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明中反山墓坑的主人是怎样的存在?是华夏族还是古越族?
华夏人还是古越人,就一个“先”与“后”的问题。一个繁衍后代的的问题,首先解决这一定论之前,先了解现有先祖起源历史及年代。只有解决了这一问题才能定论出后世族群繁衍的过程,属于什么群。
理由之(一)了解华夏族群已知历史之起源,三皇之首“燧人氏”
①、华夏族远古始祖,三皇之首的燧人氏, 约公元前10000年, 在位时间110年。那么就是说“燧人“距今已经有一万二千多年,华夏先祖之首,族群之王。想一想燧人的母亲父亲又是谁?还有没有兄弟姐妹的存在?可以肯定一点,上古属于母系社会,绝对不只是只有燧人始祖一人,还有他的其他兄弟姐妹存在,这放一边切不说。
②、三皇之中二皇“伏羲”
燧人氏的妻子是谁?孩子是谁?族群有那些成员?咱们带着疑问继续寻找。翻阅史料找到了,燧人之妻为华胥氏,人物乃上古时代华胥国女首领。华胥氏(伏羲氏)约公元前7724年 在位118年,也就是说距今约为一万年,华胥子女为伏羲氏,女希氏。
③、三皇之中第三皇“女希氏”(女娲)
女希氏(即女娲氏) ,约公元前7000年, 在位130年。距今九千多年。史书及传说中都有女娲造人,可能古人并不知道生小孩会有脐带,所以在史文中出现了青蛙产卵的形容文,足以证明女希氏产子(造人)这一传说的真实性。请注意这只是三皇在位时间表。
四人既然是皇,肯定就有一支庞大的族群,这支族群超过华胥时代的族群,本人指女希氏及伏羲氏时代。注华胥为女王,华胥国因华胥而得其名。华胥氏曾经带着部族四处迁移繁衍,每到一处就会留下一部分族人。也就是说华胥周游了华夏大地很多地方包括长江黄河流域所有地域。行走了一个圈最后又回到了原地,华胥国今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华胥镇,华胥陵也在华胥镇,华胥乃全球华人始祖母,听说每年都会有海外很多华人回来祭拜。
所以如果有人认为反山墓坑里的是什么古越人,那就是扯淡了。也就是说华胥氏带着部族周游各地时,超过良渚文化四千多年,看看良渚文化的地图离长江黄河的出海口有多远?别把古人想得太笨。
良渚文明中反山墓坑的主人是怎样的存在?是华夏族还是古越族?
要了解良渚文明饭山墓坑主人身份的归属问题,首先要了解清楚两个大的问题:第一,古越族和华夏族是如何形成和定义;第二,要清晰了解反山墓坑主人的考古发现及其研究成果,通过对照比较,就能了解或者推断出良渚文明反山墓坑主人的归属问题。
古越族和华夏族的形成。
古越又称百越、诸越、百粤,泛指先秦时期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江浙一带直到越南北部广阔地区的众多部落的合称,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是一个民族。现代学者研究认为,百越的数个部落继续沿海北上,和北方部落融合形成了东夷族,一直到了朝鲜。(人类基因研究东亚人迁徙路线图)
从现代东亚人基因研究证明(如上图),东亚人的祖先在伊朗高原迁徙开始分为两个大支系。北路进入帕米尔高原——中亚——蒙古高原,在蒙古高原这一支再分出两支,一支进入黄土高原西部,一支进入东北地区。南路经过印度——中南半岛——珠江流域——长江流域,在这些广阔的地区生存繁衍下来,其中有数支继续北上,遇到北路迁徙的黄种人,最后形成了东夷族。
南路和北路的黄种人在黄河流域相遇,北路的黄种人有一部分没有南下,形成了原始的北亚人种(蒙古人种),南路迁徙的好多部落也没有北上,形成古代史书中的古百越。而相遇的迁徙黄种人逐步融合,在黄河流域逐渐壮大,他们南上北下形成新种族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华夏族,名称上有明显的西部烙印,其实是两路迁徙黄种人的融合。
从地球的大环境来看,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次冰川期是第四纪冰川期,持续时间较长,大约开始于200-300万年前,终止与1-2万年前,这个时候地球气候发生显著变化,才发生了人类大规模的迁徙,也验证了东亚人种基因研究中人类迁徙的时间节点。
华夏族的构成主要由炎、黄部落和东夷族的部分组成,最早的华夏先民遗址是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文化(甘肃天水一带)和裴李岗文化(河南新郑一带),5000-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4000-4600年前的龙山文化,逐步推进到黄河的中下游地区。
而古百越是南部迁徙定居在广阔地区各个部落,华夏族形成后向东西南北扩张,与古越族发生了不少部落战争。(良渚古城复原图)
良渚文明反山墓坑周边考古发现。
2017年11月,官方宣布浙江杭州余杭区瓶窑镇的良渚古城之内发现良渚文化最高等级的墓葬地,埋葬地是在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墩,被考古者命名为“反山”,因此这个墓葬被称作“良渚文化反山墓地”。
一、反山墓葬的规制和出土文物。
在反山墓葬中共有11座墓葬,其中墓葬标号M12出土了玉琮王和玉钺王(后世帝王也用类似的玉器陪葬),非常明显M12是此处墓葬身份最高者,此外还出土了四件玉钺,其他玉器1200多件。这样的等级,一般的部落酋长是不可能有的,是等同于帝王身份的人才具备。(反山墓葬出土的玉琮王图)
墓葬的规制也很有特色,主要的墓葬按照北极五星排列,墓葬以出土玉钺为准定尊卑。
二、瓶窑古城规模。
反山墓葬所在的瓶窑古城规模目前考古勘定为292平方千米,是中国目前最大的古城遗址,相比于陶寺大城的280平方千米还要大。陶寺大城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据研究考证,极有可能是尧舜禹时期的都城,这么大规模的王城只有帝王级别的人才能够办到。瓶窑古城建设的时期要比陶寺大城早几百年,那么瓶窑古城的主人肯定是等同于尧舜禹这样级别的人物。
三、莫角山土台和反山墓葬台。
瓶窑古城的祭祀礼仪中心是莫角山土台,这个土台子用土量量巨大;反山墓葬土台的用土量也非常大,两者相距只有100米。反山土台海拔10米,绝对高度有6米,面积3000平方米。仅仅祭祀和墓葬的用工量就是非常大的,一般部落肯定办不到,只有后来类似帝王的人才能办到!(莫角山土台和反山图)
反山墓主人年代测定和身份推断。
考古推测具体年代一般都用碳-14年代测定法,这个方法主要用来推断6万年以内的化石和文物,年代久远了也无能为力了。根据碳十四年代检测,良渚文明反山墓葬的年代初步定为公元前2800年左右,有时这个测年法误差比较大。
不过反山墓葬的埋葬规制是典型的北极五星“五星聚”星像,按照古代天人感应学说,五星聚对应中国的五方,代表五方部族,代表五方人民,五星总是聚集在帝王身边(在一定范围内),说明天下归一,人民忠心拥护帝王。
根据反山墓葬中出土的五个玉钺,它们分别出自于墓葬标号为M12、M14、M17、M16和M20中。其中三个玉钺规格高,墓主人的身份也高,分别是M12、M14、M20,由此推断,是按照太子-帝王-庶子(北极一、北极二、北极三)的规制来埋葬的,和北极五星前三星所代表的是对应关系。
按照天文学岁差来推算墓葬对应北极五星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公元前2572年是上限,公元前2293年是下限,也就是说这个星像的上限公元前2572年和碳-14年代测定法确定的公元前2800年是最接近的,是在误差之内。因此断定反山墓葬墓主人的年代在公元前2572年前后。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在三皇之前,盘古开天辟地的第一代君主是“天皇氏”,天皇氏的儿子是地皇氏,孙子是人皇氏。天皇氏是古越族,名望获,号文生,别号天灵、防五、天雾、天尊、元始天王、中天皇君,盘古氏之后的帝王系就是天皇氏,他的治所推断为浙江的良渚古城。传说伏羲就是其后人,不过这些都是推断,要有确凿的证据才行。
据墓主人所处年代以及良渚古城所在地可以清晰的判断出,他是古越族。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现场照)
2019年7月6日10时42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3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良渚古城遗址”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文明中反山墓坑的主人是怎样的存在?是华夏族还是古越族?
良渚玉琮上的驾龙神人是方脸,符合古书上“句芒方脸、驾两龙”的记载,而且该神人戴着芒刺编成的帽子,这些都符合该神人是句芒的条件。句芒就是良渚国王,带领族人北迁山东后与当地大汶口文化的太皞族群融合形成山东龙山文化(其蛋壳黑陶技术来自良渚文化,良渚玉琮成为中国后代王朝的礼器),古书记载:“其帝太皞,其神句芒”,奠定了华夏族的基础。
良渚文明中反山墓坑的主人是怎样的存在?是华夏族还是古越族?
良渚文明辖区,在东夷九黎的管辖区之内,三江、两湖、上海、安徽、河南东部、河北南部、山东,这都是东夷九黎的管辖范围,良渚文明与东夷文明是本家,华夏文明是在东夷文明基础上建立的新文明。
良渚文明中反山墓坑的主人是怎样的存在?是华夏族还是古越族?
这个问题有的复杂,太古老了,又没有原始依据。在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良渚古城,良渚文明中反山墓坑的主人应该是蚩尤。他原为华夏族,在统治该地区与该部落和以后延续的部落应为古越族。。。。。蚩尤公元前二千六百年出生在现在的湖南省娄底市,公元前二千五百三十四年殁于杭州瓶窑古城。在前2556年统治东南时期修建此城,以墓葬陪葬物品为当时当地最高统治者身份,墓葬坑群为后续统治者。。。。。炎帝出生于现在湖南省炎陵县,距蚩尤出生地尽有一百公里,说不定他们还是亲戚关系。后黄帝蚩尤随炎帝进攻中原,夺取关中,蚩尤不甘居下,自己进取东南,占领江浙之地。江南地处偏隅,不能与中原关中地大物搏相比,蚩尤在江浙积聚一定力量后进攻中原,黄帝与蚩尤大战,最后蚩尤负伤战败,退回杭州,在瓶窑建起皇城,皇帝也不愿进取江浙偏辟之地,各自为政。湖南到汉末三国时期,还算是荆州之南的偏辟之地,黄帝之后的尧舜也好像为湖南人,尧的两个女儿俄皇俄英嫁给舜,在老了禅位给舜。舜老了禅位给禹,自己回老家湖南,在九疑山定居,死后葬在九疑山,俄皇俄英洒泪扶竹,此竹变成斑竹,又称湘竹。良渚文明距今有四千五百多年,中华文明至少有五千五百年历史,中华文化在不同社会进步发展。
良渚文明中反山墓坑的主人是怎样的存在?是华夏族还是古越族?
谢谢相邀!
良渚文明最早是一位叫做施昕更的年青人发现并组织发掘的,当时是在1936年。施昕更向当时的政府提交了一份名为《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遗址初步报告》的文章,并准备着手继续发掘。不料1937年7月7日全面抗日战争暴发,这位年仅二十多岁的年青人只好投笔从戎,奔赴抗日战场了,后来病死在抗日救亡的第一线上。
良渚文明反山墓坑主人是怎样的存在呢?
据查阅有关资料,这个墓坑主人决不是一个寻常的泛泛之辈。从墓葬的规模和出土的文物,以及整个良渚文化群综合考量来判定的话,这个墓坑主人应该是以一个帝王身份的人物而存在。以下几点可以看出:
1、工程规模庞大,并不是寻常之辈所能完成。
据考古工作者考证推断,良渚文明开始的时间应是距今5300——4000年左右。这就是说应该是在夏朝以前的虞朝就开始了,那个远古时代还没有铁器、铜器的发明,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然而反山墓坑的规模并不是一个寻常的族长、酋长,或者将相之类所能建造的。
“反山”这个名词就是考古学家根据墓坑的人工大土堆而命名的,那个人工堆积的大土堆面积是多少呢?面积是3000平方米,高度达到6米,海拔是10米。当然,这个规模对比后来的帝王墓葬不算什么,但是它却是处在当时历史时期被发现的最大规模。
距离墓坑100多米左右的瓶室古城遗址面积有292万平方米,比黄河流域发现的古城——陶寺大城的280万平方米还要大。是被发现的同历史时期面积最大的古城。另外莫角山人工修筑的土台也是同历史时期的最大。这样的规模只有帝王级的人物才有能力完成的。
2、出土文物珍贵且数量巨大。
反山墓坑出土的玉器是罕见的,属于全国之最。其中百分九十以上都是玉器,总共出土的文物是1200多件。其中出现了国宝级的文物——琼王和钺王。这个大玉琼竟有6.5公斤重。
3、从出土的文物上描绘的图形文字来推断。
整个良渚文化出土的文物之中有一个“神徽”的图案在各种文物中频繁出现。象征着某种神权或者宗教信仰的崇拜,这是统治者精神奴役百姓的象征。可以进一步推断反山墓坑主人应是高处之人。
4、出土五件大玉钺 的推断。
出土的文物之中有五件玉铖,其中一件极其豪华优美,于是有专家根据“武王伐 纣时,左手秉黄钺 ”来推断,有可能武王就是武王一套班子的墓葬群。
总之,种种迹象表明反山墓坑的主人应该属于远古时代的帝王级别,并且属于华夏族而不是古越族。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