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是死去的恒星吗?

地球是一颗行星,但地球绝大部分都是由于恒星物质形成的。

星球的形成,一般先是由重元素聚集形成固态物质,然后再汇聚成小行星,小行星在和其他同类的碰撞融合中形成较大的星球,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可以吸附气体了,这个时候的星球已经到了行星的级别,比如我们的地球,其地表上面就有浓厚的大气层,但是地球的引力还不足以吸附较轻的氢和氦元素气体。

大质量行星可以吸附氢气和氦气这两种轻元素气体,比如木星、土星等,当这种星球的质量达到一定的规模(通常为木星质量的13倍)的时候,其内部的高温高压就足以启动氘(氢的同位素)核聚变,这个星球就成为一颗褐矮星了,如果褐矮星仍能不断的吸收物质增大质量,达到一定规模(通常为木星质量的80倍)的时候就可以形成恒星了。

我们的太阳系被认为形成于一片原始星云中,这片原始星云隶属于银河系,其中一部分属于银河系的原始物质,但也有一部分属于恒星死亡爆炸后产生的物质,基本上除了氢和氦两种元素之外的其他元素物质都是来自于恒星死亡时的超新星爆发,部分重金属来自于中子星碰撞。

一般认为我们的太阳也并非宇宙第一代恒星,而是第二乃至第n代恒星,所以它本身虽然氢和氦元素很多,但是也有并非自身形成的重元素,太阳本身质量并不足以产生促使它形成氧以上元素的条件,但是太阳本身的重元素种类很多,质量也很大,说明它正是吸收了其他死亡恒星的物质的。

我们所在的地球就更是如此了,地球是一个岩质行星行星,含有大量的重元素,这些重元素就是来自于一个或一些死亡恒星。由于地球是由宇宙中的很多物质重新组合形成的,所以我们不能说地球是一个死去的恒星,但是又由于地球是由于恒星死亡后的物质形成的,所以我们却可以说地球是由死亡恒星形成的。

地球是死去的恒星吗?

地球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并不是死去的恒星,但地球和太阳系的所有天体一样,具有的元素都来源于上一代死去的恒星所遗留的物质,也就是组成地球的材料来自于死去的恒星。

地球和太阳以及太阳系的其他天体一样,都来自于有气体尘埃组成的星云,旋转的太阳星云中心的气体聚集,最终形成了太阳,而距离太阳较远的低温区域凝结出不同元素,通过碰撞和合并形成了地球这样的行星。

像太阳这样的恒星也会有终结的一天,当恒星的生命进程取决于它们的质量,对于太阳大小的恒星生命周期在100亿年左右,最终会成为红巨星继而转变成白矮星。比太阳质量更大的恒星有着不同的演化路线,例如成为中子星或者黑洞。所以并不会有恒星会转变成地球这样的行星。

但在上一代恒星的老去过程,会抛射和形成新的元素到太空中,给新的恒星以及行星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例如:恒星形成中子星的过程中间会经历超新星爆发的阶段,会把恒星的外壳抛向宇宙空间,这样的爆炸会产生比铁还重的元素,大量古老恒星中的物质和元素会被抛向太空,极大丰富了宇宙中的物质成分,给后来新生的的恒星和行星以丰富的物质来源。

地球是死去的恒星吗?

对的,地球就是超新星爆炸,包括你我身体中的元素,都是超新星爆炸产生重元素,重元素才能构成我们的地球。

恒星分好几类,质量小的,像我们的太阳是黄矮星,最后安静地烧完,大约50亿年后膨胀为红巨星。太阳的内核在艰难地维持能量生产的同时会不断收缩,直至发生量子效应才趋于稳定。在这个阶段,太阳将膨胀得很大,据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的朱莉安娜萨克曼和多伦多大学理论天体物理学院的阿诺德·布思罗伊德等人推测,将是现在体积的400倍,也就是说几乎要达到目前地球的轨道—这个轨道现在距太阳1.5亿千米。这就意味着直径为140万千米的太阳将吞没水星和金星,甚至吞没地球。也许地球不会被吞没,但地球的大气会被剥离,岩石会熔化乃至汽化。此后,太阳会开始进入一段飘忽不定的生涯。现在十分充沛的氢燃料的核反应将会被效率不那么高的氮燃料核反应所取代,氮燃料烧完后,将会有更重的、再更重的元素燃烧。

当最后所有的燃料耗尽时,太阳就是由铁一类的元素构成的。那时,核聚变不会再释放能量,太阳的中心温度会稳步上升到接近10亿度。由于燃料全部耗尽,太阳内部外向的压力减弱下去,引力将占据支配地位。一原不振的太阳开始在自己的重压下收缩,使其内部的物质受到剧烈的压,其物质的密度可高达100万克/厘米。耗尽后收缩的太阳变得跟地球一样大小,然后在几亿年里慢慢暗淡下去,最后冷却成一个黑矮星。所有的星系都会有这同一套模式的重复:恒星先是不稳定,继而燃料枯竭、恒星刷塌。所有的恒星会一个接一个地烧完自己的核燃料,最后再也支撑不住自身的重量,终于让无情的引力摧垮。

有些恒星(如超新星)死得颇为壮观。其内核先发生惊心动魄的塌缩, 将自身炸成碎片,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碎片环绕在一块高度压缩的物质周围,压缩之强能使质量相当于太阳的物质成为一个直径只有几千米的圆球。一勺这样的物质,比地球上所有大陆的重量之和还重。原子承受不了如此巨大的重力,被迫向里崩溃,变成纯粹的中子。天文学家们熟悉中子星,是因为他们在过去的超新星爆炸碎片中时常发现它。面对引力的巨大无比的力量,较重的死星甚至不能以变成中子星的方式来稳定自身。它们会加速收缩,最后变成黑洞。

太阳系目前认为是原始的本初恒星爆炸,刚好质量大于太阳而小于形成黑洞的超新星爆炸形成的。只有超新星爆炸的一瞬间,目前发现的100多种元素才一次性都创造出来了,然后是氢原子聚集成为今天的太阳,其他重元素形成岩质星球。

地球是死去的恒星吗?

地球不是恒星燃烧殆尽之后的残余物,地球从一开始形成就不是恒星。不过,地球确实包含了曾经死去恒星的一部分。关于这个原因,就要追溯到地球从何而来。

在包括地球、太阳在内的所有太阳系天体还没有形成之前,整个太阳系还只是一团弥漫在空间中的星云,跨度可达数光年。太阳星云的主要成分是氢和氦,其占比为98%,它们来自138亿年前宇宙诞生之初的太初核合成过程。另外2%是比氦更重的元素,比如碳、氧、硅、钙、铁,它们都是来自上一代恒星死亡之后的抛射物,因为只有恒星的核聚变反应、超新星爆发以及死亡恒星的碰撞才会合成重元素。

太阳星云发生引力坍缩之后,中心会聚集大量的物质而形成太阳,而地球以及其他天体都是从环绕太阳的行星盘中形成。因此,地球上的重元素均是来自上一代死亡的恒星。这些元素后来又构成生命,这意味着人体血液中的铁、骨骼中的钙等元素曾经都是恒星的一部分。

总之,地球不是死去的恒星,但却包含了死去恒星的一部分。虽然来自恒星的重元素比例很低,但它们对于生命来说却是至关重要。没有上一代恒星,就不会有地球生命。可以说,我们都是“星尘”。

地球是死去的恒星吗?

答:地球本身并不是死去的恒星,但是地球是死去的恒星解体后,物质重新聚集起来的产物。

地球上的元素非常丰富,自然界中最重的元素为铀元素(原子序数92),根据恒星形成与演化理论,恒星在主序星时期,无法形成高于铁(原子序数26)的重元素。

大质量恒星在演化末期通过超新星爆炸,还有中子星合并的过程中,可以生成重元素;于是,基本上可以确定,地球的物质,来源于地球形成前的一次超新星爆炸。

超新星爆炸过程,形成了高于铁的重元素,还形成了一些恒星在主序星期间无法生成的轻元素,超新星爆炸把这些元素抛洒向宇宙四周,然后形成星云。

星云在引力作用下,经过数千万年的时间重新聚集到一起,如果聚集起来的质量太大,就有可能点燃内部的核聚变,演化为一颗全新的恒星;如果质量太小,就有可能形成地球这样的固体星球,这就是恒星和行星的演化历程。

该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地球元素丰度问题,也可以解释太阳系的形成;铀的同位素会发生衰变,于是科学利用铀的衰变性质,来精确测量地球的年龄(45.5亿年)。

对于题目疑问,恒星死去后要么物质溃散形成星云,要么演化为白矮星、中子星或者黑洞,并不会直接演化为一颗类地行星;如果形成了星云,星云塌缩就有可能形成一颗行星。

好啦!我的答案就到这里,喜欢我们答案的读者朋友,记得点击关注我们——艾伯史密斯!

地球是死去的恒星吗?

准确的说,组成地球的绝大多数物质都来源于恒星死亡后的残骸。

在宇宙大爆炸后,宇宙逐渐冷却下来,一些基本粒子组成了最简单的元素-氢和氦。此时,宇宙中绝大多数的原子都只有这两种元素。在天文学里也把氦以后的元素称为金属元素。

图:宇宙大爆炸模型

氢和氦元素组成了最原始的星云,星云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不断向中心汇聚。越来越多的气体聚集在一起,使气体中心的压力和温度急剧上升。这样就点燃了氢的核聚变,第一代恒星就此诞生。

图:正在形成的恒星

恒星的内部不停的发生着核聚变,将氢转换成氦、氦转换成碳……大质量恒星才能够提供足够的压力和温度使元素聚变到铁。由于铁元素的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小于维持聚变反应吸收的能量,于是恒星内部开始急剧冷却。辐射压再也挡不住恒星的万有引力,恒星开始向内部极速收缩,并在中心位置撞在一起,形成了超新星爆发,超新星爆发的能量使铁以后的元素产生,并且将这些重元素抛洒入太空之中。

图:超新星爆发后形成的蟹状星云

这些重元“污染”了原始的太阳星云。又过了无数的岁月,星云逐渐在重力下坍缩,新一代的恒星-太阳形成。太阳里面就含有了天文学意义上的金属元素。一部分星云物质组成了行星,这里面就有地球。

图:正在形成的星系

类地行星(地球、火星、金星、水星)形成于内太阳系,这里温度较高,易挥发的如水和甲烷分子难以聚集,所以这里形成的微行星只能由高熔点的物质形成,如铁、镍、铝和石状硅酸盐。这些石质天体会成为类地行星。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