁女,能回娘家过除夕吗?
我的回答是“不能”。从古到今,历来都是出嫁女不能回娘家过年的。因为女人出嫁了,就不是娘家的人了,而是婆家的人,娘家的客人。客人也就是外人,外人大年三十怎么可以在别人家过年呢?一句话,就是出嫁女回娘家过年不吉利。
过一个冬,失一个公。在农村有一句俗话叫:“冬至大如年”。在我们金华兰溪有这样的说法,就是出嫁女不能在娘家过冬止。凡是出嫁女都记得这一句话:“过一个冬,失一个公”。意思就是说:出嫁女在娘家过一冬至,那么家公就会有损失(意思就是说会死)。所以,没有一个出嫁女敢去尝试,生怕真的在娘家过一个冬至,家公死了怎么办?那还不全怪罪儿媳妇在娘家过冬夜不好吗!所以,出嫁女只能等过了冬至才可以去娘家给父母上坟烧纸。
过一个年,失一石田。还有一句话就是:“过一个年,失一石田”。意思就是说:出嫁女如果回娘家过年,那么娘家会损失一石田。过去农民把田地看的很重,损失一石田得花费多少银子啊?所以,没有一个出嫁女敢回娘家过年,生怕不吉利,公家和娘家都会把罪责推到自己身上。
现在时代变了,出嫁女可以回娘家过年了。不过,现在是新时代了,一些传统的观念也在发展中被淘汰。如今都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比较多,不管你是出嫁女,还是离了婚的女人,只要娘家父母和兄嫂没意见,都能回娘家过年了。百无禁忌,大吉大利,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吃年夜饭。
如果你是出嫁女,你会冲破世俗今年会回娘家过年吗?
出嫁女,能回娘家过除夕吗?
取决家里人的态度,我姐在我父母家生孩子,坐月子呢,孩子腊月底生的。谁爱说啥就说啥,自己家人不嫌弃就好
出嫁女,能回娘家过除夕吗?
小时候,我姑嫁人了,春节前,姑丈杀年猪,我们都去了,在她家吃几天,三十晚前,我们回家,然后姑姑送我们回来。
回来后,我姑就不想回去了,赖在家里不走了。奶奶拿着棍子赶姑姑回去,姑姑抱着我爸哭得死去活来,现在我还记忆犹新。
我姑并不喜欢我姑丈。我姑身高1.78米,人长得白白嫩嫩的,我姑丈大约1.6米,又矮又丑,像个小老头。
当年我姑为什么嫁给我姑丈?有两个原因,一是家里实在是太穷了,二是媒婆巧舌如簧的功劳。
我家在大山里,家里穷,每到年末就没有米下锅了,就得出到山外面来,借平地上的人家要米回去吃。
我家穷,媒婆就介绍姑姑给一家平地上的人家。男方人虽然难看,但是家里有米。姑姑看着家里穷得揭不开锅,为了解燃眉之急就答应了,拿了人家的米和钱。
我爸当时在外做副业,回家过年后才知道,他坚决不同意姑姑嫁给姑丈,认为这会毁了姑姑的一生幸福。
爸爸决定外出借钱还给姑丈。
可是,正当我爸不在家的时候,媒婆和姑丈上门了,带来了很多的米和钱。
我妈,我姑,我奶奶,都是嘴拙的人,都不知道怎么拒绝人家。而那个媒婆,巧舌如簧,连哄带骗,我姑都不知道怎么回事,就稀里糊涂嫁人了。
接亲的那天,他们来了,就在我家把他们带来的鸡鸭杀了,招待了邻里邻居吃了一餐,就把我姑给接走了。
我爸借钱回来,我姑已经嫁人,已经生米煮成熟饭。
一个月后,我姑省亲,见到我爸后,哭得死去活来,让我爸爸把她赎回来。
我爸长叹一声,说:“妹妹啊,认命吧,好好过日子吧!”
春节前,我姑回来,就不想走了。
我记得很清楚,除夕那天,是奶奶拿着木棍打我姑姑,对她说:“哪有嫁出去的人回家过除夕的?!你要脸不要脸!”
我姑哭着抱着我爸:“哥啊!让我在家过年吧!”
我姑哭得十分凄惨,我们小孩子在旁边都流泪了。
我爸抱着姑姑:“妹啊!没有哪个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过除夕啊!你今年不去,明年也要去啊!哥不能害你,让你坏了名节啊!”
我爸亲自送我姑到我姑丈家。
那年,我姑初二就和姑丈回来了。
我姑丈人很好,家里有米,挑了很多米来我家,还带来很多肉,还有糖果。
这点,迅速改变了我们对他的态度。特别是小孩,有肉吃,有糖果吃,哪里还记得姑姑?
后来我常想,出嫁的姑姑为什么不能回家过除夕呢?!
旧的风俗,是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的。
现在,我侄女也嫁人了,家里只有大哥大嫂。每到春节,我们几兄弟都聚在一起过除夕,甚至是整个春节,我们都在一起,因为妈还在。老人在,我们都围在妈的身边。
而我的侄女,嫁的人跟我大哥仅隔离一栋楼,步行两分钟就到家。每年,我们集中大哥家,都招呼侄女回家吃年夜饭。她好像也年年都跑两边过。
在夫家那边,她是儿媳妇,所以在那边操劳,等我们这边煮熟了,招呼一声,她就回来吃几口,做个形式,又跑回去她家了。
这年头,大家都不缺吃的,缺的可能就是亲情了。
我侄女这边是独生女,她夫家那边也是独生子,只在哪边过除夕都不合适啊!
但是,如果嫁得远,像我老婆的姐姐的女儿,嫁到四川去,那就只能在那里过年了。
然而,风俗也在不断变化。
我们小区有一户人家,女儿嫁到广东去了,生了两个大胖儿子。他们家,不仅女儿、女婿、孩子回娘家过年,他们的家公家婆也跟着回来过年!
这种情况,我们都惊讶了!难道他们不觉得不方便吗?!
他们说,在广东那里,没有年味,不允许放鞭炮。一到年,打工的人都回家过年了,冷冷清清的。而我们这里,过年很热闹,所以他们就举家到亲家这边来过年了。
他们家很有钱,开着三百多万的房车回来过年,一回来就住几个月。平时不工作,收租过日子。
计划生育后,确实有很多风俗需要改变了,否则有些老人,只能孤独地过除夕夜了。
还是开明点好,不合时宜的风俗,就要改。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干脆就合并过除夕吧!
出嫁女,能回娘家过除夕吗?
按照风俗,出嫁女是不能回娘家过年的,说是对娘家不利,看见娘家锅底,穷一年。所以出嫁了一般除夕都是不回娘家的,尤其是家里兄弟已经成家立业,如果稍有不顺,会往不吉利的方面想,容易造成矛盾,别人也会说谁谁家闺女不懂事,大过年的往娘跑。
我以前也是除夕不回娘家的,初二拜年再回,一是大年初一要给公婆及婆家族中长辈拜年,再有孩子小,娘家父母心脏不大好,好静怕烦,不带孩子又不行。再就是遵照风俗,怕对娘家不好。这几年年岁渐长,婆家族中长辈逐渐故去,娘家也只剩一位老人,过年一个人孤单,我大年三十还要去上坟祭祖,按照风俗,女儿不上坟祭祖的,没有哥哥弟弟,所以我要去。所以每年都在娘家过除夕的,公婆也没说什么,应该是可以理解,他们的儿孙满堂陪着过年,不差我一个,娘家没有别人,一个老人孤单单的怎么过,老人又故土难离,好说歹说不住闺女家,我就只能回去娘家过除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