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到乡镇调研,但是调研对象样本太少,群众不支持,你怎么办?

一天,单位领导安排到某乡镇开展调研,但是出现了一些问题:调研对象样本太少、对象不积极,群众认为是走形式。你该怎么办?

调查研究活动的本来意义,就是要通过与处于一线的调研对象,对具体的政策或者是制定落实的方案,进行调查了解。以便对原政策或者是方案做出修正和提高。总的目标就是使所调研的工作做得更好。调研工作之所以样本少,群众参与度低,认为是走形式。对调研活动不积极。其根本原因,就是调研活动没有调研到点子上。调研的话题与群众在这个事情上最关心的问题,相差甚远,说的严重些就是不得民心。问不到点子上。所以就得不到大家的支持。几年前,我也受有关领导的差遣,到一个贫困村去调研造成贫困的原因,以及县里制定的五十三项扶贫措施的落实情况。我看了那些从来就没有在庄稼地里劳动过一天的人,拿出来的调研方案,以及询问贫困户的问卷内容,感到书卷气太浓了。因此我进村之后,首先找到了村里的支部书记和村委主任。说明来意后,俩人互相看了一眼,有些不情愿地说问哇!问也就是个这!再问还不是照样儿穷?我很理解他们的心情。决定脱开调查问卷的内容,从农民的切身利益入手,把影响农民收入的困难和问题,当作贫困原因的切入点。找到了致贫原因,就能找到对策。也就能知道上面制定的那个五十三项政策,究竟有多少条是切合实际的。当然也就知道了能不能落到实处。谈话是从农户家墙上挂着的一把子谷穗开始的。在等要参加调研的村民组长们来之前,我指着谷穗问农户:这是留下准备今年种的谷子吧?在住人的房间里放上它,水汽一熏,容易引发黑穗病。另外,从你碗里没有下锅的小米上来看,这个是晋谷21号吧?在你们这里,亩产能达到多少斤?农户叹气道:去年种了六亩,才收了不到1500斤谷子。我说不对吧?以去年的年景,在你们这儿,晋谷21号起码亩产在六百斤以上。怎么才产了这么一点儿?这时,屋里的人七嘴八舌全开口了:有的说1996年刚引回来这个品种的时候,上羊粪的地要打八百斤开外呢!这个品种越种,镂心的苗越多。最后隔上三四年种一次,镂心的苗就少些。像这户人家,才隔了二年就又种上了,地里镂心的苗就占了一半以上。因此产量就只能有这么点儿了。与我同行的小王问:为啥不种别的品种?人们白了他一眼后答道:这个米好,颜色金黄。六块钱一斤,不出村就能卖了。有一户人家去年种了些X杂谷,长得倒好,产量也高。就是米的颜色不好,米汤又难喝。到现在三块钱一斤还卖不了不说,反而把俺村里小米的名声也败坏啦!人们都骂他,不准他再说这是俺村里产的小米。我说你们大家都痛恨的谷子镂心,其实是一种病害,叫谷子白发病。它有四种表现形式,如灰背、镂心、看谷老、一撮毛等。另外还有局部发病的——比如半穗好的,半穗带病的……我一边讲,一边在地下画。周围的群众都鸡啄米似地点头,连声是是是,对对对……然后大家就不约而同地问:那怎么防治呀?有什么好药、好办法?我说这个不能光你们知道就行了,得全村统防统治,效果才好。病株以及吃了带病谷草的羊产生的粪,施在地里都会传染。咱们应该召集群众,宣传一下,对谁都是好事嘛!书记赶紧说村长:快去广播!就说谷儿镂心的病有得治了!大家快回来听县里的技术人员讲课来,迟了就不等的啦!刚才听讲的几个人也分头行动,呼朋唤友。不一会儿就聚集了四十多号人——几乎是在村人数的一大半。通过聊天的形式,既讲了谷子种植和病虫草害防治技术,又问到了我们所需要知道和了解的东西。时近中午,群众们热情地邀请我们去他们家吃饭,炖羊肉,炒笨鸡蛋。拿出过年时儿女们孝敬的好酒招待我们……总的感觉就是,在乡镇和农民们说话,第一要接地气,摒弃官话套话;第二要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不搞无的放矢。

你到乡镇调研,但是调研对象样本太少,群众不支持,你怎么办?

这个问题在现实工作中确实普遍存在,导致这种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上级调研太频繁,群众不理解,加上组织工作不到位。

那么作为调研者,该如何完成单位的调研任务呢?

首先还是要想好调研的主题和目的,确定调研采取的方式,调研的范围,对象等。

其次,要做好问卷,设置的简单明了,便于对象回答。

再次,要做好调研的沟通和衔接,跟基层乡镇通知好,讲清楚调研的重要性,明确具体需要乡镇个村社区支持的具体事项。请他们提前做好宣传和预通知。

第四,要认真深入一线参与调研,可以组织座谈、实地参观、发放问卷等,掌握真实的情况。

第五,做好调研的数据汇总和分析,撰写调研报告。及时呈报领导审阅。

这是大致的思路,实际工作中了,开展工作可能更加复杂,需要随机应变,以达到调研的目的。

你到乡镇调研,但是调研对象样本太少,群众不支持,你怎么办?

首先,关键一点,是没说清楚调研的重要性。要在通知中明确。

其次,要注意方法,请基层的乡镇干部和村社区干部支持。因为他们跟群众比较熟悉。更容易取得群众信任。

第三,要放得下架子。注意地方风俗和尊重老百姓。尽量不打扰他们正常的工作和活动。

你到乡镇调研,但是调研对象样本太少,群众不支持,你怎么办?

在基层调研,有些刚“入伍”的“新手”,往往没有做好“战前”准备便仓促“出征”,一旦深入实地调研,就张不开口、讲不了内行话,容易被群众牵着鼻子走。有些“入行”多年的“老兵”,习惯当“甩手掌柜”,让部门和基层的同志忙前忙后做好准备,自己则看看现场、听听汇报,草草了事。这样匆忙式调研、应付式调研,不但摸不到实情,提不好对策建议,而且还会让部门和基层的同志看笑话。

记得我在县委办公室时负责一个调研课题——开展产业助推脱贫攻坚情况的调查。按照调研方案安排,我迅速将调研通知下发到4家县直单位和5个乡镇,但到实地调研时,除了部门和乡镇准备一些老套的汇报材料,群众呼声不高,原因是有的群众不敢说,有的群众没思路,但最后我们反思后发现,最主要的还是调研组不能引导群众说实话,没有吃透调研内容,与群众沟通不够深入。后来,调研组改变思路,认真研读大量的上级政策,并结合当地实际,用内行话积极群众响应,群众自愿把自己的想法和疑惑纷纷向调研组表达,最后这篇调研报告得到县委书记的高度评价,并为全县产业扶贫政策的制定起到很大作用。

所以,下基层调研一定要研学在先,不当外行,要吃透上情、学习外情、找准内情,说群众的话,办群众的事,群众一定会支持你的。

你到乡镇调研,但是调研对象样本太少,群众不支持,你怎么办?

前因后果,而有为与不为……。应该行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