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痛批《啥是佩奇》是“对乡村的虚假想象”,你如何评价?

新京报发表题为“《啥是佩奇》:一场城市精英主义对乡村的虚假想象”的文章,你觉得有道理吗?

写这文章的人,又何尝不是坐在大城市的办公室里,喝着咖啡,吹着空调呢?

这片子一开始爆火的时候我倒没怎么看,当时已经朋友圈、微信群各种转发了,但是我这个人因为做过营销方面的工作,对这种疯狂刷屏的营销行为天然的有种厌恶感。不过后来在无聊的时候点开看了,发现拍的还是很不错的。好片子没有这么多条条框框的标准,只要让观众看了心里收到触动,有表达的想法,那就是有思想有想法的好作品。

作为狠批片中的情况不符合当下农村的现实情况,关于这一点,在看片子的时候我也有同感,主要是在手机和彩铃这一块,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但是总体来说,这片子除了所谓的视频彩铃让人有点出戏之外,其他都很符合我一个乡下出来的孩子对于老家农村的想象。

我在想,他们去关注老人手里的手机,为什么不去关注片子里的老人和下一代的交流沟通问题呢?就片子的总体基调看来,一点问题都没有,片子为了表现爷爷做出“佩奇”的不容易,拍得落后一点是很正常的,而且就算在当下,国内依然有不少贫穷的农村,片中场景就是去河北当地取的实景。这位作者以自己老家的情况作为参考,明显有失偏颇。

说到这里,我想起鲁豫在一期节目采访云南山区来的孩子们,她问孩子们平时吃什么,他们说吃素比较多,然后鲁豫回问他们:为什么不吃肉?是肉不好吃吗?

你以为别人的老家,都有你老家这么好条件吗?

关注头条号“娱乐八卦掌柜”,了解娱乐圈更多故事。

新京报痛批《啥是佩奇》是“对乡村的虚假想象”,你如何评价?

真正知道《新京报》还是因为那篇批评张云雷的文章,写的毫无道理可言,完全就是为了蹭热度而写。不过,这一次我还真的认为新京报批的有些道理。因为《啥是佩奇》中对农村的描述,根本不是真相。

《啥是佩琪》中所描述的老人对于孩子的那份爱,真的让人感动。尤其是老人想尽办法,只为送给孙子一个礼物。最后听说孩子不回来过年时的落寞,让我也感到很伤感。这些年自己在外,也是好多年没有回老家过年,爸妈在老家也是一样的感受。

可是其中对于农村现实情况描写,真的是在误导人。一直以来,城市人和农村人就好像两个层次的人一样,城市人瞧不上农村人,农村人渴望成为城市人。很多城市人对于农村都有很多的误解,始终认为农村就是落后、脏乱、粗俗。其实,那早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现在的农村,或者说我所见到的农村,生活水平与城市的差距已经很小了。每家每户都像是住在小别墅里,有自己的房子、院子、车子。他们一样有网络、有电脑、有手机,他们一样追剧、看电影、看综艺、他们一样会出门旅游,农村的孩子们也都会看《小猪佩奇》《超级飞侠》。

几个月前,我回过一次农村老家,到姐姐家看看。姐姐家的孩子6岁,拿出不少的玩具让我陪他玩,这些玩具几乎都是最新的。姐姐说大部分都是在网上买的,也有一些是朋友送的。当然,我姐姐也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

我想说的就是,现在很多的作品其实本身就是在虚假想象一种现实生活。而这种虚假的想象实在是要不得的。我们努力发展经济、发展新农村,为的是能有一个更好的生活。而虚假的东西,很容易让人依然对农村敬而远之。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可是更要有真实性!

我是雨天论娱乐,欢迎点赞关注!

新京报痛批《啥是佩奇》是“对乡村的虚假想象”,你如何评价?

别搞得上纲上线,不就是快过年了,商家需要宣传电影,阿里都投资了,你说现在这个短片一出,有小孩儿的一定会更加积极在春节进入电影院,跟“佩奇一起过大年”的!

1.别说别人是城市精英主义,其实所谓痛批者,写这种评论性文章,不是给处于二三四五线的人们添堵?现在用手机(智能)的,都知道搞不懂情况找“度娘”,所以这种情况确实出现的可能性不大。

2.但凡是不能绝对了。当英武在看这个短片的时候,就想着:我的父母亲都80多岁了,身边也没有小孩儿,你要跟他说“佩奇”,绝对跟片中一样,根本不知道是什么东东?

3.短片中硬伤很多,比如既然是中国移动支持的,为什么还能够出现信号不好?这不是炸锅吗?放羊倌可以搜出佩奇是一群跳舞的美女,难道就不会有真的“佩奇”动画现身?

4.但是,英武依然在评论这个短片的时候,围绕的就是一个意思:所谓孝顺,就是要多跟父母沟通,尤其是过年了,多陪陪老人,让老人心思“顺起来”,比什么都强!

对于这份报纸的评论,里面很多问题确实如此,但也不能埋没《啥是佩奇》传递给我们的温暖、莫名的感动!看完这个短片,我就跟我爱人讲:今年春节,你跟孩子在这里陪爸妈,我回阳泉陪老人过年!

新京报痛批《啥是佩奇》是“对乡村的虚假想象”,你如何评价?

新京报从来都不是甘愿寂寞的一份报纸,能一直苟且地存活下来,还不是靠抓热点,吸引读者的目光才活到今天的。对于新京报批《啥是佩奇》,我不赞同文中的观点。因为作者的目光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的农村经历呢。

《啥是佩奇》在每个人的眼中都会不一样,这与个人的经历,与个人的想像力有密切关系,用不着非得在这上面上纲上线。现在的农村生活,和十年前,二十年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因为农村发展速度也非常快呢。

就拿我的老家来说,二十年前算是北方比较偏僻,比较贫穷落后地区。但是今天再回去看看,简直找不到过去的痕迹。像我这样人到中年的乡亲,他们对城市根本没有陌生感,我们下一代孩子,并没有多向往城市生活。至于说我们上一代人,他们的记忆中更没有超现实的追求,而是踏踏实实地过属于自己的日子。

所以,对于《啥是佩奇》,根本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只要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怀有一份温暖,一份善良,而不是冷漠,每天都可以发现让人感动的人和事。而佩奇只不过是一个商业炒作的噱头而已。对于很多商业化的东西,也用不着非得把贫穷与落后和怀旧联系在一起。

新京报痛批《啥是佩奇》是“对乡村的虚假想象”,你如何评价?

我跟你谈情怀,你却还跟我讲人性。这就是新京报与这个时代的代沟。总是残忍的把这个世界的温情扒开,你要的就是这个吗?

《啥是佩奇》其实是一部大电影的预告片,里面同时嵌入了广告。虽然是一个商业行为,不过它的呈现手法很别致,爷爷的演技也超赞,更是唤起了很多人内心最柔软的东西。留守老人,孝顺的儿女,热心的邻居,他们之间的互动都是社会的温情,尤其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这些人情味着实难得。而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不过是为了产生效果的必然手段和桥梁,大多数人的着眼点并没有在那。周围刷屏的朋友们都是感动于爷爷的可爱,都伤感于陪伴家人的时间少之又少,我没一看到一个人去说农村怎样怎样。

新京报已不是一次两次怒批了,每一次站在道德制高点审视周遭。但从它的评论里我看到的只是冷漠和质疑。时代变了,现在的人们不吹毛求疵,只求心灵的认知。尽管你另辟蹊径地去从“表面挖掘本质”,但却都不受待见,我想你真正应该做的是审视下自己了。(D)

新京报痛批《啥是佩奇》是“对乡村的虚假想象”,你如何评价?

我作为从现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我有发言权:

1.故乡的信号一直很差

就算现在,也没有专业的信号塔,小时候找山头打电话,去高处接电话都是很常见的!信号塔后面也安装了很多,但是云南的高山实在太多平均海拔都在2000M以上,特别在澜沧江周围,信号就现在也只有信号塔附近比较好,其他地方依旧很微弱。

2.故乡的人基本没见过什么世面

这是区域的时代鸿沟,当年我考起大学,村里都没一个人去过昆明,什么公交车,怎么走,一片迷茫,我父亲送我去大学,更多的是一种还怕,怕城市复杂,怕我被人骗走!这就是农村与城市的距离,是心里的距离!很多东西没见过也没吃过,也没有闭路电视,都是小锅盖接受,后来国家禁用小锅盖,只能看四五个频道,后面村上组织发了新的小锅盖,由于没人专业技术安装,也没有后续维护,现在基本也用不了。

3.农村的艰辛比《什么是佩奇》更加心酸

本地山区一个简陋的危房,一个老师带两个年级,只有一个老师!好不容易有了完小,学校在三四十公里之外,很多孩子是光着脚上学的!别说玩具,能吃饱就不错了!现在庄稼不值钱,农村基本都出去打工了,孩子就留给老人带带。

4.和大人一样的艰苦农活

无论几岁,特别男孩子,只要能扛起锄头,就要下地干活!每天青菜打攒水,却还要做艰苦的劳作,那时候我还没玉米树高!那时候家里根本就不懂得教育的重要性,只在乎眼前几亩土地能养活多少人。

也许大家觉得过了20年,农村已经不一样了,已经发展了!你错了,我故乡也就只是通了路,通了电,其它依旧艰苦和荒凉,但是这也算发展了!

【云南的怒江,贵州的许多山区,四川大凉山,西藏很多地方还在过着我20年前的生活!】之前很著名的悬崖村,政府出钱修了钢管架起的天梯,但是我去过,那种真的纯粹的天梯,一不留神就能葬送谷底,还有怒江很多还在使用溜索,溜索的危险性谁试了谁知道。

前段时间古天乐第104所小学将要建成,谁仔细观察过图片?那些孩子依旧穿着我20年前那样脏兮兮的衣服,穿着20年前最流向的解放鞋,这些都时我们20年的生活,20年后还有这么多人需要帮助。所以这也是我敬佩的古天乐的地方: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孩子希望和改变的知识才是真正走出困境的方式。

社会进步是肯定的,但是没有阳光照到的地方,或许才是最需要关注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