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母鸡不需要公鸡就能生蛋?那公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鸡生蛋,蛋生鸡,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如果没有公鸡,“蛋只是蛋,鸡可以生蛋,蛋却不能生鸡”。听起来很拗口,但在农村呆过,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怎么回事。
我们常吃的鸡蛋是未受精蛋不只是鸡,其他家禽和禽类是不用雄性禽类也能生蛋。鸡生蛋就和女人大姨妈一样,是排卵的过程。只不过女人排卵后,卵子在没有精子的受精是不会成长的,而鸡排卵后即使没有受精也会生长发育。没有公鸡,母鸡也能生蛋,母鸡的卵细胞会生长发育,长成鸡蛋排出。我们常吃的鸡蛋是未受精的鸡蛋,没有公鸡母鸡也能下蛋。简单点说,母鸡下蛋是母鸡的卵细胞细胞分裂、生长发育的过程。母鸡的卵细胞在卵巢内生长发育,产生卵黄物质,卵黄有深色和浅色卵黄,深色卵黄最终形成蛋黄,浅色卵黄最终形成蛋白。
母鸡排卵时,初级卵母细胞完成第一次成熟分裂,排出第一极体,成为次极卵母细胞。随即进入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排卵时,卵泡膜破裂,次级卵母细胞从卵巢里释放出来,立即被十分活动的输卵管伞卷入。在伞部大约停留 15 分钟,在这里如果与精子相遇可完成受精过程并排出第二极体。
经过多次卵细胞分裂、生长发育,蛋黄蛋白基本形成,在母鸡下蛋前母鸡的子宫壁的色素细胞分泌色素形成蛋壳。如果色素分泌量少,鸡蛋壳较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软壳鸡蛋。鸡蛋壳形成后,母鸡把鸡蛋排出体外,就是我们常吃的鸡蛋。我们常吃的鸡蛋,是母鸡卵细胞形成二级体时,没有受精的卵细胞。禽类动物的卵细胞没有受精也能生长发育,而哺乳动物卵细胞没有受精卵细胞不会继续生长发育,这是禽类动物和哺乳动物的主要区别。
没有公鸡就没有小鸡,没有公鸡就不能“蛋生鸡”没有公鸡,就没有受精鸡蛋,就不能“蛋生鸡”。母鸡的次级卵细胞与公鸡的精子受精,形成受精卵细胞,受精的次级卵细胞继续生长发育,最终成为受精鸡蛋。
受精鸡蛋经过母鸡或者人工孵化,才能孵化出小鸡。受精鸡蛋与未受精鸡蛋是有区别的。受精鸡蛋,蛋黄处在强光照射下能看到黑色阴影,未受精鸡蛋没有明显的阴影。受精蛋经过孵化后能看到胚胎的成长发育,孵化前期有红色丝状。
受精鸡蛋与未受精鸡蛋也可以通过蛋黄蛋清来分辨。未受精鸡蛋蛋黄蛋清分明,受精蛋蛋黄处有类似眼睛的细胞组织。受精蛋孵化时间越长,蛋黄慢慢变成小鸡形状,这是受精蛋胚胎发育的过程。市场上有种鸡蛋叫做毛蛋,是受精鸡蛋未孵化出小鸡前的鸡蛋。有些人说毛蛋营养高,有人专门买毛蛋吃,但这种方式并不可取。
可以说没有公鸡就没有受精蛋,没有受精蛋就没有小鸡。有了公鸡和母鸡才能“鸡生蛋,蛋生鸡”。为什么母鸡不需要公鸡就能生蛋?那公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先说结论:下蛋是母鸡的一种本能,是受自身的生理节律调控的,和有没有公鸡没有关系,这就像女性每个月的大姨妈一样,都是一种定期排卵行为。至于母鸡为什么会有这种下蛋的本能?则是为了提高后代的繁殖率。
这篇文章,站长就跟大家聊聊“母鸡下蛋”这回事。
母鸡下蛋的过程是怎样的?我们知道,对于人类来说,女性如果没有和男性“为爱鼓掌”,那么每月排出的卵细胞是未受精的,只有“为爱鼓掌”后排出的卵细胞才能和精子结合形成孕育后代的受精卵。
对于鸡来说,鸡蛋也同样有受精卵和未受精卵之分,如果母鸡在产蛋之前,与公鸡成功交配,公鸡的精子在母鸡体内与卵子结合,鸡蛋的胚珠才能发育成胚盘,然后继续发育成胚胎,继而孵化出小鸡,母鸡就会产下受精的鸡蛋,受精的鸡蛋可以孵化出小鸡。
下面一张图是受精蛋的结构图:
上图中数字含义为:1.蛋壳;2.蛋壳外膜;3.蛋壳内膜;4.系带;5.外蛋白(稀蛋白);6.中蛋白(浓蛋白);7.卵黄膜;8.潘德尔核;9.胚盘;10.黄蛋黄;11.白蛋黄;12.内蛋白;13.系带;14.气室;15.蛋壳胶护膜。
而如果母鸡产蛋前没有与公鸡交配,卵子就没有受精,但由于卵子比较大,因此也能排出体外,但这样的鸡蛋并不能孵化出小鸡。
母鸡为什么要下未受精的蛋?原因1:提高繁殖后代的几率
首先我们需要明白,鸡下蛋是为了繁殖后代,而不是为了跟人类交换食物,因为在鸡还没有被人类驯养之前,也是下蛋的,并非是被人类圈养驯化后才开始下蛋的,所以母鸡是否下蛋和人类没有关系。
其实,鸡只有在受精后才能产出能孵化出小鸡的鸡蛋,所以在自然条件下,母鸡会努力多和公鸡交配,尽量使自己的蛋都受精。但对于母鸡来说,它们可没有医疗设备能看出自己是否受精成功,所以它们宁愿多下几次鸡蛋,也不能错过排出受精鸡蛋的机会,所以下鸡蛋的次数越多,能繁殖后代的概率越大。
原因2:有利于躲避天敌的捕食
产下未受精鸡蛋这一性状对于鸟类的生存,并不存在致命的害处,有时候还可能是有利的。
我举个例子,鸵鸟一般会在窝的边缘产下未受精的鸵鸟蛋,这样当天敌飞来的时候,它们看到鸵鸟蛋就会叼走,可不管这个蛋是否已经受精,这样一来,被夹杂在鸵鸟窝最里面的受精卵就平安无事了,达到了保护中间的受精卵成功孵化的目的。
鉴于这两个原因,鸡下蛋这一性状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被保留了下来。
怎么区分鸡蛋有没有受精?对于母鸡来说,它们是无法判断自己下的鸡蛋是否已经受精了的,所以为了繁殖后代,它们就会照样来孵化未受精的蛋。
但是对于人类来说,我们却有很多的方法来判断鸡蛋是否已经受精。
有的菜市场卖鸡蛋的地方,会在凹槽里装上灯泡,你把鸡蛋放进凹槽,受精蛋里会有一个黑点或者一条细细的黑线,那是已经开始发育的胚胎。在农村人们在黑屋子里,把鸡蛋对着灯泡来照,也能看出黑点来,这些都是已经受精了的。
有时候我们磕开鸡蛋,受过精的可以看到蛋黄上有血丝,那就是受精的胚盘,有的发育晚期的还可以看到已经成形的小鸡。
我们在吃白水煮鸡蛋时,有时候能在蛋黄看到有个小黑点,这说明也是受精蛋。
怎么才能让母鸡下更多的鸡蛋?鸡的产蛋能力是有区别的,有的鸡比较勤奋,一年能产300多个鸡蛋。
但有的鸡就比较“懒”,七八天才产一个蛋。
对于咱们人类来说,自然是希望母鸡下蛋越多越好了,那么,怎么才能让母鸡下更多的蛋呢?
其实,当窝里的鸡蛋足够多的时候,母鸡就不会再下蛋了,这时候它会自动切换到孵蛋模式,这时的母鸡不吃不喝,还把自己的体温调高来孵蛋。孵蛋期间处于鸡蛋生产线上游的卵巢不排卵,母鸡也就不下蛋了,直到小鸡出来一个月左右,能独立生存了,她才继续新一轮的下蛋。
而人在养鸡时,总是把鸡蛋拿走,窝里的蛋总是达不到母鸡想要的数量,所以她只好一声叹息,继续下蛋。
所以,如果你想让自己家的鸡多下蛋,就不要让鸡蛋长时间待在窝里哦!
拿走母鸡下的蛋,母鸡会生气吗?我们刚刚提到,如果想让自己家的母鸡多下蛋,就要及时的拿走窝里已经下了的蛋。
那么有人问了,拿走母鸡的蛋后,母鸡会生气吗?
其实,你可以站在母鸡的角度想一想,你总是把她的蛋拿走,相当于在抢她的孩子,她何止是生气,简直把你恨得咬牙切齿。母鸡是一种护蛋意识很强的动物,护蛋心切的母鸡甚至连鸡窝里的小石头都不让你动,你要是敢动她的蛋,一场人鸡大战在所难免。
如果你当着鸡的面拿走它的蛋,母鸡护蛋无功后,就会哀鸣不已,食欲不振,甚至有的母鸡伤心欲绝,会连续一两周不下蛋,所以有经验的人会趁着母鸡不在家的时候把她的蛋偷走。
但也有的鸡性格比较坚强,它会再接再厉,重新下蛋来孵化。
有的鸡比较聪明,它们会偷偷跑去野外下受精蛋,二十多天不见,给你带回一窝小鸡来。对养鸡的主人来说,这也算是意外的惊喜了。
好了,这篇文章就介绍到这里了,看完这篇文章,你是否对“母鸡下蛋”这件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呢?欢迎留言区讨论和点赞。
这里是科学驿站,我是站长,华中科技大学物理学博士,是一名热爱科学、热爱分享的科普答主,同时也是科学领域优质创作者、今日头条青云获奖者,如果我的文章有帮助到你,欢迎点赞和关注哦。
为什么母鸡不需要公鸡就能生蛋?那公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母鸡:哼!你还好意思问,还不都是因为你们人类,3亿年前我们可是兄弟呀。
母鸡没有公鸡也能下蛋是人类造成的。既不为生存,也不为繁殖,却无端浪费大量能量,大自然演化下的物种干不出这种事。
公鸡的意义母鸡没有公鸡“帮助”生下的蛋并不能孵出小鸡,因为一个“健全”的蛋,需要从公鸡那边获得一半基因,再加上卵中母鸡的另外一半基因,这个卵才算完整,可以进行细胞分裂,由小小细胞成长为小鸡。换句话说,如果公鸡真的不存在了,那么鸡就灭绝了。
在大自然中,野鸡并不像家鸡一样,天天下蛋,家鸡这种特殊功能是独一份。实际上,母鸡下蛋就像人类排卵(大姨妈),只不过人类排的卵直接进下水道,或与“云朵”一起丢进垃圾桶了。当然,如果卵遇到了爸爸给予的“一半基因”细胞,是可以孕育出小宝宝的。
母鸡的奇特之处就在于卵并没有与公鸡的基因结合却“发育”了,成长了,然后下了下来。这个功能其实是古人“精心”挑选的结果。
“下蛋”鸡的训化家鸡的祖先是红原鸡,它是原鸡的一个演化分支。关于谁最先驯养的鸡,众说纷纭,印度、波斯、西方等等,较为可信的是通过对鸡骨化石进行基因测序结果,1万年前~8000年前的中国地区。
8000多年前是新石器时代,传说中当时伏羲统一华夏民族,他有个妹妹叫做女娲,它们是蛇身,然后捏土造人,扯远了。总之当时应该是某个部落发现了红原鸡有个毛病,天一亮就爱叫,于是抓了一只过来当闹钟,在家养着,死了就再抓一只。
有人就发现这鸡挺好养活,不如抓一群繁殖起来,省得老去抓,结果意外惊喜的出现了。在养鸡的过程中,有人发现有一只母鸡吃饱了就下蛋,一开始大家都没敢动鸡蛋,过了一阵大多数的蛋迟迟不见小鸡出来,他们就打开几个一看,连根鸡毛都没看见,于是就把剩下孵不出来的鸡蛋全煮了,一吃真是美味。
慢慢它们又发现这只母鸡的一部分后代都有爱下“空蛋”的习惯。于是就留下爱下蛋的母鸡精心照料,吃掉不爱下蛋的鸡,经过一代代筛选,最后几乎所有母鸡都成了“会下空蛋”的母鸡,即使有个别母鸡不好好下蛋,也会被人直接淘汰到锅里。鸡蛋从此成为主流食物,走进千家万户。
人与鸡是前世的宿敌蛋和卵的英文名都是egg,实际意思是羊膜卵。羊指代的是羊水,膜是隔水膜,人类与鸡一样卵(胎)都有这两个结构,这个结构可以追溯到3亿年前。
3.85亿年前,一批脊椎动物开始抢滩登陆。目前,主流的说法有两个:寒武纪生物大爆发后,海底竞争太激烈了;先上岸的无脊椎动物(昆虫)发育很好,在岸边“引诱”,海底的脊椎动物想上来吃它们。
图:最早的羊膜动物化石,Casineria
脊椎动物爬上岸也不能完全离不开水,因为它们繁殖产下的胚胎需要保持湿润状态,好在把胚胎排出去之后就可以自由活动了,演化的压力并不是很大。人类基于化石发现,最早的羊膜动物出现于3.15亿年前,意味着胚胎放到羊膜卵中,不再需要水源地。
3.05亿年前,雨林发生了一次崩溃事件,出现了干旱。脊椎动物要么选择回到海中繁殖,要么灭绝,而提前看了“上帝脚本”的羊膜动物飞速发展,成功占据了最佳生态位。
不过,出土化石分析,最早的蛋化石出现于2.15亿年前,说明3.15~2.15亿年前,羊膜卵并没有坚硬的外壳,并不容易形成化石。同时还出现了另外一类“不下蛋”的羊膜动物也不会留下证据,它们把羊膜卵留在体内,直到后代出世,这就是哺乳动物的祖先合弓纲。
图:合弓纲也叫兽形纲,与哺乳类关系较近的物种
胎生的合弓纲(兽)与卵生的蜥形纲在同一时期崛起,龙兽争霸一争就是3亿年。一开始大家有来有回,2.3亿年前一场百万年的暴雨(卡尼期洪积事件),蜥形纲中的恐龙崛起。后来的1.7亿年中,兽族只能昼伏夜出,低调苟活,直到6500万小行星出现,兽族终于 轮到了机会,而恐龙差点全军覆没,幸存者则沦为了兽族的附庸物种,其中一个后代还被驯化,每天为兽族生产高蛋白食物。
鸡属于鸟纲,现今世界上所有鸟类都是恐龙的后羿。恐龙是一类蜥形纲动物的统称,所以鸡会下蛋。
为什么母鸡不需要公鸡就能生蛋?那公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其实,何止是母鸡没有公鸡可以下蛋,女人没有男人也可以下蛋。
女人下蛋就是排卵,月经周期每个月一次。区别是母鸡的生殖系统是一个制造鸡蛋的流水线,只要母鸡排卵,最后出来的都是鸡蛋。
人类女性月经,是因为卵子没有受精,所以会随着子宫内膜脱落而排泄出来。
高等脊椎动物生殖细胞形成的过程中需要减数分裂。所谓的减数分裂,就是染色体在纺锤丝的牵引下变成1/2,并且形成卵子或者是精子。
卵子和精子再结合在一起时候,才形成完整的染色体。这样的染色体存在于受精卵中,才能够正常分裂发育成胚胎,再长成成熟的个体。
不管是鸡还是人,都需要这样一个过程。
但是人类的胎儿是在子宫中发育成熟的,而禽类里的胚胎是在蛋壳里发育成熟的。
也就是说,母鸡生下来的不仅仅是一个卵子,而且还必须具备容纳卵子发育的空间,以及提供卵子发育的所有营养物质。这个空间被包裹在蛋壳内,相当于在体外代替了子宫的作用。
鸡的本质是一种鸟类,绝大多数鸟类除了猛禽以外,都是属于食物链的底层。所以它们需要采取这样的繁殖策略,来减少自己被灭绝的风险。
鸡在窝里产卵,一窝蛋是母鸡连续几天下的一组蛋。母鸡产卵后休息一天或一天以上,然后再产卵。母鸡产蛋周期中,窝的大小以及蛋的数量因品种而异,但原理是相同的。
母鸡的生殖系统由2部分组成:卵巢和输卵管。
卵黄在卵巢中发育,当卵子成熟时,它从卵巢释放到输卵管,卵子的释放就是排卵。
这一点和人类以及所有的哺乳动物都相同。但是接下来的过程,鸟类和哺乳动物是不一样的。
母鸡的卵巢到阴道之间分成了5个部分,卵子在这5个部分中依次通过,就会变成一只鸡蛋。
现在,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个神奇的过程。
母鸡的卵子从卵巢中出来以后,就进入了输卵管的第1部分,这一部分看起来像一个漏斗状。母鸡的卵子要在这个部位停留15~17分钟,在这里母鸡的卵子要等待公鸡的精子。如果没有精子的话,卵子就不会受精。
从漏斗里出来的卵子进入下一个部分,这是输卵管中最大的部分。在这个部分里面,卵子的外面被包裹上了厚厚的蛋白质,这就是我们吃鸡蛋时候的蛋清。
卵子被包裹上蛋清以后进入了输卵管的第3个部分。在这个部分,会在蛋清的外面再包一层薄薄的膜,这个膜就是我们吃鸡蛋的时候敲开蛋壳里面还有那层膜。
这个时候,鸡蛋除了外壳,基本都造好了。
鸡蛋在制造软膜的部位停留大概75分钟左右,然后进入制造蛋壳的地方。
在这个部分有产生钙质的腺体~壳腺,鸡蛋外面的外壳就是在这里形成的。形成鸡蛋壳的钙,47%来自于母鸡的骨头,母鸡要从骨头里面抽出8%~10%的钙来制造蛋壳。剩下的53%的钙质,由母鸡的饮食提供。
这个部分也是发生色素沉淀的部分,这里决定了鸡蛋到底是白壳蛋,还是红壳蛋。
造一个蛋壳,大概需要20个小时。
从这里出来就已经是一个完整的,有硬壳的蛋。这个蛋会进入母鸡的阴道,分泌物会给鸡蛋的外壳再打上一层角质层。
在阴道里,鸡蛋会旋转,目的是让母鸡下鸡蛋的时候,大头先出来。因为大头在外,小头在里,肌肉收缩的时候,挤压力是向外的。
所以,我们在这里又科普了一个常识,母鸡下蛋的时候到底是大头先出来,还是小头先出来。
母鸡只要排卵,就会经过从子宫到阴道的流水线全过程。卵黄先裹上蛋清,再裹上软膜,再裹上蛋壳,最后出来总会是一个鸡蛋,和有没有公鸡无关。
野外的禽类排卵没有家养的禽类那么频繁,这是因为觅食不易,以及捕食者众多,带来的生存压力。所以,通常野禽只在交配繁殖期间会排卵。
当生存压力降低后,野禽家养也会产出不孕卵。
母鸡是经过人类驯化过的,其生殖系统对光照很敏感,尤其是一天中的光照小时数。
母鸡下蛋是生理设定,公鸡的存在,是为了让这种生理设定延续到下一代,这是公鸡存在的意义。
母鸡制造一个鸡蛋需要25~26个小时,下蛋后30到75分钟,卵巢会释放下一个卵子。
母鸡排卵只在下午3:00之前,如果一只母鸡下蛋的时间太晚,那么下一次的排卵就会发生在第2天,这样的话就没有足够的时间造出一只鸡蛋,所以,这一天母鸡就不会下蛋。
为什么母鸡不需要公鸡就能生蛋?那公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没公鸡生的蛋孵不出小鸡的,母鸡定期卵子发育成熟都会生蛋,和人一样,如果卵子没有遇到精子是不能发育成胚胎的,没有交配的母鸡生蛋其实和妇女的月经差不多。
为什么母鸡不需要公鸡就能生蛋?那公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公鸡存在的意义并不是让母鸡产蛋,而是让母鸡繁衍后代。没有公鸡,母鸡自己也能够生蛋,但没有公鸡,母鸡产的就是没有灵魂的鸡蛋,就不能孵出小鸡宝宝。
卵生VS胎生我们先来看看鸡属于哪一种生殖方式。“卵生”和“胎生”是自然界最常见的动物生殖方式。
自然界有性生殖生物的繁衍,必须要有雌雄两性的交配,让来自雌性的卵细胞和来自雄性的精子细胞结合在一起,形成受精卵,才能产生后代。
胎生:受精卵是在雌性体内完成发育,也就是说,卵子与精子在母体内结合,受精卵是在体内经过母体供给营养,然后直接产出胎儿,就属于“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包括我们人类,都是“胎生”的。
卵生:卵生动物的受精卵在母体内结合后,受精卵会以下蛋(产卵)的方式离开母体,单纯靠卵黄提供营养,发育成新的个体。像鸟类,大部分的鱼类和昆虫,爬行类等大多数动物,则属于“卵生”动物。
鸡属于鸟纲下的物种,是一种鸟类,属于卵生动物,会产蛋,新的个体是在鸡蛋中发育成长的。
母鸡未受孕也能产蛋母鸡生蛋是一种本能,是自身的一个生理现象,与交配与否无关。其实蛋黄就是母鸡的卵子,下蛋可以看做是鸡排卵的过程。就像人类女性一样,即使没有受孕,每个生理周期也都会排卵。只不过女性的卵子如果没有受精,会随大姨妈排出,而鸡的卵子则是变成鸡蛋排出来。
母鸡下蛋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呢?
只要是发育成熟的卵子(卵黄)就会离开母鸡卵巢,进入输卵管。
如图,首先在输卵管的上端逗留15分钟,在这段时间里,可能接收来自公鸡的精子,也可能没有交配没有精子进来;
之后,卵子进入输卵管的蛋白分泌部,被其分泌的蛋白包裹起来,由此形成蛋清;
接下来,在峡部形成蛋壳膜;
再到子宫部形成蛋壳;
卵子(卵黄)就这样一路过来,变成了鸡蛋,最终从泄殖腔排出母体外。
母鸡在没有公鸡“帮助”下,产下的蛋,是没有受精的鸡蛋,这样的鸡蛋是没有发育能力的,也就是不能孵化出鸡仔。我们日常吃的基本都是这种未受精鸡蛋。
而母鸡与公鸡交配后,产下的蛋,则是经过受精的鸡蛋,通过21天的孵化期,就可以孵化出小鸡宝宝。
所以,公鸡存在的意义,就是可以和母鸡进行交配,使母鸡卵细胞受精,这样才能繁衍出后代。此外,公鸡的价值还体现在可以为人类提供食用肉鸡。
其实,不仅是母鸡可以不需要和雄性交配就能产蛋,理论上,其它家禽或鸟类也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比起被人类驯化的家禽,野生环境中的鸟类一般不这么操作,它们产卵就是为了延续后代,都是到了繁殖期交配后才产卵,野生雄雌鸟类总是同步活动,所以卵的受精卵一般高到90%以上。那么,为啥鸡就是例外?
蛋鸡为什么能天天产蛋?家鸡和蛋鸡是由早期的原鸡驯化而来的品种。原鸡被人类驯养后,逐渐变成一种家禽。
原鸡是一种群居的野生鸡,自然条件下的野鸡下蛋主要是为了繁衍,每年都是在固定繁殖期才会产蛋,每年约产十几只鸡蛋。
人类驯养原鸡,目的是为了得到更多的鸡蛋和鸡肉,于是,有意筛选出产蛋量高的鸡,吃掉不怎么下蛋的鸡。经过漫长的驯化期,鸡的下蛋习性被改变,能产未受精鸡蛋的这一特性被发展壮大起来。
而且,自然界交配后的母鸡只有在产下足够多的鸡蛋时,才会停止产蛋,开始进入孵化的模式。但家鸡下蛋后,人们会不断把鸡蛋取走,母鸡就会不停下蛋。
现代工业化养殖下的蛋鸡,是养殖户选育出来的产蛋能力高的品种,再通过提供营养充足的饲料和长时间的人工灯光照射,延长鸡的下蛋周期,使蛋鸡有极高的产蛋率。蛋鸡们每天除了吃,就是下蛋,每年可产蛋约300只。它们早已失去孵蛋的本能,变成了冰冷的下蛋机器。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