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把自己活成了:聚会不参加、逛街一个人、周末过节就想宅在家的样子?
一同事,财务男,此人身形高大,1975年属兔人,现年46岁,知青子女,1996年返沪。他的周末几乎就是:世界那么大,我就待在家。不过业余爱好会去钓鱼,但是低频率。
他的貌相,我就不形容了,可以告诉大家的是,他几乎就和知名主持人李湘的第二任老公王岳伦一样,相当神似,最起码是同一类气质。
其人住在上海宝山区,深居简出,但也不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他烟瘾极大,从不聚会,不逛街,不发圈,晚上节食,不说废话。
平时周末就在家做吃的,周末天气好,他很可能会开车去江苏钓鱼,也是一个人,就像个独行侠,享受着自己周末时光。
平时上班,你很少见到开心地笑,一般平时最多呵呵两声,眉头常皱,紧锁眉头,这习惯已经形成他自己自然的表情,因为已经成了习惯。
这个人有点画画天赋,自己的社交账号头像,就是自己画自己,是简笔画,而且是戴副眼镜后的紧皱眉头,寥寥数笔,线条简单,但很是传神。
在上海25年,尤其是他本人结婚后,除了上班,平时不出来,休息就待在家里喝两杯,难得驾车出去钓钓鱼,也难得遇到什么人能多说几句话,这可能跟他脱离了以往的朋友圈有莫大关系。
他语言表达方式还是有新疆味儿,至今上海话说得也不是彻底标准,他周末一般不出来,就是买买菜,做做饭,甚至网购新疆的羊肉做手抓饭。
其父母是支援新疆的知青,确切的说母亲是上海人,父亲是河北石家庄人。他自己在21岁的时候就结婚了,结婚就在上海,老婆是在新疆认识的,是到新疆务农的山东莱阳人子女。
他曾经跟我讲过,20岁以前跟随父母到过上海很多次,住到外婆家浦西老弄堂的房子,真是不习惯,甚至说有一年冬季父母让他从库尔勒到上海陪外公外婆过年,他晚上睡在阁楼上,浑身不自在,时刻都想回新疆。
甚至20多岁结婚后来到上海,每年都要回几次新疆,他自己说那就是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随着自己孩子长大,在上海上了小学中学大学,他自己慢慢潜下心不再跑出去玩了,还是接受了人生的安排。
由于早年,我也在新疆待过五年,又成为同事,还是有很多话题的,他说当年返城是他母亲的意思,现在他的母亲并不在上海,而是和她爸爸居住在河北,其哥哥早就移民国外,一个妹妹从乌鲁木齐考到上海后,也不在国内,她就是一个人呆在上海,继承了外婆的老房子。
他们举家离开新疆返程后,他自己本来是抵触的,我问他现在回来后悔吧,他还是呵呵一笑,似乎是说年轻的时候身不由己,当真正离开自己成长的地方,这种感受真的难以言表。
在上海的25年他也做过各类工作,考了会计初级证书,考了人事证,真是公务员也考过,也做过酒水销售和KTV领班,最后还是做了财务工作。
可能是从前经历丰富,他基本上不怎么叙述从前在上海的工作经历,到点上班,到点下班,身上总有一种西部风格,喜欢穿牛仔服配宽头高跟的皮鞋,看起来像个靴子,即便是大夏天也喜欢这样穿着。
他这个人还是挺有意思的,不喜欢乘坐交通工具,以前上班喜欢骑机动车,还是那种加气的摩托车,不过近几年在上海这种车子已经淘汰了,他接着买了一辆踏板摩托车,还想买一辆黄牌的摩托车,自家的别克车他不开,觉得没西部味道。
他的社交账号圈子几乎是空白,但不是三天半年可见,一只手的数量,一滑到底,就能看到他2014年后到2016年发的东西,此后再也没发过,就是钓鱼和周末在家做饭图,而且还是做的拉条子和手煮饭,和海派饮食格格不入。
除了公司年会,他几乎不参加任何饭局,下班就走,因为骑着机动车离家比较远,后来再也没有人叫他一块组局吃饭,他自己从来不逛街,办公室的人隔三差五就有快递,他从来没有。
下了班,轻装上阵,连背包或者单肩包都没有,一溜烟就骑走了,我们看着他,看着他的一身牛仔服佩戴一个头盔的装扮,这味道不是来自西部世界吗。
平时他也很少和同事深入交流,讲到新疆旅游的话题,他也很少有表达,一个人对于熟悉的世界不表达,要么爱的深沉,要么惜字如金。
办公室一女,十一期间慕名到西部旅游,发了很多东西出来,回来后绘声绘色讲述新疆的美景美食和各种,他听了也没说一个字,全程表现出旁观者心态,也没有发表任何见解。
我比他小几岁,感觉自己也变成了聚会不参加,周末待在家,甚至下楼都懒得下的那种,没什么要买的,几乎不会去超市和菜市场,如果路过超市,也只会看看生活必需品,看看酒水专区是不是又有了新的东西。
这其实真的不是社交恐惧症,也不是自闭,也不是被无用社交这种当下的新人生哲学洗了脑。
可能我们不是什么好汉,不需要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我们已经过了这个咋咋呼呼耗费年轻荷尔蒙的时代,当然年轻的时代有无穷的梦想,也不怕折腾,到了一定的年岁自然平平淡淡才是真,最怕就是瞎折腾,因为俩字:心烦。
很多人不想心烦,但周遭会让你心烦,这可能就是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想去改变了,不想结伴,也没有富余的精力参加聚会,即便参加,也是真真假假,很多人看多了,也就自觉没啥意思了。
不过呢,我觉得人在每个年龄都有会做符合自己年龄的事情,就像有人说年轻不气盛还叫年轻人吗,当然,有精力可以折腾,但到了一定年龄,随着心境不同,想气盛都没了气焰。
所以聚会不参加,周末待在家,其实就是人老了开始收敛的自然表现,说好听点,是沉淀,说不好听点,就是没有了年轻的心气儿再去折腾了,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那就是:世界那么大,我就待在家。
(记一位非典型的“聚会不参加周末待在家”的返城男同事)
有多少人把自己活成了:聚会不参加、逛街一个人、周末过节就想宅在家的样子?
老舅年轻的时候爱出风头,吃饭聚会从来都是抢着买单。现在一个人在外地开出租车,从来不参加聚会,即使逛街也是一个人就近走走。好不容易调班休息的时候,也是一个人在家里宅着。有一次和他吃饭,我终于知道了他这样做的原因。
舅舅是外婆那边的长辈里面出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当年上学的学费还是我父亲打工资助的。这么多年过去了,舅舅把这件事忘记了又记起来,飘忽不定。
我很小的时候,就听别人说:“你舅舅真厉害,这么年轻就去大城市了”。当时在外婆家里,听别人说这个话的时候,我是无感的,但外婆很骄傲。
毕竟跟舅舅一般年级的人,有很多都在家里种田。甚至一些人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连个愿意上面说亲的媒婆都遇不到。但是舅舅不一样,很早就带回来一个女人。
那时候舅舅应该只有25岁出头,他从广州认识了一个老板的女儿。两个人私定终身,恋情火热,相约回去见了外婆之后就准备结婚过日子。
那个女人能看上舅舅,肯定不是图钱,因为当时舅舅还没有钱。相反是女人家的条件很好,父亲是一个加工厂的大老板。生意都做到国外去了,舅舅只是他的一个员工。
那天我在外婆家吃饭,门口突然就来了一辆车。下来两个人,我一下都没认出是舅舅。穿的西装,女的穿了一身妮子大衣。我当时穿的是母亲给我手工制作的棉袄。
别笑话我,我从小很多衣服都是我母亲自己改的。她觉得我还没到讲漂亮的时候,能节约一点是一点。但是母亲对别人,特别是舅舅,比对我大方多了。
舅舅进门之后,外婆赶紧招待他们坐下。还不忘记对我说:“快去给你舅妈倒茶”。我赶紧去找杯子,这时候我才发现,外婆家里连个像样的杯子都没有。
翻了老半天,在一个柜子里面找到几个满是灰尘的一次性杯子,可能是哪个春节用剩下的。我拿起来吹了吹,擦了一下。还特意放了点外公几毛钱一斤的茶叶,味很香。
从外婆嘴里面那个“舅妈”的称呼我可以断定,她对这个陌生女人很满意。外婆这个人虽然穷,但不失原则。对人要求很严厉,我从小就没少遭到她的嫌弃。
把宝贝舅妈安置好了后,外婆转身问舅舅:“你们回来多住几天吧,好久没看到你们了。明天我让亲戚都在家里来吃个饭,等会我让你爸买点菜。”
外公为了菜肴的丰盛,连夜去田里下了地笼,一清早就拿回来半桶大龙虾和野生的鳝鱼。舅妈很喜欢这种农家菜,虽然不贵,但是味道是她这个城里人很难能吃到的。
第二天几乎还在地球上的亲戚都被请来了,我爸妈也没缺席。我这个留守儿童平时想看下父母都很难,没想到因为没过门的舅妈,大家都回来了。
我母亲见我说:“你外婆下了死命令,不回来以后就别来这个家了。”原来如此,这就是外婆的作风。有点好事恨不得去村头贴个大字报。
那一次的家庭聚会虽然舅妈还没有正式和舅舅结婚,但大家早就把她当一家人了。其乐融融,看着好不幸福。没多久,我舅舅就嫁入豪门了。
我说我舅舅嫁入豪门,千万别意外。当年确实是这样,舅舅当了上门女婿。因为当时舅舅的领导,也就是舅妈的父亲,只有她这么一个宝贝女儿。
为了钱途,舅舅不得不选择了屈服。婚后的日子,可以说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从舅舅出嫁那天开始,我就再没穿过我妈给我缝的衣服。
我也正式开始走上了美特斯邦威的风格,有时候还穿飞一般的感觉。总之,那时候我就已经不愁吃不愁穿了。舅舅只要回来,我的衣服零食够我折腾好久。
我记得舅舅出嫁以后,第一次回门的时候。一共回来待了3天,在外婆家里待的时间只有几个小时。他那些朋友,同学,哥们,发小把他的聚会都安排满了。
大家都喜欢拉着舅舅聚会吃饭,不是因为感情特别好,而是因为当时舅舅的口袋特别鼓。无论是自己组织的活动,还是参加别人的活动。舅舅都会说:“今天的消费,我王公子买单。”
从舅舅身上,我真的看到了什么叫:“富在深山有远亲,穷在闹市无人问”。虽然舅舅常年在外,很少回家。但逢年过节那些亲戚都会打电话过去,更夸张一点的是会坐几十个小时的车上门服务。
我姨那时候就经常当着我的面给我表弟他们说:“赶快给你舅舅打电话拜年,以后回来了给你大红包。”我妈很少跟我说这样的话,即使让我拜年,也不提红包的事情。
就在舅舅上门的第3年,舅舅在外面有了人。不是他主动找的别人,是那个女人主动示好。舅舅一时没控制住,出了轨,还被他岳父知道了,这件事闹得很严重。
为了表达我们这边的歉意,从没出过远门的外公外婆坐上了去舅舅家的火车。临走的时候,外公又去抓了鳝鱼。外婆还把家里唯一下单的老公鸡给杀了,毛都拔了,装得整整齐齐带了过去。
到了舅妈家,氛围十分不好。连个招呼老两口坐下的人都没有,还是舅舅小声地说:“爸妈你们坐这里。”岳父这时候开始说话了,态度很强势,就跟老师教育孩子一样。
舅妈坐在旁边一声不吭,舅舅也沉默不语。他的岳父说:“亲家,我们平时也基本不为难你们,但是这次这件事已经触及了我的底线,你们的意见是什么?”
外公说:“这件事是我们家刚子的错,我回去一定好好教育教育他。希望我们当长辈的还是给年轻人一点机会,毕竟在一起也不容易。”
一旁的鳝鱼在桶里面蹦得正欢腾,它怎么知道现在的氛围是多么的悲伤。有时候人还是傻一点好,别太复杂。这是大舅后来经常给我说的话,也是他一辈子的领悟吧。
总之外公外婆的负荆请罪,没有换来对方的原谅。舅妈全程不语,我想也是她们一家人提前商量好的。最终舅舅被扫地出门了,
舅舅落魄之后,原来的车子,房子都被收回去了。与这些物质上的东西,同时消失的还有那个害的舅舅离婚的女人,曾经满口亲爱的,爱你么么哒的女人。
没有了舅妈家的财力支持,舅舅整个都魂不守舍。过惯了那种不为钱操心的生活,刚离婚的他整天无精打采。最初的时候他会约几个“好哥们”喝喝酒,诉一下苦。
说得最多的就是,现在的女人真是蛇蝎心肠,看不透也碰不得。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舅舅再也很难约出来朋友了。有时候好不容易存了几百块钱,说找人吃吃宵夜。
对方都会说:“改天吧,今天有事情,下次我请你。”时间久了,舅舅也就不再约他们了。家里那些亲戚,也不打电话拜年了。我想可能是因为以后没有红包了吧。
唯独是我妈,时常跟我说:“你们有空多给你舅舅打个电话,以前他没少给你们买玩具。”我知道我妈的意思,他是担心舅舅一个人想不开,做傻事。
现在舅舅自己承包了一辆出租车,在外地跑出租车。一个月能赚个8000-10000左右。和以前的日子肯定是比不了的,但是他说:“虽然苦一些,但更真实,他喜欢踏实的感觉。”
有时候,你会不经意的发现周围很多人慢慢地开始不愿意参加聚会,不愿意再过于往热闹的场合凑。有的是因为落魄了,有的是因为看透了。舅舅的几句话能告诉大家答案,我分享给大家。
第一点:人越大,看的越清,同时也看的越淡
舅舅说他也不是没经历过辉煌,没感受过上流社会的味道。只是落魄之后,他看清了太多人。开始觉得没有必要把自己伪装成一个别人喜欢的样子,一个人也挺好。
第二点:靠金钱吸引过来的人,终究会因为金钱离开你
我知道舅舅这句话说的是那些亲戚和朋友,曾经在舅舅有钱的时候。每个人都是赶着拍马屁,赶着安排聚会。后来,钱没了,躲得比谁都远。当初因为钱和你好,最后因为钱看着你跑。
第三点:人生最大的好就是过好自己,比什么都现实
舅舅说:“我现在也想跟以前一样对你们好,但是前提是我需要先把自己过好。”也是因为有这个想法,舅舅不再愿意多花一分钱在那些没必要的地方和没必要的人身上。过好自己的生活,才是硬道理。
我想说,当一个人慢慢开始变得喜欢独处的时候,不一定是他变得消极了,可能是他领悟了一些曾经迷失的东西。虽然眼前看着有一些不合群,只要时机成熟,这样的人也会过得很好。
有多少人把自己活成了:聚会不参加、逛街一个人、周末过节就想宅在家的样子?
独处有的是一种被动的选择,因为找不到伴,或者说找不到合适的伴;独处也可以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是为了让自己活的更自在。无论那种选择,能波澜不惊地和自己相处好,都是有能力的人!
有多少人把自己活成了:聚会不参加、逛街一个人、周末过节就想宅在家的样子?
朋友给我说完一句话之后独处了10年,就像变了一个人。曾经我一直当朋友的这句话是酒话,是一时兴起。10年之后我才发现他是真的领悟了一些东西,并且活成了自己应该活的样子!李明的经历让我意识到:“主动选择孤独不一定是坏事”。
李明从大学开始给我们的印象就是一个“社交狂魔”的样子,无论是在什么场合都是高朋满座,热闹非凡。但因为一次家里的变故彻底改变了他这个人,开始封闭社交,选择独处!
大学4年,做了20多份兼职,认识了300多个“朋友”。如果说用一句话形容李明的大学生活,我肯定会说:“清晰地忙碌着”。那时候他可以说是学校的风云人物,不但成绩优秀,人缘也是一等一的好,最重要的是他特别努力。当别人都在寝室吹着空调,打着游戏的时候,他乐此不疲地奔波在各种兼职的路上。
他说:“我这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人脉就是财富。”
4年的时间他组织过学生给企业派发传单,做过宣传策划,帮卖包子的店铺做活动运营。大部分原因都是因为他想结识那些所谓的:“朋友”。
开着车,挎着真皮手包的形象对于我们学生而言,是很酷的,那个时候李明眼里那些人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就是这样,为了认识这些人,他愿意放下所谓的利润。大学几年,事情做了不少,但其实没赚到什么钱。唯一的好处就是,认识的人多,到哪里都很热闹。
我们在宿舍细数了一下这些年他认识了差不多几百个朋友,说到这些的时候的他总是掩饰不住脸上的那一丝骄傲。一直到大学毕业,他都沉寂在这样的“快乐”当中。
毕业之后大家都紧张地开始面试各种各样的工作,李明靠着关系进了一家不大不小的企业,前几年每次聚会他都会开怀大饮,并且经常喊我们参加一些所谓的饭局。
这些饭局都有一个特点,人很多,形形色色,很多都是所谓的:“朋友的朋友。”但大家好像都很熟悉,彼此之间相互称兄道弟,把酒言欢!
工作3年,家遇变故,再见面时他变得滴酒不沾,没了往日的神采奕奕人生总有一些意外会把你敲醒,当我们活着活着,自己都忘记了自己本来的面目时,意外也许就来了。
李明在外面给所有人展现的形象都跟一个“穷苦孩子”四个字完全不搭边,除了我们这些从小玩到大的朋友知道。
李明的母亲身体一直不太好,父亲年轻的时候给人开长途班车,好不容易把他抚养成人。但岁月蹉跎,谁也挡不住时间的手。李明参加工作3年之后,家里突然传来噩耗,父亲被查出了癌症,医生让住院手术,前期费用一口气得拿出30余万!
他是家里的独子,没人商量。母亲开了口,他也只能面对。当他给我们说起这件事的时候,我们把身上为数不多的几千块钱都给了他,让他先打回家,应应急。
当时我们其中一个在城里买了房的朋友说:“要是实在没办法,就把我那房子先抵押了吧,反正我现在也不结婚,一时半会也用不上”
但除了我们给的一点心意之外,李明拒绝了我们的帮助,自信满满地说:“这点钱凭我的关系还是可以弄到的,给你们说说就是心里憋得慌。”
当着我们的面,他掏出手机,拨出去了电话:“张总,最近家里遇到点事,看方不方便.........”哦,您在外面是吧,好的好的,我回去了再给您打。
我们看得出,他确实也没什么办法,临走的时候那个家里条件相对比较好的一个朋友随手把一张卡递给了他说:“用得着就用,里面有几万。”
在这之后有一段时间李明没怎么跟我们联系,一直在老家和城里来回跑着他父亲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我们几个都接到了一通电话,再和李明见面的时候才知道这几个月发生了什么事情。
自从知道他父亲的事情后,他试着向那些感觉关系还不错的朋友借钱,但一一都遭到了拒绝,有极少的人愿意借几千块钱。最后实在没有办法,他从网上各种渠道贷了30多万,解决了父亲看病的问题。但因为当时的收入低,家里的事情也耽误了一些事情,这些贷款都逾期了。
我们几个接到找他的催账电话时才知道有这么回事,好不容易把他约了出来,蓬头垢面,完全没有之前意气风发的样子,就连酒也不肯喝了。
在饭桌上我们一再安慰他,现在事情过去了就行,最主要的是人现在没事,欠的钱以后可以慢慢还,我们也都相信他的能力,觉得这只是暂时的困难。
但他显得有些不一样,语气缓和地跟我们回应着,很少主动说话,一直到最后才说了一句:“假如哪天我再能和以前一样跟你们把酒言欢,那就说明我真的做到了一些东西。”
也就是从那次开始,他从一个社交狂魔突然变成了几乎零社交的人,有时候我们喊他聚会,十次能来一次,平时逢年过节有时候连老家也不回去,就这样过了几年。
我们还私底下说过,他不会是因为受不了打击,人出了什么问题吧。直到十年之后,他主动再约我们吃饭的时候,一切都有了答案,他说的话虽然不多,但句句诛心,有些话我们这些何曾想过?
10年后李明难得主动约了我们一次,选了一个条件一般的土菜馆,做了一个让我们几个都很意外的举动!我说的这一次聚会和之前那次聚会整整隔了快10年,期间断断续续也和李明见了几次,但都很仓促。这一次聚会是他主动牵的头,人不多,就我们当年几个关系特别好的朋友。
菜上到一半李明就开了酒,每个人的杯子都倒得满满的,我们打趣着说:“哎哟,难的啊,今天怎么这么主动了。”他笑了笑说,不是说过吗,总会有这一天的。
那天我们才知道这十年他专心做了几件事,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成了一个银行卡上有不少存款的暴发户。只是他变得谦虚了许多,把自己的成功归咎为运气好。
这10年李明主要就做了电商和冷饮,电商为主,冷饮为辅。做的事情不多,认识的朋友也没多少,甚至大多数时候他都把精力放在了独处上面,很多事情不是因为那顿饭,连我们这些朋友也都不知道。那顿饭上,他说的几句话让我印象深刻,特别是最后的那个举动。
李明说:“患难见真情不仅让他看到了谁真谁假,还让他意识到了自己有几斤几两。”
很多人提及患难见真情这句话,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人的好坏,但李明觉得这句话其实更应该领会到自己的不足。虽然人性薄凉,那为何别人不肯借钱于你呢?
李明觉得当年之所以那些他认为的朋友都选择避而远之,一是因为假,二是因为自己的“价值不够”。
他觉得所谓的朋友圈其实都是价值的体现,A帮助B,B帮助C,C帮助A。当ABC三者之间都可以达到互帮互助的时候,朋友圈就自然形成了,这里面有个很关键的点就是你自身的价值在哪里?
如果你认识的人再多,但你在这个圈子里无法充当一个给别人提供帮助的角色时,这种朋友圈其实就是假圈,一个你自以为是的圈子,别人压根就不认可你。
反之亦然,当你有足够的自我价值,可以充当朋友圈整个链条当中的一环时,自然会有人愿意和你交朋友。
李明的话让我意识到,朋友圈是有闭环的,并且在不注意自我提升的时候,强行去挤是挤不进去的。
那些年李明躲避社交,一心想提升自己的价值,其实就是这个道理。酒过三巡,他举起一杯酒对着我们几个说:“人生知己不多求,有三有二就足矣。”
可能一个人经历了就懂,有时候故作勉强地去做一些社交行为只不过是自寻欣慰罢了,真有事的时候身边有几个关心你的真心朋友就够了。
那顿饭李明喝了不少酒,但也还清醒,临走的时候他突然从包里掏出3个信封,递给我们每人一个说:“每个里面十万块钱,感谢我们当年给他的那几千块钱。”
我们笑着拒绝,但他也是笑着说:“有好项目就当他投资呗,赚钱了多给他点利息就行。”
从李明身上我看出了很多东西,人生有时候需要这样的果断,每个人都需要学会给自己的人生按下暂停键。告别一些该改变的东西,捡起一些自己曾忽略的重点。
人其实不怕不参加聚会,也不怕一个人逛街,最怕的就是醒悟得太晚。如果能早早地把一些无效社交剔除掉,专心提升自我价值,对每个人都好。
但我们最怕的是什么?最怕的就是当你真正醒悟的时候已经晚了,过了那个年龄,过了那个阶段,活成什么样子成了自己无法把握的事情。
《战国策·楚策一》中有几句话说得特别好,以利交者,利尽而交疏;以势交者,势倾而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以道交者,天荒地老。
大部分人的朋友圈其实都属于前三者,利益,势利,长相,所谓的以道相交则是指那些真心实意的朋友。这4种类型的交际对象充斥着每一个人的生活,你认不清便理不透。
有3句话,我想分享给大家:
1、正确看待以利之交,以势之交,以色之交这三种交际圈
在这三种情况下面,就让自己更清醒一点,什么时候该攀炎附势,什么时候该适当远离,要铭记于心,切勿寄托太多感情在其中。因为这三种形态更多的是等价交换,各取所需罢了。
2、朋友圈需要一定的平衡,因为生活需要形形色色的力量。
不要过于非黑即白,我不喜欢利益相交,所以对类似的交际就嗤之以鼻!人应该学会充实自己的朋友圈,把握好那个度即可。学会什么时候和什么样的人打交道,你才能向上走。
3、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学会做朋友圈中的那个得道者。
当你在一个朋友圈当中既有个人价值,又能看清大家相处的真谛时,这个圈子的力量就是为你所用。因为你不仅符合朋友圈闭环的规律,你还能适当地开解别人的心结。
李明之所以选择独处了一段时间,只是因为他觉得当时的个人价值太低,他之所以说感谢曾经的那些人,正是因为他们让李明看清了交友之道。当他有了个人价值,也看清了其中的门道时,自然就拥有了所谓的圈子,也能灵活利用到所谓的资源。
总之有时候一个人主动把自己活成了孤独的样子,不一定是坏事,可能正是因为他领悟了某些东西。只要醒悟的够早,孤独不是被动的选择,那这个人就是成功的!
有多少人把自己活成了:聚会不参加、逛街一个人、周末过节就想宅在家的样子?
原创 不参加任何活动的有一部分人,这些人并不是因为年老而不参加活动,只是看破了红尘,不想勾心斗角,想自己清静而己。凡有仨人以上的集体,时间长了就会产生矛盾,各种问题接踵而至,这何必呢?一个人独来独往真有其中的乐趣!丢掉了许多烦恼!这叫自娱自乐,各自干自己喜欢的事儿。难道不好吗?罗卜白菜,各有所爱。难道非得像一首歌里唱的一样“一个人走路很不自在,好像是少了别人的关怀”。我想这样唱:“一个人走路确实自在,暂不需要别人的关怀”,轻松自在,自娱自乐,其乐融融![大笑]
有多少人把自己活成了:聚会不参加、逛街一个人、周末过节就想宅在家的样子?
我现在退休后在家!虽然退休金少!但很自在!一觉睡到自然醒!想干啥就干啥!一个人独往独来!没啥不好啊!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