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又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其实这个问题在古代就不是一个问题,过去人们的生活垃圾很少,厨余垃圾直接就倒入糞坑中了,建筑垃圾可以就地处理,况且古代也沒有象现在这样的到处大兴土木。所以垃圾是很少的,无论那一个朝代除了皇宮,其它地方的垃圾都是个人处理的。

我是个共和国的同龄人,在我们小的时候垃圾问题都不是一个问题。环境卫生局只管大街的清扫,每天的垃圾只有很少一点,而且农村生产队马上就拉走做肥料了。

我们小时候,城里街道垃圾与糞便都是由附近的农村生产队承包的,不仅不收费,还得经过环保队的认可,那时沒有化肥,种田全凭有机.肥料,街上还有拾粪的,捡动物和小孩子的糞便。我们那时候参加学农的活动,也要积肥,想找一些垃圾都是一件难事。

其实从科学的意义上来讲,自然界是沒有垃圾的,一切物质都有它的用途,我们现在的这么多垃圾有些是人为造成的,比如塑料袋就是人们贪图方便造成的公害。

其实垃圾只要利用好都是有用的东西,随着社会的进步,道德行为的规范,以及法律法规的深入人心,垃圾的处理就可以成为变废为宝的事情。

古人又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古代人类数量很少,也很分散,没有大型工厂,更没有化工产品,只有一些手工作坊打造、烧制、制作一些用品和工具。工业垃圾很少,而人类生活(包括衣食住行)及用品,非常单一俭陋,坏了修修补补再继续用,有些可再利用的垃圾回归大地种田。总体来讲,在人少,地多,产生的垃圾很少的古代,基本不用处理(可利用除外)垃圾,全靠自然处理,或简单掩埋处理。

古人又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莫说古代,就说五六十年前,那时还真没有什么垃圾问题。衣服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实在穿不了了,也会将好一点的破布剪下来,用米汤一块块、一条条粘在缷下来的门板上,晒干成布壳子,剪鞋样纳鞋底,做布鞋用。胶鞋穿烂了也舍不得丢,剪掉鞋帮,穿上绳子当草鞋穿。只有布鞋烂了,再无用处,才算垃圾,所以破鞋就成了最恶毒的骂人话。

那时打招卫生只两样工具,高粱秆扎成的扫把扫室内,竹枝扎成的扫把扫庭院,扫出的垃圾能烧的基本上会先拿去填灶膛,剩下的差不多只有尘土。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垃圾箱,一条街道上的人基本上固定一个地方往河岸倒垃圾,垃圾堆多了,总会有人不断地将垃圾沤熟了的土,用筛子筛出来当肥料用。我们那时在学校上劳动课,有一项很重要的内容:积肥,说白了就是到处找垃圾堆,筛垃圾土,送到地里做肥料。最后,夏季发大水,将剩下的垃圾不知冲到哪里去了。

那时的学前小孩基本不上厕所,小便就不说了,大便直接拉在街道上,一声呼哨,就会窜出好几条大狗将大便舔得干干净净,越小的小孩便便越受欢迎,经常看到几条大狗为抢便便一咬一嘴毛。大人的便便也是好东西,天天都有郊区农民挑着粪桶上门收便便。小便两毛一担,大便看质量,一般一担八毛,好的要卖一块。我那时上学比一般孩子上得好,最大的用途就放在了帮老奶奶老婆婆写卖便便的发票上了。

厨余也没什么垃圾,每家都有一个潲水桶,淘米水先拿洗碗,最后倒入潲水桶,几天后快满时,就会有人来倒潲水,拿去喂猪。潲水也不会白倒,每到过年杀猪时,就会按谁家潲水内容多寡,送去一到两斤猪肉做酬劳。

农耕时代,还真没有多少东西是真正的垃圾呀!

古人又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都会出现垃圾。人类一旦聚居在一起,就会产生垃圾,哪怕再绿色、再环保的古代。

古代的垃圾都是生活垃圾,虽然不存在分解不了的问题,但是一个人口极大的城市,垃圾如何处理,也是极考验这个城市管理者能力的。

据《韩非子·内储说上》记载,战国时期,对垃圾有严格的管理:

“殷之法,弃灰于道者断其手。”

灰,即为垃圾,城市居民如将垃圾倾倒在街道上,就会受到断手的处罚。

秦朝时,对乱扔垃圾的处罚比战国时期虽然有所减轻,但仍很残酷。

《汉书·五行志》载:

“秦连相坐之法,弃灰于道者黥。”

黥,是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

早在商代人们就已经开始给农田施肥,为了积肥,开始有了厕所,并对家畜进行了舍饲,对粪便进行收集,这不仅保证了环境卫生,还用粪来肥田,变废为宝。

那么,有公厕么?当然是有的。

据《周礼·天官》载,

“官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

“匽,路厕也”。

路厕的建立,使得公共场所的环境卫生得以保持。至了汉代,都市中已普遍设有公厕,称为“都厕”。公厕的普遍设置,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也防止了传染病的流行。

到了唐代,长安这座城市已具极大规模,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已达百万之众,每日产生的垃圾数量,完全可以想象有多惊人。

《唐律疏议》载:

“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疏议曰:具有穿穴垣墙,以出秽污之物于街巷,杖六十。直出水者,无罪,主司不禁,与同罪。谓‘侵巷街’以下,主司合并禁约,不禁者与犯人同坐。”

唐代对于随便倾倒垃圾者处以刑罚,有关管理部门如果没有履行职责,将同样获罪并受处罚。

宋朝设置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街道司”,来管理城市的环境卫生,工作职责包括整修道路、疏导积水、洒扫街道、整顿市容等。

城市居民每日产生的生活垃圾、粪溺,也有专人收集、运走,

“人家甘泔浆,自有日掠者来讨去。杭城户口繁夥,街巷小民之家,多无坑厕,只用马桶,每日自有出粪人瀽去”,这些专业倒粪的行业叫做“倾脚头”。

每年春天,则有“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

古人处理城市垃圾的技术,当然无法跟今天相比。不过,他们也在用尽所能地去处理城市垃圾,保证居住的城市井井有条,干净整洁。

古人又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相信很多人都发现,自己家每天所制造的垃圾是非常多的,甚至一天就要扔一大袋垃圾。但是,因为我们现在生活非常便利,有专门的了垃圾回收处理点,所以在处理垃圾方面,也是非常便捷的。所以,很多人就会好奇,古代人要如何处理垃圾呢?关于这个问题,大家都进行了丰富的想象,甚至有些人认为古代人没有垃圾这种困扰,因为他们平日里所用的东西都是可以循环使用的.衣服破了,缝缝补补就又能穿,有了缺口的碗也依然能用。所以,对于他们来说,似乎没有什么垃圾可以处理。

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不管是在哪一个时期,只要有人存在,就一定会有垃圾的产生。只是,每个时代所产生的垃圾不一样而已。对于古代人来说,他们自然是没有现在这种难降解的垃圾,也没有太多的废弃用品。但是,他们每天也会产生很多的厨余垃圾或者其他的生活垃圾,那么,对于古代人来说,他们要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呢?

对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来说,政府是呼吁不要采取焚烧的方法来处理垃圾的。主要是因为,我们现在的垃圾中有非常多的能降解的物质,它们一旦经过焚烧,将会产生大颗粒的烟雾,这些东西扩散到空气中之后,将会对空气造成非常严重的污染,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威胁。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因为没有更为先进的处理垃圾的方法,所以他们只能够选择焚烧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

古人要比我们现在人幸运得多,他们的垃圾都是能够被充分降解的,而且在古代的时候,不管是在哪里,植被覆盖率都很高。所以,古时候的空气质量非常好。即使古人们焚烧一些垃圾,也不会对空气造成太大的负担。而且,古代人焚烧垃圾也都是非常讲究的,每个村子都会有专门焚烧的地点,他们会在一个地方挖一个大坑,然后,整个村子的垃圾都会投进那个大坑中,等积攒到一定量之后便集中焚烧。

所以,对于古代人来说,虽然他们没有非常先进的垃圾分类技术,但是对于他们来说,产生的垃圾非常单一,集中焚烧就已经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了。当然,这种方法在现代是不可行的。所以,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垃圾处理方法,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做好垃圾分类才是最重要的

古人又是如何处理垃圾的?

古人是如何处理垃圾的,我们还是来讲几个故事吧。

其实商朝就开始关注环境卫生了。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

殷法,弃灰于道者断手足,不亦重乎?

此问题一提出,让我们看到商朝多么注重环境卫生,你扔了垃圾,那好,断手断脚。看你下次还敢不敢。孔子也是这么想的。

“此治之道也:夫弃灰于道必掩人…虽刑之可也。夫重罚者人之所恶也,不弃灰于道人之所易也。使人行之所易,而无离所恶,此治之道也”

重罚你,都不愿意,那么,你不扔不就行了吗,这不是随手就能做到的呀。

商代的市政设施也有了。下图是商代后期安阳殷墟陶制下水管道,这是用来排除污水和雨水的。说到下水道,也有排水不畅的时候,引起内涝。那是隋朝的《隋书》记载,由于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垃圾和粪便污染严重,就导致了 " 水皆咸卤,不甚宜人 "。

周代有了管理卫生的官员。既然对卫生的明文规定,就要有法必依,就要有卫生督查的人。那这个官叫条郎氏。

《周礼 秋官》记载,“条狼氏下士六人,胥六人,徒六十人。”" 掌执鞭以趋辟,王出入则八人夹道,公则六人,侯、伯则四人,男、子则二人。"

可以看出,条狼士,就是管理环境,维持秩序的。而清代的顾炎武考证说,

" 古之王者,于国中之道路则有条狼氏,涤除道上之狼扈,而使之洁清。"

这让我们看到了法家的影子。这在秦代得到了贯彻。

《史记·李斯传》故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汉书·五行志》也提到,秦连坐法,弃灰者黥。

一方面反映出法家的严刑峻法,《史记》评论说,

商君之法,刑弃灰于道者。夫弃灰,薄罪也;而被刑,重罚也。彼唯明主为能深督轻罪。夫罪轻且督深,而况有重罪乎?

我们再看唐代,《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我们可以看到相比秦朝就宽松了很多,打六十大板就可以了。如果是倒水,那是免于处罚的。但是对于官员有了规定,如果不作为,那要一并处罚。

在唐代,出现了个人收垃圾的。《朝野佥载》:" 长安富民罗会,以剔粪为业。"《太平广记》:" 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垃圾

也能致富。

而到了宋代,城市管理更加完善。并且从此以后,管理越发完备。先说唐代的出现了街道司,也有了类似现在的环卫工人。有500余人。而且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宋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说:“公主出降,亦设仪仗行幕、步障水路。凡亲王公主出则有之,皆係街道司兵级数十人,各执扫具,镀金银水桶,前导洒之,名曰水路。”而《宋史·职官志五》更记载了街道司的情况。“街道司,掌辖治道路人兵,若车驾行幸,则前修治,有积水则疏导之。” 而到了明代,设置都水监,管理街道司。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