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老师普遍打学生,没听说师生关系紧张,现在普遍不打了,反而经常听到师生关系紧张的事件,为什么?

想经常用师生关系来搅事的人,说轻点,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说重点,就是闲得无聊,借此来抵毁教育、诬蔑老师。

纵观全局,国家的发展能离开教育吗?无论你官职有多大、成了什么家或人间大富豪,总要通过接受教育这一关吧?你不可能还没有学会爬就会跑吧?还没有学过开飞机,你就能把飞机开上天吧?

过去的人们都会牢记“吃水不忘挖井人”、“不要过了黄河丢拐棍”和“农夫和蛇”的语句及寓言。与其有闲心对教育和老师八卦,不如干点正经事,去把自己的孩子教育好。

听完了这席话之后,那我就来告诉你,以前老师经常打学生,为何师生关系不紧张?

(1)以前的学生是散养的,我就是以前的散养学生。我父母还是当年的老师,可父母只管他们的学生,对我只管吃和穿。我是由别的老师来管。

并且我还是与我奶奶在另一座城市生活和学习,你说一下我是不是“散养”的学生?其他的学生更是散养的了;因为他们的父母亲,还得成天拼命的干活来养家糊口。

那时候,散养的孩子独立性强,自己做饭吃、自己上学、自己洗衣服。散养的孩子大气,若上学途中突然下雨,把书本保护好之后,就冒雨上学;摔破了皮自己爬起来;被同学欺负了,自己想办法解决;在学校犯错了,任由老师打骂,做到不还老师的手不告父母的状。你说说,散养的孩子大气不大气?

(2)以前的学生家长单纯。其实,老师打学生与家长的认识有关,再说,老师也不会轻易去打学生。你想想,老师和学生无冤无仇,他打学生干啥?你说是不是?换着你,你会平白无故的去打一个人吗?

我为什么说老师打学生与家长的认识有关呢?因为,当时的大多数家长思想单纯,他们认为老师打自己的孩子,是对孩子的关心和教育,双方对孩子都有“恨铁不成钢”的心思。

并且,在家长信奉“油盐出好菜,棍棒出好人”的观念之下,一旦自己的孩子犯错,家长就支持老师对其严格管理和教育。你把头抬起来看一看,现在正在各个领域里的精英,有哪一位不是那个时代、老师教育出来的学生?

之所以,即使以前的老师打了学生,家长在颜面上虽然有些挂不住,但他们却能在暗中支持老师打学生的行为。并且,家长在百忙中还会想方设法去与老师取得联系,生怕老师“忽略”了自己的孩子。家长认为,如果老师有一天不去打骂自己的孩子了,才是他们最可怕的事。之所以,这就是以前的老师经常打学生,师生关系不紧张的原因。

弄明白了这一点,我又来给你分析一下:现在老师普遍不打学生了,师生的关系反而紧张了呢?

这是少部分家长对老师有“敌意”。毕竟想“闹事”的家长是少数,大部分家长还是能维护学校教育工作的;并且,能明事理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在学校里不会轻易被老师打骂的。

而对老师有“敌意”的家长,会对老师挑事。比如,老师不准许学生把手机带入学校,家长就不乐意了,生怕与自己的孩子联系不上了;老师一旦把学生的手机没收了以后,学生又向家长告状了,家长知道后又来找老师的麻烦。你评一评,像这样的情况,师生关系能好到哪里去?

又如,老师一旦发现学生早恋,被老师制止了以后,学生不乐意了,用极端情绪与老师对着干,认为老师是在干涉他的私事,有意去破坏他们的婚姻。甚至有某些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早恋之后,不但不去制止孩子的行为,反而还在暗中支持孩子。

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长得漂亮或有本事,才有人去追。在这个过程中,某些家长知道了老师制止了孩子的早恋,会对老师不满。并且为此事还找上老师,大言不惭的对老师说,若自己的女儿或儿子,今后嫁不出去、娶不到老婆,还要来找老师的麻烦。

我说到这里,你又来评一评,遇上这样的学生和家长,师生的关系难道不紧张吗?因此,不要再去谈论老师打骂学生的事了。如今的老师敢打骂学生吗?除非老师是超人,能去寻找下一个职业!

可悲可叹啊!仅几十年的时光间隔,意想不到教育反差竟然如此之大!难道顽劣的学生就该让其去放纵吗?难道对屡教不改的学生,老师就不能去责罚了吗?

(热忱欢迎关心孩子教育的朋友们,把你们的金玉良言留在评论区里!)

以前老师普遍打学生,没听说师生关系紧张,现在普遍不打了,反而经常听到师生关系紧张的事件,为什么?

我班的学生逃课打篮球,被我叫到办公室劈脸就是一耳光。

那年我教高三,一天下午,我去看自习,走到教室一看,陈东不在教室里。问了问他周围的学生,都说不知道。

想到这孩子喜欢打篮球,我猜想他一定是去操场打篮球了,我跑到操场一看,他果然正在篮球场上挥汗如雨呢!

我大喝一声:“陈东!”他听到声音回头一看,一个接近一米九的小伙子瞬间蔫了。我瞪了他一眼,头也没回就回到办公室。过了十分钟,他满头大汗地跑到办公室,小心翼翼地说:“对不起,老师!”

我走上前想打他,但是走到他跟前我发现我很尴尬,我一米六多一点,站到他跟前我倒像个小孩一样。

我马上又坐到办公桌前,对他说:“过来,蹲下!”

他老老实实地过来蹲下,我啪的一声朝他脖子上打了一下:“什么时候了,还逃课打篮球?”

他耷拉着脑袋,一道汗水顺着他的脸颊淌下来,一直滴到地上。他怯懦地还是重复那句话:“老师,我……错了,下次不敢了。”

陈东是我班的体育委员,小伙子除了成绩差点,其他基本无可挑剔,尊敬老师,平时对同学非常义气,在同学中人缘很好,只要是我交代给他的事情,他都能办得漂漂亮亮,所以他是我非常信任和喜欢的一个孩子。

我又批评了他两句,就让他回去了。他走后,我直接拨通了他爸爸的电话:“刚才儿子逃课打篮球,被我打了一下。”

“打得好,这小子就是欠揍,我现在不敢揍他了,能不被他揍就万幸了!他也就还听你的,晚上没事吧,一起喝点,我得谢谢你替我教训他!”

陈东的爸爸是小学的体育老师,也是五大三粗的一条汉子,可是现在被不争气的儿子搞得整天灰头土脸,没事就约我喝点酒给我发发牢骚,让我多多关心陈东。有了这层关系,所以我敢打陈东。

高三结束,陈东考上了省里的一所专科学校,寒假回来,他和几个同学约我喝酒,他酒量很大,追溯高中三年的点点滴滴包括我打他的那一次,我们都不胜感慨,那天我喝多了,是他把我送回了家。

上了不到一年,陈东就去乌克兰留学了。他经常给我联系,发给我他和外国同学篮球比赛的视频和照片,也时常给我说起外国的疫情是多么凶猛,我叮嘱他注意安全,做好个人防护,他也成了我牵挂的一个孩子。

老师,我耳朵疼,医生说耳膜穿孔了,你打的!

张帅一点也不帅,他也帅不起来。这个家庭极其贫困的孩子身高不到一米六,黑黑的脸庞上挂着一副600度的近视眼镜。

他是一个农村孩子,父母长年生病,家里负债累累。张帅能够读到高中全部依靠的是社会救助,村里把他家定为贫困户,民政局每月给他们家300元的生活补助。学校每学期给他减免500元的学杂费,一个局里的领导是他直接的扶贫责任人,时常给他买点衣服或者其他生活用品之类的东西,可以说,他上学和生活没有一点问题。

我总以为,一个人虽然家庭贫困,但是有这么多好心人帮助你,于情于理你都应该好好学习努力去回报那些热心人。

我常常对张帅说,你父母身体不好,你家庭贫困,你无人可以依靠,只能靠自己打拼;你的眼睛又近视,如果考不上大学,打工的话会十分不方便,没伞的孩子拼命跑,你一定要争气。

但是张帅偏偏是一个不争气的孩子,他把一个人的懒惰、无能、顽劣、冷漠发挥到了极致。学校每天早晨上早操,别的住校生都能按时起床,只有他,我几乎隔三差五要去宿舍喊他起床。上早自习,别的学生都在大声读书,他却像吸了鸦片一样天天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清醒的自习课,他就在老师不在的情况下呼朋引伴,聊得海阔天空。

按说他这样的家庭条件,根本不可能有手机,但是我已经从他手里没收了3部手机。有一次,我还从他手机里发现了大量的淫秽视频。

根本不敢让他和女生同桌,只要一跟女生同桌没两天,人家女生就向我投诉他上课不老实,语言猥琐,还动手动脚的。

有一天,政教处给我打电话说县里文化局整顿网吧,抓住了我班里一个通宵上网的学生,让我去赶紧处理一下。我跑到政教处一看,又是这家伙。我非常生气,就给他爸爸打了电话,过了一个多小时,他爸爸颤颤巍巍拖着病体才来到学校,一问情况,气得浑身哆嗦。他用手指着张帅说:“你这孩子,我交代你多少遍了,在学校好好学习,我已经是癌症快死的人了,我还想活着看你考上大学呢,哎!”这个一头白发的中年汉子颓唐地坐在地上。

张帅却是一脸不屑,面无表情地扫了他爸爸一眼,把头扭向了一边。我一看他这个态度,火腾地就上来了,上去就给了他一耳光,又想踹他一脚,却被政教处老师拦住了。

他后来被他爸爸领回家反省了几天,我原本以为没事了,没想到他回来对我说:“老师,我耳朵疼,我去医院检查了,医生说是耳膜穿孔,肯定是那天被你打的。”

我又生气又害怕,怎么办?这事没办法再惊动他生病的爸爸了,是真是假也不好再去印证,只能自己处理。我冷静地问他:“你想怎么办?”

“也不是很严重,你给我50元钱,我买点药吃了就行了!”他也很平静地说。

“这样不行,老师打你的确不应该,你在哪个医院检查的?我们去找医生问问情况,别再有什么后遗症。”

“真的不用,我在我们镇上的医院检查的,离这里很远,来回太麻烦,你直接给我50元钱我吃点药就行。”他坚持道。

我见他这个态度,也不想再多事,就顺手从兜里掏出了50元钱给了他。

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管他。高三结束,他只考了300分左右,据说去复读了,我曾经问过和他一起复读的学生张帅的学习情况,那个同学轻蔑地说:“他呀,还是那样,天天逃课上网。”

写在最后:现在我已经不惑之年,20年的教学经历让我明白了很多东西,有的学生本性善良,只要不是恶意,老师打他一下其实真的没事,他在长大成人之后会明白老师当初的苦心。而有的学生,无论他多么不争气,你千万不要以为你是救世主,能通过一巴掌来改变他。

更何况,现在整个的社会舆论对老师非常不利,没有哪个媒体会去报道无礼野蛮的学生殴打老师的事情替老师维权,但是只要有老师打学生的事件,媒体都像一窝蜂似的争相报道,从来不问当时事件发生的真实情景是什么。

即便学生再蛮横,但在媒体和一些所谓的教育专家、无知家长眼里,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千错万错都是老师的错!

奉劝各位同行,珍惜自己的饭碗,虽然挣钱不多,但是离开它你也很难获得其他谋生的手段。一个班级知书达理热爱学习的学生毕竟占大多数,千万不要过于较真,为一个垃圾学生断送了自己的教师生涯!

以前老师普遍打学生,没听说师生关系紧张,现在普遍不打了,反而经常听到师生关系紧张的事件,为什么?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大凡年龄在40岁以上的人对此都有切身感受,在他们上学的时候老师“打”学生的现象太普遍了!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❶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数学老师是我们村子里的,他喜欢吸烟,在课堂上吸烟是经常的事情。在这里我不想谈吸烟这件事。

那时候的小孩子上数学课,难免有些是听不懂的,做错题目是经常的事情。他最爱做的一件事就是,用正在燃烧的烟头去烫这些学生的耳朵,美其名曰长记性。

被烫的孩子只能用手捂着耳朵,疼的龇牙咧嘴,想哭但是又不敢哭。

❷那些个年代,教室的讲桌上一般都有一根教杆,教杆的作用有两个:一是老师用来指着黑板上的内容,进行强调的;二是用来敲打学生的。

用教杆敲打学生的头部,用教杆敲打学生的背部、臀部、腿部、手掌。

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是:有些经常挨批的学生,为了不被教杆敲得疼,把帽子里垫上厚厚的纸。有一次,有个学生犯错误了,老师用教杆敲打他的头,教杆敲在帽子上,老师发现声音不对,把帽子摘下来,看到了厚厚的一层纸,老师气得把帽子扔在一边,用教杆使劲敲在头上,学生的头流血了……

像这种情况是很常见的,老师觉得很正常,学生觉得很正常,家长也觉得很正常。

那个时候,家长对老师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不听话,就要狠狠打啊!

被打的学生也不会记恨老师的,师生关系反而很好。

现在老师不打学生了,师生关系为何紧张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与这几个方面的原因有关系:

与计划生育有关系。计划生育之前,家家户户的孩子有很多,粗放的,孩子们整天在外面玩耍,就像野生的动物一样,家长拿着孩子也不娇惯;计划生育以后,很多人家只有一两个孩子,家长拿着孩子当成宝贝。自己都不舍得打呢,哪能轮到老师打?

与未成年人保护法有关。未成年保护法出台以后,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上升到了法律的层面。中小学生都是未成年人,老师打学生那还了得?这是违法行为了。

与家长的态度有关系。有些家长护犊子,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一定要讨个公道、寻个说法。老师打学生了,家长听说以后,要么打电话,要么到学校理论,甚至直接拨打信访电话告状。在家长的这种教育下,学生自然不把老师放在眼里。

❹与主管部门的禁令有关。上至教育部,下到教育局,都把教师体罚学生、变相体罚学生、有偿家教等列为禁令,社会上都知道,家长知道,学生知道,都知道老师是受很多条条杠杠限制的群体,只要老师的行为言语不够规范,就有可能被举报。师生关系变得自然就差了。

其实,仔细想一想,也无所谓的,教师就是一个职业而已,且行且珍惜吧!

我是朗月寒雪,感谢阅读,欢迎关注,一起聊教育。

以前老师普遍打学生,没听说师生关系紧张,现在普遍不打了,反而经常听到师生关系紧张的事件,为什么?

探讨师生关系紧张的问题之前,需要解决另一个隐藏问题,打骂学生是有利于孩子成长还是不利于孩子成长,对还是不对!?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也是一个80后。经历了打骂学生的年代,经历了素质教育的时期,留学后经历了极其严厉但是对我照顾备至的导师,也进过政府,干过企业。现在,又回到大学校园,当了近4年的兼职辅导员和科研教师。我之前也是一名言语严厉甚至是过分的教师,最近在深刻的检讨自己,改变了一些,跟大家共勉。

坚决反对打或是言语侮辱学生。

打骂学生违法了基本人权!我国宪法规定,人的基本权力包括,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的权利。注意这是基本权力。百度百科中人权定义为,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我想这已经不需要再加额外说明,相互尊重是每个人都应该也必须应该做到的,跟年龄、知识水平、对错是非、社会地位、经济实力毫无关系。

打骂学生绝不是解决学生问题的有效途径!棍棒出孝子,虎狼之师出高徒。善用棍棒的师傅,军队里的体罚,以及虎爸虎妈,类似地成功学宣传太多地出现在影视剧和小说,耳口相传的家长里短,甚至是主流媒体里。大家有没有想过这是仅仅个例,极其特殊的个例!孩子哭闹被爸妈打死掐死的?学生惹事被老师扎针虐待的?大学教师强压学生退学甚至出意外的?这些比起比起打骂下成龙成凤的少么,绝对更多!往往这些患有心理疾病,丧失学习动力,甚至造成极端的案例因为有负面影响,被当作家丑掩盖了起来。可怜的是这些受伤的孩子。所以,助涨这种风气真的十分愚蠢。

建议换位思考,如果遇到一个每天打骂的领导,您会发自内心的觉得这是他对您的恩赐么,还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我们天天抱怨工作中某个领导傻逼,某个领导没有情商,某个领导只知道歇斯底里!奇怪了,到了孩子,学生身上,这就变得理应如此,顺理成章。不要提自古以来中国,不要讲恨铁不成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才是正确的解答。

师生关系紧张的问题与打骂毫无关联!

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 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导致的唯英雄论的教育评价体系,从而普通学生得不到重视,学生认可学习无用论,失去对教育的基本尊重。我们国家30年来经济高速发展,而大家从身边耳闻目睹了无数白手起家到家财万贯,一夜暴富的案例。针对每一个人而言,难免造成心理的落差和极度的羡慕。同时,造成了对成功人士、顶尖人才的膜拜。这种思想已经深入到教育层面,以及家长、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去。例如,高中里这所学校,或这个老师,带出来多少个考上985的,多少个清华北大。大学里,就业率多少,毕业率多少,有多少优秀学生发了论文、发了专利、拿了大奖,标准就是优秀的占比多少!教育系统的领导、老师,很少关注普通学生的发展。但是,工厂里的工人、技师是不是都是普通人,都是普通学生就业的?普通大众的基本素质不提高,少数领导层的抱负能够实现?少数精英不仅把大楼设计好,还能去码砖!码不好砖,再好的设计,楼能不倒?所以,国家、企业实现大发展,不能只做唯英雄式、唯成果论的教育,要关注普通大众、普通学生的素质提升!普通学生得不到关注,自然有逆反情绪,以及学习无用观点的认识,从而失去对教育以及教育者的尊重。

2. 孽爱和暴力两极化掺杂的家庭教育导致的青少年心理脆弱和极端化,面对问题采取放弃或暴力。现在的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很差,这与家长的孽爱密不可分。溺爱的孩子,通常我行我素,认为世界上没有人有权利批评我,看不起我,他们的言论和发泄是绝对自由的,但是很少意识到自己对别人的伤害以及自身所犯的错误对他人造成的损失,结果就是顶撞或是自我放飞。家长的暴力化教育方式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这种孩子一旦犯错,他们会将批评他们的老师塑造成可怕的对象,对于批评教育会有反暴力倾向。

这些原因很复杂,这里仅列举两个容易被忽视的。以此共勉。

以前老师普遍打学生,没听说师生关系紧张,现在普遍不打了,反而经常听到师生关系紧张的事件,为什么?

时过境迁,人心不古。以前尊师重教,师德纯正,学生刻苦学习,敬畏老师,师生关系较为融恰,即使学生偶有过错,老师责罚学生时,学生和学生家长以严师出高徒的观点,能够很好的接受和配合,而且在学生的心目中,因受家长良好家教的影响,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而老师们更有其教书育人的榜样,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子女,不偏不倚,尽心尽力教书育人。人们也普遍尊崇师道尊严。反观时下的学校,唯分数而区别学生的优劣,物欲横流之下,人们的道德水准下降了,别说学生了,就是老师也不怎么淡定了,特别一些个别

师德败坏了老师们,把学生分为三、六等级,攀龙附凤,嫌贫爱富,收红包,收礼物,唯利是图,更为甚者,个别老师作风败坏,诱奸学生或搞条件交换,权色交易,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上梁不正下梁歪,老师不象老师之下,学生也就不像学生了,别说老师打学生了,就是严历的批评,学生和学生家长也不乐于接受了。再则,部分老师,上课不认真教课,搞课外辅导班,从中捞外快,还有的老师和书店串通一气,让学生过度买课外资料等等,自毁形象,令人生厌。当然我说的这些,仅只是对个别老师而言,但我敢保证,我说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

由此可见,只所以现在师生关系紧张,原因是多方面的。客观的说有我们教育体制自身的原因,也有学生学生家长和老师的原因。

不知我的回答是否对题,请批评指正。

以前老师普遍打学生,没听说师生关系紧张,现在普遍不打了,反而经常听到师生关系紧张的事件,为什么?

我是老师,我被学生殴打过,我没有还手。长大后,这个学生不务正业,被枪毙了。

2001年,我在西南部民办学校任教,虽然没有桃李满天下,至少没有误人子弟。

2002年春节学期开学那天,一个男生当众调戏女同学,被我拉开了,还批评了他几句。

我刚转身,这个同学就从后面踹了我几脚,然后又拳打脚踢。同学们把他拉开后,校长也赶来了,也就是他的爸爸。

这个孩子很倔强,校长爸爸也惹不起他,只好替他给我道歉。

我没有把事情张扬出去,因为他还是个孩子,也因为我要保住工作,更因为我确实害怕他进一步作恶。

2008年,我离开了那个学校,那时,这家伙22岁了,整天游手好闲。

2013年,原同事告诉我说,这家伙因为贩卖毒品,已经被枪毙了。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叹了一口气,为这个小伙惋惜,也加深了因果轮回这种观念。

写在最后:

现在,老师不但不能打学生,还得花费大量精力应对学生及家长投诉。就算学生打骂自己,也得忍着点,他们是未成年人,打了我们不会受到严惩,如果我们为保护尊严而还手,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