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公司开始裁掉中层管理,改为扁平化汇报?

可能更利于权力的高度集中吧。

大多数人(或全部)向一人汇报,大多数人听取一个人的指令,大多数人紧跟一个人的脚步.....

防止因分出几个(或多个)小组长,而导致的(传到高层的)信息被过滤(高层)权力被架空,高层被愚弄......诸多让人担心的事。

.

至于这样很累?

累没关系,只要撑得住就行。

只要权力集中过来,权力的各种效应显现在自己身上,对单位实现完全的“透彻化管理”,就行。

.

.

先来个极端又典型的例子。

某单位,来一新负责人。

这人不懂业务,平生最爱权力,且疑心重到上帝都怕。

没几个月,他就把原先的中层直接架空,整体扁平起来。

如:

  • 所有人向他一人汇报,只听他一人的指令;
  • 单位大事小情(包括买个两块钱的小写字本),仅由他一人决定;
  • 严禁越级交往,不得与上级勾连;
  • 有事要迅速上报,不得有误。

总之,单位的水要清澈无比,单位的人要听话无比,而他的话就是圣旨。

所有人,千万不要带脑子,听话、伏地前行,就好。

.

大多数人很配合。

(不愿配合的主动走了)

单位嘛,就是那么回事,爱咋样咋样,只要按时发钱就好。

到哪不是打工,无所谓啦。

不就是没尊严嘛。只要能想得开,那不算什么。

.

当然,以这样的“管理模式”,是找不到优秀人才的,也不可能得到真心的相助。

大家只是各演各的角色,各拿各的钱而已。

**

至于“工作”?

那是单位的事。(我只是个打工的)

.

这样的单位,下场可想而知。

戏演了几年,老本吃差不多了,单位也就病入膏肓了。

总之,这已经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单位,这只能说是一个重度控制狂尽情挥洒本性的舞台——只不过,穿了件“扁平化管理”的皇帝新装而已。

.

.

扁平,宽薄而平坦,一眼望尽角角落落。

营私舞弊、欺上瞒下,是高层比较担心的问题。谁都不想单位出事,谁也都不想被人制成傀儡操纵。

扁平,解决了许多让人担心的问题:

  • 没了中间商,大家有话只向那一两个人说,单位透明无比
  • 对单位,有最大程度的掌控;
  • 全面掌握人员动态,及时发现背叛者、搞小动作者、不行者、不聪明者......

以及,权力的味道,可真**爽!

扁平的好处,细论起来,其实还真不少。

.

.

扁平,需要一定前提。

不是说是个单位,就能“想扁,就扁”的。

如:

  • “扁头”不精业务,那越扁越乱;
  • 没有科学架构,只为权力集中,那“扁头”没有三头六臂、一天99小时,工作会混乱起来
  • “扁头”管理能力不强,那单位将成为擅长操纵者的单位——而“扁头”,只是傀儡。

总之,若没有相匹配的综合实力(业务力、管理力、体力......),就轻易扎进扁平的海洋,那很有可能,工作很快乱成一团,“扁头”累得半死不活,业务到一定阶段后呈瀑布状下滑;

而员工,多因这混乱不堪,而被迫沦为“磨洋工大队”成员。

.

.

这世上没有一定就好、或一定就坏的东西。

只不过,力量要匹配。

.

别在权力失控的单位谋求“工作能力方面的发展”,那不科学

别和套路认真,那不科学

为什么有的公司开始裁掉中层管理,改为扁平化汇报?

两个原因!第一,每个公司最容易混日子的基本都在中高层,高层不会自己裁自己,为了省成本,那就只能裁中层;第二,很多中层的管理者,不但没有起到上传下达的作用,而且成了“阻碍墙”。

论混日子,高层第一,中层第二!

越是比较虚的工作,越难以衡量;越难以衡量,也就越容易混日子。高层做的都不是具体工作,而是管理工作,到底什么是管理呢?这么多商学院教授都没人说得清。而且越是高层,权力争斗越厉害,即使想做事也不能表现出来,混日子反而最安全!

那么问题来了,组织架构的调整是由高层制定的,他们当然不可能自己调整掉自己,这时候,中层就比较倒霉了,因为中层是除了高层之外,排第二位的混日子的人!

公司里的中层通常会走两个极端路线,要么是整个公司最累的,要么就是整个公司最容易混日子的。如果公司所有具体业务都是要中层来负责的,那么中层基本就要累死,基层反而很轻松;如果公司所有的具体业务是分散性的,那么中层就会舒服死,天天屁颠屁颠跟高层开个会,回来简单一传达,背着手喝着茶看着下属累死累活工作就行了。

中层成了阻碍墙,就要拆掉!

公司的层级结构越长,就越容易出现传达失误,高层制定的政策,传到下面就变了样,执行力越强越出问题。如果公司的中层经常性出现传达失误,公司高层的解决方法通常有两个:

1、换中层

把部分现有中层领导裁掉,提拔基层员工上位;基层员工刚被提拔,自然会对高层唯命是从,不敢有所疏漏,工作积极性也可以保证,这是最经常用的方法!

2、拆中层

干脆把中层领导全部裁掉,改为扁平化管理,由高层直接传达到基层,这样肯定是不会出错的,但高层的管理压力直线上升,只有高层自身是工作狂时才会采用!

最后的总结

在管理学上是有个管理幅度的概念的,也就是一个人能够管理的下属是有限的,超过一定数目就管理不过来了。所以,片面强调扁平化是不现实的,尤其是在大公司,由于员工众多,职能众多,裁掉中层后,为了协调项目,只能设立名目众多的项目小组和项目经理,每个人都要同时对接很多领导,效率反而不如垂直管理!

所以,现在有的公司开始裁掉中层,改为扁平化管理,最大的可能就是原来的层级确实太多了。比如明明只有300人的公司,结果从总裁到基层员工有六七个管理层级,肯定是比较扯的,通常四个层级就完全足够了。

-END-

点击上方关注【职场再出发】:世界500强资深经理人,为你深度剖析职场问题,全部原创,助你职场再出发!抄袭必究!

为什么有的公司开始裁掉中层管理,改为扁平化汇报?

扁平化管理是近两年的热词,是与金字塔式管理相对立的企业管理模式。扁平化管理意味着尽量减少管理层次,追求将最高决策传递至基层执行人员的效率与速度。

在很多人眼中,扁平化管理意味着阶层少,效率高,弹性高,而金字塔式管理则意味着多级管理层,责权清晰,缺乏灵活性。

但在疫情之下的这个节点选择改成扁平化管理,恐怕更多应该是出于控制成本,减少中层管理员工的人工成本支出吧。不过这是把双刃剑,并非每家公司都适合扁平化管理的方式。

一、扁平化管理的优势

很多企业以扁平化管理模式自居,甚至以此来吸引人才加入。那么扁平化管理到底有哪些优势呢?

1.减少因多层级导致的信息损耗:由于扁平化管理而导致层级的减少,最高决策层的决议能快速下达至基层执行者,环节越少,损耗越少,有利于统一对公司方针和战略的认识和理解。

2.减少企业的管理成本:扁平化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管理层级的减少,也就是中层管理者的减少,本质上就是管理者人力成本的减少,有利于公司管理成本的降低。

3.快速响应和高效执行:由于扁平化管理使公司内部沟通成本降低,面对市场变化能快速做出决策,并传达到位,高效投入对决策的执行中,有利于公司快速响应外部变化,提升企业生存率。

二、扁平化管理的弊端

虽然扁平化管理有诸多优势,但为什么没有在企业中大范围推行呢?原因就在扁平化管理的弊端里。

1.管理幅度过大:最佳的管理方法是8/20原则,即一位领导管理8~20名下属。该管理架构能让领导最有效了解下属的工作情况和成长情况,因才施用。当下属人数多于20人数,领导往往只能关注到明星下属和差生下属,忽视存在感不足的普通下属,易滋生混日子的群体,并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2.对管理者本身要求较高:扁平化管理要求领导能对旗下所有员工的工作都能做出专业和及时的判断和指导。但领导的时间、精力及专业能力是有限的,往往无法同时兼顾所有方面,容易发生顾此失彼的问题。

3.对员工自身素质要求也高:扁平化管理要求员工能迅速适应各种变化的团队,快速调整好自己配合团队节奏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同时也要求员工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在工作中吸收新的知识,自我成长,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要求。

三、并非每家企业都适合扁平化管理

虽然扁平化管理是目前比较热门的管理方式,但以扁平化管理著称的小米却在2019年宣布调整组织架构,一改扁平化管理模式,逐步向金字塔式管理转型。某种程度上也说明扁平化管理并非适用于所有企业,甚至可以是说比较“挑”的。

要想扁平化管理起到奇效,需要有以下条件:

1.企业内部需要高度透明:能确保公司的管理方针、战略有效且完整的从最高决策层传导到基层员工,形成上下合力,而不是单纯的样子货。

2.企业需要教会员工战略性思维:扁平化管理的企业中基层员工不仅仅是执行者,也会是被授权者,需要对授权范围的事情做出决策。这就需要所有员工都具备战略性思维,能有效根据公司的方针、战略做出正确的决策。

3.企业需要设立多个“协调者”:扁平化管理之下大部分员工都是在同一汇报级别上工作。在同一项目或团队中工作时,需要有协调者协助跨部门的高效沟通,使大家能合力往前冲。协调者的要求比较高,他需要同时了解多个模块的工作要求,一般企业很慢培养或招募到合适的人员。

一般来说,扁平化管理适合中小型创业公司,刚巧也是本次疫情受影响最大的那一部分。此时调整组织架构,推行扁平化管理,能减少管理层级,减少人力成本,有利于度过难关。

欢迎关注@焱公子,十年500强,专注写职场,每天与你分享职场干货与成长心得。

为什么有的公司开始裁掉中层管理,改为扁平化汇报?

原来的设计:总经理,中层,班组长,员工,基本上中层能解决所有问题,老板管发展方向。

结果公司大了,每个中层管理的部门变成了大部门,中层成了这个部门的负责人,这个部门里面又设中层管理人员,以此类推,结果就变成了,老板,中层,部门中层,二级部门中层,三级部门中层……班组长,员工。

你看除了做最大决策的老板,还有实际干活的班组人员,其他的都是中层,各个都是管理。甚至一半以上是管理人员,别吃惊。

中层的存在好处就是管理越来越精细化,坏处就是,越细也就是下面越来越不知道怎么做,中间的协调任务越来越重,中层不但没有管理效率,反而成为了管理最臃肿的顽疾。

为什么有的公司开始裁掉中层管理,改为扁平化汇报?

谢邀

其实这个问题虽说有一定的新意创意,其主要吸引公司的地方,我想还是为了节约管理成本。

作为一个规模较小的公司来说,其公司管理事务本来就不多,所以影响并不会很大,反过来减掉了臃肿职位设置带来的许多不畅、不及时;也减掉了上传下达容易走样,相互传达不够准确引起的误会。只要把公司的管理工作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再加强领导和下属的有效职能的增加与增加后的内容培训,使领导和下属成为多面手(领导和下属成为多面手的条件基本上比原来职位设置时的情况要好得多)。这样一来,不仅可以节约中层这一层的管理成本,而且还可以提高公司的办事效率。

但是作为一个中型或中型以上的公司来说,问题并没有这个简单。不是因为别的,就是这种思路(也叫管理手段或管理方法吧)都不可取。作为一个公司,如果是做事业或是想把公司做大或永立市场不败。不应该在裁掉中层这个上面做文章,除非你不是为了节约管理成本。

中层领导,也是公司的一种资源,现在大到城市,小到微型企业不都在想方设法的留住人才,都在搞人才竞争吗?作为公司也应该是一样的,你公司的开源节流就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些资源,激发公司每一个领导的潜力,群策群力把公司搞活着。对内把各项工作都在控制范围内有序运作;对外有迎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样公司才能走向正规,走上正道,走的更长远。

试想,一个公司一有困难就精简人员,一有困难就精简人员,那这个公司会向什么方向发展?

个人观点,不到之处请指正。我是【昔日的港湾】职场领域创作者,有对此话题感兴趣的师友们可关注我或在下面留言点评。谢谢大家!驶进快速通道
  • 照片来自于手机自拍

为什么有的公司开始裁掉中层管理,改为扁平化汇报?

你说的这个就是所谓的“扁平化”管理,在最近两年比较火热的一个词,甚至很多公司招聘信息都直接写上是“扁平化管理”来吸引求职者,和另一个词“弹性工作”有异曲同工之妙。而现在的状态就和所谓的进围城以上,外面的想进去,里面的想出来。正如你所说有公司开始裁掉中层管理,改为扁平化汇报;而也有实行了扁平化管理的公司开始舍弃它,变为层级管理模式。那么扁平化管理到底好不好呢?其实可能得从多方面来看待

1.可能大家都知道,所谓“扁平化”管理的关键其实就是中层管理的有无,那为什么那么多公司想变成这种模式呢,在我看来无非就是三个原因:一是公司本身规模不大,人员不多,在高层看来是不需要再有中层管理者,他们可以直接对下层人员进行管理。换个角度也是能节约一大块成本的哟。二是部分公司的层级确实太多,而且中层在很多方面执行不力,会造成上下级沟通不畅,基础无法执行到高层的想法。造成很多项目无法按正确的理念推行下去。也许经过中层就变缓甚至变异了。三是任何一个火热的现象,都面不了很多跟风的。所以一部分公司也是跟风,想看看扁平化管理到底有多好。

2.可为什么又有实行扁平化管理的公司想舍弃它呢,是因为扁平化管理缺失也有它的劣处,当人员越来越多,几个高层怎么能完全照顾得到所有的基层员工呢,而多个员工谁来主导,谁来负责,完全不清楚,有时候就感觉是一盘散沙。这个时候要能走下去,可能就全靠几个高层的超能力和超魅力了吧。

3.其实还有一种公司,人数也不少,但还是有点趋向于“扁平化”管理,那这种公司就是学习型企业,整个公司都是处于一种学习型的氛围和状态,当然这种必然有一个技术大牛坐阵。这种公司只能说不会太差,但发展过程中任然会面临很多问题。

4.所以不要太在意是否要“扁平化”管理模式,根据自身企业的特点,可以做适当融合,部分扁平化,但也不能少了层级化,尽量避免过于扁平化和过度层级化所带来的种种影响,这样才能让自己的企业公司得到最好的发展。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