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退休金的婆婆你们去儿子家帮忙带孩子,一家人的生活费是谁出?

我没有退休金,老伴有工资,每个月5000多点,我在儿子家里带孩子,老伴每个月准时给我卡里转5000元。

开始带娃的一年多,没有想过让儿子儿媳妇给生活费,就一个儿子儿媳妇,自家老妈带娃做饭给啥生活费呀!

儿子工作半年以后,突然有一天给了我1000元钱,说是生活费,,因为是第一次收到儿子给的现金,所以特别惊讶,一直念叨了好久。

后来儿媳妇工作了,她嬉笑着说:“妈,我现在实习工资低,可不可以不交生活费呀?”我笑笑说,又不差你一个人的,不用交。

儿媳妇实习期满正式上班领工资了,和儿子两个人每月给2000元,带娃、给孩子买奶粉和衣物,都是随便他们给不给,给我我就拿着,不给我也不开口要。

儿子他们后来按揭买房了,相对来说钱也紧了些,有的时候可能就忘记了交生活费,但是我也从来没有提过。

到现在已经大半年没有收到他们的生活费了,而且孙子的学费,有的时候也是我们去给,我们老两口从来也不提要他们还,而他们全力负责房贷车贷。

都说“肉烂了在锅里”,自己的儿子儿媳何必那么纠结谁出的钱。家庭矛盾,百分之百都是因为金钱引起的;一般没有婆媳矛盾的家庭,肯定是双方都在大度的隐忍,才没有爆发出来。

俗话说“有儿有女好安钱”,意思就是说,父母再有钱,最后也是给儿女,不可能带到哪里去,有儿女用自己的钱,是最大的安慰。不然你挣再多的钱,无人继承或者无后人享用,是不是显得有些凄凉。

不过话又说回来,父母的付出要看值不值得?

首先,付出的前提必须是儿子自己要努力,如果他整天无所事事的,只依靠父母负担生活费或者是完全的“啃老族”,那还是就算了吧,老人真要为自己的老年生活多做打算了。

对待朋友可以用“救急不救穷”的态度,对待儿子儿媳也一样可以。

有退休金安享晚年固然是好事,安排的好,衣食无忧,全家人皆大欢喜;安排的不好,自己老了有可能会流落街头无人问,还会和儿子儿媳妇成为仇人。

帮儿子儿媳带娃的公婆们有退休金,看到儿子儿媳妇只是一时有难处,而且他们知道感恩,我觉得把钱拿出来做生活费也是很好的安排。

有退休金的婆婆你们去儿子家帮忙带孩子,一家人的生活费是谁出?

说说自己的事吧。我有退休金,与儿子儿媳一起居住,一家人的生活费全部都是我出的。

儿子儿媳都是90后,学校毕业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经济积蓄不多。但是他们都很努力工作,儿媳是金融学研究生毕业,也会理财。现在打算备胎,并计划买学区房。学区房年年都有涨价,晚买还不如早买。所以,先是参加市里摇号,参加摇了三次都没有摇中,我们转向有学区房的二手房,学区房二月、三月涨价非常历害,经过一番找房,终于买下了比较满意的学区房,幼儿园、小学、初中都有了,但金额不菲,要贷款几百万元。要完成这一切,单靠二个年轻人是完成不了的,我们双方父母都给予了大力支援。

现在儿子儿媳二人的工资基本上都要用还每个月的货款,我的工资都用来家人一日三餐的开支,我非常愿意,我也没有积蓄了。但能帮助儿子儿媳办成一件大事,心里还是很欣慰的。一家人团结和谐共处就是最大的幸福!

有退休金的婆婆你们去儿子家帮忙带孩子,一家人的生活费是谁出?

我婆婆是退休老师今年53岁。

我预产期的时候过来,孩子满月后执意要走,我产假暑假结束后孩子五个月去上班的头一天她才过来。

我都是下了班去家门口买了菜然后再回家,家里所有日常生活费用都是我出,因为担心婆婆一个人带孩子不方便做饭,我放了两千块钱给她。大姑姐在我家附近一周两次带孩子过来吃饭,一毛钱菜没买过。结果有一天婆婆和她儿子斗嘴还说我们给的钱少,一直补贴我们。

从那之后我就不给她日常用钱了,所有东西我都买好,过节的时候给她节钱表示一下。

结果,年前她给我老公说:还是一个月给她千把块钱吧,家里东西她来买,不管够不够都不给我们计较了[捂脸]

接下来的那几天把我买的肉食吃完之后,简直不见荤腥,各种青菜白菜萝卜西蓝花的吃。我老公说:妈想吃肉了,买点肉啊。

我婆婆压根不吭声[捂脸],第二个月给了她一千块钱后不到两天又给我们说:还是你们自己买吧,我买的不称心。

现在又回到了我操持一切

有退休金的婆婆你们去儿子家帮忙带孩子,一家人的生活费是谁出?

我是一位有退休金,正在儿子家帮忙带孩子的婆婆,我负责带孩子,买菜烧饭,打扫卫生,即出力,不出一家人的生活费,我包揽一切家务不找他们要钱就是帮助他们,他们找保姆看孩子没有我看孩子放心吧!

首先,我不来他家看孩子,他家也得吃饭是不是?不会等我的这点小钱买米下锅?

其次,为儿女付出也要有底线,现在有些年轻的媳妇想让婆婆看孩子,很多是想找一个带薪的免费保姆,婆婆不给生活费就不高兴。按理说懂事的儿媳妇应该主动掏钱,并有一颗感恩的心,但现实很打脸,也很无奈。

三,年轻人比较自私,用钱大手大脚,怎么还惯他们那毛病,有钱自己存着不好吗?老了必须有存款,万一得病,一下子去天堂,是修来的福气。就怕半身不遂,到那时你没钱就该有罪受。指望儿女侍侯你,那里不可能的。即使子女孝顺,但他们要上班挣钱还房贷,车贷,养家,哪有时间照顾你。若让他们拿钱找保姆可就难上加难。你给他们钱笑嘻嘻的,叫他们拿钱给你比洞中倒拔蛇还难。[捂脸][捂脸][捂脸]

四,我对孙子不会苛刻,带他出去玩,在孩子身上花钱不计较,也尽量满足孩子的需求,买吃的,玩的,衣服,生日礼品,压岁钱等。在儿子买房,买车也会适当资助,留多了也没用,最后都是他们的。友友们觉得我这样做对吗?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有退休金的婆婆你们去儿子家帮忙带孩子,一家人的生活费是谁出?

58岁的王姐带着每月6000多元的退休金在广东给儿子带孩子,已在那里生活了三年,聊天时问她是否适应了那里的生活,她说:时时刻刻都想逃离,想回自己的家。

王姐55岁刚刚退休就接到儿子电话:儿媳怀孕,让她到广东去照顾。

王姐年轻时比较有福气,婆婆刚强,一手把孙子带大,王姐在不知不觉中儿子已长大,老公又勤快又体贴,买菜做饭洗衣服全包。王姐只负责上班,家务活几乎没有做过,平时同事姐妹们在一起聊天,她是我们羡慕的对象。

没想到刚退休就上岗,还没品尝到一点退休生活的悠闲自在就成了儿子家的全职保姆,由以前在家时被照顾被呵护,一下子变成了照顾呵护他人,这个大转变很长时间才适应过来。

孩子出生后,她一个人手忙脚乱照顾不过来,就接连打电话让还在上班的老公辞职过去帮忙,这一去就是三年,每次电话联系,都在说非常想回家,不想在广东。

前几天回来办事,看到王姐又瘦了一圈,在一起一聊,才知道他们老两口在儿子家的生活情况。

王姐说她每天六点起床,煮上稀饭或者是打上豆浆,然后出去买包子,依照一家人不同的口味买好几个品种,回来后炒菜,同时蒸上儿媳中午的米饭,一家人吃罢早饭儿子儿媳各自上班,老公在小区找了个临时工(孙子两岁后找的)也要去上班。

她照顾孙子起床洗漱吃饭,然后搞卫生,哄孙子玩,接着又要准备老公孙子他们三人的午饭,吃罢午饭,趁孙子睡午觉,她把晚上要喝的汤用砂锅煲上,晚上儿子媳妇回来吃晚饭,菜要准备丰盛些,先洗好备好。一下午还是带孩子,做晚饭。

晚上七点,一家人吃罢晚饭,儿子一家三口出去散步,老公洗碗,她到小区门口跳一小时广场舞,一天只有这一小时时间属于自己,八点准时回来给孙子洗澡,然后洗一家五口人的衣服,再搞一遍家里的卫生,躺倒床上,不一会儿就进入梦乡。

这样的生活天天如此。儿子儿媳除了上班,晚上陪孩子睡觉,所有的家务一概不管。星期天,儿媳睡懒觉,儿子带孩子出去玩,家务照样是王姐的。

儿子参加工作不久就买了房,房贷一个月七千多,王姐心疼儿子,每个月的生活费都是她出,后来老姐妹们都劝她也要给自己老两口留个保障,她就让老公在小区物业找了个工作,一个月3000多块钱,作为全家的生活费,自己的工资不动,留着给自己和老伴两个养老用。

听了她的述说,我深感作为父母的不易,可怜天下父母心,且行且珍惜!照顾好家庭更要照顾好自己!

同时也呼吁独生子女不要太自我,要常怀感恩的心,多体谅父母,多分担父母的劳动,让父母在无偿付出的同时心里是暖暖的!

有退休金的婆婆你们去儿子家帮忙带孩子,一家人的生活费是谁出?

说一下我娘家吧。我妈妈就是有退休金的婆婆,我爸爸也有退休金,两位老人的退休金加起来一个月有5000左右。

我妈在39岁的时候生的我弟,在我妈不断的催促下,我弟在30岁那年终于结婚了,我弟的女儿出生以后,叫我妈去给他带孩子,我爸已经70多岁了,又曾经得过脑溢血,带孩子是不可能的,但是又不能把她一个人撇在老家,就一起带去我弟家了。

我弟媳在结婚后就没有上班了,孩子出生以后,我妈和她一起带。那时候我弟每个月有3000多的房贷,他总是喊着压力大,于是每个月一家子的生活费都是我妈出的。

因为我弟总是喊压力大,觉得每个月钱不够用,小两口老是吵架,他们决定把房贷提前还掉。找我姐借了一些,我妈给了一些,还找亲戚借了一些,还掉几十万的房款以后消停了一阵。

我弟媳在孩子断奶以后就找工作上班了,她不愿意在家带孩子,一个月也有3000多,我弟每个月扣掉社保有7000多,我妈说她得把她和我爸身后事的钱攒出来,就要求我弟每个月出1000块钱的生活费,剩下的由我妈出。

其实我弟和弟媳的工资加起来一年最少也能存10万,但他们就是存不起来,两个人都喜欢买零食吃,有时候还喜欢来一趟周末游。我妈有时候会在电话里抱怨,说弟媳买的零食就藏在自己屋子里吃,我和我姐就开导她,你的手里也不是没钱,你想吃什么就自己买去。但我妈不这样想,她觉得晚辈买的东西不应该自己藏起来吃是自私的表现,每次电话里面我和我姐都要尽量开导她,我有时候会在网上买一些好吃的寄过去。

我以后也要当婆婆,我觉得生活费这个问题,如果婆婆手上有多余的钱,帮助一部分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也不能完全由婆婆出,毕竟养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能把这个责任全部推给爷爷奶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