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到底是不是个好皇帝?扶不起的阿斗是否是后人的诋毁?

谢谢相邀!

我认为阿斗一点都不愚蠢!也不是扶不起的阿斗。为什么呢?一个在乱世里主政了四十多年的皇帝能够算是“扶不起的阿斗吗?”诸君如有兴趣不妨听我慢慢道来。

阿斗,名叫刘禅,字公嗣、升之。蜀汉孝怀皇帝,相传是蜀汉昭烈皇帝刘备的甘夫人,做梦仰吞北斗后怀孕而生。

阿斗整整当了41年的蜀汉皇帝,就这一点就不能说是愚蠢,一个愚蠢的人能够呆在皇位41年不倒吗?一个愚蠢的人能够看得懂奏折吗?

诸葛亮是这样评价阿斗的:

“圣上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气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无猜险之性。”

也许你会说这是诸葛亮偏爱自己的学生而捏造的矫枉之词。那好,我们来看看孙盛是怎么说的:

“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禅虽庸主,实无桀、纣之酷,战虽屡北,未有土崩之乱。纵于能君臣固守,背城借一,自可退次东鄙以思后图。”

孙盛说刘禅实是没有“桀、纣”这两个昏君那么残酷坠落,而且失败的时侯也没有土崩瓦解那样的慌乱出现。这难道是一个“愚蠢”的人可以做得到的吗?

那么阿斗不愚蠢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1、阿斗懂得明辨是非、爱憎分明。

当诸葛亮由于军务操劳过度,病死于五丈原之时,曾经在诸葛亮手下当过丞相参军的李邈立刻上书刘禅,数说诸葛亮种种罪状,企图乘机诋毁诸葛亮的名誉以及抄没诸葛亮的家族。

从来很少发怒的阿斗阅表后大发雷霆,当即把李邈押入大牢并择时斩杀。在刘禅的心目中,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相父是容不得任何人无端毁谤的。

2、阿斗是心系百姓才忍辱负重投降曹魏的。

当邓艾从阴平暗中偷袭蜀中一举成功之时,兵临成都城下,这时另有魏帅钟会拥数万大军扼守在剑阁。

此时姜维虽有屯兵十万,可惜一时之间远水救不了近火。于是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孙子诸葛尚;张飞之子张遵;赵云之子赵广相继战死。

蜀中其实已经无力也无将可战,这可以从阿斗的投降书里看出:

“……斗绝一隅,千运犯冒,渐苒历载,遂与京畿攸隔万里。……”

“斗绝一隅”,说明蜀汉国度经过多年的持续北伐,当时已经是枯木朽株、破铜烂铁,根本经不起任何打击。阿斗又写道:

“辄敕群帅,投戈释甲,官府帑藏,一无所毁。百姓布野,馀粮栖亩,以俟后来之蕙,全元元之命。伏惟大魏布德施化。”

这里的“全元元之命”就是保全所有百姓性命的意思。这说明阿斗到了生死的最后关头首先考虑的是老百姓的生命安全,这不但是一个“愚蠢”之人所不能考虑到的,而且说明了阿斗“爱德下士”的声誉并非浪得虚名。

3、阿斗在司马昭面前装傻成功安稳地度过晚年。

有一个歇后语叫做“司马昭试探阿斗——乐不思蜀”。当司马昭有心想试探阿斗是否有反叛之心时,阿斗的回答绝对是世界上最聪明的回答。

假如阿斗像他的手下大臣教导那样,在司马昭面前涕泗横流地哀告,如何如何想念家园的话,阿斗肯定老命难保。

相反装着傻乎乎的玩得不亦乐乎,什么也不管的样子,反倒使司马昭看着他的傻相而百分百的放心了。司马昭肯定在想,这么傻了的人怎么有可能造反呢?

阿斗的没心没肺之语反而使得阿斗安乐地度过了后半生。

4、刘禅投降邓艾时没有辱没自己作为一个帝王的尊严。

古代帝王投降之时,往往要带着棺材,捆绑双手,口中衔玉,跪着行走到受降者面前。然而阿斗没有跪着,而是乘着骡车直到邓艾的面前。

请看《后主传》中摘文:

“艾至城北,后主舆榇面缚,诣军垒门。艾解缚焚榇,延请相见。”

这一点很伟大,尽然不怕死了。这一点被很多晋代王公所称道。谓之“刘禅乘骡车诣艾,不具亡国之礼。”

总之我认为阿斗虽然有些懦弱,但是他的豁达大度、气量如海、恢弘大气,并不是一个“愚蠢”之人所能做到的,从某种理解角度上来说倒不如说他更像一个看淡名利、与世无争的佛门子弟。

以上问题回答完毕。请大家提出不同意见。谢谢!

刘禅到底是不是个好皇帝?扶不起的阿斗是否是后人的诋毁?

刘禅没有其父刘备英武,积极求进。但他能评得上是个中庸之主。

刘禅在位四十年。

没有滥杀人。

没有随便更换大臣。

没有虐待百姓。

只在晚年,宠信了一个宦官黄皓,于国有一定影响。

所以刘禅说不上是坏皇帝。

但也决不是明君。

如果刘备活着,诸葛亮五次北伐,必将取得更大的成绩。

如果刘备活着,邓艾的偷袭将不会成功。即使能偷渡阴平,刘备也必与他决死一战,不会举国投降。

因此,对刘禅不能评价过低。但也实在无法把他评价更高。他是个平庸之主。可以算个中等水平的皇帝。

欢迎点评。

刘禅到底是不是个好皇帝?扶不起的阿斗是否是后人的诋毁?

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让后主刘禅昏君的形象一树千年,被认为是扶不起的阿斗。看来,刘禅装傻充愣的精彩演技,不仅骗过司马昭的眼睛,连后人也被愚弄千年。

刘禅蜀汉政权的第二个皇帝,是刘备的儿子,小名阿斗。他在位40年,是三国11位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就是放在中国历史上,刘禅在位时间也是屈指可数的。假如刘禅真是一个大草包 ,岂能稳坐40年的皇帝位,恐怕早就被权臣架空了。

有人该说了,刘禅能做当这么长时间的皇帝,完全是诸葛亮静心辅佐的结果。其实,诸葛亮辅佐刘禅仅仅11年,其余的29年都是刘禅自己独当一面。尽管诸葛亮给刘禅留下蒋琬、费祎、姜维等文臣武将,但刘禅在其中发挥的作用至关重要。正是刘禅平衡了文臣武将的权力,蜀国才没有出现文官独大,或者武将侍强混乱的局面,这不充分显示了刘禅驾驭群臣的能力!

最了解刘禅者莫过于诸葛亮,他曾这样评价刘禅:“帝年方十八,天资仁敏,爱德下士。”意思是刘禅仁爱、聪明、礼贤下士。这绝非阿谀奉承之词,而是诸葛亮发自肺腑之言。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后,蜀国就很少发起大规模的对外战争,不是刘禅不想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甘愿偏安西南一隅,是因为国家需要休养生息。诸葛亮六次北伐,弄的国库空虚,民生凋敝,再动刀兵,蜀国将面临灭亡的危险。因此,诸葛亮病逝后,刘禅采取宽松的政策,发展生产,改善民生,使蜀国逐渐恢复元气。所以说刘禅虽够不上开疆拓土英明之主,但绝对是一个合格守成之君。

尽管诸葛亮生前大权独揽,说一不二,刘禅被严重边缘化。但诸葛亮死后,刘禅没有像万历皇帝对待张居正那样对诸葛亮搞政治清算,他亲自出城20里迎接诸葛亮的灵柩,哭的是伤心欲绝。这里除了他由衷感谢诸葛亮对他11年的忠心耿耿外,还颇有些政治作秀的成分,目的就是笼络诸葛亮这一派的人心,为他所用。就这一点,他比万历皇帝高明许多。

公元263年,魏将邓艾率军偷渡阴平,克锦竹,兵锋直抵成都城下,刘禅不战而降,后被迁居洛阳。自古亡国之君难有好下场,唐朝灭亡后,李氏皇族被朱温斩尽杀绝,后主李煜写了一首《虞美人》,被宋太宗毒死。刘禅属于主动投降,司马昭没有杀他,而是封他为安乐公。但司马昭对他存有很大的戒心。一次,司马昭宴请蜀国君臣,席间故意命人奏蜀乐、跳蜀舞,蜀国大臣见状,纷纷落泪。唯独刘禅吃的津津有味,看的不亦乐乎。司马昭便问刘禅:“颇思暑乎!”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听罢,惊得酒杯差点掉落于地,这家伙是不是枭雄刘备的亲儿子,怎么能说出这样没心没肺的话!

蜀国大臣欲正觉得刘禅说话太没水平,太丢蜀国人的颜面了,就偷偷对刘刘禅禅说:“晋公再问你思蜀不,你就回答先人坟墓远在西川 ,哪能不想,这样晋王就能放你回去。”

果然,没过多久,司马昭又问:“颇思蜀乎”。刘禅就一字不漏把欲正的话说了一遍,还闭上眼睛,做哭泣状,但一滴眼泪也挤不出来。司马昭听罢便问:“这是不是欲正教你说的!”刘禅大惊,睁开眼问道:“正是,晋公如何知晓?”宴席上顿时哄堂大笑,司马昭很是喜欢刘禅的诚实,从此再也不怀疑刘禅了。

这就是著名的乐不思蜀的故事,表面看刘禅麻木不仁,愚蠢至极。但细想想这难道不是刘禅天衣无缝的表演吗!可以这么说,刘禅来到洛阳后,每日是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战战兢兢过日子,稍不留神,很可能搭上身家性命。这次在宴会上,如果刘刘禅显露一点失意悲伤,怀念故土的样子,非但不能赢得司马昭的同情,还会招来杀身之祸。刘禅高明就在于:他把“大智若愚”这四个字用实际行动演绎的惟妙惟肖,不仅蒙蔽了司马昭,也骗过宴席上所有人 ,从而保全自己与家人的性命。

刘禅称不上三国时期的英明之主,但绝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只不过他的聪明才智被刘备、诸葛亮的光芒掩盖罢了。

刘禅到底是不是个好皇帝?扶不起的阿斗是否是后人的诋毁?

谢谢邀请!

个人愚见,刘禅绝对算不上个好皇帝。

南宋最后一个皇帝赵昺,涯山之战时以死殉国,死时年仅八岁;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在李闯王义军攻进京城之日,自缢而死以身殉国,死时仍不忘为京城百姓求情,而不顾自己身后如何,这两位皇帝,虽死犹荣。

刘禅虽生于战争年代,但没有得到应有的锻炼,他十七岁继承了帝位,却沉迷于声色,大小事宜皆交给诸葛亮操持,他宠信宦官黄皓,有时给诸葛亮造成许多人为的困难。

炎兴元年,魏军邓艾钟会伐蜀,刘禅贪生怕死,对许多人提出的抵抗魏军的建议拒不采纳,而接受了投降派谯周的投降建议,大开城门,绑着自己,并令人抬着棺材(同样是抬着棺材,刘禅比庞德简直是天壤之别)出城投降。之后,被押送到洛阳,他照样吃喝玩乐。司马昭为他安排了蜀中歌舞,刘禅的旧臣为之凄然泪下,而他却喜笑颜开,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家乡,刘禅说出了那句让人伤心的千古名言:“此间乐,不思蜀也”

在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里,供奉着四十二尊塑像,这些塑像中,除了不知名的侍者外,都是蜀汉的开国元勋,治国重臣。但却偏偏少了刘禅这个重要人物。据记载:原来是有刘禅的塑像的,宋真宗年间,被益州知事蒋堂命人砸烂了。

人民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只要作过一些好事,人民会永远记着他,违背人民意愿,胡作非为的哪怕是皇帝,人民也是不会宽恕他的。

刘禅到底是不是个好皇帝?扶不起的阿斗是否是后人的诋毁?

刘禅是什么样皇帝要从多来面来看。

从百姓角度来看,他不乱杀无辜,注重人民福祉,不大兴土木。这差不多就已经符合一个好皇帝的的标准了。

从国家战略角度来讲,他不思进取,放权与大臣,听信宦官谗言。这就大概符合一个昏君的标准了。

我们就来看一下刘禅在皇帝的位置上是怎样表现的。

刘禅生在乱世,多次险些亡命于战场。幸的赵云屡次相救才留住性命。刘备入川之后,刘禅的生活进入了平安享乐时期,远离前线,远离危险。养尊处优的生活开始了。

也许是这样养尊处优的生活养成了刘禅的性格。

使他没有了那么多的进取心。反而是刘备的教育使他有了更多的爱心。对待百姓或者臣下都是比较温顺的态度。在刘禅的内心里他是没有曹丕的进取和魄力的。可他有自知之明,既然我做不了曹丕,那我就做我自己。刘备临终之时曾经嘱咐刘禅“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刘禅虽然没有完全按着父亲的嘱托去做,可也基本保持了自己的一贯作风。优柔寡断的性格,不做大奸大恶之人。

刘禅17岁继位成为了蜀汉皇帝。

刘备留下的是一个乱摊子,内忧外患不断。就凭他的政治经验他是无法处理这些问题的。只有把这些问题推给诸葛亮,毕竟除了诸葛亮没有人能把这些问题处理好。刘禅果断的放权给诸葛亮,并对诸葛亮绝对信任。这样的信任一位大臣在历代帝王之中也都是很少见的。当然诸葛亮也没有辜负刘禅的信任。至少在诸葛亮的有生之年蜀汉政权还是比较稳定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禅也想过要亲政,可是为时已晚。

诸葛亮死后蒋琬姜维等人已经没有掌控全局的能力,还有一个黄皓总是在身边教唆他吃喝玩乐。刘禅就没什么心思搭理朝政了。得过且过的心里,让刘禅更加醉心于吃喝玩乐的生活状态。可就是这样刘禅还对国家拥有掌控权的。在刘禅后期他还是能很好的平衡蜀汉各方势力,不至于让国家出现内乱。刘禅这种能力也是其他两股势力的皇帝所不具备的.。

刘禅的为人要是放在普通百姓家里,他就是一个和善的老好人。放在一州一县之地他就是一个爱民如子的父母官。错就错在他生在帝王之家,还是一个内忧外患不断的帝王之家,他就成了一位不思进取,不求上进的帝王。也算是时也运也命也。没办法啊!!

综上所述,我认为刘禅不是扶不起的阿斗,只是没有那么多的进取之心,没做好一个乱世帝王应该做的事情罢了。

对与我的观点您怎么看呢?

刘禅到底是不是个好皇帝?扶不起的阿斗是否是后人的诋毁?

头条上的评论大多是根据《三国演义》或者是《三国志》来的,今人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一千多年的事或人是不妥的,历史上有丰功伟绩的帝王不少,但以开国皇帝为主,中兴的帝王并不多,刘禅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诸侯割据的战火纷飞的年代,他只是接替父位偏安一隅的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皇帝,充其量也就是个诸侯,川蜀山高路险,物产贫瘠,人烟稀薄,在当时的情况下连与东吴争锋的能力都没有,更别说战胜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中原了,刘备诸葛亮占据川蜀多年,想出祁山建功都无功而返,非人力,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利也。蜀亡,非禅之过,天下大势而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