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城里人出身农村,可直到死也不愿落叶归根回乡安葬,为什么呢?
别人怎么想的,我不知道。但是我是不想死了以后,回村里安葬的。
我的老家,是山西省中部黄土高原上的一个丘陵区山村。我在十六岁考上中专以前,一直生活在这里:上学、割草、干农活儿、捡煤核儿……几乎什么农活都干过。
我从二十岁步入社会,并且接过了养家糊口的冢庭重担后,就离开了家乡,在外地打拼了近四十年。期间,养大了三个侄儿侄女,并给其中的两个安排了工作;独力赡养了两个老人,并且在他们八十六岁、九十岁的时候,分别送了终。又在今年国家建设新的国道时,重新迁坟合葬了。算是彻底完成了赡养老人的任务。
但是,我是死了以后,不打算回故乡安葬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父母生前,与本族一家以及左邻右舍的关系,都形同水火。凡是与人发生矛盾,都是走极端的做法。所以到后来,仇人越来越多,矛盾越积越大。和我奶奶丶我亲二叔都几十年不来往,本族的人几乎都有深刻的矛盾。
比如在安葬我妈的时候,因为我父亲还在世,安照风俗习惯不能进祖坟。需要寄埋。找了“先生”,选了一块地。种地的人不同意——原因是几十年前,我父亲和她因为一件小事,发生了冲突。动手打了她。打得她十来天都下不了地……
我找了个人前去说合,人家才说算了吧!看在俺孩的面子上,不和你大计较了……
今年因为修路迁坟合葬时,种我们祖坟那块地的邻居家不同意——三十多年前,我父亲修建窑洞时,我哥和他有矛盾。欠了他的运砖费不给。现在要往他责任田里迁坟,他不同意。后来我和他协商了两次,拿我哥的一块同面积的责任田和他换了,才解决了这个问题。
以后要是我死了,孩子们都没有在村里生活过。和谁也不认识,农村的人又欺生,逮着了就使劲儿“扎冤大头”。回去安葬,不等于是挨宰吗?
比如我们小时候的一个同龄人,他十六岁考上师范后,十八岁一毕业,就没有再回村里——父亲在城里工作,把他妈也办到厂里的商店上班了。前几年,他的父亲去世了,他回了老家,在祖坟里请了阴阳先生点了穴。墓坑挖好了,等到安葬的那一天,责任田的主人拦住了——要青苗费和占地赔偿金,并且一收就是几十年的。
最后找了村干部说合,尽管不是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了。也出了好几万——不埋吧?往那里埋?公墓里也得三、四万,每年还得交管理费。不让老人入土为安了,难道是放着晒得臭了?
二是孩子们都不在本地,干什么都不方便。以后犯不着因为一个死人,来回奔走上坟,过各种节,什么五七、周年的,挺烦人。况且回了村里,一个人也不认识。本族的人,又因为我父母的原因,都有矛盾。不打交道就行了,没必要往陈芝麻烂谷子的破事儿里面掺合。
至于我那些侄儿侄女,都是一群白眼儿狼。蹭了我几十年饭,到头来还想着算计我的财产(参见我写的《你见过最无耻的蹭饭》一文)。这样的人,还是不打交道为好。因为他们的字典里,只有白吃白拿,没有感恩。
所以,一旦我离开了人世,是不会回老家安葬的。孩子们在那里工作,就在那里养老。死了,就地找个地方打发了就行。何必非要落叶归根呢?
有些城里人出身农村,可直到死也不愿落叶归根回乡安葬,为什么呢?
大部分出生农村的城市人,老了都愿意落叶归根。但是,如果要他们死后安葬在老家乡下,大部人又是不太愿意的。这确实是实话。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农村出身的人,尽管在城市里工作、离开农村几十年了,但是等他们退休以后,他们还是愿意回到自己出生的乡下的,那就落叶归根。
因为,那里有他们童年的记忆,有他们美好的回忆,有他们小时的一切——在城市里所没有的一切。
所以,到老了,他们开始想寻找记忆,他们想回到那童真的时代,回到那孩提的时代,回到那过去无忧无虑、天真无邪的时代。
然而,等真正到老了,比如说80多岁、90岁了,到快要离开这世界的时候,他们似乎又不太愿意留在乡下了。一方面,是乡下的医疗条件太差了,自己的健康、病痛,无法得到及时医治和解决;另一方面,是死亡来临的时候,忽然又觉得城里才是自己生命终结的归宿。
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因为,自己毕竟还是城里人,自己的子孙后代也都在城里,如果安葬在乡下,还是不太妥当的,这也完全可以理解。
有些城里人出身农村,可直到死也不愿落叶归根回乡安葬,为什么呢?
我有一个堂幺爹,(堂幺叔)据说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就从农村出去上卫校、当医生了,从此就没有回过乡下!
他在我们这些后辈的脑子里,就是一个传说,从来没有见过!因为我们是60后。
老辈们说:这幺爹长得高大英俊,肤白貌美,妥妥的帅哥一枚。因为他排行老幺,更得到了父母的溺爱,加之他还上了学,并且成绩很好,所以才有上卫校的机会。
也是在上卫校期间,他和他哥嫂发生了矛盾。原因是:他父母年事已高,上学的费用必须要由哥嫂帮助。哥哥无意见,嫂嫂就不好说话了,常常抱怨,而且是在父母面前抱怨,于是,父母又对自己的幺儿说:尽量节省开支!
在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状况是如何差,就不用细述了。
当哥嫂的既要照顾年迈的父母,又要照顾自己的孩子,还要帮助上学的弟弟,心里的酸楚,可想而知!这有文化知识的幺爹却不这样想。觉得自己是在别人下巴颏下面接饭吃,“吃的受气饭”,心里非常不爽,觉得哥嫂,特别是嫂嫂对自己太刻薄,连父母都不待见自己!
人啊!知识的多少与对作人的正确认知不一定是成正比的。
堂幺爹工作了,挣钱了,接着又结婚了,养儿子了。他已多年没回家了,这只是别人的传说。
也是在此期间,他的父母(我的六公、六婆)也相继离世。他生不供养,死不丧葬,全部是哥哥姐姐们的事情!
他对自己的原生家庭有一种无名的怨恨。
据说,六公离世前,(他老人家读过书的)念了一句明代诗人曹学佺的对联: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以表达对幺儿的不满和其他子女的褒奖。
七十年代,听长辈们说:堂幺爹的老婆,在六八年,生下第二个儿子后,就生病了,精神病。每次发病时,既打孩子,又打丈夫。孩子又惊又吓,哭天喊地,爸爸不在家,他们不敢进屋;丈夫的脸上,被抓的伤痕从未痊愈,旧伤未好,又添新伤。
家里的东西,见啥砸啥。箱箱柜柜,锅灶碗盏,铺笼罩被,无一完好。
堂幺爹几近崩溃!
他的哥哥姐姐们进城对他说,想把俩孩子带回乡下,帮他照顾。乡下虽然苦,但孩子会安全许多,他可以安心给妻子治病。
堂幺爹断然拒绝了。
说哥哥姐姐们并非真的想帮他,而是来看他“笑神”的!(笑话的意思)
这个时期,因为生活的不如意,他已经产生了不好意思回家的心理了,但还常常以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诗来向熟人表达自己的“志气”!
八十年代,堂幺妈因疯病加重,不幸离世。堂幺爹也快退休了,两儿子也成家立业了。他松了一口气,心气也不象过去那么高了,在城里,偶尔遇到乡下的熟人,也会点头招呼了!
有一次,他大儿子回到老家,找族人给他父亲物色一块墓地。族人很热情地接待了他,并给他父亲在老坟林指了几块墓地,任由他选!
不幸的是,这位堂兄回城不久,就诊断出了重病。虽然花掉了家里的积蓄,仍然没留住他年轻的生命!
堂幺爹受不了老年丧子的打击,精神一倔不振,高大的身躯变成了佝偻的体型。据看到过他的人说:他随时一个人在街上转悠,嘴里念念有词,却不知道说啥。老远看到认识的人,他会绕道而行。如果迎头碰上熟人,他也会把头扭向另一边,匆匆走过!
九三年,他小儿子回老家,看望他几个叔叔和姑姑。
他说:他父亲八七年就过世了。原来本想葬于老家,又怕别人看到他的坟头就说起他的故事,就坚决不葬回来了!
从那以后,堂幺爹的小儿子,每年的清明节和春节,都会带着老婆、儿女,回来为祖先扫墓和祭祀!
至于堂幺爹葬于何处,我们没有问,觉得不好问!
有些城里人出身农村,可直到死也不愿落叶归根回乡安葬,为什么呢?
父亲的堂哥要还在世,按说今年才66岁,但实际到现在他已经去世了两年有多,要不是村里要修缮祠堂,村长号召本族男丁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这事才被大家知道。虽说他家这样做事让人费解,可村里有上了年纪的人说:这其实是他连死也在跟骨子里的自己较劲爱慕虚荣的结果!
父亲堂哥是他家的独苗,早年接班自己父亲的岗位 ,一家人便都去大城市生活了。后面随着自家经济和生活条件一天一天跟村里人拉开了距离,可每次回村都两手空空,哪怕逢年过节给小孩买一颗糖的事情也没有过,但却总爱在村里人面前说话高上半个调,说:“这你就不懂”,“这你就没见过了吧…”,于是有忍不住的村民就说他是“铁公鸡一块只会耍嘴皮子,其实没啥本事”,他气不过人家就说人家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没见过世面”。
之后他每次回村言行举止还都一样,村里人就渐渐变得不爱你搭理他了,连自己本家堂兄弟关系也日渐疏远起来,后面他觉得没意思,就变得越来越少回村了,哪怕清明祭祖也不一定每年都会回来,有时会隔五六年才回来一次。甚至村里有什么红白喜事通知到他家,也不见得他们会回来。
加上村里一直变化不大,没有什么拆迁征田地的事,所以也一直没有什么事情需要直接找到的他,就这样他家的情况,对村里人来说是可有可无的。
最近经村里绝大部分人同意并决定, 要对村中的祠堂进行修缮和扩建,同时这事还要一一通知到在异乡的本族男丁,希望他们能抽时间回来,一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也是,直到这个时候村里人才知道得知他人已经不在的这事。
据我这位堂大伯儿子电话说:“他爸是在他63岁时走的,得的是胃癌晚期,是不治之症。人在不到两年时间就从一百四五十斤消瘦得只剩几十斤了,一直吃不好睡不,挺折腾人的。我建议他要不回老家住一段时间,或许情况有所改观,他说他哪也不去。最后临终前去医院看,医生说他已等不了太久,这时我又问他要不要跟村里人说一说,他躺在病床上只是一个劲的摇头,他说他不想死了才给机会让村里人笑话他可怜他,并且再三交代不要把他的事告诉村里人,还说如果他死了,将他骨灰撒到大海就可以了,还说了一句什么落叶归根都是屁话。 ”
堂大伯为什么患绝症甚至要死了还会说出这种话来呢? 这时,村里有上了年纪的人不约而同地说:这其实是他连死也在跟骨子里的自己较劲爱慕虚荣的结果!
原来堂大伯自从接班在城里生活了,因为单位效益和福利好,又在不久当上了一名小领导,与村里人要不靠耕田种地,要不去帮人做泥匠活过日子的相比自然都要混得好,加上他心气高爱虚荣,希望人人都知道他在外面确定混得好。 可奈何村里人很多人并不这么认为,毕竟你过得好不好跟我有啥关系?
就比如,他以前回村经常说:我这一身衣服是名牌,可不是集市地摊的普通衣服,是得到专卖店才能买到的。当时“专卖店”对村里很多人来说还是一个新词。有时回来见村里也有人开始穿他同样牌子的衣服, 他就会问人家多少钱在哪里买的,见人家不好意思说,他就一嘴咬定别人的假货,最后搞得村里但凡有人跟他撞衫都先自我声明一下“我的是假货”。
又比如说到吃喝方面,他说:我很久就没再喝啤酒了,档次问题;白酒也不怎么喝了,伤身;现在主要是喝红酒,喝红酒养生。要知道,当年在村里,家里每隔两顿能有块肉吃就已经很不错了,那里还懂什么叫养生?
而他每次回来都迫不及待的要在村里人那里,吹虑自己穿着光鲜和喝香喝辣的,总是要显得自己在村里人面前是一副高高在上与众不同的样子;可他每次回到村里,别说给村里的叔伯兄弟带点手信了,那怕逢年过节给村里小孩带上几颗糖果也从未有过,最让人讨厌的是,他临走时还巴不得村里人都给他送点土特产什么的,这都什么心态?
你说那怕村里人再老实巴交的,总不至于一再傻到给这种“白眼狼”免费吹嘘交智商税吧,于是我这位堂大伯当年在村里就不知不觉中得罪了不少人,估计他自己也万万没想到,高人一等的他竟然才到中年就要不行了,出于自身爱虚荣的人设和骨子里认为自己跟村里人不一样的心理,害怕乡亲们笑话他,甚至可怜他,哪怕在他死的时候也不允许,可见在他内心乡情是多么的一塌糊涂,也就不难理解,他会说出:“将他骨灰撒到大海就可以了,什么落叶归根都是屁话。”
这就我老家一个农村出生的城里人,直到自己死了也不愿意落叶归根回家安葬的情况,说真的,这种看不起自己的根的人不回老家落叶归根和安葬,我觉得这反倒是对老家最好的一种交代。
一个底层农二代@装着阳光,阅历见解有限,不喜勿喷,还请见谅!
有些城里人出身农村,可直到死也不愿落叶归根回乡安葬,为什么呢?
“我要叶落归根呵”!老父临终前的一句话,把杨老二累得够呛!带着老父(骨灰盒)从成都自驾到浙江桐庐富春江边,那个有严子陵钓台的小山村,三姊妹加上侄儿侄女四辆车,我的天屁股都坐疼啦!毕竟他也是56岁的人啦!
杨老二的父亲早年从浙江考入西南财经大学(原名四川财经学院),毕业后在成都就业安家。老父母健在时,他平时就寄些钱回家由兄弟们照顾日常生活,但每年春节是必须回家祭祖吃团年饭的……
父母过世后,他每两年回家一次,不是春节便是清明,但随着年事渐高,特别是俩哥离世后他回家的次数越来越稀,可思乡的情绪却越来越浓……
去年秋天在华西医院做了癌症切除手术后他自感时日不多,便把3个儿女召集来安排后事,其中一点就是要叶落归根,回到富春江畔,跟父母哥弟们住在一起!他说:“现在的公墓只有20年使用期,到时要续费,上次去磨盘山公墓“看望”老同窗见过通告,不续费就要弄掉!你们可以给续20年,以后呢,谁说得清呵,还是住祖坟园稳当,那山坡不续费也不会平掉”!
“唉!还是老牌大学生呢,思想还那么守旧……”牢骚归牢骚,父命难违呵!本来己经找阴阳(迷信看阴宅的人)去磨盘山看好了位置的也只好作罢……老母亲听了补充一句,“那我以后也要叶落归根,免得在这儿做孤魂野鬼,还让你们破费大几万”!
我和杨老二聊,现在新的公墓管理条例出台后,有些在农村出生的城里老年人,有条件的都想将来叶落归根……他们讲“住”在那里逢年过节还能“闻到”鞭炮的味儿……不过现在想回去真的还有点难,因为祖坟的空地越来越少啦……
有些城里人出身农村,可直到死也不愿落叶归根回乡安葬,为什么呢?
不愿参与乡村的复杂的人际关系,去世后也不愿进这样的圈子。但大部分人还是要叶老归原根椐地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