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大班如果不上任何幼小衔接班,上一年级有问题吗?

现在一说就是衔接班、补习班、兴趣班,连大班都要幼小衔接班,@地球9999 觉得家长们过度焦虑了。

衔接班是干啥的?

衔接班无非就是让小孩提前学习一些一年级的拼音、识字、数学。孩子到了一年级,就是再重温一遍,自然就显得熟练、应对自如了。这不就是复读生吗?说是为了适应小学的节奏,实际反倒让小孩无法适应新课程,没办法应对全新知识的学习。表面上小孩似乎跟上学习的步伐,但在@地球9999 看来,无法培养小孩面对新知识学习的能力。

所以@地球9999 坚决反对上衔接班、辅导班。@地球9999 的小孩从没上过什么班,但也依然优秀!

为什么要上衔接班?

现在的社会趋向于功利化,特别是教育。本来是初中升高中,为了不比别人差,于是就提前学习了高中的知识,美其名曰为了高考。实际上忽略了孩子习惯的养成、能力的培养、思维的训练及实践的操作,类似于要求孩子成为知识积累的机器人。人们的思想是,孩子读得越多,考得越好。却不知道习惯、能力、思维、实践的重要性。后来,小升初也这样了。想不到现在幼小也要衔接了!这就是下定决心忽略孩子创新能力的培养,下定决心让孩子成为读书机器人了。@地球9999 觉得,我们培养孩子的方向出了问题。

怎么适应小学的学习?

很简单,陪伴是最好的老师。家长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的教育是学校的事,这是大错特错的。自己的孩子,家长不教育,不跟踪,不陪伴,就想要孩子优秀,恐怕不是那么容易。@地球9999 的孩子,幼儿园开始,家人会让孩子回家以后复述儿歌,在家人帮助下,记不住的也记住了。给予一定的鼓励,孩子回家就有表现的欲望。上小学后,回家先作业,吃饭,玩一会,再作业,形成习惯。以后都会习惯于这流程。关注孩子的作业,不会的及时引导解决。引导孩子学会虚心请教。一路下来,孩子各个学段都表现优秀。这不是智慧的问题,这是家长关注的问题。

上幼小衔接班的本质

大班就上幼小衔接,我觉得是过于焦虑了。家长不相信孩子的能力,总觉得孩子可能输在起跑线上。这本身,就是在束缚孩子的发展。真要孩子茁壮成长,就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操、良好的习惯、敏捷的思维、实践的能力……这些素养都有了,何愁学习上不去?@地球9999 只同意孩子放假可以学美术,学弹琴……但决不同意参加学习培训班,小孩今年还如愿考上厦大研究生呢!

写在最后

只要你愿意关注孩子的学习,陪着孩子成长,孩子一定会优秀!

你觉得大班如果不上任何幼小衔接班,上一年级有问题吗?

我就有亲身经历,去年孩子上小学的确没有去上衔接班,有没有去上书法班,跟其他孩子比较的确有很大的差距。

你觉得大班如果不上任何幼小衔接班,上一年级有问题吗?

说一说我的亲身经历吧

孩子幼儿园在一所公益性质学校上的,大班下季的时候,班上老师特意召开了家长会,主题就是告诉家长这一期主要内容是幼小衔接,老师会教一些简单的算数和拼音,每天会象征性布置一点作业,意在让孩子认识到作业的存在,习惯作业的存在,培养每天回家要做作业的习惯,为孩子顺利进入小学打好基础。

家长需要配合学校,每天监督,辅导孩子完成当日作业。其实作业不多:一篇计算,或者一篇数字书写,亦或一篇拼音字母书写。

现在讲一讲这个班的孩子上了一年级的情况。

这个班的孩子进入了不同的小学,有私立也有公立,不夸张的说,一二年级时期在各自班里名次和好评排前列的学生很多都是我认识的,也就是说很多是这个幼儿园班里的孩子。

进入一年级的时候,孩子明显在学习方面上手相比没有进行过幼小衔接的孩子要快得多,并且学习习惯,对作业的习惯程度也优于许多孩子。

不得不说,幼小衔接在顺利进入小学学习的过程中起了很大作用

当然,这个作用仅限于进入小学的初期,对衔接起了作用,但后期是否能持续学好,还在于如何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与老师和家长日复一日的付出紧密相连。

没有进行过幼小衔接的孩子也不是就会因此一落千丈。只是开始晚了一拍,起步会稍微辛苦一些,但只要持之以恒,良性引导,一样可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进行过幼小衔接的孩子起步轻松一点,信心会好一些,学习上,信心和爱好是相辅相成的。

而没有进行过幼小衔接的,起步困难期需要格外注意教育方式,家长切勿表现得不耐烦,操之过急反而让孩子越发失去信心,也就没有了学校兴趣,这个才是学习跟不上的根本原因。

所以,如果有条件,建议上一下幼小衔接。如果条件不允许也没关系,注意良好的方式和耐心引导,也可以厚积薄发。

你觉得大班如果不上任何幼小衔接班,上一年级有问题吗?

我觉得应该上,理由如下二点: 一,存在即合理,幼小衔接班的作用就起过渡作用。小班到大班,大多数孩子都是混了几年的小油条了,环境同学老师都熟悉,幼儿老师对孩子一般都不严,都依孩子性子来,像小皇帝一样哄着。直接上一年级,陌生环境陌生的老师同学,一下子接受不了,上过了就不一样,二进宫了,再三进宫就容易多了。二,灌输基础知识和学校规规。大班孩子有的连握笔都不会,12345数字都不知啥。人家都会你不会,孩子会自卑不自信,搞不到小红花作为家长不急吗?如果家长能自己教好这方面知识,孩子适应环境能力强。不上也行。

你觉得大班如果不上任何幼小衔接班,上一年级有问题吗?

其实今年所有的一年级学生都没有上幼小衔接班,都是直接上的一年级。我家孩子也是,事实上所有的孩子基本上都是没有任何问题。

以前基本上幼儿园的老师也好,小学的老师还有很多的家长都在说,如果孩子不上幼小衔接班的话,上一年级根本跟不上之类的话。怎么说呢,很多人都相信这种说法,但是国家的政策现在确实不允许上什么学前班了,更不允许幼儿园就教小学的内容。

很多人都在散播焦虑,幼儿园补习班是为了利益,小学老师是为了自己能轻松一些,家长也是为了自己能够心安。

事实上之前上过补习班的在一年级确实会轻松很多的,老师讲的内容基本上孩子不用听就会,所以对于家长对于老师来说一点压力都没有的。

但是这样的缺点就是很多孩子就养成了在课堂不注意听讲的习惯。反正老师讲的自己都会整个一年级就这么稀里糊涂的过去,但是成绩依旧很好,然而那种学习习惯却养成了。

国家之所以出台禁止学前教育,就是因为发现有很多学生在三年级以后成绩就断崖式的下跌,经过调查发现都是因为学前教育闹的,等到了三年级,再想让孩子纠正一下学习态度和方法,那个时候就很难了。

以前跟别的家长讨论这个问题,很多家长都说可以在一年级再教孩子预习二年级的内容,我说那等二年级呢,他说二年级就可以再学三年级的,但是永远这么预习有什么意义呢。

其实我是不懂得什么教育方式的,但是我知道既然国家教育部出台的规定就肯定有它的道理,我是宁肯信国家的,也不会信那些补习班老师说的。

如今我家孩子一点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也没有上过什么幼小衔接班,小学一年级确实很吃力。老师每天讲的内容都要努力的学写记,才能会。每天放学我们都要盯着他,把当天学的内容再重新温习一遍,确定他学会了。

可以说小学一年级对孩子来说是最重要的,虽然知识很简单,但是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放学第1件事是不管有没有作业,肯定要拿出书本来,把当天学的内容跟我们讲一遍,确定都学会了。

学校周围有很多补习班,我们没有给孩子报那些班,虽然我们没什么学历,但是最起码小学三年级以下的内容,我们还是教得了孩子的。

现在孩子上学十几天了,对学校生活没什么不适应的。已经养成了每天放学就先写一个小时作业的习惯,虽然说,现在不让给小学一年级留作业,但是多写一点没什么坏处。

受过学前教育的孩子在一年级是很轻松的,但是以后就不好说了。如果孩子没有经受过学前教育的话,那在一年级的时候家长一定要跟紧一点,不能放松,几乎是要拿出陪孩子高考的精力来,第1年一定要把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给养成。

你觉得大班如果不上任何幼小衔接班,上一年级有问题吗?

我是个家长,我从家长角度来聊聊这个幼小衔接的问题吧!

首先我们作为家长,要明白什么是幼小衔接。幼小衔接指的是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是学龄儿童从思维方式,学习习惯,知识储备,社会能力等方面能适应小学生活,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转变。每个孩子具备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需不需要上幼小衔接班,还是要考虑孩子自身情况。这是其一。

我们家长总想把自己能拿出的最好的给孩子,却总不知道怎样的方式最好最应该,比如幼小衔接,家长想让孩子顺利完成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转变,大多数家长重视的只是知识上的片面衔接,对孩子即将要面临的生活,行为等方面的改变一无所知完全不重视。我觉得这也是不可取的。

我们要重视学前教育中各个环节整个阶段的整个衔接。带孩子去小学参观学习,请小学生讲述他们的经历和感受,明确小学生活和幼儿园时期的种种区别,我们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些才能拿出有效的措施解决问题比如说自理能力,幼儿园老师在生活上会帮助孩子很多,小学就不会了,餐点时要同学们自己负责打饭收拾卫生,课间更不会时时提醒你及时去厕所大小便等等。学习方面,老师布置的课外阅读,各种作业都需要孩子自觉主动及时完成上交,否则家长就跟着受累,这些都是孩子一点点成长起来的,在踏进小学校门前就应该锻炼孩子这些方面的能力。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大家最重视的也是最根本的知识衔接。小学刚开始,拼音的学习进度很快,数学计算虽然简单但是速度要求很高,这两方面没有接触过的孩子会学得有点吃力,建议家长重视起来。但是必须强调一点,教会孩子一个正确的发音远比纠正一个错误的发音要容易得多,同样的道理,孩子学会一个新的拼音发音比改正一个错误的发音要容易得多,所以要正确引导教导。另外就是识字量,越大越好,这点就不赘述了。

  • 所以我认为,孩子大班时幼小衔接到底需要不需要上要看自己孩子情况而定,六岁左右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达标的话不上是可以的,单纯的提前的知识学习反而容易让孩子养成不认真听课的习惯。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