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年,为何渐渐失去了年味?因受到外国节日的冲击吗?

很简单,把你扔到穷到光腚的地方一年,吃糠咽菜,过年时候拉回来,想玩啥给啥,想吃啥给啥,你看看你有没有感到有年味,直白点,所谓年味就是所求不得,得之时的欢喜,现在啥吃不到?啥玩不到?啥买不了?时时刻刻的满足也就冲淡了所谓年味,年味也就是一年需求的不满所熬制出来的暂时满足感

中国年,为何渐渐失去了年味?因受到外国节日的冲击吗?

时代在变,年味也在变……

年味正朝着现代的方向,向时代渐渐靠拢。不断把现代气息,生活节奏溶入年味。

以前过年,期待吃喝玩乐穿新衣。如今这一切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得到了满足。

以前过年,拜年发红包,逛庙会。如今微信一点红包发出,看场电影,喝杯咖啡。

以前过年,全家老少齐动员。包粽,搓粉利,做酥角等等一系列年味小吃。如今网上一搜全到齐。

以前过年,穿新衣,放鞭炮。跟着龙狮凑热闹。如今电脑,微信勤交流。互相视频拜个年,问声好。

以前过年,年夜饭后,等春晚,看春晚。如今拿着手机,看视频,看抖音。抢着头条红包雨。

如今过年,唯一不变的是浓浓的年夜饭。举杯声,欢笑声,祝福声,温暖了亲情。

无论走得多远,家的味道最熟悉。

回家,团圆。是春节的主题,是永不变的年味……。

中国年,为何渐渐失去了年味?因受到外国节日的冲击吗?

中国年有几千年历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对中华文化的自信一真是坚守传承的,这一点毋容置疑。

中国年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必然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发展,在内容上必须坚持守正创新而不是因循守旧。

中国进入了新时代,工业化进程在提速,将来年的发展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之相适应的农村地区年味会更浓烈些,城市对原有的年味淡然了许多,却又加进了适合城市的年味。旅游过年,大年饭,团拜,大型烟花,文体活动,春晚等,融入了现代元素,更能体现城市特点,这本身就是年的继续和年味的拓展,年味永远在炎黄子孙的心里,什么时侯都不会淡去,只会更浓,更丰富多彩。

因此,中国年是有生命力的,是华夏优秀文明生生不息的根和魂,是任何外来节日无法比拟的。所以,不惧任何外来节日的冲击,也是冲击不了的!中国人有这个自信!

中国年,为何渐渐失去了年味?因受到外国节日的冲击吗?

有钱了,就有了自信心,可以目无尊长了;有钱了,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行事了,陈规习俗上一边去吧。

人情淡了,以前是联络感情,一人有事大家帮。现在是各过各的互不干扰。

信息时代省略了直接见面的客套,现在就连电话联系也要省略了,发个视频,写段文字完事。

以前过年为吃为穿,现在天天过年。以前准备过年东跑西窜,现在人们图安逸享清闲。以前为的是热热闹闹,现在人们的愿望是平平淡淡。

到底是社会进步了还是后退了,谁也说不清楚,糊涂过吧。

中国年,为何渐渐失去了年味?因受到外国节日的冲击吗?

中国年,年味越来越淡,不是因为受外国节日的影响或冲击,主要原因有一下几点:

第一、中国的春节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也是以往人们一年中最隆重、最让国人重视、期盼和向往的节日。年轻人在中国人心目中就是和家人、亲戚和朋友团聚、沟通和交流,当然这期间吃饭是重头戏。过年杀猪宰羊等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风俗习惯,辛苦一年,就在春节期间大吃大喝。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一年四季想吃啥有啥,想吃买啥,不像以往,只有过年才能吃到肉,吃到饺子,就吃而言,中国人现在是中天天都在过年,所以这才是中国年年味变淡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在追求吃的同时,更讲究游玩。现在,一年中节假日很多,五一节、清明节等等,国庆节和春节一样也是长假,春节天寒地冻外出游玩和春天和秋天相比,有诸多不便,在北方也缺少了不少景色,所以现在人们更向往春季和秋季的节日,这也是春节逐渐没有以前那么浓重、没有以前那么受人重视,而逐渐变淡的一个原因。

第三、中国几千年来是农耕民族,春节,刚好是北方人的农闲时节,大家在家里吃肉喝酒,享受一年来的劳动成果。这些年,社会发展了,时代变迁了,农民大多数来到城里工作了,一年中没有了农闲和农忙之分,春节有些单位和部门反倒比往常更忙。

中国年,为何渐渐失去了年味?因受到外国节日的冲击吗?

不完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中国人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变,文化生活也有了翻天复地的变化。以前盼过年是为了能吃上平时吃不到的美食,现在平时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文化方面过年能好好的看几场电影、几场大戏,看中央台平时看不到的节目,现在网络发达了,电脑手机想看什么一点就看。所以春节才有的功能,现在天天都有,所以也就渐渐失去了年味。以前唯一能代表年味的鞭炮,现在各地都被禁放了,现在基本上没有能代表年味的东西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