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你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用上电的,有什么难忘的趣事?
这个问题我想下,估计是80-90年代之间 ,四川用上电应该相对于其他省份晚,因为基础建设很麻烦,四川以丘陵为主 加上80年代车辆很少,所以就更难通电了,我印象中应该88年左右,那时我也很小 我记得那时候整个生产队的人夏天晚上都会去一个大院子乘凉 大家在一起闲聊,而一大群小孩子在院里跑来跑去,有时还偷跑去游泳,还偷肉去山上烧着吃,总之那时的人比现在的思想相对简单 快乐 我感觉我那时的童年真的是过的快乐
在农村你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用上电的,有什么难忘的趣事?
我们村是在1964年按上电的,我还在上小学五年级。
当时的高兴是无法用现在的想法去看的。晚上写作业不用在煤油灯下写了,村里装上了电磨,下学后也不用去排号推碾子推磨了。教室里也装上了四个大灯泡,早晚自习也不用从家里带煤油灯了。
当时有个口号叫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那感觉就是社会主义好!
童年的记忆。
在农村你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用上电的,有什么难忘的趣事?
我们这里用上电应该在1973年左右。
有以下几件有关"电"的事,值得一记。
一、在我记忆中,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们这里几乎每一个大队都有小水电站。我们这里地处江南,整个县域地势北高南低,水资源特别丰富,河港、溪渠众多。在小港、小河上随便筑个拦水坝,或在河港上开个口子,别一支水渠,就可建一个水电站了。不过这些水电站有以下一些弱项:一是,电压不稳,有时亮如白昼,有时弱如萤火,还一闪一闪,如垂死之人。二是,不是一天24小时都有电,只是晚上才发几个小时的电。很可惜,时至今日小水电站大多毁了,有些还在,也卖给了个人。集体资产分光、卖光、丢光了。
二、那个关于电灯泡可取暖的传说,我一直记在心间。那时,我读小学三年级了,可对电还是一窍不通。有一个关于电灯泡可取暖的传说在大人们的口中流传。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总觉得一到冬天就特别冷,所以对这个传说特别上心。总盼着早点通上电,装上电灯泡。1973年冬终于通上电,家里的电泡亮起来了。可是,因为电泡吊得高,在那个寒冷的冬天里,并没觉得它有多温暖,人们依然要在地上烧柴蔸火来取暖。
三、半夜起来拉尿方便多了。在我们老家这边,为了方便夜里起来拉尿,一般都会把尿桶放在卧房的某一个角落里。那真一个阴暗、潮湿、污秽、骚臭不堪的角落。半夜迷迷糊糊起来撒尿,一般都要点灯,否则会磕碰到东西,尿也会撒在桶外。自从有了电灯之后,一拉床头的开关绳,房间里就灯火通明,实在方便。
四、难民老师去发电的路上栽到石头,回家扛把锄头想挖出它来。难民老师姓漆。漆,是一个古老的姓,原为复姓"漆雕",后简化为"漆"。我们老家这里漆姓来自山东,南朝就到了我们这儿,已有一千多年了。话说难民老师脾气暴,在学校教了我们两年就没教了,到大队发电去了。一天傍晚去离村半里地的水电站发电,结果被一石头栽破了脚趾头。这脾气暴的人,哪受得这个气,于是回家扛来一把锄头。问题是石头藏在土里很深,土质又硬,这石头没挖出,却把锄头把搞断了。这可把难民老师气得嗷嗷叫,一气之下,把锄头扔到了港子里去了。回家气得蒙头就睡,饭也没吃,这晚电也没发,差点给气病了。
(图片均为作者自己拍摄)
在农村你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用上电的,有什么难忘的趣事?
我们这里农村是1959年用上电的。那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农户和生产队都还很穷,国家把高压线架到村里,把变压器安装好。剩下的低压配套线路,入户线路则需要生产队和农户自己负担。村里通电那天,孩子们比过年都高兴。东家跑,西家串,看看人家电灯着了沒有,看看谁家的灯泡亮。那时侯村民为了省电费,大部分使用15瓦的灯泡。就这也比煤油灯明亮多了。
要说用电以后的趣事还真不少。先说一次安全用电知识普及的故事,讲解员告诉大家,触电比老虎都可怕。只要触及带电的物体马上就会触电死亡。说完,讲解员拿出一个装有老鼠的铁笼子,通上电,活蹦乱跳的老鼠马上触电死亡。村民们都知道了触电的危害,给管电的人也起了个“电老虎”的雅号!
苐二件事是梁老汉“灯头点烟”的故事。梁老汉家装上电灯,又明亮又干净,心里很是高兴。梁老汉平时点油灯,有到灯头点烟的習惯,这天梁老汉又犯了烟瘾,到电灯泡上点烟,怎么也点不着。这事正好让隔壁老王看见,给他宣扬的满村都知道。
在农村你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用上电的,有什么难忘的趣事?
我们村是一九六五年就用上电灯了。 当时我们村同属一个生产队,是我们大队12个生产队中各方面搞得最好的,也是全大队第一个安装电灯的。 记得那时各户装几个灯泡,是队上根据实际需要决定的,开灯、关灯也是队里统一的(在队办公室装有总开关),电费由生产队统一垫付,年终时分摊到每一盏电灯再扣回。
在农村你家是什么时候开始用上电的,有什么难忘的趣事?
大家好,我是87年的小时候记忆里基本上都用上电了,那时还是黑白电视,村里面谁家有电视,小朋友们都一窝峰的跑到他家去看西游记,那时电视一个村里也就几家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