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985和211吗?
80年代的中专分高中中专(大中专)与初中中专(小中专),高中专是高中毕业生通过高考而考上的,初中专是初中毕业生通过中考而考取的。
初中中专毕竟没有经历高中、未通过高考,不好妄加评论。今天我主要想谈谈高中中专一一
1977年恢复高考时,将之前的大专改成了本科,原来地区师范学校(中师)也同时升格为师范专科学校。
恢复高考后的数年里,除了师专没有别的大专,本科大学数量少、规模小不可能招收太多的本科生,为避免资源流失、尽快培养出急需的人才,于是高中中专(大中专)应运而生。师专与高中专都是招录不够本科分数的高考生,学制均为二年。
那时不太重视教育(大多不愿意当教师),不少分数较高的考生,宁可上省部属大中专也不报师专。师专为完成招生计划,只得招收那些分数较低而报了师专的考生(先录取师专后录取高中专)。
一些省部属高中中专(尤其是工程技术类)的学生,毕业时实际上已经达到了大专水平;与同专业的本科毕业生相比,所学的专业课程几乎一样,仅仅理论课少些。这些学校后来改成了一本,而师专仅升为二本。
那会每年高考招收的本科、师专、大中专的总人数才几十万,总录取率不超过10%。现在本科录取率达到了45%,每年毕业的研究生近百万。
这一作比较不难看出,当年考上高中中专不亚于如今考取普通大学的研究生或者一般的重点大学,换句话说:那会的大中专毕业生比现在的普通大学研究生或者一般重点大学生的认可度高(稀罕、“值钱”)。当然,就掌握的知识(技能)来讲,今天的学生要远远超过以前的学生,因为社会是向前发展的,现在的一切都应该比过去的强。![心][心][心][祈祷][祈祷][祈祷]
8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985和211吗?
首先扣个帽子🧢,这一批人都是五十岁左右的人,正是春风得意,事业巅峰状态,提出这个问题,仅仅只是刷存在感而已[捂脸][捂脸][捂脸]
我就是1984年初中毕业“跳农门”考中师的,当时百分制,平均分为96.5。我们乡考了11个,其中我们村8个。从当时的学习能力,智商天赋,录取比例来讲,可以说相当于现在的985/211,但要说学到的专业知识知识,技术技能,眼界视野,根本无法和现在的大学相比,不在一个层次。
当时初中考中师是基于国家乡村基础教育薄弱,急需大量教师的背景下出台的政策,那个年代城乡差别巨大,跳出农门的道路基本只有读书一条路,所以初中成绩特别优秀的农村孩子都选择了上中师,这其中有家长的短视,也有经济条件的约束,我和我兄长是同一年录取的,他上武大,我上师范。
要说当时中师学习的知识技能能够超越现在985/211的,估计只有一项,那就是素质教育,因为培养的方向不一样,所以我们除了文化课之外,侧重点在于音体美等素质教育方面,每个人至少都会一门乐器,KTV绝对是麦霸,什么钢笔字毛笔字粉笔字画画美术字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甚至钢琴手风琴普通话......什么都会,这个是可以得瑟一下的,后来我的孩子学钢琴,二年多三年不到完成考级估计有那么一点影响。
我们这一批人都没有经历高中阶段,至少在我的学校,成绩最好的都上了中师,那时候中师是不收复读生的。我们的初中同学读完高中之后,考上大学的不到1/3,没有一个清华北大,考得最好的应该是武汉大学了。
为什么说学习能力,智商天赋这一块可以和现在的985/211相比呢?因为我们师范的同班同学,有一半左右依坚守在祖国最基础的教育战线,大都成为了校长,教育局长,优秀骨干教师,另有一部分(包括我)改行的,现在有上市公司老总,政府厅级干部,高校教授,全国著名作家等,都依然在努力,在进步。另外在孩子培养方面,应该智商还是有些遗传,同学的孩子都上了比较好的985/211大学,浙大,中科大,交大,复旦,同济,武大,厦大,当然还有我孩子的清华😎。
综上所述,80年代的中专生无论在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没有办法和现在的985/211相比,但他们依旧是那个时代的佼佼者,为祖国的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也是现在很多年轻人的父辈,从这一点来说,和现在的985/211相比,也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8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985和211吗?
这么说,85年每年18岁同龄人是2500万,上大学是50万。今年18岁同龄人是1500万,上大学是900万人,明白了吗?就是说,现在上大学比例是85年的30倍,相当于现在全国前30万人,刚好是211的录取人数。也就是说,当年的一个中专生,就是现在的211学生。大量的高中生,初中生务农了,这每年有1500万没有上过大学的,放在现在,随随便便上个一本二本。
8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985和211吗?
中专不是特别清楚,但我知道一点大专的水平。
80年代的中专生、大专生应该都是尖子生,如果放到现在,应该是211和985大学的水平。当年刚改革开放,才恢复高考,各行行业人才短缺,所以那时的中专生是比较受重视的。
当时的中专生分两种,一种是初中考取的中专,叫小中专,学制四年。一种是高中考取的中专,学制一般是两年或三年。
八十年代,大部分村子的人小学都没读完就出去打工了,要不然就辍学在家种田,比如我爸兄弟八个人,爷爷奶奶只供了他一个人出来上高中。当年能读上初中已经是不得了的事情,我爸初中成绩很好,所以很顺利考上了县重点高中。
他初中同学有的去考了中专,有的中专没考上。但他说大部分成绩好的都去考了中专,因为想早点出来工作赚钱,初中毕业考中专的对农村孩子来说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因为可以转为城镇户口,不用待在乡下了。所以非常多的农村学霸选择考中专,而不是上重点高中。
那个时期的人觉得读高中是浪费时间,考大学还不如去读中专更来的实在一点,而且大学还不一定能考的上。
可以这样说,当年初中考小中专的学生,如果读高中的话,考一个现在的211大学还是没问题的。那个年代,高考升学率很低,能考上大专的,放到现在,考个985是手到擒来的。
八十年代高考竞争异常激烈,一百名高中毕业生,只有四名能上大学(包括大专)。全国总共只录取了不到三十万名大学生,拿到今天,985一年的录取总量估计都比这个多。
也就是说,当年能考上大学(包括大专)的,放到今天至少能考上985。而能考上中专的,拿到今天,至少能考上211,当时中专招生比大学还少不少。
其实,就好比智商来说,当时的智商应该更高,为何?因为不像今天,有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不聪明的孩子,也可以填鸭培训出高分,当时是没有补习班的,高考纯粹拼智商,高考分数更能反映智商水平。因此,学历虽然一样,但智商绝对不一样。80年代的中专和大专,到现在仍然是中专和大专学历,学历不会变化。变化的是大中专学生在所有考生中的排名。 80年代的大中专学生是凤毛麟角。那时的文凭含金量非常高。
那时的大中专生不是混文凭,他们学习很认真,很扎实。 他们生活很简朴,平时不吃零食。回家返校后会带些咸菜,吃饭的时候就不买菜了。
8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985和211吗?
我谈点个人看法,如果你问这个答案,六十年代的人,几乎百分之九十认为当时考上中专的,可以轻松考上现在的211,努力点985也有可能!但若这个问题问九0后,他会认为中专生就是垃圾,因为他们不明白八十年要考上个中专,是多么的艰难!我1984年高中毕业参加高考,我们是乡镇高中,周边四个乡镇集中在我们镇办一个高中,一届四班其中文科一班,理科三班。高考前要经过预考,全班应届生46人仅一个通过预考获得参加高考资格,当年文科班去市里高考18人(主要是补习复读生),最终得三个本科,一个大专,五个中专!这可是周边五个乡镇三十几万人口一届文科高考的成绩!
80年代的中专生相当于现在的985和211吗?
你是否把80年代中专生的学历水平看成相当于现在985和211高校生的学历水平?
这也太夸张了,中专生是中等教育学历,985和211高校是高等教育学历,80年代的中等专科学校教育水平再高,教育质量再好,也不可能与高校同日而语,两者根本不是一个层次,更何况985和211高校还是全国重点高校。
即使80年代的高校和现在的高校相比,由于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量的快速增长,学生的知识结构,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前者也是无法和后者相比的。
不能因为现在高校的招生数量大幅增长,而把现在的大学生看成是80年代中专生的水平,就是现在高中生考入985和211高校难度也远比80年代初中生考入中等专科学校的难度大得多,两者怎么会“相当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